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佛教音樂與草原文明再生產(chǎn)

2018-01-31 00:40
內(nèi)蒙古藝術 2018年2期
關鍵詞:法器敖包藏傳佛教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呼和浩特 010022)

宗教一直在人類的精神活動領域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古至今它就與哲學、歷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之間一直有著分不開的聯(lián)系。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的發(fā)展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它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積淀、用其成熟的深厚的教義和理論體系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與演變。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佛教音樂是中國人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佛教音樂也成為傳播佛教文化的一種媒介手段。佛教傳入后,其音樂廣泛流傳,并且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播力比起其他藝術越發(fā)強烈。與此同時,佛教音樂獨有的韻味很符合人們宗教信仰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超凡脫俗,清新典雅,其韻讓唱者身心合一,幽遠深長,物我兩忘;使聽者心胸開闊,意念凈化。

音樂在佛教發(fā)展的任何時期都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而已。時代在改變,人們的觀念在改變,佛教音樂也在順應著人們的需要發(fā)生著變化。在草原文明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中起什么樣的作用呢?通過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音樂活動狀況的了解和研究,以上問題也許會找到答案。

一、藏傳佛教音樂與草原文明再生產(chǎn)

草原有文明,草原文明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佛教及音樂既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草原文明的再生產(chǎn)作了重要的貢獻。

(一)葛根廟的藏傳佛教音樂特點

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有眾多的藏傳佛教寺廟,為了便于分析,下面以葛根廟作為案例來分析藏傳佛教及音樂,為闡述佛教音樂與草原文明的關系奠定基礎。

葛根廟位于興安盟烏蘭浩特東南30公里,坐落在洮兒河東南,今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zhèn)旺沁扎拉布山腳下,據(jù)考距今有266年的歷史,是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鼎盛時期住廟喇嘛曾達到1200多人。

葛根廟的“葛根”系蒙語,漢譯為活佛。葛根廟的全稱為“諾顏呼圖克圖葛根廟”。“諾顏”系蒙古語,也譯“那顏”,該詞有幾種含義,最符合此文的解釋是指“蒙古族歷史上的一種稱號”。“呼圖克圖”是“宗教中專門指活佛的一種稱號”。葛根廟又稱為“淘賴圖葛根廟”?!疤再嚒毕得晒耪Z,漢譯為“兔子”。葛根廟的前身為位于今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qū)德順鄉(xiāng)雙塔村的蓮花圖廟。此廟建于18世紀40年代,為第二世葛根阿旺丹巴雅日彭的父親徐特克納臺吉所建。乾隆十三年(1748),賜蓮花圖廟為梵通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第二世葛根為擴建廟宇而至淘賴圖山選擇廟址。不久,二世圓寂。故廟宇的擴建工程未能動工。葛根廟建筑工程至三世葛根時于嘉慶元年(1796年)方始動工,于1798年7月12日正式落成。葛根廟分東西兩廟,東廟由朝克沁(梵通寺)、居德伯(慧通寺)、拉森(廣壽寺)組成;西廟由查干(宏濟寺)、胡碩(廣覺寺)組成。一般謂葛根系指東廟而言。

葛根廟的音樂特點:

1.人聲

①活佛的誦經(jīng)聲:葛根廟的活佛(老布僧希日布扎拉森)每天上午8:30,下午2:30開始誦《阿木日·圖新腦木》(系蒙古語,漢語譯為《吉祥經(jīng)》),誦經(jīng)的時間根據(jù)前來拜佛燒香的信徒的多少以及活佛自身的身體狀況來定誦經(jīng)的時間長短和為信徒們誦經(jīng)和執(zhí)行灌頂儀式。最后也會為每位信徒發(fā)放兩袋熏香、一袋“甘露丸”和“將噶”。

②信徒們的祈愿聲:信徒們的祈愿聲分為三種,其一在心中默念,其二小聲說出來的祈福聲,其三在敖包須邊大聲喊邊放風馬旗,心愿才會靈驗等等。

2.法器聲

①咚:系蒙古語,藏語為“咚嘎日”,漢語意為“海螺”或者“法螺”。并將海螺用五顏六色的綢緞裝飾,很講究美觀。葛根廟在誦經(jīng)前會有兩位喇嘛在大雄寶殿外進行吹奏,以告知信徒們誦經(jīng)儀式馬上開始等,有傳達消息等功能。

②锠:屬于漢語“镲”的音變,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蒙古語稱為“伊和·锠”(大镲),另一種蒙古語稱為“巴嘎·锠”(小镲)。锠和亨格日格(鼓)有時同時使用。葛根廟喇嘛誦經(jīng)時常用此法器。

③敖其日:系蒙古語,漢語譯為“金剛鈴”,由印度傳入我國,多為銅制。由寺院的領經(jīng)喇嘛或者活佛誦經(jīng)時使用。演奏時左手持鈴柄,朝下?lián)u動,音色清脆悅耳。

④布熱:系蒙古語,漢語譯為“長號”,或者有人稱為“烏和日·布熱”,直譯為“牛角”,并非用牛角所制,只是形容形狀之大。此樂器一般為三節(jié),聲音低沉渾厚,常常與畢西古爾同時演奏。

⑤達瑪如:系蒙古語。漢語一般稱為撥浪鼓,形狀不一,大小因流傳地區(qū)的不同而有區(qū)別。藏傳佛教寺院普遍稱為“達瑪如”,喇嘛誦經(jīng)時手搖此鼓,多用木制成,并在上面涂成墨綠色做修飾,音色清脆響亮。達瑪如常與敖其日同時進行演奏。

⑥亨格日格:系蒙古語,漢語直譯為“鼓”,它是所有鼓的統(tǒng)稱。鼓身用木,鼓的兩面用牛、羊皮制成。鼓身用紅色漆,涂上花紋圖案。葛根廟的亨格日格平時都會懸掛在木架上,演奏者左手敲擊來伴奏,一般和锠、嗩吶、海螺等法器一起以合奏形式進行。音色宏大深厚。藏傳佛教寺院中常用。

⑦畢西古爾:系蒙古語,漢語譯為“嗩吶”,制作材料為銅。是藏傳佛教寺院中的旋律性樂器,音色高亢、嘹亮,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

⑧岡鈴:系藏語,葛根廟寺院中有兩個岡鈴。現(xiàn)在的藏傳佛教寺院用的岡鈴多為銅制。葛根廟在誦經(jīng)時或者繞大殿時都會使用此樂器。

葛根廟一年四季都有誦經(jīng)儀式,不僅有純?nèi)寺曊b經(jīng)并且伴有法器聲來烘托氣氛,例如《吉祥天母經(jīng)》《黃財神經(jīng)》等等。

3.金剛查瑪聲(舞聲)

查瑪舞是藏傳佛教(喇嘛教)以降妖除魔為目的的寺院舞蹈,從8世紀西藏桑耶寺產(chǎn)生算起,距今有1100多年的歷史?!安楝敗币辉~屬于藏語,蒙古族沿襲了藏語“羌姆”發(fā)音,蒙古語中“布吉格”譯為“舞蹈”?!盀跆K仁”,譯為“跳”。因此漢語中“跳查瑪舞”,蒙古語稱為“羌姆布吉格·烏蘇仁”。但是漢語中有多種稱謂,如跳神、打鬼、金剛查瑪舞、金剛舞、魔神舞、法舞等等。

第一幕獨舞:卻吉勒,最早源自印度教,主要掌管陰間的主神。后被吸收到佛教之中的金剛查瑪舞中。戴藍色水牛頭面具,三目威猛怒相,頭飾五骷髏冠,這是密宗金剛神的重要特征,被格魯派“羌姆”尊為主要護法神。身穿藍色長袍,隨著法器亨格日格(鼓)和锠(鈸)的伴奏聲入場后,快步小跑到臺中央,雙手展開,屈膝旋轉,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獻祭,這時信教們紛紛磕頭,表示對護法神“卻吉勒”的敬意?!皡s吉勒”右手持著“瑟勒木吉”(系蒙古語,漢語譯為“劍”),左手持著“顱碗”(蒙古語稱為“嘎巴拉”),一可視為獻祭,另外一個目的是凈場,告誡信徒們在觀看表演時不要大聲喧嘩。

第二幕雙人舞:這兩位護法神的面具為紫色和黑色,并身穿紫色和深藍色長袍,步伐一致在原有的亨格日格和锠(鈸)、布熱(大號)同時伴奏下,旋轉似的小步跑舞跳到臺中央,跺腳旋轉到大雄寶殿臺下,面具恐怖、表情嚴厲、威猛、形象猙獰。同樣頭戴人頭骷髏,面目威嚴、青面獠牙,手執(zhí)各種木頭制作并且涂上紅顏色的“顱碗”和“瑟勒木吉”,腰上系著交叉的黃布子,表示對妖魔的鎮(zhèn)壓。

第三幕雙人舞:護法神戴著黑臉面具,手持著顱碗和瑟勒木吉,緊接著上一幕入場,其表演步伐一致,輕快小跳、窩膝、窩腿等,跳躍一陣,動作幅度加大,同樣旋轉似的小步跑舞姿,雙臂張開,旋轉到臺前,與第二幕護法神的跳法相同。

第四幕雙人舞:黃財神和黑色面具的護法神,隨著布熱和锠的伴奏,黃財神左手持著五顏六色的傘、右手拿著顱碗,戴著黑色面具的護法神手持著顱碗和瑟勒木吉,同時從大雄寶殿快步跳出,旋轉到臺中央,步伐一致,單腿跳時瑟勒木吉向前方伸出,蹲膝、起身上臂展開等等動作。

第五幕雙人舞:兩位護法神分別戴著紅色和褐色面具,三目怒相,頭飾五骷髏冠,并且身穿同樣的紅色長袍和黑色長袍,手持著火焰劍和瑟勒木吉以及顱碗同樣快步跑和旋轉,跺腳的同時雙手展開,單腿跳時雙瑟勒木吉向同一方向傾斜等等。

第六幕雙人舞:身穿藍色長袍的兩位護法神,頭上戴著忿怒狀的三只眼,張口呲牙,頭冠上有五個小型的骷髏頭像的黑色面具。隨著法器聲小步跑轉圈到臺中央,一位護法神手持蘇力德和瑟勒木吉,另一位護法神手持顱碗和瑟勒木吉,單腿跳時緩緩將瑟勒木吉和蘇力德放在眼前,同時雙臂展開,另外還有下蹲雙手抱頭等舞蹈動作。

第七幕獨舞:和之前幾幕的舞蹈幾乎相同,身穿藍色長袍,手中同樣持有瑟勒木吉和顱碗,動作有小步跑、單腿跳時瑟勒木吉向前伸展、下蹲抱頭、雙臂展開等等。

第八幕:也是最后一幕,出場的是鷹神和獅子面護法神,身穿大深色藍袍和淺藍色長袍,頭戴深黑色假面,白色獅子面具,張著獠牙大嘴,手持瑟勒木吉和顱碗跳躍旋轉,動作輕快,敏捷。

最后所有金剛護法神邊走邊跳到大雄寶殿的臺下,圍著香爐轉成圓圈之后,由葛根廟副住持喇嘛張青山帶頭,首先為第一個出場的卻吉勒扮演者獻上黃色哈達,為其他跳金剛查瑪舞者獻上白色哈達,并系在他們的腰間。黃色哈達象征著智慧和宗教,白色哈達象征美好、純潔。

(二)祭祀儀式中音聲的功能

1.溝通功能: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感情與思想的傳遞和反饋的一種過程。人與神同樣也需要溝通,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傳達給神,讓神了解自己的困惑與心愿。而這種傳達的媒介就是喇嘛教中的誦經(jīng)過程、跳查瑪舞儀式。

2.烘托氣氛:眾所周知,藏傳佛教的祭祀儀式音聲中不僅有人聲還有法器聲,因此喇嘛在誦經(jīng)的同時常常伴有法器聲,例如有鼓、布熱、達瑪如、敖其日、锠、畢西古爾等等,來烘托氣氛。

3.宣傳功能:在某種程度上,人與人的溝通中其實已經(jīng)在進行著潛在的宣傳。通過祭祀活動人們由陌生慢慢了解整個儀式的程序,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逐漸地了解其中的內(nèi)容,或者聽其他人說的關于祭祀儀式的內(nèi)容,無意中互相已經(jīng)做了宣傳。

4.娛樂功能:祭祀活動既是一種宗教儀式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來寺廟祭祀的人們不一定是很虔誠地拜佛燒香,一部分人也是來寺廟湊熱鬧。

二、漢傳佛教音樂與草原文明再生產(chǎn)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一樣,通過本土化成為草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著草原文明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并對草原文明的再生產(chǎn)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便于分析和說明,以“妙法禪寺”作為案例來分析漢傳佛教與草原文明的關系。

(一)“妙法禪寺”漢傳佛教音樂特點

內(nèi)蒙古地區(qū)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文化多元,漢傳佛教及其音樂,因其地域特性、民族文化等因素影響,與傳統(tǒng)漢傳佛教既有其相同性又有其特殊性。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大部分的寺廟性質(zhì)都屬于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寺廟是較為少見的。本文的“妙法禪寺”就是以漢傳佛教為主的一座寺廟。

妙法禪寺位于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河區(qū)呂祖廟街。妙法禪寺除了像其他寺廟一樣在一些大型的節(jié)日,如菩薩圣誕日、四大天王壽辰等,會舉行一系列祭祀儀式以外,還會在每月農(nóng)歷初一、十五舉行大型廟會,還會根據(jù)來廟里參拜的弟子的要求,進行灌頂、保平安、求財?shù)纫恍┘漓牖顒樱陂g都有誦經(jīng),有音聲的存在。

1.早晚功課:妙法禪寺每日的必修課程為早晚課的誦經(jīng),早晨6:00~7:00為早課課誦時間,晚課在下午5:30開始,6:30結束。早晚課前居士打板召集大家集合,僧人們先參拜觀世音菩薩,而后依次有序地走向大殿,在大殿門口各排兩列,雙手合十,邊走邊誦。每天的早晚課方丈都會參與。妙法禪寺早晚課誦分為兩種,每逢農(nóng)歷初一和十五,課誦的經(jīng)文,都要比平日多加兩節(jié)功課。

早晚課的誦經(jīng)內(nèi)容一般都是固定的,每逢大型佛教節(jié)日以及初一和十五,內(nèi)容都會隨當時節(jié)日的情況,做出相應的增減。早晚課誦需要的法器有鼓、磬、鐺、大木魚、小木魚、引磬。

2.祭祀活動中的法器:法器的演奏是祭祀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演奏時需要僧人了解并熟悉演奏技巧。法器的演奏,功能表現(xiàn)在對一個完整的祭祀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的某一個片段、又或許祭祀活動中的某段誦經(jīng)與梵唄,起到領引、過渡、烘托氣氛、加強節(jié)奏與結束的作用。

(二)“妙法禪寺”漢傳佛教音樂的功能

由于佛教的傳播,就會使佛教的音樂受到當?shù)氐牡赜蛱攸c、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音樂。當佛教傳入到內(nèi)蒙古這個以蒙古族為主體,以漢族為多數(shù)的多民族地區(qū),就會出現(xiàn)本土特征。

佛教就是他們的精神寄托,就是他們的精神歸宿,能對他們產(chǎn)生心靈的凈化作用,起到教育感染的作用。

三、蒙、藏、漢文化的融合:梅力更召與草原文明再生產(chǎn)

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不但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寺廟,還有蒙藏漢文化融合的寺廟,如梅力更召。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蒙藏漢文化融合的寺廟也豐富和促進了草原文明的再生產(chǎn)。

梅力更召位于包頭市西30公里處的梅力更自然生態(tài)風景區(qū),烏拉山南麓,原是烏拉特西公旗的旗廟,現(xiàn)隸屬于包頭市九原區(qū)。它于1677年由烏拉特公旗五任扎薩克建立,坐落在海魯圖。1702年,塔日瑪西與芒哈等人集資建造了一所新寺。1705年梅力更二世葛根丹金扎木蘇被從海魯圖接回了新寺,并舉辦了大型的坐床儀式。這所寺廟便是現(xiàn)在的梅力更召。

梅力更召是內(nèi)蒙古地區(qū)創(chuàng)建較早的格魯派寺廟之一,它下屬有24所廟宇,設有7個“倉”,建造規(guī)模和僧侶數(shù)量都是內(nèi)蒙古最大的。梅力更召有近300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總共更替了八世葛根。

梅力更召能夠揚名國內(nèi)外,并不是因為它宏偉、漂亮的建筑,而是梅力更召從建寺以來,一直都采用蒙古語誦經(jīng)。而且蒙古文學史、佛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德——三世葛根羅布桑丹畢堅贊曾坐床繼位在梅力更召。梅力更召為內(nèi)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曾是內(nèi)蒙古西部草原的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圣地和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用蒙古語念誦佛教經(jīng)典已經(jīng)不局限于佛教本身的念誦儀軌,已經(jīng)成為蒙古民族整體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全面、完整、生動地記錄了當時蒙古民族、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是蒙古族學者創(chuàng)造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民族宗教文化遺產(chǎn)。它以佛教文化為基礎,啟迪了蒙古民族的智慧,成為維系民族精神的一條紐帶。[2]

四、佛教音樂在草原文明再生產(chǎn)中作用的反思

(一)藏傳和漢傳佛教音樂的異同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于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huán)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音樂文化不但具有相同點,也有相異點。

1. 藏傳和漢傳佛教音樂的相同點

首先,二者都是佛教音樂。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guī)定受戒,發(fā)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佛教音樂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體現(xiàn),是佛教徒表達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實踐佛教音樂的過程中,通過事相、感性的感染力,從而讓佛教徒能夠領會佛教的智慧與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靈,有助于傳播和強化佛教信仰。同時,佛教音樂是佛教徒之間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加深佛教徒之間的感情,有助于增強佛教徒的凝聚力。

其次,對草原地區(qū)來說,二者都是外來宗教音樂。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對于草原文化來說,特別是內(nèi)蒙古地區(qū)來說,都是外來的宗教音樂。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雖然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傳播了很多年,但仍可以作為一個外來宗教傳入內(nèi)蒙古地區(qū)展現(xiàn)其本土性和外來性的結合的一個典型。佛教,既保留了外來宗教的教義、特性的同時也加入了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特色,這一點在其佛教儀式音樂中便可以體現(xiàn)。

再次,音樂功能基本相同。藏傳佛教音樂有溝通功能、烘托氣氛、宣傳功能、娛樂功能等。漢傳佛教有表現(xiàn)在對一個完整的祭祀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的某一個片段又或許祭祀活動中的某段誦經(jīng)與梵唄,起到領引、過渡、烘托氣氛、加強節(jié)奏與結束的作用。二者作為佛教就是信眾的精神寄托,就是信眾的精神歸宿,能對信眾產(chǎn)生心靈的凈化作用,起到教育感染的作用。

2. 藏傳和漢傳佛教音樂的相異點

由于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qū)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云南地區(qū)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因此,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之間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誦經(jīng)語言不同。藏傳佛教用藏語誦經(jīng),但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來說,除了用藏語誦經(jīng)外,也用蒙古語誦經(jīng),如梅力更召就是用蒙古語誦經(jīng)。用蒙古語念誦佛教經(jīng)典已經(jīng)不局限于佛教本身的念誦儀軌,已經(jīng)成為蒙古民族整體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漢傳佛教誦經(jīng)就不存在用蒙古語誦經(jīng)的現(xiàn)象。

其次,音樂的豐富性不同。藏傳佛教音樂的種類比較豐富,不但有人聲還有法器聲和舞聲。人聲有活佛的誦經(jīng)聲和信徒們的祈愿聲等;法器聲包括咚、锠、敖其日、布熱、達瑪如、亨格日格、畢西古爾、岡鈴等。舞聲有金剛查瑪聲等。而漢傳佛教音樂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有誦經(jīng)和法器聲。法器有鼓、磬、鐺、大木魚、小木魚、引磬,能起到領引、過渡、烘托氣氛、加強節(jié)奏與結束的作用。

再次,文化交融不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于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huán)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zhì)等眾多文化內(nèi)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樂特點。但藏傳佛教音樂不但保存自身的音樂特點,同時也與蒙古傳統(tǒng)薩滿教音樂交融,外來宗教音樂和本土化音樂交融等蒙藏漢文化融合特征日益明顯。但漢傳佛教音樂雖然也受到本土音樂文化的影響,但比起藏傳佛教音樂不太明顯。

(二)佛教音樂在草原文明再生產(chǎn)中的作用

佛教一直作為蒙古族多元宗教信仰之一存在并成為蒙古族宗教文化中值得關注的獨特現(xiàn)象,其中尤以近代對蒙古社會的影響為大。綜觀內(nèi)蒙古發(fā)展歷史,佛教的影響隨處可見,這不僅表現(xiàn)在注入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祀以及歷代作曲家采用宗教音樂體裁所寫的大量作品以及他們在其他各種類型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宗教情感,佛教音樂還對人的一生在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遭遇起著鼓舞、安慰、激勵的作用,倡導人們追求正義、熱愛自然、熱愛和平等。直到今日,佛教音樂仍在表達著這些情感,鼓舞著人們,在凈化心靈、陶冶情感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幫助人們培養(yǎng)良好的品行,鼓舞人們積極進取,增進人類之間的和諧和友愛,養(yǎng)成教徒們“真、善、美”兼有的德行。

1.藏傳佛教音樂與敖包祭祀

蒙古人敖包的祭祀是草原文明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敖包,在蒙古人看來是神圣之所在,是蒙古草原的保護神。蒙古地區(qū)的敖包文化中的佛教文化也比較濃厚,是因為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影響特別多。祭祀時請佛教僧侶主持儀式誦經(jīng)、擺供。祭拜者除了繞敖包潑灑奶食,還要向僧侶叩頭,接受僧侶的摸頂祝福。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祭敖包的本土宗教文化極大地吸收了佛教文化,并有很多儀式幾乎都是由佛教僧侶來取代了。蒙古族敖包祭祀儀式具有豐富的音聲內(nèi)涵,其表現(xiàn)在誦經(jīng)聲、頌詞聲(祝詞、贊詞)、娛樂聲、祭詞聲、歌聲、禱詞聲和法器聲等;按宗教類型有薩滿教音樂、佛教音樂。其中的佛教音樂有誦經(jīng)聲、贊詞、法器聲、禱詞聲等。誦經(jīng)聲的內(nèi)容一般多為祈求神靈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畜興旺,國泰民安等內(nèi)容。自清朝以后,蒙古族在舉行敖包祭祀時,吟誦的主要經(jīng)文是《阿潤?!?。贊詞主要是誦讀《敖包祭祀?!?。法器有布熱、畢西古爾、亨格日格、岡鈴、達瑪如、哄哈等樂器,敖包祭祀儀式的第一個程序就是眾多喇嘛坐于敖包前唱誦佛經(jīng),同時奏響樂器,誦經(jīng)聲和樂器聲交融在一起,贊頌神祗,祈求賜予恩惠。各地的吟唱敖包頌詞的習俗各不相同,有的地區(qū)由長老率領誦唱哪個,其余人隨和;有的地區(qū)敖包達和長老一起誦唱,眾多的祭祀人同喊:福來!福來!福來!有的地方喇嘛敲鑼打鼓、搖擺鈴鐺,誦唱敖包頌詞和《甘珠爾經(jīng)》,眾祭祀人圍著敖包轉的同時,口喊:福來!福來!福來!心中祈禱著美好的向往,驅邪避難,事業(yè)興旺,家庭幸??鞓罚鐣椭C美滿。

2.藏傳佛教音樂與成吉思汗祭祀

成吉思汗作為蒙古諸部的統(tǒng)帥和大元帝國的奠基者,對蒙古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蒙古的黃金家族在他死后對他進行祭祀和崇拜,而且整個蒙古族都把他視作先祖之神加以崇拜。蒙古族對成吉思汗的崇拜和祭祀,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作為蒙古黃金家族祖先之神的崇拜范圍,他所承擔的是整個蒙古族保護神的角色。成吉思汗四季祭祀之一的查干蘇魯克大典以祭天、祭祖儀式為主,祭祀活動意在祈求蒼天和祖宗保佑人畜興旺,大地平安。

喇嘛教傳入以后,為了在蒙古人中弘揚佛法,順應蒙古人的心理需要,把成吉思汗變成了喇嘛教的保護神。一世章嘉呼圖克圖阿旺洛藏錯丹(1642~1714)是清代南部蒙古喇嘛教的宗教領袖,他在1690年左右曾撰寫了一部在祭祀成吉思汗時用的祈愿經(jīng)文,其中把成吉思汗說成是成吉思汗皇家后裔的守護神、天之愛地的梵天神,試圖把喇嘛教中的神僧伽婆羅與成吉思汗考證為一體。18世紀中葉,賢禪師睿智喇嘛用蒙古文寫了一部供祭祀成吉思汗時用的祈愿經(jīng)文,經(jīng)文中乞求成吉思汗及其戰(zhàn)友與大相們陪同陸地和水中的精靈、夜叉共同到達人間。喇嘛教的這些祈禱經(jīng)文告訴人們,成吉思汗會賜予那些進行祭祀的人排斥所有反對勢力、疾病和魔鬼,以及越軌行為和沖突反目,增加幸運和昌盛、智慧和力量的魔力。成吉思汗這一蒙古族的偉大英雄也被列入蒙古喇嘛教守護神的行列。成吉思汗已經(jīng)不再單純是祖先之神,而是成了喇嘛教的守護神,與其他守護神具有同樣的作用。

在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中,有《伊金?!罚ㄊブ黜灒┖汀短K勒德?!罚ㄌK勒德頌)頌詞。這些詞是受佛教影響,每日為成吉思汗和蘇勒德燒香柏時念誦的經(jīng)文。這些頌詞,逐漸也成為成吉思汗祭奠祭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在清朝時期,由烏拉特西公旗莫爾根廟的三世活佛羅布桑丹畢堅贊(1717~1766),仿佛教經(jīng)文所創(chuàng)作的頌詞。

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成吉思汗祭祀也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其音聲也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的理念和形式。在成吉思汗祭奠儀式中最后唱成吉思汗大歌。從內(nèi)容上看,大歌的創(chuàng)作受到佛教的影響,目前掌握的歌詞可能是佛教傳入后形成,或在佛教的傳播影響下進行了修改。大歌是唯一一首歌詞為蒙古文的祭歌,之所以稱為“大歌”,是因為之前的12首歌都由徹爾彼誦唱,而最后一首“大歌”則在徹爾彼的馬頭板伴奏下由全體參祭人員合唱。合唱“大歌”意味著將全體獻祭人員納入享祭品的行列。大歌誦唱完畢,全體獻祭者盤腿坐下,開始分享布格德赫西格(圣主福分、祭品)。

3.佛教及音樂與和諧社會

佛教為世界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文明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北京大學佛學大學者季羨林教授說:“佛教幾乎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給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促使發(fā)展,助其成長。這是公認的事實。”他還指出:“現(xiàn)在大家都承認,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甚至中國歷史。”蒙古族地區(qū)稱佛教寺院為道德教化、慈善事業(yè)、民族文化的中心,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推動經(jīng)濟繁榮,構建和諧世界發(fā)揮了積極而有益的作用,深得廣大農(nóng)牧民的愛戴。[3]佛教音樂的目的是通過音樂看到它所負載的深層精神意味。其中人們相互溝通、理解、依靠,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信仰得到強化。佛教音樂還營造了一個可寄托向往的空間,一個人人平等的空間,一個擺脫凡塵羈絆的純粹的精神世界。在人們的想象中,儀式也是對神的奉獻,當神聆聽并悅納,參與儀式的人便能獲得保佑。

總之,內(nèi)蒙古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而燦爛的草原文化和文明,其基礎主要是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或者說佛教文化及音樂起了重要的作用。佛教及其音樂對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環(huán)境保護、家庭和睦、生產(chǎn)勞動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并體現(xiàn)了草原文明的博大胸懷。

猜你喜歡
法器敖包藏傳佛教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試論藏傳佛教中國化歷史進程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妙寶莊嚴
——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
祭敖包
開天辟地頭一回,故宮深藏皇家寶器組團出宮
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卡倫敖包清理
論德里羅小說的藏傳佛教淵源
神圣的符號:還原一個真實的敖包
神圣的祭敖包
额济纳旗| 徐水县| 华坪县| 自贡市| 临清市| 长海县| 玉树县| 远安县| 鄯善县| 曲阳县| 吴江市| 莒南县| 贡觉县| 琼结县| 河间市| 锡林浩特市| 福建省| 太湖县| 遂昌县| 扎鲁特旗| 云梦县| 台湾省| 曲水县| 莎车县| 同心县| 正阳县| 岢岚县| 乌鲁木齐县| 方山县| 惠州市| 灵石县| 错那县| 双城市| 湟源县| 丹江口市| 井陉县| 辉南县| 永安市| 丽水市| 呼和浩特市|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