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休閑”作為研究對象傳入中國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情,大多數(shù)學者是從社會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美學、旅游學等方面對其進行研究。隨著時間推移進入21世紀后,有學者將休閑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中國休閑哲學。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寶庫中,記載著十分豐富的休閑文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休閑觀念。這吸引了眾多學者將目光關注到中國休閑哲學的研究上。研究莊子休閑哲學,對于中國休閑哲學來說有其典型性。莊子休閑哲學的研究也在近十年成為學界的一個熱點,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對近十年的莊子休閑哲學研究成果進行評述,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莊子休閑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趨勢。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巨擘,對于莊子哲學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的一個熱點。學者們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對莊子哲學進行研究,“休閑”則成為莊子哲學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
陸慶祥認為人的自然化是休閑的本質,而人的自然化思想則充斥在莊子哲學之中,可以說莊子哲學就是人的自然化思想的典型體現(xiàn)。故而,休閑與莊子哲學之間有內在的聯(lián)系。陸慶祥用休閑來闡釋莊子哲學,并指出莊子休閑哲學有三大重要原則。其一,莊子休閑哲學的個人化原則是無為自然。莊子的無為是基于自然原則之上的一種生活的方式,是基于日常生活實踐的一種內在的超越。要想徹底地斬斷生活中的功利性和目的性,進而使完全自然化的純凈的人生得以復歸,就需要我們如同哲人般“無己”“無功”“無名”(《莊子·逍遙游》)。其二,莊子休閑哲學的自由原則是逍遙游。莊子提出的“逍遙游”是在“無待”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才是莊子自由的應有之義。故而,莊子的自由才會顯得更加灑脫。其三,莊子休閑哲學的超越原則是“無江海而閑”(《莊子·刻意》)?!盁o江海而閑”是莊子提出來的非常重要的休閑命題,它反映出休閑的超越維度。即使逃離現(xiàn)實社會、擺脫社會百態(tài)、退居山林之中,在莊子看來也是與清苦為伴,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使得心靈得到平靜和安寧。圣人真正的“休”不是依靠物質環(huán)境來屏蔽除我之外的一切,也非為閑而閑,圣人之休在于獲得“平易、恬淡”“虛無無為”(《莊子·刻意》)的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1]。
在莊子哲學的視域中,“休閑”與自然之道有著一種微妙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能夠體認自然之道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休閑之樂。趙玉強總結得出莊子哲學以自然之道為基礎,以生命為本位。在莊子哲學中,休閑即是人向道而生成的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繼而趙玉強從自然、社會、人生等視域,對莊子的休閑哲學做了系統(tǒng)探析。在自然之域,趙玉強認為莊子的休閑哲學思想可以分為江海避世而閑、退居閑游和技進道而閑三個方面。就境界而言,這三個方面呈現(xiàn)層層遞進的關系。江海避世而閑是最低層次的休閑境界,它體現(xiàn)了人在自然環(huán)境中悠閑自得的情形。退居閑游的境界比之前者更高一層,是基于對自然之道所進行的體認之上的,如此才可能展示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休閑生活,才可能展示出具有充實、豐富內涵的休閑,才可能展示出休閑的真精神。要達到技進道而閑的境界則需要合于道的技術。技術即是在順應自然之道的前提下,通過恰當?shù)男问阶饔糜谧匀?而合于道的技術就可能讓人們獲得一種特殊意向中的休閑感受。在社會之域,莊子探討了人在社會中實現(xiàn)休閑的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相忘于道術而閑,一種是天下無道,修德就閑。在莊子的理想社會圖式“至德之世”(《莊子·馬蹄》)、“赫胥之世”(《莊子·馬蹄》)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的情境,人們在道的自然境遇中自適相忘,實現(xiàn)了飽含自然之道的真正休閑。而在現(xiàn)實社會圖式“天下無道”(《莊子·天地》)中,人們只能做到獨善其身,遠離政治中心,在相對閑暇的地方修德就閑,即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過上悠閑自適的生活。在人生之域,莊子就個人一己的生命休閑情況提出了兩個具有關聯(lián)性的理論命題:“心閑而無事”(《莊子·大宗師》)與“無江海而閑”(《莊子·刻意》)。對“心閑而無事”,趙玉強做了兩點闡明:一是,“心閑”是一種內心安閑、恬靜、愉悅的心靈、德性狀態(tài);二是,“無事”要求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為了功名利祿而去有所作為,將“心閑”貫徹到個人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去。對“無江海而閑”,趙玉強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其豐富的內涵:其一,“無江海而閑”擺脫了江海等外在之物的束縛,它象喻的是一種得道之后、擺脫了外物束縛的自由狀態(tài);其二,“無江海而閑”意味著最真實的快樂感受;其三,“無江海而閑”有賴于得道者具備一種虛明廣大、宏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它需要人們用持之以恒的道德修養(yǎng)來支撐[2]。
孫敏明認為,休閑問題內含在莊子對生命意義、自由精神的追求之中。所以,孫敏明結合現(xiàn)代休閑的幾個特征來解構莊子的休閑思想,并以此為基點來揭示莊子休閑思想的內涵。首先,休閑對于個體而言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休閑的關鍵在于“心閑”,而想要達到心閑境界的關鍵則在于如何“用心”。孫敏明以“乘物以游心”(《莊子·人間世》)為例,解說了莊子的游心之法。其次,休閑是一種當下的生活方式。莊子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應該回歸自然,也為人們提供了可以用于現(xiàn)實日常生活中的休閑智慧,如“性體抱神”(《莊子·天地》)要求人們去除心機,從而回歸自然的本性;認識現(xiàn)實日常生活中的“無用之用”(《莊子·人間世》);有針對性的重復性的操作可以使人“技進于道”等。再次,休閑是分層次的。休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義都具有超越性。莊子休閑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間,其最高境界是與道合一、體驗道的境界[3]。
對莊子休閑哲學的研究,跨學科研究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如蘇狀、王濟遠和寧秀麗從美學的視角研究莊子休閑哲學,賈學鴻從運動學的視角來探究莊子的休閑哲學。
蘇狀在其博士論文中圍繞“閑”這一范疇展開研究,通過“閑”的體用二維來談“閑”的審美藝術關聯(lián)。從“閑”之體的方面看,“閑”最高等的層次是超越德性的精神境界,其對應的正是中國先哲的審美人格;從“閑”之用的方面看,“閑”即是人們日常閑暇時間里現(xiàn)實的生存狀態(tài),這正是審美藝術文化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的契機和審美之所以能夠存在的場所。在對“閑”的體用二維的認識基礎上,蘇狀對莊子休閑哲學進行了探究。他認為《大宗師》中突出了“心閑”的一個重要哲學內涵就是“自然”?!白匀弧奔词琼槕匀欢豢桃?并尊重天道的造化之功?!白匀弧钡膶崿F(xiàn)是通過“無事”來完成的,“無事”即是心“無為”,內在的心靈要脫離外在的形體,擺脫知識、禮儀等觀念上的束縛,超越世俗才能不為世俗而為。無事而心閑在莊子看來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一是,心閑無為是通過外在身體的無為來實現(xiàn);二是,心閑無為通過“無江海而閑”來實現(xiàn)。第二種方式所達到的“心閑”是真正意義上的心閑,這種心閑是不依據(jù)任何外在條件的、不存在目的性的絕對精神自然之“閑”。其后,蘇狀對《天道》中的“閑游”一詞進行了分析。“閑游”將“閑”與“游”關聯(lián)起來,可以看出,“游”是道家有閑人生的一種主要實踐方式,即通過現(xiàn)實的“游”來達到心靈的自由超越,進而抵達心閑。在莊子看來,“游”兼具二義:一是“身游”;二是“心游”?!吧碛巍彼鶑娬{的是游之所在自然環(huán)境,《莊子》展現(xiàn)為在超脫世俗人間生活的自然山水或野外仙境中游歷。“心游”主要是由于心達到“無己”“無功”“無名”(《莊子·逍遙游》)的自由狀態(tài)時與物、與道合一時所達到的一種狀態(tài)?!肚f子》不僅在表述上提出“閑游”,將“游”視為一種有閑人生,同時也將“閑游”確立為一種有閑人生的審美范式。這種審美范式在《秋水》篇中有集中體現(xiàn)[4]。
莊子對于老子的崇尚自然采取的是繼承的態(tài)度,同老子一樣,莊子也認為人應當復歸其自然的本性,維護個人心靈自由的本性。《莊子》中描繪的自然世界包括魚、蟲、鳥、獸、山、水、草、木等意象,這既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也是一個萬物都得以自適其性、自由自在的世界。與此同時,莊子也意識到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對功名利祿、知識禮儀等外物的追求成為束縛和困頓人們的枷鎖。如何從這種物質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中掙脫出來,從而回歸人的自然本性是莊子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雖然人們所處的外在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物質文化環(huán)境都難以改變,但人們可以通過自身內在的心理調節(jié)來達到某種精神層面的自適。在《達生》篇中莊子就提到了“身適”與“心適”這兩個概念。王濟遠與寧秀麗認為,從“身適”到“心適”,其實就是莊子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一種審美的方式來達到他對現(xiàn)實的超越,即自適。這正是莊子休閑觀的核心,即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審美活動所展現(xiàn)出來的智慧。在某種意義上,審美與休閑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審美活動與休閑活動亦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審美與休閑都呈現(xiàn)出功利性與超功利性、自律性與他律性、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tǒng)一。審美與藝術成為休閑最主要的方式和最高級的形式,甚至可以說,休閑的內涵就是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化和審美化。王濟遠與寧秀麗認為,莊子就是通過審美的方式來進入休閑的狀態(tài),進而維護個人心靈自由的本性[5]。
賈學鴻從運動學的角度著重對莊子所述的水域中的休閑活動進行了研究分析。他認為《莊子》中人的水域事象,是哲理與運動的結合?!肚f子》對神人、至人、真人所做的渲染亦是風險與閑暇并存。賈學鴻以《逍遙游》的“大瓠”和《列御寇》的“不系之舟”為典型事例表明了莊子順水而游的思想,并以人們在水域活動中所感受到的閑暇和愜意度作為一條重要的研究脈絡貫穿于對《莊子》水域活動的研究之中。賈學鴻認為,雖然莊子在《逍遙游》及《列御寇》中所描述的人在水域活動中所表現(xiàn)的休閑狀態(tài)都可視為逍遙之境,但它們兩者在立論的角度上還是存在差異的。《逍遙游》論述的重點是水域活動的客體,關注在水域進行活動所需要憑借的對象事物,認為人們在進行水域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順應客體的本性?!读杏堋氛撌龅闹攸c則是水域活動的主體,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主體的內心,正是因為人自身的沖虛才使得人們能夠在水域活動中感受到休閑和逍遙,進而達到休閑的狀態(tài)和逍遙的境界。賈學鴻又以《達生》篇中的“津人操舟”和“丈人蹈水”這兩個寓言為例,表明水域活動是有危險的,但人們亦可以從化險為夷的水域活動過程中體驗休閑與逍遙之樂?!肚f子》中人在水域活動的事象,透視出莊子的休閑觀念。一方面,通過借物遨游于水上,獲得身心的閑適與輕松,這種常態(tài)的逍遙,是生命的本能需求。另一方面,在深淵或湍流中處亂不驚、悠閑自如的戲水活動,實現(xiàn)了人性與水性的完美合一,這種融危險與休閑于一體的逍遙,是生命的高層需求[6]。
莊子休閑哲學實則是人生哲學,它的提出亦是始于人生的困境。陸建華認為莊子在《齊物論》中把人生表面的萬千煩惱、種種苦痛提煉為哲學意義上的三重困境:一是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主體改造客體、客體壓迫主體的矛盾斗爭,這種斗爭永無止境,它使人陷于物的摧殘之下;二是人的意志目的與行為結果的對立,人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從而使人降為不能主宰自己的異己存在,面對未來“不知所歸”;三是形化心化、形滅心滅,形決定心,人淪為無自我內涵的形式存在,悖離了心不死、心不變的人生本質?!叭酥?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齊物論》)這種種人生的困境都是由認識上的“芒”而導致的?!懊ⅰ笔侨藗兊腻e誤認知,這種錯誤的認知既包括人對外在世界的,也包括人對自身的。正是因為這種種錯誤認知,導致人淪落為自己和他人的工具,成為他人的“有用”之物,成為自己和外在世界所奴役的奴隸。擺脫掉這種種人生困境的路徑就是人由非本質的存在轉化為本質的存在,就是人從必然走向自由,這個過程在通往自由的意義上就叫逍遙之路[7]。
來曉維則是從生死、時命和情欲三個方面解構莊子筆下的生存困境。其一,人生而在世要面對的種種困境,最根本、最困擾人心的莫過于生死。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有生亦有死,人類自出生就注定了會死去的結局。所以,人們珍愛生命,因為生命的有限;人們害怕死亡,因為人終有一死,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局。其二,命運和時勢構成了又一困境,即時命之限?!懊笔亲匀慌c社會的力量的積聚作用下的一種必然性,它是內在的,起決定作用的?!皶r”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制度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的一種必然性。其三,除了前兩者,還有一重自我設置的障礙,即哀樂之情和利害之欲。《莊子》通篇展現(xiàn)了莊子對個體生命的終極關懷和深刻思考。莊子通過對生命的思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理想的休閑圖景,即“逍遙之境”[8]。
黃承貴從自然之限、時命之限和自我之限三個方面論述了莊子尋求自由心境所面臨的困境。莊子所處的時代戰(zhàn)亂叢生、矛盾重重,生活在那個時代人生充滿困苦和艱難。第一個困境是自然之限。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在大自然中尋求生存則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危險,在死亡的陰影下無奈掙扎以求生存。生與死就是人存在于世的形式,亦是人無法回避與跨越的。第二個困境就是受社會世俗之累,逃避不出時與命的安排。時與命是一種必然性,它們決定著人們生存的軌跡和趨勢,也是人們提升生命境界的障礙所在。第三個困境就是心靈之弊、自我之限。前兩個困境都是外在的困境,第三個困境則轉向人們的內心世界。莊子試圖從人們的內心中找到能夠超越生命精神的那個支點,以此支點來達到精神自由的目的[9]。人生逍遙自當逍遙,逍遙乃心之所適,只有克服“物役”“情累”“心滯”“意染”,即克服被外物所奴役、被情感所負累、心有所凝滯、意識被污染,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的逍遙與自在。黃承貴認為“逍遙游”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對人生的理想,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體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破空而出。對逍遙游的理解,是理解莊子休閑哲學的關鍵。莊子的逍遙游就是生命寄托的一種途徑,是心靈敞開的絕對自由,是精神之絕對自由[9]256。
曹智頻認為莊子的“齊萬物”“一生死”“泯是非”使得自由的呈現(xiàn)成為可能。將人們賴以生存的各種外在或內在的、物質或精神的因素進行歸納分析,可以將其分為“自然的”和“人為的”兩大類。將其映射到莊子的論述中,自然因素包括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而人為因素則主要關聯(lián)著知識問題。首先,“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莊子·庚桑楚》),任何有形物體都存在相對時空和絕對時空。然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這樣的認識讓人們有了突破時空限制的可能性。其次,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會逐漸對世界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這涵蓋于知識論之中。而知識一旦涉及評價問題,不同的評價者之間就難免有是是非非。在莊子看來,這些是是非非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所以,要讓人們不陷入由這些是是非非帶來的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莊子·齊物論》)。對于是非問題不去區(qū)分,達到突破是非對人的制約??傊?為了使自由的呈現(xiàn)成為可能,必須通過“齊萬物”“一生死”“泯是非”來解決人類自由受空間、時間和知識方面的限制,使個體生存超越肉體的生命,擴充到無限之中[10]。
參考文獻:
[1]陸慶祥.莊子休閑哲學略論[J].貴州社會科學,2011,259(7):21-27.
[2]趙玉強.走向休閑:莊子哲學的一個闡釋向度[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30(1):19-23.
[3]孫敏明.論莊子的休閑觀[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4,31(5):22-26.
[4]蘇狀.“閑”與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人生[D].上海:復旦大學,2008.
[5]王濟遠,寧秀麗.先秦時期的休閑思想與休閑智慧[J].東岳論叢,2014,35(10):100-104.
[6]賈學鴻.休閑與歷險:《莊子》逍遙境界中的水域活動[M].體育科研,2016,37(2):11-15.
[7]陸建華.莊子人學闡釋[J].天中學刊,2001,16(1):9-14.
[8]來曉維.莊子“逍遙之境”[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3.
[9]黃承貴.超越與逍遙:老莊境界論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10]曹智頻.莊子自由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