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11月23日下午,一組令人瞠目結舌的圖片和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傳播:兩名男孩藏身在一輛班車的車底下,全身泥濘不堪。原來,這兩個孩子寄宿在西林那佐苗族鄉(xiāng)一所小學,他們想爸爸媽媽了,藏在車底想去百色找父母,竟跟隨班車行駛了約3個小時。(《南國早報》11月27日)
目前我國的留守兒童有900萬。近年來,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各地采取了不少補救辦法,如選聘“童伴媽媽”、建立村級“兒童之家”、開展送溫暖活動、一對一結對子等等,但就其效果而言,總有隔靴撓癢之感。一些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自我保護意識缺乏和情感呵護缺位,甚至安全境遇等,仍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問題讓我們看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缺位造成的損失是難以彌補的,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任何教育、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帶來的安全感和獲得愛的充實感。關愛兒童,全社會都有責任,但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護佑。無論社會怎樣發(fā)達,政府的服務怎樣周到,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讓留守兒童不再有“爸媽在哪兒”的錐心之問,無非兩種選擇,要么父母回歸到孩子身邊,要么孩子隨父母到打工地生活,別無良法可選。當下,不讓家長外出打工似乎不現(xiàn)實,因為這是城鎮(zhèn)化大趨勢使然。那么,就剩下一條選擇,就是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留守兒童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進城務工人員輸入地,而不是在輸出地。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問題才會迎刃而解。對于城市發(fā)展來說,進城務工人員貢獻至偉。進城務工人員輸入地,理應承擔一份破解留守兒童困擾的責任。輸入地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子女跟隨學習生活條件,乃義不容辭。這就需要全面鋪開戶籍改革以消解城鄉(xiāng)二元壁壘,繼續(xù)拓寬留守子女跟父母到打工城市生活的路徑,讓他們享有入學、醫(yī)療等基本權利,哪怕是臨時的也好。比如,在進城務工人員輸入城市建立“兒童之家”,為務工者建立“臨時之家”,讓打工的父母能夠與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蛘叱雠_強制性帶薪“親情假”制度,倒逼輸入地督促進城務工人員定期回家看望子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