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民教育:全球化視閾下建構國家認同的現(xiàn)實路徑

2018-01-28 13:16:42滕志妍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視閾全球化身份

滕志妍,王 景,高 穎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國家之間的交往、人口的流動,如國家本身一樣古老,但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迅速、廣泛。全球化一體化的發(fā)展,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壁壘,降低了社會閉合程度,使世界范圍內(nèi)的互動交流日益頻繁。在促進世界政治經(jīng)濟一體化的同時,全球化也使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也隨之土崩瓦解,人們的信仰、規(guī)范、價值觀和行為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革,隨之還引發(fā)了一系列認同危機和公民教育問題。公民也被置于多層治理體系的世界當中,其身份由原來的單一公民身份變成了多層次公民身份,但是多層次公民身份實質(zhì)上反映出的是一種混合性的身份認同,而這種混合性的身份認同對不同層次共同體的歸屬感的沖突也已展露端倪,如對國家的認知模糊化、歸屬多重、認同碎片等。杰弗里(Jeffrey)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三種身份認同,分別為多重身份認同、唯一身份認同和依附身份認同,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身份認同處在這個三角形的意識形態(tài)空間之間。[1]身份認同是在社會交換中持續(xù)地建構和重構的,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公民的身份認同變得愈加困難,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但是,正如吉登斯所說,我們越是深陷全球化浪潮,我們越想給自己以清楚的定位。作為一個公民,一個民族,我們是誰,我們代表著什么,這些問題都希望得到解答,而且是必須回答的問題。[2]因此,如何在全球化這一宏大的背景下,在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中尋求共同的政治訴求,無疑是我們面臨的艱巨挑戰(zhàn)。

全球化造成的認同危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因此,如何處理好全球化視閾下的國家認同問題就成了當前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公民教育關系到國家的治理、人民的幸福,它能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公民教育既是全球化視閾下構建國家認同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化視閾下構建國家認同的主要方式。因此,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公民教育是全球化視閾下教育發(fā)展的優(yōu)先級。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平衡統(tǒng)一和多樣性是我國公民教育面臨的現(xiàn)實性挑戰(zhàn),這要求我們在尊重世界各國合法性差異的前提下,融合不同群體的聲音和期望,構建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也就是說,我們的公民教育應該是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尋求同其他國家間差異的平衡。

一、全球化視閾下國家認同的特點

(一)全球化視閾下國家認同的危機性

全球化打破了民族交流的空間秩序,公民的國家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弱化趨勢,并不斷被超國家認同及次國家認同所沖擊。超國家認同主要是由于地區(qū)格局的新態(tài)勢造成的,如歐盟、東亞共同體等,這種區(qū)域間由于共同利益所形成的政治、經(jīng)濟決策一體化的格局,無形間模糊了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次國家認同是次一級的群體對本民族的原生性認同及“狹隘的”忠誠,封閉的公民身份取代了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民族身份。[3]次國家認同主要是由于“民族中心主義”觀念所致,民族中心主義者認為,其自身所處群體是所有事物的中心,所有其他事物都依照于他們所處群體的關系來衡量或評估,將文化的多種不同形態(tài)視為文明唯一進程中不同階段的簡單表達,自我主張地在同樣的文明刻度上對特殊的文化進行了分類。[4]無論超國家認同還是次國家認同,一旦它們超越了國家認同,國家無疑會被相互間的激烈競爭撕成碎片。[5]

(二)全球化視閾下國家認同的可能性

我國學者顧成敏指出,全球化不僅僅是削弱民族國家認同的力量,也是形成國家認同的力量。[6]盡管,全球化在縮小世界距離、增進交往的同時,無形中也在侵蝕著國家的地理界限、沖擊著國家的政治權力、消解著公民的民族意識,弱化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認同。但是,無論全球化造成何種變遷,國家仍然是世界范圍內(nèi)行使合法政治權力的主體。國家是具有特定形式的權力(主權),而權力又有明確界限的法律和政治實體。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國家認同也就意味著政治認同,這些正是構成國家穩(wěn)定的基本因素。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穩(wěn)定,有賴于社會成員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正如格羅斯所言:“正常運轉(zhuǎn)的社會以及正常運轉(zhuǎn)的民族國家,其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所謂民族的社會凝聚力,一種社會成員彼此休戚相關、具有共同傳統(tǒng)和共同目的的意識。”[7]諾格也認為,全球化的出現(xiàn),使得時間和空間被壓縮了,距離變得相對了,空間阻隔也變得不重要了,但是空間(確切地說是它的領土)不僅沒有喪失它的重要性,反而增加了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中的影響。[8]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也聲稱,“人類在今天所有的集體認同中,國家認同也許是最根本和最具包容性的。”[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也把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稱之為“想象的政治共同體”,認為國家是有內(nèi)在的限制和主權的。[10]而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認為,國家利益來源于民族認同。[11]

肖恩·凱里(Sean Carey)在研究國家認同和歐洲一體化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歐洲人仍然依附于自己的國家身份,他的研究表明,公民對國家的認同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公民對國家主體的依附程度,其二是公民對領土實體的依附程度,其三是對其他國家文化威脅的感知程度。[12]我國學者殷冬水將國家認同分為四個維度,分別為主體維度、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以及權力維度。[13]然而,無論國家認同的維度如何劃分,我們都無法避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與領土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們對國家權利主體的認同和國家賦予我們的民主話語權”等一系列問題。

(三)全球化視閾下國家認同的必要性

國家認同在全球化視閾下之所以必要,正是因為千百年來,它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習俗等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積淀而成。每個國家都是凝聚人民國家情感的象征地。[14]而共同生活的領土就是公民對國家地域認同的情感象征地方。公民對國家地域的認同不僅是因為這是祖輩的生存、繁衍之所,更是因為公民本身對領土的特殊理解和特殊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鄉(xiāng)土情節(jié),通常我們把這一象征情感的地方稱為“故鄉(xiāng)”。公民與國家主體的關系是縱橫交織的,也就是說,國家認同不僅體現(xiàn)在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度、歸屬感方面,也體現(xiàn)在具有國家象征意義的物質(zhì)載體及精神載體對公民的重要意義方面。愛德華·希爾斯認為,一個人如果與自身社會的過去割裂,那就會使個人和社會失去秩序”。[15]公民對國家歷史的認同是基于他們的血緣關系、道德規(guī)范以及民族習俗的傳承,存在著對國家“過去”的集體記憶、“現(xiàn)在”的集體經(jīng)歷以及“未來”的集體憧憬的情感。

(四)全球化視閾下國家認同的適應性

當前,全球互動的中心問題是文化同質(zhì)化與異質(zhì)化之間的緊張關系。[16]異質(zhì)文化最能體現(xiàn)出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文化的歸屬感逐漸降低,而異質(zhì)文化被放置于一個“大熔爐”中,使得不同文明間產(chǎn)生了巨大沖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以本國共同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借助與異質(zhì)文化間的互動,通過“他者”更好地界定“自我”的身份,在政治實體內(nèi)部構建我們的國家認同感,也為構建我們的國家認同提供參照系和外在維度。[17]畢竟,國家認同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參與國際社會競爭需要依賴的一種重要支撐力量。[18]當然,我們也需要公民在對國家認同的同時,在歷時性的視角下對不同國家及不同文化進行分析,以其自身情況為基礎,并對異質(zhì)文化秉持尊重和寬容的態(tài)度。

二、全球化視閾下公民身份的沖突及其對公民身份的要求

(一)全球化視閾下公民身份的沖突

全球化的縱深發(fā)展的態(tài)勢促進了種族與文化的交流,但對公民的身份造成了衍生性影響,擴大了公民的定義,公民的身份也日益多元化,“多重身份”、“零和身份”等觀念充斥著公民的身份認同?;魻枺℉all)認為,國家認同受到全球化進程的挑戰(zhàn),后現(xiàn)代身份是一個“活躍的盛宴”,現(xiàn)在公民有更多機會獲得“各種可能性和新的身份認同”,這使身份更加多樣化。[19]但當今的公民最主要的還是呈現(xiàn)出雙重身份的趨勢,即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也就是說,公民一方面是民族國家中的一員,另一方面則是廣泛的政治、經(jīng)濟團體中的一員。前者代表了國境之內(nèi)的族群關系,而后者則代表著不同政治體之間的國家關系。其中前者是公民身份的首要維度,對公民的身份認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如托馬斯·亞諾斯基所言:“公民身份是個人在一民族國家中,具有普遍權利及義務的成員身份?!盵20]這意味著,現(xiàn)代公民首先是國家公民,這是一種普適性的公民身份。[21]

(二)全球化視閾下對公民身份的要求

公民作為社會成員,其身份首先是屬于法律范疇的,需要確定其法理地位。斯多葛學派認為,任何人從他一出生就自然地成為這個國家的公民。[22]但是,法律上的身份并不代表公民心中真實的價值判斷。胡安(JUAN)認為應該根據(jù)不同層面對公民提出相應的要求,分別為國體層面、政治層面、領土層面以及文化層面。國體層面主要是指公民長期居住,并對國家有歸屬感;政治層面是要求公民尊重法律和政治制度;領土層面是要求公民熱愛自己的出生地;文化層面是要求公民遵照自己國家的語言、傳統(tǒng)、習俗等。[23]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馬歇爾(Marshall)認為公民身份是賦予社區(qū)正式成員資格的地位。所有具有地位的人均享有地位賦予的權利和義務。[24]公民在國家范圍內(nèi)有其特定的權利和義務,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社會生活,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以各種方式為社會做出貢獻,更廣泛地對國家產(chǎn)生深層次的情感認同,進而促進國家政治進程。

三、公民教育對國家認同的建構

(一)公民教育建構國家認同的意義

如果一個國家,其公民意識淡薄、國家認同度低,就會危及國家的安全。[22]公民教育是建構和提升國家認同的重要方式,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向心力,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通行證,它能夠增進公民對國家的認同,進而增強社會凝聚力。如最早倡導公民教育的德國著名教育家凱興斯泰納指出的,公民教育是為了幫助人們獲得某種國家意識。[25]公民教育應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大體懂得國家的職能,并且有能力也樂意盡最大努力擔負起他們在國家組織中的職責。[26]公民教育的旨趣在于幫助公民認識社會、關心社會,幫助公民養(yǎng)成了解、參與社會各項公共事務的傾向,擴充參與社會各項公共事務的知識和能力,視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為己任。這就要求公民不斷充實自身價值追求、進行理想建構。英國學者吉福徳(Gifford)提出,公民教育的三個要素分別為社會和道德責任、社會參與程度及政治素養(yǎng)。[27]也就是說,公民還需在社會中進行有效學習,為當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沖突做好現(xiàn)實性知識儲備。

(二)公民教育建構國家認同的目標

沒有任何形式的教育可以是無價值的或價值中立的。任何形式的教育,本質(zhì)上都是有價值的,涉及的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育不應以否認價值觀為依據(jù),而應關注如何傳達價值觀,以及應該傳遞怎樣的價值觀。[28]也就是說,公民教育的過程要蘊含一種價值體系和精神品質(zhì)。關于我們的公民教育要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具有什么精神品質(zhì)的國家公民問題,我國學者李朝東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信仰、德性和知識的公民。[29]筆者認為,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把公民教育比作航行,沒有道德的同行,那么公民教育將無處停泊。因此,我國公民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集德行、信仰、知識于一體的,有張載般追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公民。

德行是人的內(nèi)在德性通過日常生活外化的道德行為,公民的良好德行有益于公民充分承擔其道德使命,規(guī)范其意志行為,盡其應盡義務。信仰教育能夠把人的靈魂提升到純粹的精神性上,使公民人格有更深刻、更牢固的基礎。知識對于公民社會及“公民”是一種必需而且必然的力量,它是“提升人類力量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潛力。[29]公民的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互為表里。知識在推動道德進步的方面扮演著強力杠桿的作用。從根本上說,社會道德的進步、個人道德境界的升華,離不開科學文化知識的進步與增長。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與形成,也與其自身科學文化知識的增長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鞍殡S著知識量的增加,個體的道德意志也愈加趨于堅定,道德踐行就必然成為個體的自覺要求?!瓊€體的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與培養(yǎng),與其知識增長客觀上存在著一種必然聯(lián)系?!盵29]面對全球化造成的“教育困境”與“價值衰微”,我們應該重拾遺失已久的道德責任、重樹沉寂已久的國家信仰、重構黯淡已久的知識體系,通過公民教育培養(yǎng)有現(xiàn)代公民素質(zhì)的人,培育具有正確價值追求、高度國家認同、深切家國情懷的現(xiàn)代公民。

(三)公民教育建構國家認同的內(nèi)容及策略

1.德行教育的內(nèi)容及策略

公民的德行是其道德行為的外化,以國家認同為導向的公民的培養(yǎng),應使公民通過情感驅(qū)動來對待他人、秉持正義和公道,因此,公民的德行教育主要內(nèi)容包括同理心及正義感的培養(yǎng)。同理心是人們在道德審議中的智力情感。[30]于個人層面而言,公民同理心的培養(yǎng),可以使其有能力理解他人所經(jīng)歷的苦難,幫助公民進行理性的思考,并培養(yǎng)公民對他人的人道主義關切。于國家層面而言,同理心能夠使公民有意識地建構適應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必要性,從而尊重文化差異,而相互尊重是同理行動的重要基礎。此外,同理心的培養(yǎng),少不了想象力的參與。想象力可以將公民置于想象力的空間,打破以往固定視角,能夠重新看待事物,增強與他人溝通和解的能力,喚醒其對“多重聲音”和“多重現(xiàn)實”的認識。因此,著眼于在公民同理心的培養(yǎng)能為國家和平穩(wěn)定鋪平道路。培養(yǎng)公民同理心的主要方式是角色扮演策略,為公民從歷史角色、文學人物中選取腳本,要求公民為所飾演的角色進行排練,深刻體會扮演角色的精神及其心理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公民的同理心應盡早培養(yǎng)。

正義感是人性的外顯形式,是人與人交流合作的道德基礎,亦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堅定信仰。羅爾斯認為,正義感是支撐整個社會公正的心理基礎。[31]沒有正義感,社會公正則無根可尋。公民正義感的培養(yǎng),有利于其自我肯定、自我實現(xiàn),并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伸張正義。在社會生活中遵守社會規(guī)則,維持公平正義,是公民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個體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完善,有助于促進正義感社會氛圍的形成,有利于維持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公民的正義感,最有力的方式莫過于模仿榜樣策略。模仿是公民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父母、教師、同儕均可成為公民的榜樣,除了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正義的榜樣之外,文學作品、歷史人物、影視劇中的正義形象同樣可以被當做正義的榜樣。所以公民的正義感教育,要求為公民選取正義的榜樣,并使其正義感不斷強化,從而成為有正義感的公民。

2.信仰教育的內(nèi)容及策略

公民的信仰能夠使其人格更完善、國家認同更堅定。哲學家博克(Bok)認為,共同的價值觀對于每一個社會的生存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社會生存發(fā)展的本質(zhì)。這些價值觀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即個人、家庭、國家及國際間關系的共存也是至關重要的。[32]由此,我們應將公民信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由于我們承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因此,公民信仰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探尋國家象征性符號,包括追溯歷史、政治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面向歷史,正視國家民族的過去,這是公民對國家歷史的認同基礎。以特定的歷史時刻為教育內(nèi)容,介紹歷史事件及人物,消除公民的歷史疑惑和偏見,鼓舞繼承歷史遺產(chǎn)的勇氣,對國家認同感的構建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政治儀式作為國家的象征,能夠彰顯國家的神圣和權威,具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性。升旗儀式是政治儀式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對國旗的崇拜,是每個國家政治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升旗儀式已成為向公民灌輸國家身份意識的重要手段。正如奧運會賽場上,奧運健兒贏得獎牌之后要升起本國的國旗,此時的國旗,即是國家的象征。而部分國家,如美國,當異國公民要加入其國籍時也要對著國旗宣誓。傳統(tǒng)節(jié)日是由一個國家經(jīng)過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有家人團聚、祭祀祖先、國家歸屬等重要意義。理解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益于激發(fā)公民的情感要素,增進其對國家的情感認同。同儕互動策略是培養(yǎng)公民信仰的有效途徑。通過對歷史、政治、節(jié)日等傳統(tǒng)及道德問題的討論,達成共識,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下,能夠有效堅定公民信仰,使其信仰的內(nèi)在動機最大化。潛移默化的同儕互動能夠?qū)裥袨榧坝^念產(chǎn)生影響,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

3.知識教育的內(nèi)容及策略

公民的知識教育涉及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理論水平和參與社會生活技能水平的雙重關切。美國學者沃爾夫?qū)╓olfgang)和馬文(Marvin)認為公民的知識教育主要指四個方面,其一是公民的政治知識,包括公民對其權利義務的了解程度,對當前政治問題的認識等;其二是公民的知識技能,包括了解、分析公共政策問題及各種社會信息的能力;其三是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包括在政治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解決沖突的能力及在社會組織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其四是公民參與公共事物的傾向性,包括公民對社會和政治事務的興趣度、責任感等。[33]其中前兩個方面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理論水平,后兩個方面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技能水平。適當?shù)墓裰R將激勵公民參與,公民的知識教育是公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基礎。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夯實公民社會生活的理論水平是提高公民共同對話水平、提升其社會決策能力、敦促其身體力行的必要前提。就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理論水平而言,最簡捷的策略莫過于直接教學,直接教學策略包括口授、演示、演講及示范性講座等形式。它是基于公民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公民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的主要教學手段。它能夠幫助公民獲得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結構化知識和能力,提升公民道德理解力及參與社會生活的理論水平。對公民參與社會生活技能水平的培養(yǎng),則可通過社會實踐策略來進行,這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接觸現(xiàn)實問題的直接途徑。社會實踐策略可讓公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扮演相應角色,承擔一定責任,提升公民的自我效能感。將社會實踐和課程學習相結合,打造包含公民課程在內(nèi)的包容性學習社會,幫助公民清晰界定身份,提高社會認知能力。而社會實踐策略通過提高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度,將其視為社會成員,無疑有助于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增強國家認同感。

學校是促進公民教育的主要場所,家庭是協(xié)助公民教育的關鍵“學校”,社會是推動公民教育的重要保障。公民教育不可脫離社會獨立存在,學校教育質(zhì)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公眾服務的方式,因此學校的公民教育應嵌入于社會環(huán)境之中。家庭不僅具有養(yǎng)育功能,還具有教育功能,而家庭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公民對國家和法律的態(tài)度,因此家庭教育應與學校教育并駕齊驅(qū),共同培養(yǎng)公民的國家認同感。社會不僅為公民參與社會生活提供實踐場所,還整合自身資源,為學校和家庭的公民教育提供便利。因此,公民教育應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間的通力合作,發(fā)揮三者間的協(xié)作聯(lián)動作用,實現(xiàn)公民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結 語

毋庸置疑,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世界各國都在競相培養(yǎng)世界公民,但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太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已被歷史的洪流所沖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歷史為我們提供了選擇標準,我們應從歷史的經(jīng)驗中汲取教訓,不能一味強調(diào)培養(yǎng)世界公民,致使公民失去了“根”,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這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堅持“兼容并包,求同存異”、“多元共建,和諧共存”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墩撜Z》有云:“君子和而不同?!痹诠窠逃倪^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認同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平等的姿態(tài)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進行對話,既堅持“自我”的特色,也接受“他者”的差異,也就是費孝通先生總結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的公民教育,既要培養(yǎng)公民的家國情懷,也要培養(yǎng)公民的國際視野。當然,只有在承認國家公民身份的前提下,培養(yǎng)公民的國際視野才會成為可能。在全球化視閾下,我們應以主動的姿態(tài),積極與異域文化進行對話,感受不同國家、民族間思想的張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優(yōu)秀的文化,進而提高人類福祉。

猜你喜歡
視閾全球化身份
使用與滿足視閾下解謎推理類綜藝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路徑
今傳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19:42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跟蹤導練(三)(5)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互換身份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文化認同視閾下的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
衡南县| 和田市| 柘荣县| 钟祥市| 乐陵市| 平和县| 深州市| 崇州市| 肥城市| 博野县| 博湖县| 新沂市| 武宣县| 会宁县| 远安县| 比如县| 和林格尔县| 江陵县| 临颍县| 绥宁县| 会同县| 平塘县| 自贡市| 南雄市| 全椒县| 肃北| 吴旗县| 黎平县| 罗定市| 炎陵县| 抚松县| 隆德县| 思茅市| 三门峡市| 安平县| 日照市| 和平县| 双桥区| 石首市| 仪征市|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