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
十年,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短暫如彈指一揮間;而在我一個凡人的生命歷程中,十年的青春歲月,它占據(jù)了我人生七分之一的時間(如果按70歲壽命計算的話),我把這一生中最美好、最珍貴的七分之一時光奉獻給了我所摯愛著的教育事業(yè),奉獻給了我所熱愛著的天使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三尺講臺上,我用心靈、用智慧、用生命不停地耕耘、播種與澆灌,收獲著喜悅,收獲著成功,也收獲著未來。
但,人都有惰性,惰性也許是人天生的特性吧。隨著年齡的漸長,不知從何時起,我的心中有了疲累之感,面對學生求知若渴的目光,不再油然而生神圣的使命感;上課也習慣于按老套路施教,故步自封,滿足于一成不變的“匠式”教學。
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就不是一個好士兵。這句話運用到教師身上,可以改成“不想成為一位優(yōu)秀教育者的教師,就不是一位好教師?!边@種愿望如火花,往往需要被引領和激發(fā),才能發(fā)揮人的潛能,鼓動其積極性,否則很容易熄滅。特色杯系列活動正如火種,它點燃了我內心深處那簇星星之火,讓我重新振作起來,再一次涌起了“教好書、育好人”的信念與決心。
感謝學校每學年都舉辦的“特色杯”系列活動,感謝學校給了類似于我的所有青年教師這樣一個可以審視自我、不斷反省的機會,感謝學校為我搭建了這樣一個可以與新課程一路同行、可以鞭策自己不斷前進、可以與同仁們共同成長的平臺。
一、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省
每學期“特色杯”青年教師基本功素養(yǎng)競賽有教案設計、即興演講、上課觀摩、課件制作、書法比賽、點評案例、論文競賽等系列活動。參與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比賽過后,我深深體會到:教育教學,需要掌握先進的教育學理論。唯有掌握了足夠的理論知識,我們自己才能從“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有人曾經(jīng)作過這樣的精彩比喻:理論好比老鷹,實踐好比小雞。一旦掌握了理論,就能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不可阻擋。怎樣才能掌握“先進的理論”?那就要不斷地學習,如饑似渴地讀書,從各方面汲取精神食糧。
剛開始,讀馬卡連柯、讀葉圣陶、讀孔子的書時,我很浮躁,不能靜下心來,但慢慢地,書的厚重與安詳使我漸漸沉靜,隨著日積月累對知識的不斷積累與吸收,促使我的理論知識結構由單薄走向豐盈,由膚淺走向深刻,由偏激走向全面,由狹隘走向宏觀。通過閱讀現(xiàn)代教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讓我對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主要思想有了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從而夯實了自己的理論功底。同時,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用教育理論知識去評價、批判和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并且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特色杯每學期“研教”結合的系列活動,我的科研水平得到螺旋式地上升,促進了我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
二、在實踐中反省,在反省中升華
古語云:“十年磨一劍。”課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要求我們殫精竭慮,反復琢磨。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一直很模糊,是“特色杯”活動教會了我什么叫“殫精竭慮”,什么叫“反復琢磨”,那就是——“在實踐中反省”邊教邊思,以思促教,每次從講臺上下來,都要進行一番“教后思”,及時地把教學后的那些零星的、片段式的思考、啟示、得與失寫成“教育隨筆”,對一課、一天、一周乃至一個月的教育教學情況進行“反芻”,不斷地“斟酌損益”,權衡成敗得失。比如在“特色杯”上課比賽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上了《別把花草弄疼了》,根據(jù)這堂課的上課情況,結合課前的預期效果,我進行了深入地反思與探討:哪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哪個精彩片段值得仔細地咀嚼,哪個突發(fā)問題讓我措手不及,哪些教學設計還有待今后改進……寫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可以揚長,可以補短,可以升華,可以出新;寫的過程,就是提高自己課堂教學水平的過程。過后,我又在輔導區(qū)公開課上執(zhí)教了這一課,由于經(jīng)過反思與修改,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流暢,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反思讓我嘗到了甜頭。我不僅勤于整理、善于總結自己教學中的成敗得失,還注重在反思中升華,即學會從紛繁復雜的教學現(xiàn)象中認真篩選出那些符合教學規(guī)律、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又能被學生所樂于接受的典型經(jīng)驗,再將這些典型經(jīng)驗進行理論總結,抽象概括,繼而升華成可以推廣運用的教學理論,最后再回到課堂實踐進行驗證,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所以,我要感謝“特色杯”,它的開展,促使我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快速成長,變得更加自覺、自主與自信。我似一艘于黑暗中行駛的航船,在“特色杯”這一航標燈的引領下,我將揚帆遠航,勇往直前!endprint
學子·上半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