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以“課眼”為中心的簡約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是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不懈追求?!罢n眼”(或稱主線貫穿法)因“一點突破,遍及其余”,往往能取得一線串珠的效果,所以它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備受一線教師青睞。在閱讀教學中,抓住“課眼”往往就能領會文本主旨,抵達人物靈魂,參悟文本情韻。
“課眼”的外在形式往往就是表達事物或情感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課眼”從哪里來?一般的教者都會在文本中發(fā)掘,比如歐亨利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中的“杰作”,魯迅先生小說《藥》中的“藥”,楊絳散文《老王》中的“愧怍”,歸有光《項脊軒志》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等等。但是,“課眼”都在文本之中嗎?答案是否定的。文學作品是充滿意義未定點和空白的圖式結構,細讀文本就是要通過感知、想象等心理功能對文本意義的未定點以及空白處進行填充與補白。
孔令元老師在《〈燭之武退秦師〉研究現(xiàn)狀與教學建議》一文中說過,對于《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許多教者分別以“武”“退”“利”等字作為“課眼”進行教學設計,但是只能講清楚基本情節(jié)卻無法深入分析文章內(nèi)涵,有以偏概全流于淺顯之嫌。
“課眼”完全可以來自文本以外,因為智慧的作者已經(jīng)留下了空白等待讀者去填補。正是因為讀者積極有效的參與,許多經(jīng)典作品的潛在價值才能完全展現(xiàn)出來,甚至常讀常新。筆者在執(zhí)教《燭之武退秦師》的時候,也在思考教學設計的“課眼”問題。那么,如何提煉“課眼”,剖析文本呢?請看下面一段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在《春秋》里只有六個字的記載“晉人、秦人圍鄭”,且沒有結局?,F(xiàn)在的題目是《古文觀止》的作者所加,大家覺得題目加得怎么樣?
生:還好吧。
生:似乎不太明確,還讓人的理解出現(xiàn)錯覺。
師:什么錯覺?
生:有些誤導讀者,以為是燭之武擊退了秦師。
師:題目的確不太完美,不利于揭示主題。也許我們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在“燭之武( )退秦師”的中間括號內(nèi)填上一個字或許好一些。那么,應該填一個什么字為好呢?
生:應該是“勇”字,燭之武在國家危亡之際勇于為國排憂解難。
生:我覺得“智”字最好,“勇”不是燭之武形象的主要特點。燭之武是一個文士,是大智之人,沒有外交家的智慧就不可能“退秦師”。
生:我覺得“智”字不僅僅是寫燭之武的,還寫出了其他人物的“智”。當然,寫其他人的“智”都是為了對燭之武起到襯托作用。
肛周膿腫是肛腺感染后炎癥向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組織蔓延而發(fā)生的化膿性疾病[1],其治療原則是及時切開引流,控制感染與避免復發(fā)[2]。了解該病病原菌的流行病學,能減少經(jīng)驗性治療中方向性的錯誤。本研究通過對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肛周膿腫患者的膿液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提供理論依據(jù),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
師:你的發(fā)現(xiàn)很有新意,這是一群有智慧的人。在《燭之武退秦師》中,許多人身上都有“智”的色彩。常見的“智”有“機智”“睿智”“明智”“理智”“智勇”“急智”等說法,下面我們來分析每個人物身上“智”的光芒。大家可以按照人物出場的順序來討論。
小組討論。
生:我們小組覺得佚之狐夠機智的。佚之狐是這篇課文中的小人物,許多人對他都有所忽略,認為他的作用無關緊要,其實他的作用不可忽視。
師:請你詳細陳述佚之狐“機智”在哪里?
生:“國危矣”,客觀分析形勢;“若使燭之武見秦君”,指明解困的方法;“師必退”,顯示出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高度推崇。燭之武雖然只說了14個字,但是他的出現(xiàn)卻給鄭國在“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的形勢下點燃了一盞希望之燈。
師:《法言·修身》說:“智,燭也。”“燭”有“洞悉”之意。佚之狐能洞察形勢,慧眼識人,既解鄭國之困,又在鄭伯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價值,的確是機智之人。其他同學還有補充的嗎?
生:佚之狐雖然不擅長外交,但有“內(nèi)交”才能,有伯樂的眼光。
生:我覺得“師必退”還能反映佚之狐的遠見卓識。
師:你有更新的發(fā)現(xiàn),很好!愿聞其詳。
生:“師必退”的“師”是軍隊的意思,我覺得這個“師”應包含秦晉兩個國家的軍隊。如果僅僅是秦國的軍隊,那么此處應該說“秦師必退”。因為秦國退兵了,晉國也必然退兵,所以說佚之狐已經(jīng)預言了燭之武見秦伯出現(xiàn)的最終結果,說明他有預見性。
師:是的,歷史的確如此。請看下面資料:(出示PPT)晉文公、秦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而附于楚,鄭大夫佚之狐言于鄭君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圍必解?!保▌⑾颉缎滦颉ど浦\第九》)這里的什么文字照應了剛才的理解?
生:“圍必解”三個字,當然是秦晉解除對鄭國的包圍。由此可以看出“師”就是秦晉之師。
師:鄭伯與“智”有關嗎?
生:有關的。我覺得他是一個明智之人。一則,面對佚之狐的建議,他是“從之”,言聽計從中能看出他的明智;二則,他面對燭之武的一番怨辭,先是懇切承認錯誤“是寡人之過也”,然后及時提醒“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謂坦率與清醒,展示了一個雖則有時昏庸卻又能及時認錯,兼有明智一面的人物形象。
師:對鄭伯,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晉文公這次討伐鄭國的理由之一是“以其無禮于晉”,就是他當年惹下的禍端。據(jù)《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文公三十六年(前637年),重耳過鄭。鄭文公既沒有禮遇重耳,也沒有聽從大臣叔瞻殺重耳以絕后患的建議,這對于“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的鄭國而言實在是失策。但在《燭之武退秦師》中,他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
生:用“智勇”來評價燭之武最為恰當。“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而貳于楚也”是這場戰(zhàn)爭的起因,所以秦晉伐鄭是名正言順的。盡管春秋無義戰(zhàn),但是所有的戰(zhàn)爭都要樹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所以燭之武在勸說秦伯時就回避了戰(zhàn)爭起因這個問題,他從對方利益出發(fā),分析“亡鄭”“存鄭”對秦國利益的不同影響,走曲線救國之路,這是他的聰明之處。
生:從文章結尾晉國君臣的對話“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來看,側面反映了燭之武處理問題舉重若輕,解決了秦鄭矛盾就是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往往也迎刃而解。
……
生:秦穆公接受燭之武的建議,最終同意退兵,這固然與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及嚴密的邏輯推理有關,但是不能不說這也是理智的秦穆公在不斷地說服自己,終于由“秦軍氾南”到“與鄭人盟……乃還”。
師:是的。秦穆公是不愿意有一個超級大國做鄰居的,所以他被說服了。秦國退兵只是為了自己,是各種利害關系權衡所做出的決定。
生:“秦伯說”,這里的“說”未必是“喜悅”,而應該是“心悅誠服”,是國家利益至上的理智戰(zhàn)勝了秦晉同盟的情感。我覺得他夠理智的。
……
以“智”作為《燭之武退秦師》的“課眼”,能讓所有的人物都鮮活起來,所有的文字都熠熠生輝,“課眼”的作用可見一斑?!稜T之武退秦師》全文皆是有“智”之人,卻并沒有損害燭之武的高大形象,恰恰相反,眾星捧月式的賞讀更能突出燭之武卓爾不群的智勇、力轉乾坤的大智慧。找準“課眼”,關鍵在于對文本的準確解讀,必須在文本解讀中觸摸文脈、回歸現(xiàn)場、明確“教什么”的基礎上進行。在閱讀教學設計中,只有把握好教學目標、文本內(nèi)涵和學生真實的認知水平而設計出以“課眼”為中心的問題鏈,才能有序、恰當?shù)亟M織教學,進而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探究、質(zhì)疑,較為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