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茵,張志麗,周曉群,吳冬冰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優(yōu)質護理”是指以病人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yè)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優(yōu)質、滿意的護理服務。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通過腹腔鏡手術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日益增加,其護理需求也不斷加強,從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如何提高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術后的康復程度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越來越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注[2]。近年來本病區(qū)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患者術后采用優(yōu)質護理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張力,為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做準備。
(2)疼痛護理 病人術后疼痛多是在麻醉作用消失,感覺開始恢復,傷口疼痛逐漸加深,尤其以手術當天和夜間最為強烈。術后停留靜脈止痛泵,告知患者止痛泵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在操作、治療、交接班查房時動作輕柔,減少不必要的翻動病人,減少疼痛刺激,使病人舒適。指導咳嗽咳痰及拍背的方法,囑咐病人在咳嗽時用手輕按傷口周圍,減輕咳嗽引起的傷口疼痛;痰液粘稠或量多時,可采取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使痰液便于咳出。注重傾聽患者主訴,針對病人發(fā)生疼痛的原因采取不同措施止痛。
(3)指導有效的翻身及活動方法 腹部患者術后由于管道的限制及傷口疼痛等原因,患者由術前的主動體位轉變?yōu)楸粍芋w位,有效的翻身及活動方法能促進患者早日排氣排便,下地活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患者平臥時每1-2h翻身一次,協(xié)助患者取左側臥位、右側臥位,翻身枕墊于背部作支撐。術后24h鼓勵患者下地活動。下地活動前夾閉靜脈止痛泵,床頭搖高30°-45°,無頭暈不適后坐在床沿上,雙下肢下垂。隨后可在床邊站立,一手按壓傷口,一手扶著床欄,防跌倒,如無不適,則可慢慢過渡到正常行走。囑托患者避免突然改變體位以免引起體位性低血壓?;顒舆^程中應有人陪伴,同時注意保護管道,保持各管道有效引流,避免牽拉以免發(fā)生脫管。
(4)促進肛門排氣排便:由于麻醉藥的作用、組織創(chuàng)傷、炎性反應的刺激可促使胃腸功能減弱或消失,一般在術后12-24h內腸蠕動完全消失,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恢復開始排氣排便。若術后48h還不能自己排氣排便則會引起腹脹、腹內壓增高,影響傷口的正常愈合,增加其住院時間[3]。盡早的自主活動是排氣排便的關鍵,除了指導有效的翻身和活動技巧外,同時應用低頻脈沖電刺激的不同模式,結合病人的耐受力,給與不同程度的電刺激進行理療。根據(jù)患者的康復情況適時調整,幫助患者盡早排氣排便,減輕腹脹情況。另外,對癥使用藥物治療,觀察用藥效果及大便性狀,及時記錄。
(5)循序漸進的飲食指導:新收待手術患者予低渣飲食,每個病房均配有低渣飲食指導。腹部手術后,患者的飲食常需經過禁食、全流、半流、普食幾個階段,而飲食攝入情況,直接關系到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情況。由于術前日的禁食,患者術后胃排空感明顯,對于何時能進食格外關注。術后6h未有肛門排氣,以溫開水或米湯為主,以患者無腹脹、腹痛或不適為宜。肛門排氣后以半流為主,逐漸過渡到普食。指導患者食物種類做到多樣化,均衡搭配營養(yǎng),避免進食辛辣刺激及甜品、豆類、奶制品等產氣食物。
(6)病情觀察: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患者術后最常見并發(fā)癥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婦科腫瘤??贫^(qū)收治的5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手術方式均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重度貧血等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實驗組年齡為28-40歲,平均年齡(30.2±4.8)歲,平均子宮肌瘤大小為(5.41±1.22)cm;對照組年齡為27.5-39.5歲,平均年齡為(31.1±4.6)歲,平均子宮肌瘤大小為(5.33±1.20)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的術后護理模式,如生活護理、管道護理、藥物治療、健康教育等。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上貫穿優(yōu)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以病人為中心,注重保護患者隱私及安全:術后病人過床均使用過床板,包被覆蓋,清理陪人,做到避免拉扯病人,保護病人隱私部位。由護士、護工共同完成過床,過床后迅速對病人進行生命體征的監(jiān)護,整理各管道,保證病人的安全。
1.2.2有效的心理護理,降低病人及家屬的焦慮情緒:面對剛手術完畢回到病房的病人,病人家屬難免會緊張與焦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安撫病人及家屬情緒,待情緒平穩(wěn)后再進行術后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3 術后指導:
(1)合理安置體位,適當?shù)捏w位對疾病的治療、減輕疼痛、預防并發(fā)癥、減少疲勞等均有良好的作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患者一般采取全麻,回室后枕枕頭,頭偏向一側,能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誤吸。有引流管者,將尿管與引流管放置同一側,便于患者翻身。術后第一日,指導患者采取舒適臥位或半坐臥位,床頭搖高30°- 45°,有利于引流管引流,減輕腹部傷口為陰道流血。每班護士及時詢問病人陰道流血情況,有無血塊,陰道流血的性狀及量。傾聽病人的主訴,有無頭暈或腹痛,及時向醫(yī)生匯報病情,根據(jù)醫(yī)囑用藥。
觀察并記錄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飲食過渡時間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使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
觀察組的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飲食過渡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治療子宮肌瘤常見的手術方式,其效果較好,對患者創(chuàng)傷少,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在子宮肌瘤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能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優(yōu)質護理的核心是以病人為中心,對術后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可以充分關心、體貼、尊重患者,使得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處于舒適狀態(tài),有利于身體的恢復。
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的護理應用優(yōu)質護理,可以有效縮短患者術后的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飲食過渡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更好的促進病人的康復,也提高了患者住院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