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磊
初中對于學生們的學習來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所以初中學習是十分關鍵的。語文學科作為初中課程中最主要的科目之一,語文自然是不會被廣大師生所輕視的,對于語文考試都抱著分分必爭的心態(tài)去對待。但是有一個題型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十分頭疼的,那就是文言文,因為文言文的語序、表達方式及每個字的意思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白話文都是有著較大差距的,因此教師們都會想盡一切方法來提高文言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對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為各位教師總結了如下可供參考的教學方法。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許多的教師在剛開始講解時會選擇不緊不慢的教學速度,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教學變得極其細致,但是有些教師會選擇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文言文的朗讀,到了學期末,這些教師就會發(fā)現所剩教學時間不多進而開始趕課,把原本兩節(jié)課甚至三節(jié)課要講的知識用一節(jié)課就給講完了。這種教學方式是一種非常不值得提倡的,這往往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摒棄這種教學方法,要合理地去分配教學任務。
現在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往往是教師一節(jié)課從頭講到尾,而學生們則是“從上課睡到下課”。這種機械死板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們的學習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因為被動的接受知識對于學生們理解文言文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很少能夠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所以就只能夠麻木地去接受老師所教授的知識,教師灌輸了多少內容學生就接受了多少,沒有任何額外的知識輸入。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去進行綜合的運用。但是現在的學生在進行解題時往往會顯得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進行解題,所學的知識對于解題來說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懼怕文言文題目的心理,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們一定要指導學生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不能只是為了理解書本中的文章而學習。
作為教師,我認為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對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進行字字落實,讓學生能夠弄懂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意思,并且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感。完成這個步驟后教師們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由閱讀,并在閱讀時結合課文內容和注解慢慢的捋順、掌握全文的大意。當大多數學生都理解了大致意思后,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來布置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能上課解決的問題盡量在課堂上解決,解決不了的就給學生留成家庭作業(yè),讓學生課下再進行深入的思考。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教師再對這些較為困難的題目進行詳細的解答,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徹底地弄懂頭一天所學的知識內容。這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們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并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還能讓學生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閱讀素養(yǎng),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有的學生認為文言文十分枯燥無味,在上文言文課時往往打不起精神來。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作為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身臨其境地感受幾千年前的發(fā)生的事情。例如在講解《桃花源記》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能夠感受到一個沒有階級剝削,沒有勾心斗角,“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并且在結束教學內容之后,可以讓學生對于“桃花源好,還是現實社會好?”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在發(fā)表自己看法的時候,就能夠對文章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對于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特別是一些重點詞句,我們還要反復強調,最好做到讓全班同學都能夠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對于文言文這種比較難理解的東西,我們更要對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不斷的復習和總結,甚至是對于全文的內容進行整體的歸納總結和對比。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重文章中實詞和虛詞的區(qū)別,因為這些詞都是學生極其容易混淆的,所以要對這些詞語進行不斷的復習、鞏固、總結。還有我們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課文誦讀,在我看來,文言文只有多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才能夠增強學生文言文的語感,才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中華文化知識的內涵,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成績。
在進行初中文言文教學時,教師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地去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并且教師也要在教學中進行不斷積累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進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把文言文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