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東明,郭 崧
?
試論戒毒人員心理及行為與青少年毒品亞文化的關系
賈東明1,郭 崧2
1.浙江警官職業(yè)學院,杭州,310018; 2.浙江省拱宸強制隔離戒毒所,杭州,310010。
本文從浙江省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切入,從戒毒人員廣泛存在的心理及社會行為異?,F(xiàn)象出發(fā),逐步揭示“心理及行為-青少年毒品亞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希望對青少年拒毒教育以及戒毒人員戒除毒品找到有效對策。
強制隔離戒毒;毒品;亞文化
《2016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稱,2016年全國吸毒人員總量仍在緩慢增長,但35歲以下吸毒人員增幅同比下降,新發(fā)現(xiàn)35歲以下吸毒人員占新發(fā)現(xiàn)吸毒人員總數(shù)比例同比下降2.6%,新發(fā)現(xiàn)35歲以下吸毒人員同比下降19%。截至2016年底,全國現(xiàn)有吸毒人員250.5萬人(不含戒斷三年未發(fā)現(xiàn)復吸人數(shù)、死亡人數(shù)和離境人數(shù)),同比增長6.8%。可以看出我國禁毒工作取得了成效,青少年吸毒人數(shù)降低,但青少年依然是吸毒主要的易感人群,也是毒品預防工作的重點對象。青少年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的未來,吸毒造成的危害較為嚴重,會導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問題,如自殘、自殺、搶劫、盜竊、毒駕、傷人、強奸、綁架等暴力事件以及HIV等疾病的傳播。
浙江省吸食毒品的種類以新型毒品為主,其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的吸食比例占70%以上,新型毒品對青少年的危害日益加劇,青少年對新型毒品的辨別能力較差,有必要探討青少年所處的文化背景,以及如何防止陷入毒品漩渦,增強青少年對新型毒品的拒毒能力。本文試圖將戒毒人員的心理及行為異常情況與青少年毒品亞文化的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供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參考。
1.1.1 亞文化
亞文化(Subculture)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xiàn)象,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價值與觀念。由于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于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zhì)。
在犯罪學研究中,美國社會學家、犯罪學家艾伯特·科恩在1955年出版的《少年犯罪人:幫伙亞文化》一書中使用了“亞文化”一詞,之后得到理查德·克羅沃德和勞埃德·奧林等人的進一步論證[1]。它通常是指一個社會的某些群體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亞文化一詞通常使用有兩種意義:①在一個社會的某些群體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這是亞文化一詞的本來含義;②由奉行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人組成的社會群體,這是亞文化的派生含義。一方面,亞文化受主流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起到豐富和補充主流文化的作用;另一方而,亞文化又具有“反文化”性質(zhì),即對主流文化的脫離、疏遠,甚至消解、反抗和破壞,這些也被稱為“不良亞文化”。
1.1.2 毒品亞文化
毒品亞文化或稱吸毒亞文化,屬于不良亞文化,涵蓋了毒品問題在文化領域所有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如毒品文化、跨文化毒品問題以及與毒品相關的其他文化現(xiàn)象等等。毒品亞文化的要素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搖頭丸等具體的毒品,特定的吸食工具,吸食場所,吸食情景,以及與吸食毒品相關的特定語言、動作和行為表現(xiàn)。
受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當下中國的部分青少年,被潛移默化地滲透了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價值觀,新型毒品被當作流行文化和前衛(wèi)文化以供娛樂。調(diào)查顯示,青少年使用新型毒品,在他們看來是“前衛(wèi)時尚”的象征,大多是在酒吧、歌舞廳、夜總會等特殊文化場景環(huán)境中,這一場景環(huán)境顯然構成了以新型毒品為重要基礎的亞文化氛圍,并且型塑了一個所謂的“新型毒品亞文化群”[2]。當青少年進入這種亞文化群,無論在態(tài)度、觀念還是行為上,均可能以他人為參照體系,來認識、判斷和選擇事物,并有意或無意地效仿同伴行為。如果長期沉浸在這種亞文化群之中,個體會被嵌入諸如群體所共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并且會主觀地感到有一種“文化壓力”在無形之中規(guī)制著自己,即如果不愿意嘗試或者反對嘗試新型毒品,那么就會被視作叛逆,最終受到其他成員的疏遠或者其他方式的排斥與懲罰。
新型毒品泛濫背后的一個重要誘因就是“毒品亞文化”——冰毒、K粉、搖頭丸等新型毒品市場已經(jīng)形成消費圈子、交流方式,所追求的就是一種“集體有意識”[2]。當前,青少年戒毒人員中,90%以上使用的是冰毒、麻古等合成毒品?!昂铣啥酒贰笔窍鄬f片、海洛因等傳統(tǒng)毒品而言,是人工化學合成、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精神藥物,其成癮機理和危害表現(xiàn)與傳統(tǒng)毒品存在較大區(qū)別。
筆者通過SCL-90癥狀自評量表分析,戒毒人員的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敵對這5個因子得分較全國常模水平高,這與戒毒人員長期吸毒損害了身體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極大關系。吸毒人員應對負性情緒的能力較弱,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吸毒前心理健康水平就較低,吸毒后更加劇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3]。同時,吸毒人員行為方面也會出現(xiàn)異常,對周圍的事物比較冷漠,或者處于喜怒無常的失控狀態(tài);思維能力減弱,注意力分散,是非觀念混淆,對周圍的說教他的人采取敵對態(tài)度,抱有偏見和成見;好逸惡勞、孤僻、說謊、詭辯,不知自尊自愛、意志消沉、失去責任感。
筆者曾就戒毒人員普遍存在的文身現(xiàn)象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有2,152名吸毒人員具有文身,其文身有著亞文化的寓意。男性戒毒人員的文身率在33.5%,初次文身大多在25歲之前年居多,占87.3%,未婚者文身概率高,占46.9%[4]。文身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在青少年中也較為流行,涉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人際關系及人格特征,這類人常有含糊不清的主訴,文身與吸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度。由于文身具有可外觀性,是戒毒人員內(nèi)心世界一個展示的窗口,因此,對戒毒場所內(nèi)的文身戒毒人員應要有一種包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
總而言之,穩(wěn)心顆粒以及美托洛爾同時應用于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療可改善患者血壓及心率水平,緩解患者胸痛等癥狀,提高療效,應用效果明顯。
青少年剛剛步入社會,對社會充滿著好奇和渴望,較之成年人更加容易受到傳媒、同伴的影響以及自身個體對于社會心理壓力的不良排解和生理騷動所帶來的“盲動”,這也是青年時間留下的另類“記憶”,但是代價慘痛。
筆者曾于某高校在校大二學生發(fā)放160份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家庭對青少年的毒品預防教育工作不足,從家庭方面獲取戒毒知識的僅5人(3.1%),網(wǎng)絡和宣傳片途徑的有115人(71.8%);學校對毒品預防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61人(38.1%)表示曾在學校接受過毒品相關教育,99人(61.9%)表示未接受過或不知是否接受過系統(tǒng)的毒品預防教育;對毒品相關知識缺乏,26人(16.3%)認為毒品易于戒除,115人(71.9 %)表示不知道新型毒品包含的具體毒品名稱及其危害;對涉毒行為處理不當,104人(65%)認為發(fā)現(xiàn)有人吸毒應當離開,僅有26人(16.3%)選擇報警;對吸毒人群的看法較為片面,149人(93.1%)認為吸毒人員僅僅是違法者,需要強制隔離戒毒。
毒品亞文化作為一種不良亞文化,會與社會主流文化相對抗,一旦在青少年意識形態(tài)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會使得部分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缺失的青少年迷失正確的方向,進而導致了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關于青少年吸毒行為與毒品亞文化的關系,有個體、家庭、社會的多種原因,這里不再贅述。
多數(shù)新型毒品吸食者認為,與海洛因相比,吸食搖頭丸、K粉、冰毒對身體無害,只是年輕人追求時髦、刺激、新奇的一種消費方式。他們錯誤地認為,傳統(tǒng)毒品如吸食海洛因等具有生理成癮性,最終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傷,使用者是頹廢的,獨自呆坐著,不喜歡動,它所導向的是苦痛、疾病乃至個體的消亡;而新型毒品則無成癮性,個體可以控制吸食的頻率與方式,自主性較大,具有選擇性的行為,是熱鬧的,是群體快感體驗,是更有活力的娛樂方式,它所導向的是群體性的狂歡。因此,青少年更加偏愛于新型毒品。
另外,吸食毒品的行為其本質(zhì)就是違法行為,不應當有“初次使用—偶爾使用—規(guī)律性使用—毒品成癮”這樣一個過程的劃分,會給青少年毒品預防工作帶來誤解,認為“毒品可以嘗試,只要不要經(jīng)常使用就可以了”這樣的錯誤觀念。毒品一旦成癮,將很難戒除。同時,即使短期戒斷成功,一年內(nèi)復吸率也高達90% 。
傳統(tǒng)毒品具有“個體性”吸毒的特點,最為顯著的特征即群吸群食。就人際傳播過程而言,新型毒品比海洛因具有更為明顯的擴張效應,對包括主流社會在內(nèi)的社會各階層的滲透力更強;就吸毒行為模式而言,新型毒品比傳統(tǒng)毒品具有更為明顯的娛樂性、群體性和社交性。吸食新型毒品對人際交往具有“自下而上”的“擴張”效應,其最初的朋友圈規(guī)模就比較大,雖然在吸毒過程中結(jié)交新朋友的情況較少,但是一旦結(jié)交則人數(shù)就會很多,同時會有意或無意地效仿同伴行為。如果不愿意嘗試或者反對嘗試新型毒品,那么就會被視作叛逆,最終受到其他成員的疏遠或者其他方式的排斥與懲罰,似乎除了朋友圈以外很難找到其他可以獲得情感支持的關系網(wǎng)絡。
明星屬于公眾人物,社會給予高度認可,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發(fā)揮正面的示范作用。但不少明星在鎂光燈下迷失了自我,追求新異刺激與情感宣泄,染指毒品,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應[5]。偶像涉毒,不僅葬送了本人的演藝事業(yè),更破壞了粉絲的想象世界,甚至引發(fā)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危機。例如近年來多位明星、藝人被爆涉毒。青少年易受同伴群體和榜樣的影響,通過明星這一“投射性認同對象”,幻想自己和偶像是一樣的,以完成自我心理認定,錯誤認為明星涉毒的原因僅僅是減肥、補充精力、增強自信、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而已,沒有什么大不了,這也嚴重輕視了毒品的巨大破壞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亞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播愈發(fā)嚴重,有些令人擔憂的不良亞文化也在逐步對那些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產(chǎn)生負面影響,諸如“腐文化”“耽美文化”“網(wǎng)絡暴力亞文化”以及前文所述的被扭曲的“文身文化”等等,這主要主要“歸功”于傳媒網(wǎng)絡。網(wǎng)絡的道德底線不斷被打破,使得淫穢、暴力、恐怖、欺詐等毒害信息泛濫,這些往往通過侵害他人來獲得自己巨大利益的暴力文化逐步植根于他們的觀念中。如何看待及抵御不良亞文化的侵襲,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一旦具有叛逆色彩的亞文化在部分青少年意識形態(tài)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會造成思想的混亂、行為的怪異,甚至誘發(fā)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
抵御毒品亞文化的侵襲已經(jīng)迫在眉睫,相關監(jiān)管部門應當加大媒體及網(wǎng)絡上的文化管控,當前針對毒品亞文化的宣傳教育還很單調(diào),現(xiàn)有的禁毒展板、招貼畫、短片有所滯后,一些模棱兩可、缺少主流價值評判的曖昧推介和宣傳,也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影響力。此外,對于吸毒的高危人群,如三陪小姐、娛樂場所工作人員等,需要加強宣傳的時效。
通過對戒毒人員亞文化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文身作為年少輕狂的表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心智的逐漸成熟以及社會的閱歷的豐富,絕大多數(shù)文身戒毒人員(91.9%)都表現(xiàn)出對文身的“后悔”,表明對生活造成了影響甚至要去去除。有文獻報道稱文身是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前奏[6]。通過國內(nèi)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見,與非文身人員相比,文身者吸毒等違法犯罪率要高的多。病態(tài)人格是造成毒品濫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調(diào)查中也反映出大多數(shù)吸毒人員是在文身后染上毒癮,也間接地證明了這一點,這就說明了具有文身行為的人極易導致吸毒行為的發(fā)生。
通過引導吸毒者對以往不良社會經(jīng)歷的認識,真正做到不再回到以往不良亞文化的圈子當中,也警示青少年抵御不良亞文化的誘惑,不能意氣用事,最終的結(jié)局可能是無法挽回的。戒毒人員成功回歸社會也會給其他吸毒人員以信心,樹立正面榜樣。
隨著信息技術升級和新興媒體蓬勃發(fā)展,信息傳遞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tǒng)禁毒宣傳教育方法及平臺已經(jīng)難以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毒品問題,必須善于運用新興媒體,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國家禁毒辦順應新興媒體移動化、社交化發(fā)展趨勢,于2015年6月26日成功上線“中國禁毒”微信平臺,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全國禁毒工作。應大力宣傳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積極關注“中國禁毒”微信平臺,學習毒品預防知識,自覺抵御毒品侵害,積極同毒品犯罪作斗爭。
除了國家層面的微信平臺外,各省市戒毒所甚至一些院校及專家學者也創(chuàng)建了面向社會大眾的禁毒戒毒公眾號,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對外推送信息。一方面把目前有關毒品的分類、危害及戒治方法措施等有關戒毒常識分門別類地依次向公眾講解,讓公眾對毒品以及戒毒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起到防毒拒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戒毒人員家屬了解戒毒工作,了解戒毒人員在場所里的教育戒治情況,從而加強公眾對戒毒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也要甄別選擇所謂的“群”“公眾號”,不要誤入復吸陷阱。
減少青少年吸毒,關鍵在于“防患于未然”,即進行毒品預防教育。為了保護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努力從源頭上減少吸毒人員。2015年,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6·27”工程,并同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等14個部門聯(lián)合制定了《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規(guī)劃(2016-2018)。規(guī)劃明確提出以10~25歲青少年為重點,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構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體系,使青少年識毒、拒毒、防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新增的吸毒人數(shù)大幅減少。顯然,我國已經(jīng)把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置于“禁毒工作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由此不難看出國家加強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的決心和力度。
國家禁毒委有關負責人指出,這些問題的發(fā)生,暴露出一些地方對青少年預防禁毒教育工作不夠到位。有的思想認識不夠、工作沒有跟上;有的沒有將禁毒預防教育課程納入教學內(nèi)容,學生對毒品的危害認識不足;有的工作方法陳舊,禁毒預防教育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毒品預防教育缺少專業(yè)而統(tǒng)一的教材、課件,一直是困擾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的難題,尤其是高等院校,除了警察類、司法類、公安類院校之外,基本上其他院校并沒有開展毒品相關課程。另外,應充分開展學校心理咨詢工作,使有心理咨詢需要的學生能及時得到更專業(yè)、更及時的心理輔導,切實有效地幫助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盡快走出心理的陰影,正確認識自我、開發(fā)自身潛能、迅速適應環(huán)境,更加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學校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毒品預防的另一道重要的“教育防線”。然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逐漸減弱,學校教育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地位日趨凸顯。同時,由于學校教育具有組織性、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等特點,因此學校無疑成為毒品預防教育的最佳場所。
本文從青少年的吸毒亞文化(吸毒原因)和戒毒人員(戒毒)因果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不同于傳統(tǒng)的簡單的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不良亞文化對青少年影響巨大,最終的后果,都使得青少年悔恨當時不應當涉足不良亞文化領域。戒毒人員經(jīng)歷了吸毒到戒毒的全過程,從自身的切實經(jīng)歷,反思式的探討亞文化背景下青少年被動性的卷入到毒品旋渦的過程,使青少年真正能夠看清毒品,能夠深刻反省,對青少年的毒品預防教育和戒毒人員的戒治教育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 論明星吸毒的原因及負面效應——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分析[J].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5, 28(6):135-138.
[2] 劉昕.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毒品亞文化[J]. 大江周刊:論壇, 2010(9):114-114.
[3] 高鵬程. 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及其對毒品預防教育的啟示[J]. 科教文匯, 2016(31):132-133.
[4] 賈東明, 郭崧, 袁霞. 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中文身現(xiàn)象調(diào)查研究[J]. 犯罪與改造研究, 2017(8):41-46.
[5] 馬煥秋. 亞文化視閾下高職學生違法犯罪成因微探[J].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38(7):80- 82.
[6] 李府仙, 狄小華. 文身與青少年犯罪[J].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0(1):20-2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Drug Addicts and Adolescent Drug Subculture
Jia Dongming, Guo Song.
Starting from the special group of compulsory isolation of drug addict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from the widesprea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among drug addicts, this survey gradually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ub-culture of drug addicts among adolescents”, hoping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educate adolescents on drug resistance and help drug addicts get rid of drugs.
Compulsory isolation treatment; Drugs; Subculture
10.16117/j.cnki.31-1974/r.201804023
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Y201635962)。
賈東明(1980—),男,研究生,主要從事戒毒康復工作,jiadm1@126.com。
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