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秀娟
安徽大學 哲學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價值活動是人們在接受價值的過程中做出的具體選擇,這類活動包含有多個要素,不僅有價值選擇的主體和客體,還有價值選擇的方式和背景,這些要素都會影響到價值的選擇與展現(xiàn),這就是價值多元化的原因。價值從不同角度區(qū)分,有經(jīng)濟價值,還有人文價值;有理論價值,還有實踐價值;有當下價值,還有未來價值。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對這些價值進行不同選擇,與我們怎樣回答“應當做什么和應當做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善的和幸福的生活”[1]這一系列問題緊密相關??萍寂c倫理的關系在現(xiàn)代社會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心,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兩者之間的契合關系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當然也面臨著質疑。這種質疑源于這樣一個重要難題:如何界定“應當”與“善”。鑒于此,本文擬基于由多元化的價值而建構起來的選擇機制來回應這種質疑,并論證科技與倫理相契合的價值原則。
科學社會學的奠基者、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R.K.默頓認為,“普遍性、公有性、無私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等,作為慣例的規(guī)則構成了現(xiàn)代科學的精神氣質”[2]??茖W的宗旨是認識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科學的內容就是認識的成果(結論),科學活動不帶功利性,其成果屬于全人類??茖W的這一本質屬性表明,公有性和無私性的精神氣質奠定了科學的公益性??茖W的目的不在于謀取自身的利益,而在于通過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來為人類謀幸福;科學家和科研團體在無私利的前提下進行科研活動,并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公布于眾,與人類共享,以期能夠為人類社會帶來幸福。因此,公益性不僅是科學的品性和根本,也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進行科研活動的前提和主旨,是科研活動的精神魅力之所在。
現(xiàn)代科學的公益性不同于古希臘科學的理論品性。古希臘科學作為一種純理論活動,其目的在于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所以其目的不在于改變世界,而在于認識世界。而現(xiàn)代科學的公益性直接體現(xiàn)為服務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這是其與古希臘科學的最大區(qū)別。小科學時代科學的公益性也不同于大科學時代科學的公益性。小科學時代的科學活動基本上是科學家個人的活動,其與技術、生產(chǎn)、應用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速度遠不及大科學時代科學活動;小科學時代科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界,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其改變世界和人們生活的速度緩慢,有的甚至會經(jīng)過幾千年才能對世界和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而大科學時代科學的公益性非常明顯,世界和人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受到科學的影響。這不僅與大科學時代的科學活動的組織性即政府性有關,而且還與大科學時代的科學與技術、生產(chǎn)、應用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速度既快又頻繁有關。科學的公益性主要是針對大科學時代的科學而言的,大科學時代科學的公益性不僅有益于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而且還能較為迅速地改變世界,服務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給人類社會帶來幸福。
技術不同于科學,其品性在于它的功利性。在技術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技術顯然遠遠不單純是思想的具體化。從根本上說,技術是需要和價值的體現(xiàn)”[3]。通過發(fā)明和使用技術,人們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愛好、欲望,也體現(xiàn)出了對價值的追求,這兩點決定了技術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表達著一種建立在人們的需要和欲望的基礎之上的價值訴求。人們不可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要和欲望,也不可能讓所有的人去制造器具、發(fā)明和使用技術,因而當他人用技術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和欲望時,我們只有提供相應的服務、進行等價交換,才能享用這種技術。這是技術功利性的最根本的表現(xiàn)方式。無論是古代的技藝(經(jīng)驗的技術)、近代的技術(設備的技術),還是現(xiàn)代的技術(科學的技術),技術的功利性都沒有發(fā)生改變。技術的功利性雖然也表現(xiàn)在服務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為人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幸福,但它不同于科學的公益性。因而技術不是完全基于大眾的幸福來使用,甚或會因一己之私利而對他人造成傷害。
不過,科學的公益性和技術的功利性的區(qū)分在現(xiàn)代漸漸模糊,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大科學時代??茖W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的趨勢導致科學和技術的性質難以明確區(qū)分,公益性和功利性也很難截然分開。當科學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論目的開始向技術訂購工具時,科學的公益性已經(jīng)與技術的功利性聯(lián)系在一起;當科學的理論研究離不開既精巧又具有強大功能的技術時,科學的公益性日漸為技術的功利性所影響;當技術的“座架”之本質完全支配著我們改造世界和日常生活的方式時,向技術訂購工具的科學亦將落入此淵藪。在這種境況下,科學的公益性會向技術的功利性發(fā)生偏移。在此過程中,科學的公益性不會遭到完全的拋棄,但在技術功利性的熏陶之下,“‘為科學而科學’的清高和超脫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4],科學的無條件的公益性的精神氣質將會發(fā)生某種變化,成為有條件的公益性,從而與技術的功利性融合在一起。在大科學時代,個人需要若想得到滿足,必須與他人進行合作以共同完成某項研究,其中必然會涉及多方的利益,并且由于研究的復雜性和長期性,需要巨額的資金,投資者可能是個人、企業(yè)和組織,也可能是政府。這樣,科研必然會受到投資者的制約,科研的功利性就會因此變得更為明顯,科學的公益性會向技術的功利性發(fā)生偏移,使得科學無條件的公益性成為有條件的公益性,從而與技術的功利性逐漸融合在一起。
從當下來看,科學的公益性向技術的功利性的偏移,有益于促進科學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的應用研究水平的提高,但從長遠來看,則不利于科學的理論研究。當科學的純粹理論研究受到技術功利性的巨大影響時,科學研究將會夾雜著更多的私利,有悖于科學的公有性和無私利的精神氣質,從而從源頭上玷污科學的理論研究;一旦這種科學研究成果投入到技術、生產(chǎn)之中,其后果將不堪設想,將直接危害人們的安全和幸福,使科學和技術的本性發(fā)生扭曲。這一點正是當代科技發(fā)展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所在。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出現(xiàn),根本上乃是“源于不同利益主體在利益競爭中對科學技術的盲目利用”[5]。惟有改變這種境況,才能提升科學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水平。公益性是現(xiàn)代科學的精神氣質,但對公益性的追求也不能脫離科研活動的現(xiàn)實境況?,F(xiàn)代科研離不開必要的物質力量即技術手段的支撐,因而其勢必會受到功利性的影響。在現(xiàn)代科研活動中,我們既不能僅堅持科學的公益性原則,也不能忽視在科研活動中科學對功利性的追求,只是對功利性的追求要以公益性原則為前提和基礎。唯其如此,才能堅守科學的學術靈魂,體現(xiàn)其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價值。
公益性的價值原則體現(xiàn)了整體性的文化特征,功利性的價值原則體現(xiàn)了個體性的文化特征??蒲性诂F(xiàn)代的雙重特征,要求我們在進行科研活動時,必須體現(xiàn)并且貫徹公益性與功利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不僅要堅持公益性的價值原則,還要堅持功利性的價值原則。公益性是科學家價值選擇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他們價值選擇的歸宿,科學研究的根本價值在于為人們的幸福謀福利,為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力量;功利性是在公益性的基礎上根據(jù)科研的現(xiàn)代特性而提出來的,科學研究應立足于公益性原則去謀取個體的利益和幸福。在對某一領域進行研究和開發(fā)的時候,其科研方向應符合公眾和整個人類利益,當自身的研究或者投資者的利益與公眾和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相悖的時候,科研工作者應頂住外部投資者的壓力,堅守自己的學術靈魂,堅持公眾和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為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幸福,以體現(xiàn)自身的根本價值。
科技與倫理相契合的第二個價值原則是幸福生活與科研價值的統(tǒng)一。幸福生活與科研價值的關系是在公益性與功利性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公益性與功利性統(tǒng)一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幸福生活是公益性的具體展現(xiàn),也是公益性的根本目的,堅持公益性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科研價值是功利性的具體展現(xiàn),功利性通過科研價值的體現(xiàn)而得以通達和貫徹。公益性和功利性的這種關系,決定了科研價值要以幸福生活的實現(xiàn)為評價標準,一旦二者之間發(fā)生沖突,惟有放棄科研的功利價值,選擇幸福生活。幸福生活與科研價值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其一,混沌的統(tǒng)一關系。這種關系與科學的內在性質及其社會地位緊密相關。古希臘的科學作為一種理論,與當時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古希臘人認為,幸福生活不在于用行動來改變周圍的世界,而在于通過對事物自然本性進行理解和觀察,由沉思抵達幸福。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沉思是唯一因自身之故而被人們喜愛的活動”[6],沉思作為合乎自身的活動,它必定是完善的幸福,這種幸福通過神思即對事物本質的沉思而體現(xiàn)出來。雖然沉思式的幸福生活超乎世俗生活,卻為凡人所向往,故而也奠定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理解的基調。以這種基調為根本的早期科學,服膺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其科研價值在于通過沉思來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服務。所以,在古希臘重視沉思的精神氣氛中,科研價值和幸福生活混沌地統(tǒng)一在一起,沒有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明確區(qū)分。
其二,又統(tǒng)一又分離的復雜狀態(tài)。這與科學在近現(xiàn)代內在性質的變化密切相關。近代社會的變革與科學密不可分??茖W不僅加快了近代社會的變革速度,而且提高了近代社會的生產(chǎn)力,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為人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提供了動力和活力,幸福生活與科研價值的統(tǒng)一性得以極大提高。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革,以研究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任何一門科學作為研究都以對一種限定的對象區(qū)域的策劃為根據(jù)”[7],作為研究型的科學在對對象區(qū)域的籌劃之際,首先設定的是對存在者的籌劃,其通過專門化的方法來操縱存在者、預測存在者的狀況,從而支配著存在者。通過這種籌劃,作為研究型的科學擺置著存在者,在此擺置中,人將自己擺置成存在者關系的中心。這樣,人在不斷地擺置中,最后也把自己作為對象進行擺置;存在者整體只有被人擺置,它才是存在著的。換句話說,作為研究型的科學支配著對人類和世界的擺置。于是,人和存在者整體的本質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直接改變著人們對現(xiàn)實的幸福生活的理解。從這個層面來看,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開始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
其三,有機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蒲袃r值與幸福生活之間的分離并非一直持續(xù)下去??茖W之所以有時與幸福生活相悖,其原因就在于作為研究型的科學在對對象的支配中把對象視為可擺置的對象和手段,但生活并非手段而是目標,而且此目標并非中期目標,而是一個終極目標、一種自我目的[8]。在當代,科學被嵌入在生活本身之中,現(xiàn)實生活是科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幸福生活不在于對作為手段的對象的控制和實現(xiàn),而在于把對象作為一個終極目標去認識和理解,進而借此實現(xiàn)一種自我目的。科學活動不是通過計算、計劃和研究對生活施行暴力,而是在對生活本身進行解蔽的過程中,完成生活的托付,實現(xiàn)生活的目的。于是,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又實現(xiàn)了有機統(tǒng)一。
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在歷史中呈現(xiàn)出來的三重關系,為我們提供了審視科研價值的不同維度。古希臘科學的價值與希臘人對幸福的理解內在統(tǒng)一,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而近現(xiàn)代的科研開始偏離幸福生活這一目標,其科研價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當代科技發(fā)展對人們生活世界的滲透,從某種程度而言支配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目的的理解,但科研工作者固守初心,堅持科學的原初價值追求,即以幸福生活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標準?!翱茖W研究是運思無禁區(qū)、驗證有禁區(qū)”[9],在理論上,科研工作者可以隨意進行理論設想,但在現(xiàn)實行動和對象性活動中,則要受到相應的倫理規(guī)則的限制,以使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保持和諧的狀態(tài),從而使科研在促進幸福生活的維度上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今天,科研工作者借助精深的科學理論和精巧的技術手段,可以無止境地去探索研究,科研的能力與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科研活動的開展不僅與對享樂欲望的合理認知有關,還與對能力、完成的沖動的正確態(tài)度有關。“當我們從抑制享樂欲望過渡到抑制能力與實施,過渡到抑制完成的沖動時,我們進入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10]科研工作者不能任由研究能力和完成的沖動泛濫,在科研中應該基于對幸福生活的沉思,對能力、沖動進行規(guī)約,促成能力的實施、完成的沖動與生活目的的和諧統(tǒng)一。在幸福生活的價值維度內,當代的科技發(fā)展在研究能力與完成的沖動方面,應該設置相應的界線,堅持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的內在統(tǒng)一。
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是對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內在統(tǒng)一關系的進一步延伸,是基于當代與未來對科研價值與幸福生活之關系的闡釋。生活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我們無法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完全割裂開來,否則,生活將是破碎不堪的。價值的意義與作用不僅影響著當下,還影響著未來。因而從生活和價值的本性來看,我們應該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即關注生活和價值的持續(xù)性影響,關注未來,而不能僅僅專注于當下??沙掷m(xù)發(fā)展應以公平為前提,這種公平,“既指代內公平,又指代際公平”[11],價值理想著眼代際公平,從未來的視角進行審慎的選擇,理想的價值形態(tài)不僅包含當下的幸福生活與科研價值的和諧,而且還包含未來的幸福生活與科研價值的和諧。因而價值理想的現(xiàn)實必然要求當下的行為者在雙重的和諧狀態(tài)下審慎地行動,做出選擇;價值現(xiàn)實須從未來的視角去進行度量、采取行動。因此,價值理想和價值現(xiàn)實雖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進行選擇,但兩者在現(xiàn)實選擇過程中又相互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復雜的關系樣態(tài),以致無法在兩者之間作出簡單的割裂處理。
從生活和價值相統(tǒng)一的視角來看待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的關系,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上任何時期的科學理論都面臨著處理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的關系,但由于科學理論在不同時期表現(xiàn)為不同的樣態(tài),因而在不同時期,科學理論對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之關系的處理也不一樣。古希臘科學的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內在地融為一體,其價值理想高于價值現(xiàn)實。近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慢慢改變了古希臘科學的這種理念,這種改變在當代科學中表現(xiàn)得最為徹底。當然這種改變并非完全拋棄了價值理想,而只是意味著觀察問題的視角發(fā)生了轉移。近現(xiàn)代科學和當代科學雖同樣面臨著從理想層面出發(fā)來提升現(xiàn)實高度的問題,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它們不僅僅是純粹地表現(xiàn)為理論,而且還在于它們是在對理論進行超越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去改變世界。正像有學者所指出的,“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人類知識的增加使我們能夠準確地預見我們自身的行為對后代生存的影響”[12]。由此可見,與古希臘科學相比,近現(xiàn)代科學、當代科學在理解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之關系的維度上發(fā)生了偏移,即它們開始從當下與未來的關系視角去看待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的關系和存在的問題。
從當代科技發(fā)展走偏方向所帶來的可怕后果來看,“對人類未來的關注就是在技術文明時代下對全人類行為的否決性任務。人類行為已經(jīng)變得無所不能,即使不在其創(chuàng)造性的潛在方面,至少在其破壞性的潛在方面是這樣的。作為人類自身生存的必備條件之一,這種關注顯而易見包括對這個行星上的所有物質的未來的關注”[6]136。當代科技的發(fā)展無論是在資源利用方面,還是在其可能帶來的風險方面,都對未來人類的生存產(chǎn)生了威脅,削弱了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整體性要求當代科研活動在對價值的追求中也要考慮到其自身價值的整體性??蒲谢顒釉谂c當代人的幸福生活保持和諧的同時,也要顧及到未來人們的幸福生活。科研工作者在做出價值選擇時,必須把對未來的關注作為自身生存的必備條件,以維護未來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和能力。
對未來的關注不僅是由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對下一代的責任,而且還關系到我們自身生活的意義。這種意義既是我們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力量支撐、我們的生存力量的展現(xiàn),也是我們的生活得以延續(xù)的動力。生活的意義之內涵極其豐富,并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中會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在科學、技術、生產(chǎn)日益一體化的時代,我們在賦予生活意義的同時,不能在相對狹隘的層面對待賦予意義的能力,不能在相對自我封閉的空間中進行發(fā)掘和培養(yǎng),否則它最終會損害人們對意義的追求和獲取。在當今這個開放的時代,我們獲取意義的能力也必須保持開放,這種開放不僅包括在空間上對全球保持開放,而且包括在時間上對未來保持開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開放和坦誠的環(huán)境中,不僅關照當下生活的意義,而且關照未來生活的意義,從而使我們在整體的意義上維護生活的和諧。
當代科技發(fā)展對未來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以及我們生活的意義與未來生活意義的開放關聯(lián),要求當代科技在規(guī)劃和發(fā)展中一定要引入未來的維度。這就對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即在科研活動中一定要把未來人類的幸福納入自己的所思和所行中。在價值理想與價值現(xiàn)實之間,人們不能為了科研的現(xiàn)實價值而損害未來人類的權利和幸福,而應在對未來的關照中,在價值現(xiàn)實不損害價值理想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自身的現(xiàn)實價值;在對科技的研究和應用的風險評估中,應該在價值現(xiàn)實的面前捍衛(wèi)價值理想,不削弱和侵犯后代子孫的利益和幸福??蒲泄ぷ髡呒炔荒軣o止境地攝取資源,搶奪未來人們的生存資源;也不能一味地開發(fā),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給后代的生存留下后患無窮的爛攤子;更不能隨意應用科學理論更改對生命本身和生活意義的理解。
:
[1] 張華夏.現(xiàn)代科學與倫理世界[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
[2] MERTON R K.The socilology of scie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269-270.
[3] 大衛(wèi)·雷·格里芬.后現(xiàn)代精神[M].王成兵,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200.
[4] 曹南燕.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倫理責任[J].哲學研究,2000(1):48.
[5] 程現(xiàn)昆.科技倫理研究論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3.
[6] 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265.
[7] 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M].孫周興,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893.
[8] 奧特弗利德·赫費.作為現(xiàn)代化之代價的道德[M].鄧安慶,朱更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20.
[9] 韓東屏,歐陽康.疑難與前言:科技倫理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
[10]漢斯·約納斯.技術、醫(yī)學與倫理學——責任原理的實踐[M].張榮,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47.
[11]陳昌曙.哲學視野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54.
[12]廖小平.倫理的代際之維——代際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