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常棣》作者之爭與“常棣”系列文本的形成

2018-02-11 13:46張勁鋒
理論月刊 2018年7期
關(guān)鍵詞:周公諸侯左傳

□張勁鋒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關(guān)于《小雅·常棣》之作,其說主要有二:一為周文公“閔管、蔡而親兄弟”所作,所據(jù)為《國語》[1](p45);一為召穆公“糾合宗族于成周”所作,本之于《左傳》[2](p1817)。前說至唐為尊,后說宋降日顯;今日學(xué)界則多由否定《常棣》與“管蔡”之關(guān)系入手,進而主張《常棣》純?yōu)檎俟鱗3](p448)。然而,《國語》《左傳》素為表里,若無確鑿旁證,遽言此是彼非,難免妄斷之嫌。那么,關(guān)于《常棣》作者的分歧究竟何以產(chǎn)生?周召分陜而治,又為何“糾合宗族于成周”的是召公而不是周公?這兩個問題之間乃至與《常棣》及其相關(guān)文本的形成又有著什么樣的關(guān)系?本文試論之。

一、《常棣》作者之爭的形成

《小雅·常棣》作者的爭議,源自兩條史料,一條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欲“以狄伐鄭”,富辰諫之曰: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逼渌恼略唬骸靶值荇]于墻,外御其侮?!倍莿t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所引與今《小雅·常棣》相合,稱召穆公“作詩”。然《國語·周語中》與《左傳》同述一事,卻載富辰之辭云:

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比羰莿t鬩乃內(nèi)侮,而雖鬩不敗親也……

單引“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一句,稱為“周文公之詩”,未提及召公。

其后,《毛詩·常棣序》稱:“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鄭箋》釋曰:“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為作此詩,而歌之以親之?!币庹俟懈兄芄适拢俗髟娨杂H兄弟。韋昭反對這種解釋,認(rèn)為是周公“閔管、蔡而親兄弟”而作《常棣》,厲王時“親親禮廢,宴兄弟之樂絕”,召公“復(fù)修《棠(常)棣》之歌以親之”[1](p45)。杜預(yù)與韋昭說同,稱召穆公“特作此周公之樂,歌《常棣》”[2](p1817),均以為《常棣》為周公所作,召公不過是重修了樂曲。其后,孔穎達(dá)從之定讞,以周公作《常棣》,召公“重述此詩而歌以親之”[2](p407)。

宋后疑古風(fēng)起,朱熹雖主周公作《常棣》,但卻疑于《左傳》《國語》之矛盾,反對杜預(yù)等“作詩為作樂”的解釋[4](p246)。清顧夢麟認(rèn)為朱熹“偶信小序”為非,稱此詩“斷不為誅管蔡所作”[5](p463),其后主召公作者,即以否定《常棣》與“誅管蔡”的關(guān)聯(lián)為突破口,試圖推倒周公作詩說。其中以崔述證之最力,稱“作”為“前所未有而創(chuàng)之”,否定杜預(yù)等作樂說,并以《常棣》詞“每每與其事(誅管蔡)相反”,駁斥《毛序》,今人多從其論[6](p257)。

杜預(yù)等以“歌之”混淆《左傳》之“作詩”,顯為彌縫之說;崔述等人證《常棣》與“誅管蔡”無關(guān),也確有依據(jù)。然而,這只能證明《常棣》與管蔡無關(guān),卻不能否定周公與《常棣》的聯(lián)系,《毛序》稱“閔管蔡之失道”并無主語,崔述以此為楔,全屬徒勞,反倒是使《鄭箋》無法立足??傮w來看,前人之說雖然目標(biāo)是解決《國語》《左傳》的矛盾,卻都是以《毛序》乃至《鄭箋》的解讀為起點,或牽扯兩書,彌縫諸說,或在經(jīng)解中尋找漏洞,以證其偽,而沒有認(rèn)真分析二書記載“分歧”產(chǎn)生的原因,以至于是否真的存在分歧,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自然無法得出可靠結(jié)論。

富辰去宗周未遠(yuǎn),引先賢之言,當(dāng)不至有失?!秶Z》《左傳》的材料或有先后,然若沒有確鑿他證,偏信其一均不甚謹(jǐn)慎,何況同記富辰之語,差異竟如此之大,也很難因于材料的先后真?zhèn)?。其實,二書并無必然矛盾:盡管《國語》引“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稱“周文公之詩”,但只言句出周公,并不意味《常棣》全詩為周公所作?!对娊?jīng)》詞句重出,每每有之,如《小雅》中《杕杜》與《北山》均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北山》與《大雅》的《江漢》《烝民》也都有“四牡彭彭”“經(jīng)營四方”等詞,豈可以片言斷定出自何詩?且除《常棣》外,尚有另一“棠棣”,《論語·子罕》:

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yuǎn)而?!笨鬃釉唬骸拔粗家?!夫何遠(yuǎn)之有?”

此詩未見于《毛詩》,但“偏其反而”與“鄂不韡韡”興義相同[7](p501),故無法判定原本沒有更多的“常棣”存在,亦即無法證明《國語》所引即今之《常棣》。

《詩經(jīng)》多見“詩中有詩”的現(xiàn)象[8]((p32-35)。仍以《北山》為例,除與《杕杜》重句外,其三章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序》釋此詩為“大夫刺幽王也”。然《呂氏春秋·慎人》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卻稱“舜自為詩”??梢?,“溥天”一句原應(yīng)是周人熟悉的名言,據(jù)傳為舜之詩,后周大夫成之以為新詩。

《常棣》亦為“詩中有詩”。在格式上,《北山》與他詩相重字句,亦同為四言,未見于他詩者則多為雜言?!冻iΑ肺ā靶值荇]于墻,外御其侮”是五四雜言,其余均為四言,既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又不利唱誦。而《國語》在提及此句時,還引“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因而此句不是獨創(chuàng),而是一句有著多種表述的成語。《常棣》的“作者”,之所以不將其改編成為四言,或徑用“兄弟讒鬩,侮人百里”,正說明此句源出有自,不能輕易。

五四句式多見于早期《周頌》,如《清廟》,《毛序》稱“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其詩曰:“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毒S天之命》,《箋》釋作于“居攝五年之末”,其詩云:“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薄蛾惶煊谐擅芬嘣疲骸瓣惶煊谐擅笫苤??!惫识靶值荇]于墻”一句源于周初是可能的,《國語》既言為“周文公之詩”,應(yīng)即出自一首傳為周公所作之詩。以此觀之,則《左傳》與《國語》并未直接說明《常棣》的作者,似以周召二公相繼成之,兩書齟齬頓消。

實際上,在早期《詩》學(xué)傳述中,對這兩條材料尚無明顯的取舍態(tài)度,對于《常棣》的作者也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說明。如《韓序》與《毛序》義同,均未言是誰“閔管蔡之失道”[9](p562)。且《魚麗序》又稱《小雅》:“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內(nèi),《采薇》以下治外。”以《常棣》為文武治內(nèi)之詩?!缎⊙抛V》還云:“《常棣》閔管、蔡之失道,何故列于文王之詩?”說明鄭玄之時,尚有《常棣》為文王之詩的說法。

依學(xué)者考證,按《毛序》之例,“閔管蔡之失道”當(dāng)是稍晚形成的“后序”[10](p34)。即便此說并非后出,《序》素有標(biāo)明作者的習(xí)慣,如《大雅·公劉序》稱:“召康公戒成王也。”《民勞》稱:“召穆公刺厲王也。”而《常棣》盡管有《左傳》《國語》之說,《序》仍未肯據(jù)言“某公閔管蔡之失道”,也足以明異。至于《毛序》他說,燕兄弟、行親親即為“治內(nèi)”,故而“文武治內(nèi)”“文王之詩”的說法與《韓》《毛》“燕兄弟”之說并不矛盾。綜上可見,在早期詩學(xué)的傳述中,是將《常棣》看作宗周禮樂制度、即“燕兄弟禮”的成果,并不歸于某人的獨立創(chuàng)作。

以上分析《左傳》自有其證:《左傳》雖未提及周公作詩,但富辰在“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后又曰:

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召穆公亦云。

其既曰“召穆公亦云”,說明“富辰”并不以召公為獨創(chuàng)。他對“周公封建”與“召公作詩”的闡釋,顯然是將《常棣》詩義與“封建親戚”的舉措聯(lián)系起來的。而“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捍御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的因果邏輯,說明在富辰看來,周詩、周德與周禮是相輔相成、甚至俱為一體的關(guān)系:一方面詩(“莫如兄弟”)將周德(“周之有懿德”)形象化,為禮制提供指導(dǎo)(“故封建之”);另一方面,詩本身又在禮樂體系內(nèi),其制作是周禮的要求,是周德的體現(xiàn),召公是紹周公“懷柔天下”的懿德,行糾合宗族燕兄弟之禮而作詩。詩的義旨本就是“周德”的題中之義,“莫如兄弟”“捍御侮者,莫如親親”,則源自周人傳頌的舊話,召公不過是將這種義旨與表述,再次表達(dá)出來,故稱“召穆公亦云”。因富辰從周公封建引出話題,參以《國語》之說,故富辰應(yīng)認(rèn)為這種表述是源自周公的。

循此思之,《常棣》并不被看作是由某人毫無依傍地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的,其中包含有傳為“周公之詩”的內(nèi)容,只不過召公對于《常棣》的最終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左傳》《國語》看似矛盾的說法,則源于二者關(guān)注重點的不同:《左傳》經(jīng)傳色彩濃厚,偏重于義理的說解,雖以周公封建之德出發(fā),但都是圍繞詩句闡發(fā)主張,論點以詩義為據(jù),側(cè)重贊周之懿德與召公糾合親族之義,故只提“召公”?!秶Z》則有著事語的特征,富辰諫稱“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子頹之亂,又鄭之繇定。今以小忿棄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1](p45),是由史事出發(fā),考慮的是實際的政治情勢,其重點不在詩,而在富辰之“語”,引詩不過是為點出“雖鬩不敗親”的結(jié)論,故只稱所引句為“周文公之詩”。后人對《常棣》作者的爭議,實質(zhì)上是因?qū)⒉牧吓c語境割裂開來,從而產(chǎn)生了誤讀。

在春秋人乃至早期《詩》學(xué)的認(rèn)知中,《常棣》是“燕兄弟”的儀式用詩,也是周德、周禮的產(chǎn)物。無論具體有誰參加了創(chuàng)作,詩最終都要納入禮樂制度中運行,“歌頌之作,事歸天子”[2](p608),而不歸于作者,無法簡單地歸屬其創(chuàng)作權(quán)。正因如此,《韓》《毛》才不言《常棣》作者,只稱其為“燕兄弟”“閔管蔡之失道”,而《小雅·魚麗》以上諸篇,雖不是同時而作,《毛序》卻統(tǒng)稱為“文武治內(nèi)”之詩。

二、召穆公“糾合宗族于成周”而繼作《常棣》

《毛序》與《韓序》認(rèn)為《常棣》的創(chuàng)作旨義在于“閔管、蔡之失道”,然從《左傳》富辰之言看,“周公吊二叔之不咸”的措施是“封建親戚”而非作詩,縱作詩也是歌封建之義;召穆公作詩是感“周德之不類”,若說有啟于周公,也是封建之懿德乃至周公之詩,并非“閔管、蔡之失道”。富辰所舉兩例是并列的關(guān)系。故而《左傳》無法支撐毛、韓之說,《國語》更未提及管蔡,亦即二書不能為《詩序》提供依據(jù)。

對于“閔管蔡”說,古人早已懷疑,今人援引考古資料,駁之更詳,故不贅言[11](p296)。如前論,《常棣》是在“周文公之詩”的基礎(chǔ)上,由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糾合宗族于成周”促成的。盡管很難考證“周文公之詩”的原初背景,以及從周公之詩到《常棣》的具體演變過程,但《常棣》文本的最終形成,都是召公在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政治背景、禮制框架下完成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故而,我們可以由此出發(fā),回到歷史現(xiàn)場,還原《常棣》的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召公促成《常棣》的年代,杜佑由“周德之不類”,推斷是召公于厲王時賦于東都,孔穎達(dá)等從之,其后經(jīng)解多執(zhí)著于作者之爭,較少討論具體形成年代。今人則多主作于宣王時,如孫作云認(rèn)為《常棣》中許多話是“影射‘彘之亂’的”,成于宣王之初[12](p376)。劉毓慶也認(rèn)為《常棣》成于“厲王朝的大動亂”之后[13](p203)。不談《常棣》的前文本與周公的問題,無論其確在厲王還是宣王,召穆公同《常棣》產(chǎn)生聯(lián)系與厲王之亂有關(guān),此為諸家之共識。

在以宗法為核心的封建制度下,西周“封建親戚”的同時,以一種“恩惠換忠誠”的方式,維系周王的權(quán)威與王朝的運轉(zhuǎn)。隨著親盡恩疏,以及周王實力的下降,諸侯與周王逐漸疏離,周對東方的控制松動;同時,周與獫狁的戰(zhàn)爭頻頻失利,生存受到擠壓,由于周王持續(xù)賞賜、分封,以姬姓為主的畿內(nèi)貴族日益增多,力量不斷膨脹,周王領(lǐng)土財產(chǎn)隨之削減,由此構(gòu)成了尖銳的“結(jié)構(gòu)性沖突”[14](p142)。周厲王為擺脫危機,采取“專利”的行為,轉(zhuǎn)移分化貴族財產(chǎn),并重用“榮伯”,激化了矛盾,釀成了“彘之亂”[15](p318)。

通過對《五年琱生簋銘》等考察得知,召穆公作為宗子,極力維護宗法,重視兄弟親情[11](p296)?!秶Z》載其曾諫厲王“彌謗”,主張保守傳統(tǒng)禮制,反對厲王的舉措[1](p11)?!板橹畞y”使天子威嚴(yán)掃地,“諸侯不享”[1](p14),天子與親貴的關(guān)系更加疏遠(yuǎn),宗法秩序瀕臨瓦解。這種情勢應(yīng)即富辰所說的“周德之不類”,召公難免對此感到憂慮,這與《常棣》的內(nèi)容以及《左傳》的描述是相合的。

厲王被逐后,共伯等姬姓貴族執(zhí)政,標(biāo)志著周王與渭河貴族對抗的失敗[14](p156)。而后“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為王”[16](p252),是為周宣王。宣王吸取教訓(xùn),改變“專利”的政策,復(fù)行封建,封弟友于鄭,冀以兄弟之國藩周,又將申、呂遷往南陽盆地,控制東南,同時糾結(jié)諸侯多次征伐淮夷,通過經(jīng)營東方來緩解土地財政緊張以及西北的壓力。

宣王一方面以武力重樹權(quán)威,迫使諸侯復(fù)朝,甚至干涉魯之嗣任[17](p1527);另一方面加強與東方諸侯,尤其是諸姬的聯(lián)系,如《大雅·韓奕》載姬姓“韓侯入覲”,宣王賜命,并令其“以佐戎辟”,《毛序》更稱此詩為贊宣王“能賜命也”;又《烝民》命仲山甫“出納王命”,往齊筑城,控制大東。依《左傳》與《常棣》之辭,且參考銘文所載召公事跡,可知宣王的策略與召穆公的主張是相合的。相比于厲王對封建帶來危機的反抗,召公贊揚封建傳統(tǒng),主張團結(jié)親族,恢復(fù)親親秩序。同時,召公作為擁立宣王的實權(quán)人物,在周發(fā)揮著極大作用,《大雅·江漢》云:“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薄墩贂F》:“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笨梢娬俟彩切跻怀叱珜?dǎo)者與實際的執(zhí)行者。

期間“召公糾合宗族于成周”,《車攻序》載宣王“會諸侯于東都”,《今本竹書紀(jì)年》亦言“九年,王會諸侯于東都”,當(dāng)即此會[18](p423)?!渡袝た嫡a》言周公于洛見“侯甸男邦”,并建康叔于衛(wèi),且在成周之會“主東方所之”[19](p875)?!读罘揭豌憽份d,王命周公子明保至成周,會見訓(xùn)告諸侯及王室官員[20](p67)??梢姡芍茏鳛橹苡靡浴八姆截柝e”的據(jù)點[2](p220),以及周公封建、確立“權(quán)力代理的親族邑制”政體的大本營,本就是會集聯(lián)絡(luò)諸侯之所[21](p302)。而周公家族顯然在歷次會同訓(xùn)告中處于主導(dǎo)地位,這也符合“周召分陜”的說法[2](p2207)。在歷次成周會同中,必然要有享燕活動,《常棣》中的“周文公之詩”可能即出自歷代周公會諸姬之燕樂。但后來周與東方溝通漸少,史籍及金文少見周公身影,召公在宗周發(fā)揮了更大作用,至宣王再會諸侯于成周,手握實權(quán)、且主持東征的召穆公,理所當(dāng)然地取代周定公,成了“糾合宗族”的主持者,《常棣》當(dāng)是在這種情形下形成的。

1.2.1.2.5素養(yǎng)制定治療室及配藥室的各項行為規(guī)范手冊,使用藥品后盡早放回原處,操作后配藥室的臺面污垢,污漬,藥漬及時清理,保潔員及護士也要定期對治療室進行清掃,強調(diào)醫(yī)療工作者的責(zé)任感,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常棣》的形成并不孤立,《詩》中有很多成于宣王時的作品,都是在歷次會合時,為籠絡(luò)親族、聯(lián)系諸侯所定所用的。如《小雅·沔水》,《毛序》稱其為“規(guī)宣王也”,當(dāng)成于宣王時。詩中唱嘆“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顯然在平抑彘亂,以倫理親情籠絡(luò)兄弟,團結(jié)“邦(國)人”“諸友”。又《小雅·伐木》緊隨《常棣》之后,今人考為宣王詩[22](p131)。其曰:“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于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籩豆有踐,兄弟無遠(yuǎn)?!闭呛魡尽爸T父”“諸舅”“兄弟”,以改變厲王造成的“諸侯不享”、父舅“不來”的局面。

《常棣》是召公及周王會見諸侯,在享燕“父”(同姓諸侯宗親,即兄弟)“舅”(異姓諸侯,即朋友)過程中,形成的眾多歌詩中的一部分,其本事可從這些同時同用的詩篇中窺得大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雅·韓奕》?!睹颉丰尅俄n奕》:“尹吉甫美宣王也?!逼湓娫唬?/p>

韓侯受命,王親命之……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其殽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其贈維何,乘馬路車。籩豆有且,侯氏燕胥。

韓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諸娣從之。

韓侯娶厲王之甥為妻,入覲受命,“出宿于屠”時,“顯父”為之踐行,與諸侯相燕。韓為姬姓,始封侯與成王為兄弟[2](p475)?!豆{》稱:“周有厲王之亂,天下失職。今有倬然者,明復(fù)禹之功者,韓侯受王命為侯伯。”賜命韓侯,是宣王與召公“親兄弟”、聯(lián)絡(luò)諸姬舉措的表現(xiàn),以厲王之甥妻之,更可見周為彌合厲王所造成傷痕的用心。

無論是賜命之初,還是出祖踐行乃至娶妻之禮,無法避免有兄弟享燕之時。故而,《韓奕》與《常棣》的背景是一致的。依前論,韓侯入覲非孤例,周顯然對眾多“兄弟”采取過類似的措施,進行過類似的賜命、享燕、聯(lián)姻,所以也確實可以憑借《韓奕》,解讀《常棣》之辭,并還原其形成的具體背景。

《韓奕》言“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宣王命韓時,尚追述韓侯先祖受命封建之榮與藩屏周室之責(zé),令其繼承祖志,為周藩屏。韓等諸侯之始封,多由周公主持,召公在“糾合宗族”之時,或也會追述諸侯于周公時受封之命,以及當(dāng)初的親親之誼,故而以“周公之詩”為基礎(chǔ)作詩也在情理之中。召公寧愿破壞詩體而不易“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之一字,正是因此句即周公燕兄弟之詩,或是本出自周文公之口,甚或是周公封姬姓諸侯時的命辭,后入樂用于燕兄弟。

同時,《常棣》敘兄弟之情,后半?yún)s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似乎突兀。而由《韓奕》可知,正如周王以汾王之甥妻韓侯,當(dāng)時也會有著眾多賜婚聯(lián)姻之事,使“父”“舅”與周王形成進一步的血緣關(guān)系?!冻iΑ纺┰啤耙藸柺壹遥瑯窢柶捺?。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因其妻同為周戚,與宣王的關(guān)系自然更近一層,此言既是祝福諸侯家庭和樂,同時也提醒他們從姻親角度考慮,更加珍惜與周的情誼。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常棣》應(yīng)是召公與姬姓親族相燕時,在傳為本自“周公之詩”的舊樂基礎(chǔ)上,結(jié)合當(dāng)時情景,補充修訂、繼作而成。在召公之前,也許有很多人繼周公參與了《常棣》的創(chuàng)作,召穆公后,亦當(dāng)有瞽史編輯,但召公顯然對《常棣》的定本發(fā)揮了決定作用,故《常棣》既可稱“周公之詩”,又可稱“召公所作”。

三、“常棣”系列文本的生成

《常棣》“兄弟鬩于墻”一句,源于“周文公之詩”,另外,古籍中尚有“棠棣”之殘章。那么《常棣》與佚“棠棣”是什么關(guān)系,“周文公之詩”與“棠棣”有何淵源,今本《常棣》的具體形成過程如何?這都是尚未解決的問題。由于文本的殘缺,很難通過比較三者得出答案,但如這三個文本存在聯(lián)系甚或繼承關(guān)系,便可以通過一個與三者都有聯(lián)系的中間文本,即《小雅·角弓》,來補全殘缺的線索。

在意旨上,《角弓》與《常棣》同敘兄弟之情,不過《常棣》主贊“莫如兄弟”之情,《角弓》則歷數(shù)兄弟反目之惡。古人常并引二詩,如《漢書·杜鄴傳》載:

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yǎng)謹(jǐn),愛至者其求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此《棠(常)棣》《角弓》之詩所為作也。昔秦伯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亦書而譏焉,周召則不然。

杜鄴認(rèn)為二詩所作目的相同,同時又并提周、召?!冻iΑ肪c周、召有關(guān),故而杜鄴似乎以為《角弓》也與二公相關(guān),可見關(guān)系之緊密。

在表達(dá)及格式上,《角弓》與“棠棣”極似:《角弓》首云“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無胥遠(yuǎn)矣”,責(zé)難兄弟疏遠(yuǎn);“棠棣”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yuǎn)而”,稱并非不思念,只是相距太遠(yuǎn)。尤其是“翩其反矣”與“偏其反而”,“翩”“偏”相假[9](p795),幾乎完全相同。而且《角弓》云:“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后……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倍唷拔?、四”結(jié)構(gòu)。傳為周公之詩的“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務(wù))”,在《常棣》中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但卻與《角弓》格式相同。

“周文公之詩”與“棠棣”,都與《常棣》存在聯(lián)系,同時前兩者又都與《角弓》有著明顯的類同。因而,以《角弓》為媒介,我們可以得出判斷:周公之詩與佚“棠棣”應(yīng)有著密切關(guān)系,二者的文本內(nèi)容與體式格式是接近的,不排除共同占有一部分文本的可能。周公之詩的原貌,應(yīng)兼具了《常棣》《角弓》“棠棣”的特點,四者構(gòu)成了一個主題相同、有著相似格式、共同占有一部分內(nèi)容的系列文本。

對于系列的順序,“周文公之詩”在《常棣》之前是可以確定的,《毛詩序》稱《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以之為幽王時,而劉向以為“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zhuǎn)相非怨,詩人刺之”,為厲宣幽三王之際[9](p796),大體與《左傳》所述召公作《常棣》相近??鬃右疤拈Α倍亲h之,又不及周公之名,故必非周公之詩,以其文觀之,作時也應(yīng)與《角弓》相近或同時。鑒于“周文公之詩”年代最前,所以《常棣》《角弓》“棠棣”,都當(dāng)是承此而來。也就是說,“周文公之詩”應(yīng)該是系列的母本。杜預(yù)以《常棣》為周公作之、召公歌之,雖誤認(rèn)為召公的貢獻只在于“歌之”,但相比周公之詩與“棠棣”、《角弓》在格式上的類同,說明后兩者在相當(dāng)程度上繼承了母本的曲調(diào);召公在“周文公之詩”基礎(chǔ)上所作之《常棣》,則確實可能在繼承文本之外,對音樂做了很大的調(diào)整。

《常棣》等以“周文公之詩”為母本并形成系列的現(xiàn)象,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引用;《北山》等“詩中有詩”、內(nèi)含古人之言或高級禮樂文獻的模式,也非偶然個例。這種現(xiàn)象從本質(zhì)上反映了周禮體制下,儀式樂歌等制度文獻的生成方式:述而不作,因舊成篇;在具體操作上,則是以舊為新,以尊成卑?!侗鄙健分械摹八粗姟薄ⅰ冻iΑ返摹肮湃擞醒浴薄爸芪墓姟钡冉?jīng)典文獻,乃至用于《頌》《大雅》等高級文獻,實即為一種“原型文本”,《雅》正是隨著宗周禮制的運行發(fā)展,在“原型”的基礎(chǔ)上不斷衍生積累而成的?!霸汀币彩强俊冻iΑ返取氨硇汀边m用于不同的時代場景和儀式,方得以持續(xù)煥發(fā)生機①此處借用柯馬丁“原型與表型”概念,柯馬丁認(rèn)為周代青銅器銘文,有著一個共同的、現(xiàn)成的禮儀語言庫,這個語言庫被看做是神圣的,“銘文的撰寫者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表達(dá)模式,而是要在一個有限的編碼中進行操作”,也就是說存在著一種原型文本(prototext),銘文的創(chuàng)作不能獨出心裁,而是需要在這種原型文本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實際需要,將具體的“歷史事實”嵌入“在這些本質(zhì)上屬于述行傳統(tǒng)的神圣語言中”。原型文本借助“表型”(phenotext)的變體,使之適用于不同場景,這樣促成了禮儀文獻的層累與持續(xù)生成,形成了文本系列。[23](p112-113)。

由于這種生成方式是一對多且持續(xù)發(fā)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出現(xiàn)內(nèi)容的偏離與覆蓋,以及文本層次的混淆與失序?!氨硇汀币矔饾u成為“原型”,甚至進入其他禮儀系統(tǒng),支配表型的生成。我們很難斷定《角弓》《常棣》、“棠棣”在“常棣”系列中的具體位置,但《常棣》與《角弓》的完整存留,說明二者在禮崩樂壞的前夜,應(yīng)該尚發(fā)揮著作用。而“周文公之詩”與“棠棣”可能隨著禮樂制度的運行,在層累更迭中被召公《常棣》與《角弓》等詩吸收,額外的內(nèi)容在失去禮樂載體后,或逐漸失傳;或在后世“去其重”的文獻編纂過程中,因殘缺或重復(fù)被刪除淘汰,殘留在“事語”之中。

就《常棣》與《角弓》而言,它們定本時間接近,運用場合也類似,《角弓》在格式上似乎更近于母本,但這并不能說明《角弓》在系列中處于更加靠近“原型”的位置。二者作為儀式樂歌,在禮樂自天子之時,其創(chuàng)作形成及運行使用,都不能隨心所欲地脫離“原型”。然而在同一禮儀系統(tǒng),或即說在“燕兄弟”相關(guān)禮儀之內(nèi),偏離“原型”或者“上層文本”的權(quán)限,取決于創(chuàng)作活動的主持者,主持者地位越高,其超越“原型”限制、自由創(chuàng)作的權(quán)力越大。因為“原型”的不可更易性,取決于由先王、先圣所做的“神圣性”,以及由神圣性產(chǎn)生的經(jīng)典性。普通士人、樂史的言語顯然不具備這種特性,所以他們必須最大限度地“述”,創(chuàng)作必須以“述”的形式實現(xiàn)。而天子與代天子行使權(quán)力的周公、召公,他們的話語顯然具備神圣性與經(jīng)典性,在“述”的基礎(chǔ)上,能更多地實現(xiàn)“作”。故由《左傳》所述,《常棣》應(yīng)是母本最核心的遺存。

這種具有鮮明等級性的生成方式,不是取決于“詩人”的自覺,而是由西周的文獻制度所決定的?!爸贫Y作樂”確定了“官守其書”的文獻制度[24](p53),文獻活動成為一種“職事行為”,王官運行產(chǎn)生的文獻即為制度文獻,后世的《詩》《書》《禮》《樂》多是“王官”在職事之內(nèi)所作文獻的匯集[25](p95)。作為儀式樂歌的“詩”,既是禮樂制度的反映,也是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它的創(chuàng)作、使用、傳播依賴各種儀式,因而既有固定的生成模式、結(jié)構(gòu)風(fēng)格,也有固定的功能作用與適用場合,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感情不取決于作者,而是取決于儀式。詩在禮樂制度的運行中,要不斷修改與豐富,但這種豐富是依照現(xiàn)實需要而進行的,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延續(xù)性,誦古與造篇互為前提,無法原創(chuàng)。這也就決定了禮樂文獻“原型—表型”的生成模式,以及大量“詩中有詩”現(xiàn)象與雷同近似作品的產(chǎn)生。

周公、召公都對《常棣》的形成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但是《常棣》并非一人所作,其前文本不單是“周文公之詩”,還會有更多的“古人之言”。而“召穆公作詩”前后,又會有瞽史等人參與文本的生成。即便《常棣》重新入樂之后,隨著禮儀的變更乃至崩解,詩文本在傳播過程中,也難免發(fā)生無意甚或有意的更改、變易。這樣持續(xù)、復(fù)雜的生成方式,使得難以將其著作權(quán)單一化,只能說其確是一首周庭“治內(nèi)”之作,是周禮的產(chǎn)物與周德的遺跡。如果將周禮、周德之肇端歸于周公,即便周公或未直接參與創(chuàng)作,稱其為“周公之詩”,也是符合古人之邏輯的。

當(dāng)東周“王官失業(yè)”后,文獻制度隨之崩解,禮樂文獻的創(chuàng)作、使用及其本身,由制度的框架中離析出來。由于禮樂自諸侯出以及禮樂的散佚,樂歌的使用更加靈活,乃至“魯有禘樂,賓祭用之”[2](p1947)。春秋后“作者”與“立言”觀念崛起,在“作者謂之圣”的認(rèn)知與崇拜下[26](p3591),很多文獻開始被追溯源頭,引用時多稱“某某之詩”“某某之典”,“周公制禮作樂”說也不斷強化。出于對“不朽”的追求,作者并出,戰(zhàn)國后著述漸專,文獻創(chuàng)作活動進入了高潮[27][28],至漢劉向校中書“以人類書”,“手著”逐漸取代“層累”[29](p224),成為文本生成的主要方式。

同時,漢代對經(jīng)典文獻形成方式的認(rèn)知也發(fā)生了變化,由視其為“王者之跡”,轉(zhuǎn)變?yōu)椤傲?jīng)皆孔子手定”或“周公作之、孔子述之”[30](p82)。在這種情況下,《國語》與《左傳》“周公之詩”與“召公作詩”的記載,自然變得難以理解。由于周公地位的提升,以及周公“制禮作樂”說的接受,最終導(dǎo)致《常棣》的著作權(quán)被單一化,周公的作用被不斷凸顯,甚至在杜預(yù)、韋昭之時,已由本自“古人之言”的制度文獻,變成了“閔管蔡之失道”的“周公之詩”。

猜你喜歡
周公諸侯左傳
論周公的法理學(xué)說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五張羊皮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春秋——諸侯爭霸的擂臺賽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
熬夜看書也測試
大理市| 科技| 淮安市| 绩溪县| 彩票| 北流市| 霍山县| 筠连县| 大名县| 监利县| 神木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西县| 湘潭市| 南雄市| 渝北区| 格尔木市| 通州区| 循化| 清原| 敦化市| 中方县| 青州市| 信丰县| 昔阳县| 屏山县| 敦化市| 乌鲁木齐县| 元谋县| 嘉定区| 新安县| 隆林| 双城市| 辽源市| 武平县| 陆丰市| 铜梁县| 从化市| 湘潭市| 双城市|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