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康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載體,教材里每一板塊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每一篇目都是作者思想與藝術的結晶。因此,教材是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心靈踫撞的紐帶。教師對教材的研讀是這種心靈踫撞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
怎樣研讀教材,對于初為人師的來說,很多教師的做法是,細讀一二遍課文,然后結合教師用書,分享名家、大師的解析。再借鑒名優(yōu)教案,教學設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有經驗的部分教師,憑著對教材的熟悉,結合以前執(zhí)的心得,便從容地走馬上任了。其實,大多數(shù)教師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教材僅僅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載體,我們關注的核心是學生,關注的是學生能從教材中獲得些什么,更要關注學生獲得的過程和方法。
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有這樣的經歷:教師獨立閱讀教材后,自認為已經基本掌握了文本內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體會了作品的美妙。當借助教學參考,看到了一些名家、大師們的解讀后,往往會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原來作者是這樣想的,這里還有如此深刻的含義?!?/p>
這樣的經歷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作為教師,一個通過十年寒窗考取了大學的專業(yè)教師,在讀了幾遍教材后,都要在專家的解析下“茅塞頓開”,我們憑什么把這些問題在學生初讀、再讀課文后,就拋給學生,就希冀他們能給出一個符合標準的答案。
再看我們的課堂,更令人吃驚的事出現(xiàn)了,我們拋出的問題,學生居然在“初讀”“討論”后,都完美地回答出來了,原來,我們的學生手里也有諸多類似的資料,什么《全解》《解讀》等,在學生的充分預習下,學生都一一掌握了?;仡欉@個過程,我們在做什么?我們充當了什么角色?
因此,筆者認為,教師研讀教材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研讀教材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師在研讀教材時,不能淺嘗輒止,不能過分依賴教學參考,從而避免先入為主。要結合文本,反復研讀,獨立思考,認真體會編者意圖,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只有通過多次研讀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不能憑借自己既有經驗,輕視文本,過高估計學生能力。我們要試想去讀一篇從未見過的文言文作品,第一遍你讀懂了什么?從哪里獲取的?第二遍怎么做的?懂得了多少?我們兩遍才讀明白的,學生就應該給他們預留三遍的時間,只有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以學定教,學生的收獲才是真實的、有效的。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文本不僅僅是為了檢驗自己的理解水平,它不等同于練習,而是借助文本的理解來提高語文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因此,很多文本不是學生自己就能理解透徹,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教師該如何引導,這是教學的關鍵。
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能夠輕松理解的問題,課堂上就不用贅述,自己都要反復研讀或者借助參考書才能理解的問題,這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時就應該重點引導。例如魯迅《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然而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卻極富意味,尤其是作者用冷靜的筆觸來痛訴段政府的殘忍,往往被學生忽略,甚至被老師忽略。文章不厭其細地說:“(子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為什么是“手槍”?說明屠殺者不是普通士兵,這一點還能理解,但學生容易忽略“從背部入”,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中了埋伏,說明中了敵人的陰謀,顯露出執(zhí)政府的丑惡嘴臉。但結合周作人《關于三十八日的死者》(選入學生課外讀本)中說:“劉和珍女士是在執(zhí)政府門口往外逃的時候被衛(wèi)兵從后面用槍打死的。”對于一群徒手請愿,往外逃的女學生,衛(wèi)兵竟殘忍的“從背部入”,更能顯示其殘忍。
這樣的細節(jié)往往是文章精彩之處,同時也是學生的突破口。教師只有結合自己的研讀經歷,才能準確找到這樣的突破口。
同一篇課文,既可以選入初中教材,也可以選入高中教材。例如,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同時選了徐志摩《再別康橋》,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陸蠡《囚綠記》。很多文本本身并沒有閱讀的階段性,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有學段的不同,教師在研讀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學習主體的學段特點。例如,杜牧《江南春》,小學教材里有,初中教材里有,選入高中教材也行。對于小學生,我們只需要讓學生感受其美麗的春景;對于初中生,我們讓學生欣賞美:移步換景,色彩錯綜,動靜映襯,聲色結合,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對于高中生,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鑒賞美,談意境,談虛實,談意蘊,討論楊慎、何文煥的不同見解。教師應充分考慮主體的階段性,不過分拔高,也不簡單重復,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是為了學,學生要學什么?怎樣學?這些問題是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的,而教師對教材的研讀正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教師只有深入研讀教材,才能準確地確立學生學習的目標,選擇恰當?shù)膶W習手段,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