饒娜
摘? 要:從二十年前決定去西部淘金,便能看出鮑勃是一個金錢至上,敢于冒險的人。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二十年以后》的主人公鮑勃為遵守二十年前與好友杰米·威爾斯的約定,回到當年約定見面的地點,見到已經(jīng)成為警察的吉米,吉米卻認出他就是警方通緝的嫌疑犯,選擇不與他相認。通過對二人對話時鮑勃話語的人際功能分析,可以看出他通過非法手段獲得財富后的自豪和傲慢。
關(guān)鍵詞:人際功能;性格特征;情態(tài)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2
1.人際功能理論
人際功能是指韓禮德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列出的語言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另外兩個功能分別是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和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guān)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包括現(xiàn)實世界和內(nèi)心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世界。(Halliday,1996:68-69)語氣和情態(tài)是該項功能的兩大組成部分。說話者在交談中選擇的社會角色由語氣系統(tǒng)體現(xiàn),語氣系統(tǒng)包含主語(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
2.言語角色
鮑勃想給和自己談話的人成功者、財富擁有者的角色。從他使用的句子統(tǒng)計,可以看出他迫不及待地吹噓和自夸。李美霞(2006:82)指出,在交流過程中,說話者為自己選擇特定的言語角色,為聽者選擇另一個角色。例如,當提出問題時,說話者是信息的尋求者,要求聽者成為信息提供者。最基本的言語角色是給予(giving)和求?。╠emanding)。下圖是鮑勃和吉米的言語角色統(tǒng)計。
從人際功能分析,可以看出說話者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權(quán)力。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兩人的對話中,鮑勃急于向警察炫耀自己的財富和虛假的成功,他用了49個陳述句。作為警察的吉米只說了8句話,其中包含3個問句,在這3個問句中,有兩個是一般疑問句,需要聽話人用“yes”或“no”來回答。這匹配他警察的身份,他具有對談話對象提出問題,要求對方提供自己想要獲取的信息的權(quán)利,以此確認眼前的說話者是不是警方追捕的逃犯。
鮑勃的話語中,有兩個句子是offer,分別如下:
(1)Ill explain if youd like to make certain…
(2)Ill give him half an hour at least.
第一句表明鮑勃很愿意向警察分享自己的故事,以此消除緊張感,使自己平靜下來。作為一個嫌疑犯,鮑勃不辭辛勞地從很遠的地方冒險跑回來赴與吉米二十年前的約定,因此,當警察走近他,他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分享他的故事,解釋他為何站在那里。
陳述語氣在鮑勃的話語中占很高的比例,這是講故事必需的句型。鮑勃通過這些句子,向聽眾講述了他和吉米的友誼,也描述了吉米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描述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但是這樣的設(shè)計,卻很難讓讀者笑出來,因為在鮑勃眼里,吉米是他最真最要好的朋友。直到故事結(jié)尾,鮑勃被逮捕后才知道剛才站在自己面前,被自己描述得很保守的吉米成了一名警察。因為是兩個“陌生人”,兩人之間的對話中未出現(xiàn)祈使語氣。他們不需要對方為自己做什么,所以交流中未出現(xiàn)用以表達愿望、命令、要求的句子。
3.情態(tài)系統(tǒng)
情態(tài)是講話者對自己講的命題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的判斷,或在命令中要求對方承擔任務(wù)或提議中要表達個人意愿。(胡壯麟等,2008)情態(tài)填補“Yes”與“No”之間的空白,表示說話者對自己的言語的可能性和責任性的判斷。情態(tài)系統(tǒng)分為情態(tài)化(Modalization)和意態(tài)化(Modulation)。(Thompson,2000:57)情態(tài)化包含說話人對話語命題有效性 (possible-probable-certain) 和頻率(sometimes-usually-always)的判斷。意態(tài)化顯示說話者對交流的成功的自信度,包含要求obligation (allowed-supposed-required) 和意向inclination (willing-keen-determined)。不同的情態(tài)動詞(限定成分)的選用,產(chǎn)生不同的交流效果。
(1)We would meet here again…
(2)But I know Jimmy will meet me here if he is alive.
(30He will never forget.
(4)Ill give him half an hour.
(5)If Jimmy is alive on earth hell be here by that time.
Will和would都是表將來,在情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最高情態(tài)量值,即說話者選用這個情態(tài)動詞表示接近肯定的判斷。例句中的幾個“will”表示鮑勃主觀上希望能夠再次見到老朋友,也相信對方會來赴約。這表明,雖然鮑勃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敏銳尖利,卻在內(nèi)心深藏渴望,希望在多年的時間流逝中還能保有一份純真的友誼。這幾個“will”也表明他對吉米的信任,相信朋友和他一樣,是信守承諾的人。
(6)Each of us ought to have our destiny worked out.
“Ought to”相當于“should”,都是高量值情態(tài)動詞,與主語“each of us”共同組成語氣系統(tǒng)。該情態(tài)的選用說明二十年前的兩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Ought to”是自我要求,也是友人之間的相互敦促,表明二人難以撼動的人生抉擇和雄心抱負。
(7)Or from what distance we might have to come.
限定成分“might”在鮑勃的這段談話中出現(xiàn)兩次?!癿ight”是概率程度很低的情態(tài)動詞,體現(xiàn)了鮑勃深知世事無常,雖然決定要信守承諾,到此地赴約,但是在來到約定地點前,一切事情都可能發(fā)生,所以這句話只能選擇量值最低的情態(tài)動詞來表現(xiàn)赴約的可能性,如果替換成其他情態(tài)動詞,則達不到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無論是鮑勃還是吉米,都無法預見將來發(fā)生什么事情,就像故事里寫的那樣,誰也不會想到兩個好朋友中,一個成了罪犯,一個成了警察。
4.小結(jié)
從鮑勃與警察的這段談話中,讀者可以通過鮑勃選用的情態(tài)系統(tǒng)推測出他的性格特征——自負、傲慢,卻又對純真的友誼保持忠誠。歐亨利通過這些言語,向大家展示了一個充滿諷刺,又有幾分值得尊敬的人物形象。鮑勃是高傲的,他在向人炫耀他獲得的財富,對朋友吉米的保守,他有幾分蔑視,但是正是這樣,才產(chǎn)生了故事的諷刺效果。但是對于友誼和承諾,他的態(tài)度卻是值得肯定的。最后他的朋友成了警察,他選擇不與他相認,叫另一個警察逮捕了忠于友誼的他——這就是歐亨利式結(jié)尾,讓人無法預料結(jié)局會是如何。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1970).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 J.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140-165.
[2]Halliday, M. A. K (1996/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ss, 68-69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李美霞,(2006). 功能語法教程. 北京:外文出版社.
[5]Thompson, G. (2008/2010).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