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究竟什么是“廣東模式”

2018-02-07 16:22:18唐昊
同舟共進 2018年1期
關鍵詞:廣東經濟

唐昊

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特區(qū)模式”的延伸,“廣東模式”不斷成為人們談論改革路徑時熱議的焦點。特別是十年前,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主政廣東后,以市場化為導向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令“廣東模式”再起風云。時間來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已整整走過40個年頭,在歲月的淘洗下,“廣東模式”的得失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縱觀各方的評價,筆者以為,目前在理論層面和政策層面對“廣東模式”都存在著一些源起于歷史、固化于現(xiàn)實的誤解。當“廣東模式”成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徑選擇時,這些誤解有可能扭曲人們對其所代表的改革開放的理解。因此,在歷史選擇的關鍵階段,梳理歷史,正本清源,正確理解“廣東模式”勢在必行。

時間的誤解:一切始于1978,一切不只1978

表面看,廣東改革開放以及“廣東模式”都始于1978年。不過嚴格來說,1978年只是政府上層對廣東人民挑戰(zhàn)舊模式作出反應的標志性一年。以1978年為“廣東模式”的起點,能更突出頂層設計的作用,而實際上,廣東人民對舊有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挑戰(zhàn)遠早于1978年。

從1952年到1980年,官方記載大陸偷渡香港的人數達56.5萬。1978年前的寶安縣即現(xiàn)在的深圳市,在1952年、1962年和1972年發(fā)生了3次“逃港”潮。當時寶安縣一個農民每天收入0.7元人民幣,而香港則是70元港幣左右,兩邊的收入相差百倍,一邊早就用上了各種電器,另一邊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現(xiàn)在位于香港新界的羅芳村原本并不存在,幾乎都是由后來遷過去的深圳羅芳村人組成的。

1977年11月,鄧小平視察廣東,聽到“逃港”情況匯報時,沉默許久后平靜地對大家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978年,習仲勛被任命為廣東省委第一書記,正值偷渡最嚴重的時期。他甫一上任就提出到“最亂的農村去”,與“逃港”者面對面交流并得出重要結論:“……這些人是外流嘛,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經濟搞好了,逃過去的人又會跑回到我們這邊來。”

隨后,習仲勛代表廣東省委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向中央“要權”。他提出希望中央充分發(fā)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對外交往早的優(yōu)勢,賦予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先走一步的權利。并提出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汕頭劃出一些地方建立“貿易合作區(qū)”,單獨管理,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組織生產。1979年7月,中央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

從此,廣東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此后,特區(qū)設立、市場化改革、外商投資優(yōu)惠政策等連續(xù)不斷地為“廣東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可以說,離開最初政府與人民的直接互動,就無法理解“廣東模式”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用今天的話來說,人民的壓力倒逼了改革。類似的一幕不僅在寶安縣出現(xiàn)過,也在安徽小崗村出現(xiàn)過,甚至在溫州的小商品市場出現(xiàn)過。這些草根式改革先行者當時所需承擔的風險不言而喻。在《大逃港》一書中,作者陳秉安引用深圳寶安一位農民的話:“‘改革開放這4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也許是個巧合。當鄧小平聽說“貿易合作區(qū)”的名稱定不下來時,說道:“就叫特區(qū)嘛,陜甘寧就是特區(qū)!”又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兩個“血”字表明,“廣東模式”的開端既出于頂層設計者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出于草根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后者內心所醞釀的動力,早已超越了1978這個年份而潛藏于歷史的更深處。

動力的誤解:是經濟的成功,更是政治的成功

經濟學上通常把“廣東模式”解釋為一種地方政府主導的外向型工業(yè)化經濟模式。這沒有錯。但這種模式之所以成功,政治方面的動力顯然大于經濟本身的推力。

有學者認為,“廣東模式”的形成得益于三代主政者前后接續(xù)地推動,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第一代——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習仲勛和任仲夷。他們不僅在上世紀80年代初為廣東爭取了較大的地方自主權,推動內部的改革開放,為經濟起飛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而且以對外更加開放、對內更加放寬、對下更加放權的“三放”政策為“廣東模式”奠定了精神基調。

這一評述非常準確?!皬V東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向廣東的放權改革和廣東向市、縣、鄉(xiāng)鎮(zhèn)的放權改革。開放的“放”字,正是蘊含著向內“放權”的意思。廣東當年實行的財政包干制和“放水養(yǎng)魚”,就是財政自主權的體現(xiàn)。中央的政策取向給了廣東人敢想敢干的前提,廣東人靠著自己實干走上了經濟增長之路。

廣東采取的實干方式是向中央學習,將發(fā)展經濟的權力層層下放,從政府放給企業(yè),從官員放給市場。政府向市場的放權尤其真正起到了引領經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經濟學家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省政府到各地市到各縣區(qū),廣東一向以政府放權、少管事,放手讓基層和民間求發(fā)展而聞名,這種以減少管制為特點的治理模式是珠三角在改革開放頭2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法寶。

政府管制的減少讓民營經濟崛起具備了充分的空間,政府權力的減法換來了市場活力的加法。廣東近年來以簡政放權為方向的商事制度改革,帶來了對審批事項進行全面梳理的契機,讓市場按照自身規(guī)律配置資源,讓企業(yè)更加自由地成長,政府轉變?yōu)榉战巧?。高度市場化還直接推動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人才聚集,人才聚集又進一步推動了人才流動。

廣東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fā)源地,以民營經濟主導的經濟結構,其真實經濟質量比單純依靠國企和外企的地方要高。本土民營經濟的發(fā)達也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廣東市場環(huán)境的優(yōu)異。華為、騰訊、美的、TCL等崛起于廣東絕非偶然,幾十年下來,這些民企在一些產業(yè)領域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佼佼者,奠定了廣東產業(yè)競爭力的基礎。

廣東本土民營經濟的崛起并非一步到位。1978年后,本地人利用珠三角最先改革開放的時機,先從貿易做起,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即由貿易向上追溯到工業(yè)制造領域,并逐步加入技術研發(fā)因素,提升產業(yè)檔次,完成貿—工—技的轉換過程,如今還延伸到高端服務業(yè),深圳就是很好的樣本。endprint

除了市場化改革,“廣東模式”在經濟層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特點,即外部要素主導的外向型經濟。外向型經濟體現(xiàn)在:一方面,廣州號稱“千年商都”,商品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市場功能完善,對外輻射能力強;另一方面,境外特別是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投資直接打造了眾多大型企業(yè)。

同時,在珠三角地區(qū),服務型政府與社會建設相配合,讓全社會充滿活力。廣州和深圳的社會建設水平居于全國領先地位,例如,這里有全國最重要的非公募基金會,如壹基金、麥田基金會以及眾多社區(qū)基金會,它們旗下是若干扎根于本土的社會組織,承擔著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功能,與頂層設計遙相呼應,帶來了社會建設的巨大空間。

服務型政府、本土市場化和社會建設先行,這些經濟和經濟層面之外的動力帶來了“廣東模式”的巨大成功。如今,廣東以全國2%不到的土地面積,全國8%左右的人口,創(chuàng)造了全國10%的國內生產總值。如果把廣東當作一個獨立經濟體,可在世界排名第16位;出口量占全國1/4;自1980年以來吸引的外來直接投資超過1萬億美元,占全國1/5;近十年的經濟平均增速超過12%……毫無疑問,這是典型的由地方政府推動的市場化改革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奇跡。

內涵的誤解:是多種模式,不是一種模式

從改革開放的實踐看,“廣東模式”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珠三角模式”。即使單從珠三角看,深圳、廣州、東莞、中山等地的經濟發(fā)展也已顯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模式區(qū)別。也就是說,“廣東模式”其實至少包含著“東莞模式”“佛山模式”“深圳模式”“廣州模式”等諸多“亞模式”,還不算“惠州模式”“江門模式”這些被媒體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特點但影響力還不大的探索型模式。

“東莞模式”其實代表了最傳統(tǒng)的珠三角發(fā)展模式,它承接了從港深移植過來的來料加工貿易體系并迅速擴張,動輒十幾萬員工的工廠為Nike、Apple等國際大品牌代工,東莞也因此被冠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不過這種代工模式最大的瓶頸在于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經濟發(fā)展后勁乏力。

“佛山模式”是一種更加穩(wěn)定的內生經濟發(fā)展模式?;鶎诱χС峙d辦民企并為之擔保,讓它們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從而完成了本地工業(yè)化,打造了根植于本土的民營經濟體系。與東莞的戰(zhàn)略不同,自上世紀90年代后,佛山的重點是發(fā)展本土企業(yè),目前比較強勢的有美的、格蘭仕、萬和、志高等,整個佛山地區(qū)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產業(yè)鏈相對完整、主要依靠勞動效率提高的產業(yè)體系,成為一種典型的內生式發(fā)展模式。

“深圳模式”的特點則是跳躍式發(fā)展。深圳一開始也和東莞一樣,搞“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依靠優(yōu)惠政策發(fā)展低端制造業(yè)。20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提出發(fā)展高科技產業(yè)的計劃,產業(yè)重心由工業(yè)向科技產業(yè)升級,原有的加工貿易業(yè)則向寶安、龍崗及東莞遷移。2006年至2008年前后,深圳開始第三次產業(yè)轉型,從高科技產業(yè)向高端服務業(yè)轉移,其中民營創(chuàng)新科技企業(yè)成為最新一輪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力量。

至于“廣州模式”的發(fā)展路徑則更像是上述各種模式的結合體。由于享有省會城市和華南中心城市的便利,傳統(tǒng)中心城市的產業(yè)和資源聚合效應在廣州得以實現(xiàn)。和上海一樣,本地大型國有資本與跨國公司在經濟發(fā)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前者的大規(guī)模投資多集中于重工業(yè)領域。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開始進入第二次重工業(yè)化時代,廣州在汽車、石化、造船等戰(zhàn)略性產業(yè)上取得飛速發(fā)展。

所以,雖然一些觀點把廣東經濟視為一種模式的產物,但實際上,珠三角內部的模式競爭也從未停止。在這些模式中,有的已是明日黃花,有的還方興未艾。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模式”正面臨其它模式的正面沖擊,有不小的壓力。作為“千年商都”,廣州交易會的貿易量近年已被杭州的阿里巴巴一家公司所壓倒,大型商業(yè)企業(yè)的影響力也遠不及杭州,在全國500強民企中,浙江的數量(134家)是廣東(40家)的3倍以上;而作為區(qū)域中心城市,廣州也逐漸被深圳等城市趕超。

當然,廣州并沒有止步不前,目前所采取的應對舉措主要是向“深圳模式”等借鑒學習。如最近廣州行政審批制度和工商登記制度的改革成為全國典范,廣州市政府也主動加強了對企業(yè)的服務,并成功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新興科技企業(yè)前來發(fā)展,騰訊和阿里巴巴已敲定在琶洲設立分總部。總而言之,作為“廣東模式”的代表之一,廣州亟需找到新的競爭力和自身定位。

本質的誤解: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精神”

改革開放40年間,廣東的輝煌成就歸根結底并不是源自一種“模式”,而是源自一種“精神”,稱之為“敢想敢干的廣東精神”也毫不為過。實踐中所出現(xiàn)的如此之多的模式創(chuàng)新,正是這種敢于突破既有常規(guī)精神的體現(xiàn),“廣東模式”的延續(xù)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精神的傳承。

在1978年前后,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是風險很大的事業(yè)。廣東領導人頂著壓力,敢闖敢干,不僅爭取來經濟自主權,建立特區(qū),更給此后歷屆領導者以精神上的指引。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語出驚人:“如果廣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能幾年就搞上去了,但是在現(xiàn)在的體制下,就不容易上去?!碧故幹毖?,震動全場。曾任中共深圳市委第一書記、深圳市長的吳南生在爭取設立經濟特區(qū)時曾義無反顧地說:“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頭搞試驗。如果辦不成,要殺頭,就殺我好啦!”接任習老出任廣東省委書記的任仲夷說:“要辦好經濟特區(qū),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落草為王,讓梁湘同志當‘深督(意指有自治權)!”這些都與鄧小平的“殺出一條血路來”一脈相承。

“血路”?是的,這條路確實不那么好走。當時的社會被限制在舊體制框架下,突破既有格局可能需要付出政治代價。正因如此,上述領導的“出格”言行才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成了真正的歷史破局者。

筆者還記得,十幾年前,在任仲夷、于光遠、吳南生等黨內改革者的支持下,筆者和幾位朋友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廣東人文學會,此類學會的成立在廣東文化建設上屬于前所未有之舉,在當時面臨一系列舊有體制的滯礙。其時,年逾耄耋的任老還為此事親自打電話、拍桌子,讓學會最終得以誕生。他們關心文化體制改革,接受新事物的熱忱令人印象深刻。作為改革者,他們始終沒有停止解放思想,熱愛讀書、思考,在開會時與年輕人爭論。每當談及國家發(fā)展時,他們都侃侃而談,思路之敏捷和清晰勝過許多學者,一些言論放在今天也顯得充滿膽識和突破常規(guī)。

由此筆者不禁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何這批人敢于冒常人看來難以承受的風險?難道他們是天生的思想解放者?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批改革者當年都為國家和民族解放冒過生命危險,經歷過生死考驗,相比之下,改革要面對的個人利益得失根本不在話下,他們真誠、簡單、執(zhí)著,只有政治家的理想信念,沒有政客的曲意權謀。正是真誠、簡單、執(zhí)著帶來力量,信念造就勇氣和精神,什么風險也無法壓倒他們對人民的忠誠和對終身事業(yè)的熱愛——這就是他們力量的根本來源。

2017年1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九屆深改組會議,提出以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擔當和勇氣,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這令人想起十年前的廣東省委十屆二次全會,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會上提出,廣東要進一步拓展解放思想的空間。廣東的困境表面上是經濟發(fā)展面臨挑戰(zhàn),其實是政治思想觀念束縛了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他準確地找到了“廣東模式”的精髓所在。改革開放以來,一代代主政廣東的領導人都持續(xù)推進解放思想,不斷鞏固“廣東模式”的思想基礎。

面對解放思想,一些人總在外圍打轉,不敢深入問題的核心,考慮得太多太復雜,便漸漸失去了膽識、進取心和行動力。而一言以蔽之,“廣東模式”成功的最大關鍵正是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中有特區(qū)的首倡者、領導者、支持者和建設者,有氣魄宏偉、信念堅定、百折不回的政治家,更有默默無聞、憑良知和常識行事的普通老百姓……正是這些敢為天下先的人譜寫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

如今,歷史再次走到了一個關鍵節(jié)點上:思想還需要繼續(xù)解放,特區(qū)還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中國還要繼續(xù)深化改革。愈到此時,我們便愈發(fā)想念這些改革者們,因為他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方式確是令人感慨動容——廣東的發(fā)展本無模式可循,于是勇敢的精神便成了一種模式。endprint

猜你喜歡
廣東經濟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廣東電力》簡介
電力大數據(2022年1期)2022-05-23 07:31:34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廣東輿情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4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遼河(2011年3期)2011-08-15 00:49:13
内黄县| 宁海县| 沾化县| 长泰县| 宜阳县| 壶关县| 武定县| 上杭县| 连山| 兖州市| 宁夏| 明水县| 河北省| 重庆市| 沙河市| 蒙山县| 黎平县| 富民县| 绿春县| 杂多县| 连山| 波密县| 澄迈县| 孝昌县| 建昌县| 城固县| 化州市| 达拉特旗| 东光县| 慈利县| 河津市| 奉节县| 衡阳县| 林西县| 许昌县| 舒兰市| 伊宁县| 山东省| 乳山市| 常宁市|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