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葉名琛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人生際遇幾乎是林則徐的“翻版”,他們擔任的職務(wù)、履行的職責、受到的貶斥,幾乎完全一樣。不同的是,林則徐在國內(nèi)壽終正寢,葉名琛卻魂斷異國——他不食英人食物,效仿春秋時的伯夷、叔齊,活活餓死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至于二位的“身后名”,卻有天壤之別——人稱葉名琛為“六不總督”。
“六不”是一句聯(lián)語——“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出自清末外交人士薛福成的手筆。1887年,他在《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中稱:“時人讀其詩,未嘗不哀其志,而憾其玩敵誤國之咎也。因為之語曰:‘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蓋反言以嘲之云?!保ā堆Ω3蛇x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這段話后來被編入了《清史稿》:“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從“時人”或“粵人”的表述看,薛福成并非著作權(quán)人,但其說確有擴大影響之功,葉名琛就這樣被“蓋棺論定”了。
胡繩也曾評價道:葉名琛“雖然沒有公開地投降敵人,但是他實質(zhì)上和投降主義者沒有什么區(qū)別。不過他常常以虛驕的自大來掩飾他的投降主義罷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而長達幾十年研究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海外學者黃宇和先生卻認為,林則徐與葉名琛的歷史評價如此截然不同,是由于歷史資料的完整與缺失之不同造成的。1970年代他在海外出版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筆者參閱的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的譯本)“為譯者序”中指出:兩次鴉片戰(zhàn)爭當中的欽差大臣,林則徐碑傳甚多而葉名琛則無一專著,這自有其不同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歷史文獻的存亡。林則徐遺下了大量奏稿、公牘、書信等,而葉名琛的遺作,則似乎只有刻在廣州越秀山上鎮(zhèn)海樓的兩首詩為世所知?!薄捌鋵嵱嘘P(guān)葉名琛的公私檔案同樣大量地保留了下來。英法聯(lián)軍在1858年1月5日攻陷廣州后,既俘虜了葉名琛,又把他的文件一并劫走。這批文件后來由英國國家檔案館保存?!?/p>
【“六不”背后的真相】
葉名琛,字昆臣,湖北漢陽人。少年時,他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18歲便考取了貢生。道光十五年中進士,歷任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不到40歲時,他升任廣東巡撫,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稘h陽縣志》稱他:“遇事輒竭忠極言,雖嫉謗叢生,弗顧也?!鼻逑特S二年(1852年),他還不到45歲,即被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被俘前,葉名琛可謂春風八面。
林、葉二人處于抵御外侮的第一線,面對“三千年未遇之強敵”,失敗似乎是必然的,然而,皇帝對他們卻是典型的“卸磨殺驢”。如同林則徐虎門銷煙后中英發(fā)生沖突,被道光帝指斥為“辦理殊未妥協(xié),深負委任”,并“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fā)往伊犁,效力贖罪”,葉名琛因拒斥英人入城引發(fā)英軍攻城,咸豐帝竟指責葉名琛“剛愎自用”“辦理乖謬”“罪無可辭”“著即革職”。作為朝廷重臣,葉名琛被俘,咸豐帝不是派員交涉,設(shè)法營救,竟然以避免英人要挾為名,多次強調(diào):“勿因葉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p>
為何不戰(zhàn)?葉名琛不是不戰(zhàn),而是戰(zhàn)敗。1857年12月12日,英法聯(lián)軍大兵壓境,炮艦駛進珠江口,炮口對準廣州城樓,對葉名琛發(fā)布最后通牒,要求其開放廣州。就在英軍攻城之際,廣東的正規(guī)軍精銳部隊基本被調(diào)走赴江浙作戰(zhàn),廣東的財力基本已在鎮(zhèn)壓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消耗殆盡。廣州城只有殘余的團練、鄉(xiāng)勇等一萬名雜牌部隊,葉名琛面臨無兵可派、無險可守、無錢可用的尷尬局面,面對英法兩國的堅船利炮及5600多名士兵,沒有取勝之可能。在當時,中國與列強實力的巨大差距,成了歷屆兩廣總督的魔咒。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外中國近代史專家蔣廷黻深刻指出:“實則林文忠(林則徐)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林不去,則必戰(zhàn),戰(zhàn)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qū)⑴c葉名琛相等?!薄剁婆c鴉片戰(zhàn)爭》,《清華學報》1931年第3期)葉名琛不過步了林則徐的后塵而已。其實,在敵軍兵臨城下之際,葉名琛不僅沒有得力的將領(lǐng),而且沒有充足的軍糧,在內(nèi)有奸細、外有強敵的情況下,在廣州、在珠江、在香港,他通過游擊戰(zhàn)、宣傳戰(zhàn)、貿(mào)易戰(zhàn)等,采取懸賞殺敵、襲擊英艦、封鎖香港等一系列措施,也曾取得局部勝利——面對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戰(zhàn)敗并不等于不戰(zhàn)。
比如,在英軍發(fā)動攻勢之際,葉名琛就以重金鼓舞士氣,凡斬英人首級者賞銀元三十,務(wù)必把英軍“根誅盡滅”。他積極采取襲擾戰(zhàn)的方式,使英軍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顧。夜晚時他派遣沙船,滿載炸藥沖擊在岸邊休息的英軍。同時,還派出火筏對英艦進行火攻,使英艦不敢近岸,從而減少了白天中國陸軍所受到的炮火壓制。11月15日,中國水軍還趁大霧垂江炮轟英國艦隊長達20分鐘。
與此同時,葉名琛還派人突襲香港。1851年1月19日,一隊喬裝的鄉(xiāng)勇突襲了英軍的巡邏隊,殺死1名英軍軍官。這類的突襲行動還很多,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在給朋友的信里寫道:我們不得不時刻提防綁架、暗殺和縱火?!焙髞砀霈F(xiàn)了面包投毒事件,一些鄉(xiāng)勇在面包房里秘密放進了砒霜,導致許多英國人中毒,其中也包括包令的夫人。葉名琛的行動使香港的英國人大為恐慌,一大批人逃到澳門避禍。1857年7月,包令因為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失敗,被英國政府解職。
為何不守?1857年,以湘軍為主力的清廷軍隊,正在南京與太平軍苦戰(zhàn)。如果當時這批頗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擺在廣州前線,即使英法聯(lián)軍船堅炮利,畢竟他們兵微將寡,英軍占領(lǐng)廣州也不會如此輕易。葉名琛不是不守,而是難以守住。據(jù)黃宇和考證,在英軍攻城之際,葉名琛能夠調(diào)動的部隊只剩下廣州城中這些缺乏訓練的散兵游勇。即使如此,他也做了一些諸如恢復團練、收復炮臺以及反間諜和諜報工作。他指揮軍民從水陸兩路英勇抗擊,擊退了英軍的多次進攻,英國公使額爾金也感嘆:“自爭端開始以來,由于低估了敵人的抵抗能力,我們犯了許多嚴重錯誤?!眅ndprint
何況,當時雙方軍隊裝備的差異,已經(jīng)大到無法固守的地步。當時廣東清軍的大量裝備均為冷兵器,少數(shù)火炮也遠不及英法先進。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俄軍裝備300英尺射程的滑膛槍,都難以抵擋英法聯(lián)軍1200英尺射程來復槍的打擊,陸軍最終在人數(shù)占很大優(yōu)勢的情況下被擊敗。清軍與英法軍隊的不對稱,遠大于俄軍和英法聯(lián)軍之間,幾乎可以視同正規(guī)軍屠殺平民。隨后的天津軍糧城之戰(zhàn)、通州八里橋之戰(zhàn)便是這種戰(zhàn)斗結(jié)果的推演。
可想而知,一批手持冷兵器(或土槍)、缺乏戰(zhàn)斗經(jīng)驗的民間武裝,與乘坐現(xiàn)代軍艦、使用艦炮與火槍的侵略者作戰(zhàn),要保證城池固若金湯是不可能的。
為何不和?1859年1月5日,由于奸細的出賣,葉名琛被俘虜?shù)酵2丛谙愀鄣挠⑴灐盁o畏號”上。被俘前,廣州城已破,他平靜地接受了這個并不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在衙門都跑空了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葉名琛被俘后,咸豐皇帝下諭稱,在對英人交涉問題上:固不可失之太剛,如葉名琛之激成事變;亦不可失之太柔,致生該夷輕視中國之心,是為至要?!比绾伟盐铡疤珓偂薄疤帷边@個度,歷屆兩廣總督都摔在這道“鋼絲”之下。好在朝廷定性葉名琛處理涉外事務(wù)是“失之太剛”,不然更難洗刷千載罵名。在當時,兩國、兩軍的和平,并非操于葉名琛之手。事實上,葉名琛在廣州處理涉外事務(wù)時,已看到了影響中外關(guān)系的兩大因素:一是西方列強的高壓,二是國內(nèi)民眾的反抗。為此,他制定的應對策略是:無事則安民以撫夷,有事則用民以防夷……固不可失之操切,致啟釁端;亦不可過于俯從,有損國體?!彼耐饨凰枷氲玫搅饲逋⒌拇_認。葉名琛在與英方的交涉中,也曾數(shù)度讓步,以免對方尋釁。雙方希望的和平既然不可得,如果片面答應對方的屈辱條件,如同接替林則徐的琦善一樣與敵私下茍和,訂約(《穿鼻草約》)、割地(香港)、賠款(六百萬銀元),以換取對方罷兵,這樣的和平無異于城下之盟或屈膝投降,這顯然不是國人所期望的。
為何不走?葉名琛是兩廣總督,身為封疆大臣,守土有責。在強敵的威脅與逼近之下,如果他棄城而逃,這在當時可是死罪。葉名琛并非不知“不走”的危險,據(jù)歷史學家提供的細節(jié),中英決戰(zhàn)前夕,葉名琛即把家眷送出了廣州城。他明知后果危險而“不走”,只能選擇與城池共存亡了。不過,在清代,一看勢頭不妙就棄城而逃,倒有許多典型實例。30多年后的中日戰(zhàn)爭時,另一個姓葉的將軍——葉志超,從牙山到平壤一路敗逃,一直逃過鴨綠江。更為典型的“走為上”則是葉名琛的“上司”。葉名琛死后不久,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咸豐皇帝竟然扔下首都與百姓,棄城而逃,最后死在熱河行宮。清代皇族有樣學樣,后來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在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前夕,也是倉皇出逃,避走西安,名之曰“西狩”。
真正令人不齒的是,咸豐皇帝對于一名封疆大吏的被俘,沒有任何營救的心思,連換俘這種對等的手段也沒想過。咸豐圣旨中的一句“無足顧惜”,可見臣子在封建君主心目中的地位。
為何不降?正因為葉名琛的不降,才為當時的清政府保住了最后一點顏面。正是由于他的不降,那些試圖徹底否定他的人,在下筆時才會有所保留,只能無奈地承認,葉名琛“沒有公開地投降敵人”。當時,作為葉名琛同僚的那兩個滿蒙高官——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納,最終投敵,成為英軍控制廣州的傀儡。他們與葉名琛相比,無論“在實質(zhì)上”還是“在名義上”,有著根本區(qū)別。
為何不死?葉名琛拒絕了隨員跳海自盡的暗示,并不是茍且偷生。在葉名琛被俘期間,他始終保持了不卑不亢、莊重高貴的風度,這使英國人都不得不敬佩。據(jù)《香港紀事報》載,軍艦上所有的軍官都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艦,都向葉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葉在軍艦上生活了48天后,即被押往印度的加爾各答。
葉名琛把自己的被俘當成是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殺,是要留下一條命,向英國君主闡明中華的和平意愿,并借機去反問英國君主。葉名琛后來對隨他而去加爾各答的仆人明確地說明了這層意思,可惜此種心境,不為后人重視: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欲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jīng)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碑斔弥@并不可能實現(xiàn)之時,毅然決定,“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
雖然屢有翻譯官將食物送來,葉名琛一概杜絕不用。絕食八天后病故,“臨終并無別語,只言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這有點像殷商滅亡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更像民國時不食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
【處理“亞羅號事件”,受到馬克思贊揚】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如此評論葉名琛:“后來人們用一副聯(lián)語來嘲弄他在這次危機中表現(xiàn)的死頑固態(tài)度:‘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是,鑒于他有他的政績,這卻不是持平之論?!保ā秳蛑袊砬迨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咸豐皇帝對葉名琛的指責,用以下用語來定性,剛愎自用”辦理乖謬”大負委任”以致夷人激忿”“大傷國體”“罪無可辭”。然而,1857年1月7日,也就是在葉名琛被俘前一年,遠在英倫的卡爾·馬克思在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的社論中,對葉名琛處理“亞羅號”事件的表現(xiàn),卻給予了高度評價。
1856年10月初,一艘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蘇亞成也是中國人。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了方便于走私,該船曾在香港英國政府領(lǐng)過登記證。10月8日,廣東水師緝拿了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不想,英國駐廣州領(lǐng)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lǐng)有執(zhí)照,硬說是英國船,甚至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國旗,侮辱了英國,無理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并向英國道歉。而實際情況是:執(zhí)照于1856年9月27日已期滿失效,該船被捕獲前,已有6天沒有掛英國旗了。endprint
在迅速審訊后,葉名琛照會英國領(lǐng)館:查明12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兩名水手為海盜,另一人吳亞作為證人,他們?nèi)藢⒗^續(xù)接受審訊;其余9人可以送還。交涉中,葉名琛據(jù)理力爭,聲明亞羅號是中國的船,其港英執(zhí)照系船主花1000洋銀購買,且船上并未懸掛英國國旗,無侮辱國旗之事。但巴夏禮拒絕接受,并發(fā)出最后通牒,限葉名琛24小時內(nèi)釋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面對英國的最后通牒,葉名琛決定讓步,當天他答復可以交換除海盜之外的另外10人。次日,巴夏禮堅持原見。葉名琛只好決定派南??h丞親自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國領(lǐng)館,但堅決不道歉。此時英國人無心再談,拒絕接受人員,隨即炮轟廣州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了。葉名琛發(fā)布告示,稱:“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準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p>
葉名琛處理“亞羅號事件”,從純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他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英國人的蓄意侵略和葉名琛的處理方式,得到馬克思的認可。馬克思在兩個月后寫了《英中沖突》一文,以社論形式登在1857年1月23日出版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文中稱:“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在西方輿論對葉名琛的一片譴責聲中,只有馬克思贊揚了他:“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瘪R克思還在另一篇社論中著意描述了葉名琛的外交風度:“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復了激動的年輕英國領(lǐng)事(指巴夏禮)的蠻橫要求。他說明捕人的理由,并對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表示遺憾;同時他斷然否認有任何侮辱英國國旗的意圖,他答應放回水手,因為盡管逮捕這些人是合法的,他卻不愿意以這樣嚴重的誤會作為逮捕他們的代價?!彼f,面對英國人的蠻橫無禮,“中國官吏心平氣和,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葉名琛被英軍俘虜押往印度,多為時人不解。對于這位中國高官如何處理,當時成了英人必須考慮的問題。1858年1月,駐華公使額爾金給法國駐華公使葛羅寫信道:“他們都說,葉留在廣州會使人心不穩(wěn),給重新回復秩序和信心帶來困難?!薄帮@然,把他送到海峽殖民地(指今新加坡一帶)去是不行的,因為這些地區(qū)大多數(shù)居民都是中國人?!币患矣丝刂频南愀蹐蠹埛Q:葉名琛“無疑是個勇敢、果斷的人,廣州人一定為有這么一個父母官而驕傲”。要想圓滿解決如何占領(lǐng)廣州這個難題,就“必須把葉名琛的名聲搞臭”,于是,英法聯(lián)軍開始利用一切機會敗壞葉名琛的名聲。他們之所以把葉名琛關(guān)押在遙遠的印度,是把葉名琛當成了東方的拿破侖,目的并非僅僅防止其本人的東山再起,主要是為了防范其勢力的橫生枝節(jié)。
廣州淪陷后,帝國心臟北京也隨之被侵略者占領(lǐng),難逃歷史罪責的清政府卻利用英人制造出來的謠言轉(zhuǎn)移視聽,將戰(zhàn)敗的責任由皇帝和清廷那里轉(zhuǎn)移到葉名琛一個人的身上。就這樣,在多方心照不宣的推波助瀾下,一個傲慢愚蠢的葉名琛的形象便開始定格在人們印象中。
【以詩言志】
在印度,葉名琛曾寫下兩首詩闡明了自己的心跡:
其一曰:
鎮(zhèn)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云一范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心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tài)愁容下筆難。
其二曰: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jié)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斗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笳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墻紅遍木棉花。
詩一中提到的人物,都與戰(zhàn)爭與和平有關(guān)。一范”即北宋范仲淹,他不僅心憂天下,而且在西北戍邊時也令敵人心驚膽戰(zhàn)。向戎”乃春秋宋國人,他曾發(fā)動弭兵運動,親自勸說晉、楚、齊等國停止戰(zhàn)爭,維持了多年的和平局面?!疤K卿”指西漢蘇武,他奉旨出使匈奴被扣留,堅貞不屈,拒絕投降,19年后才返回祖國。拘禁中,葉名琛為自己的詩落款“海上蘇武”,顯然以蘇武自許,以證自己至死不隨英人走。
詩二似乎是他的絕命詩,大概寫于葉名琛幻想破滅、決心一死之時。詩中提到的中國古代的幾個歷史人物,有南宋滅亡時的文天祥,有殷商滅亡時的伯夷、叔齊,這些人物都在國破家亡之際,體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這大概是葉名琛在與祖國作最后訣別之際的自勉吧。
葉名琛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如何認識與評價這個人物,應從當時、當?shù)氐臍v史條件去考察。在涉外事務(wù)上,在19世紀中葉,葉名琛同林則徐一樣,他缺乏國際視野,不諳世界大勢,只知藩屬關(guān)系,不懂外交關(guān)系;但他作為傳統(tǒng)的士大夫,就忠君愛國來說,是恪盡職守的。以此來看,以“六不”作為葉名琛的歷史評價,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有失偏頗、有欠公允。
英國公使額爾金的隨行秘書俄理范目睹了葉名琛的悲劇后,感嘆道:這個帝國政府把它的高級官員置于一個兩難的處境之中,用嚴厲的處罰強迫他們接受一個絕對會失敗的職務(wù)。毫無疑問,帝國政府經(jīng)常將一個官員作為替罪羊,以無能的借口讓他作出犧牲?!痹谶@一意義上,林則徐如此,葉名琛也是如此。
(作者系文史學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