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青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長江之濱的古城安慶的東北角,有兩處清冷的墓地,城東角的墓地位于樅陽縣李蘭莊陳家山原,里面長眠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家、民主主義思想家、安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李光炯;城北角的墓地位于北郊十里鄉(xiāng)葉家沖月形山麓,里面長眠的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
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既是同鄉(xiāng),又是同事,在革命、教育、政治等諸多方面有著杰出成就,各自演繹著傳奇人生。這兩個自尊特強,清高孤傲,執(zhí)著敬業(yè)、追求完美的安慶人最終都魂歸故土,長眠于揚子江畔。他倆生相隨,死相伴。其情鮮為人知,今日作文,說其一二。
李光炯(1870-1941),字光炯,名德膏,晚號晦廬,安徽樅陽人,光緒二十三年 (1897)考中舉人。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名乾生,號獨秀,安徽懷寧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考中秀才。
“當時的文化運動有兩股力量:一股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另一股是以李光炯為代表的反清、反北洋系民族主義思想的文化界人士。他們在文化界是很有號召力和影響的。陳、李兩人早有深交,但是政見不同。在當時都是具有較大政治影響的人物。”[1]108兩人雖然政見不同,但在“救國救民”這一共同志向的基礎上結下了深厚友誼。
陳獨秀考中秀才后,對舉子業(yè)沒有太大的興趣。第二年鄉(xiāng)試不中,“目睹科場之種種黑幕,遂與科舉決別,傾向維新改良?!盵2]1211898年與兄孟吉一道去東北,“在嗣父的衙署做些文案工作?!盵3]1900年8月,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沙俄在東北制造一系列慘案,對他震動很大。如他后來回憶說:“到了庚子年,……八國的聯(lián)合軍,把中國打敗了。此時我才曉得,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做一國一國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我們中國,也是世界萬國中之一國,我也是中國之一人。一國的盛衰榮厚,全國的人都是一樣消受,我一個人如何能逃脫得出呢?!盵4]于是便有了留學到各國查看一番的想法,與兄盂吉從東北返回安慶。1901年9月清廷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陳獨秀痛斥清廷喪權辱國,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到通緝,同年10月①離開安慶赴日本東京(專門)學校速成科②進修日語,希望在短時間內掌握一技之長,歸國后即可施展才能?!耙欢葏⒓印畡钪旧纭?,傾向革命。開始了一生的政治生涯。”[5]6
李光炯中舉后,聞同鄉(xiāng)吳汝綸為海內文宗,講學于保定蓮池書院,特別是他的教育救國思想,深為李光炯所推崇。李光炯毅然決棄科舉,負笈北上,深得吳汝綸器重。時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強盛,隨著清政府“戊戌變法”各項新政的次第舉辦,學習日本教育的政策大大地推進了?!?898—1907年,是近代中日關系史上充滿和諧合作的‘黃金十年'”。[6]清末學習日本教育的過程,主要通過派遣學務官紳考察日本和官自費學生留學日本兩大群體同時推進。
1901年,管學大臣張百熙奏薦吳汝綸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固辭不獲,便要求先赴日本考察教育,李光炯、房秩五、方守敦等5位青年跟隨。從1902年5月15日抵日,至同年9月29日離日,在訪日的4個多月內,李光炯隨吳汝綸一行“先后實地考察了三四十所學校,從幼稚園、小學、中學,一直到東京和京都帝國大學,兼及職業(yè)學校、師范學校、女子學校、士官學校、聾啞學校?!趨侨昃]訪晤的日本人中,上自卸任首相、文部大臣、大學總長、帝國教育會會長,下及普通教員,多達上百人。 ”[7]106“談教育甚久,多切要語”[8]。此外,還有“—些日本學者和教育家與吳汝綸通過筆談或書信來往,探討共同關心的問題。如日戶勝部來信主張‘下手之第一著莫急于先起師范學?!簧疥柵訉W校校長望月興三郎來信主張‘國家百年之大計在女子教育’。”[7]106這些意見從不同側面指出了中國興辦新教育時應該注意和重視的問題,李光炯從中得到不少啟發(fā),“感于日本的強盛和清廷的日益腐敗,立志回國以后,從事教育,借以培養(yǎng)后進,開展革命活動,拯救中國?!盵9]
盡管同為安慶老鄉(xiāng)的陳、李都有游學日本的經歷,但不巧的是李光炯一行游學日本時間 (1902年5-9月)正好介于陳獨秀前兩次 (1901年10月—1902年春;1902年秋—1903年5月)的游學之間,惜乎擦肩而過,相知而不相識。
1902年春,陳獨秀在日本完成半年的速成科學習返回安慶,經南京停留,始結識章士釗和趙聲等人[10],出版了一本《小學萬國地理新編》,是為新學制小學堂編寫的教材。署名陳乾生,石印本,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隨后,陳獨秀與武備學堂學生柏文蔚等人組織“青年勵志學社”,創(chuàng)辦了藏書樓,發(fā)表愛國演說,進行反清活動,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被列為首要分子加以追捕,逃亡日本。同年秋,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是年冬,留日學生鑒于勵志會日就腐敗,成立青年會,……是為日本留學界中革命團體之最早者。陳獨秀亦入會,其時用陳由己(仲甫)名?!盵11]1511903年4月29日,陳獨秀在日本參加“拒俄義勇隊”,時湖北留學生監(jiān)督姚文甫無端與留學生為難,5月的一天夜里,陳獨秀與鄒容、張繼等五人闖入其日本寓所,“由張繼抱腰,鄒容捧頭,陳獨秀揮剪,把姚的辮子剪掉,稍稍發(fā)抒割發(fā)代首之恨。事后,姚呼請日本警察抓人,釀成交涉,陳獨秀等人被迫遣返回國?!盵5]8陳獨秀返國抵滬,在章士釗、張繼等人8月7日創(chuàng)辦的《國民日日報》編輯部工作。1904年3月,《國民日日報》因倡言民主革命,為清廷所禁,陳獨秀被迫回安慶,與房秩五、吳守一等人創(chuàng)辦《安徽俗話報》。
1902年9月29日,李光炯隨吳汝綸自長崎離日返滬,吳汝綸因時事變化沒有立即北上復命,而是先回家鄉(xiāng)安慶,借巡撫衙門南院為堂址,籌辦桐城縣學堂?!澳巢荒芫糜诠枢l(xiāng),光炯自可相助?!盵12]因此,李光炯協(xié)助吳汝綸辦起了桐城縣學堂,同時在桐城縣北門內縣署勘定新校址,并聘請日本友人早川新次郎指導規(guī)劃,吳汝綸自任堂長,1903年正月十二病逝。李光炯接任桐城縣學堂第二任校長,“主張以‘異國長技’教育學生,遂與桐城紳士阮強、姚永概、馬其昶等繼續(xù)傾心辦學?!盵13]487不久,李光炯接受湖南巡撫趙爾巽邀請擔任湖南高等學堂歷史教師,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當時革命志士云集長沙,準備聯(lián)合哥老會發(fā)動武裝起義。李光炯暗中相助,于1903年秋和也在湖南高等學堂任教的盧仲農(無為人)兩人自籌資金辦了所學校,“接納安徽在湘子弟,聘請革命黨人黃興、趙聲、張繼等人至公學教書,掩護其革命活動?!盵14]取名安徽旅湘公學。由于陳獨秀很早就與張繼、趙聲等革命黨人有聯(lián)系,因此,陳獨秀以后的革命活動便與李光炯更加緊密了。
1904年秋,桐城縣學堂遷往新建校舍,更名桐城中學,吳守一隨校到桐城,房秩五東渡日本留學,編輯只剩下陳獨秀。于是寫信給好友汪孟鄒,將《安徽俗話報》的社址遷至汪孟鄒的蕪湖長街碼頭科學圖書社。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上發(fā)表了各種題材的文章十多篇,約八萬字。他的文章旗幟鮮明、犀利流暢,通俗感人,啟發(fā)國民起來愛國救亡。陳獨秀1922年回憶這段生活時曾說:“我那時也是二十幾歲的少年,為革新感情所趨使,寄居在科學圖書社樓上,做《安徽俗話報》,日夜夢想革新大業(yè)。何物臭蟲,雖布滿衣被,亦不自覺。”[5]14汪孟鄒后來回憶這一階段經歷時,說“仲甫的脾氣真古怪哩,《安徽俗話報》再出一期,就是二十四期,就是一足年。無論怎么和他商量,說好說歹,只再辦一期,他始終不答應,一定要教書去了?!?905年2月《安徽俗話報》合上了它短暫但卻輝煌的歷史。
1904年秋,因黃興等在湖南策劃的華興會起義失敗,“陳獨秀已由愛國轉向革命,動員李光炯把辦在湖南長沙的旅湘公學遷回蕪湖,易名安徽公學?!盵15]1905年2月,安徽公學正式開學,李光炯繼續(xù)利用公學的有利條件,培養(yǎng)革命骨干。陳獨秀擔任國文教師,他不修邊幅,上課不拘小節(jié),有時邊上課邊搔癢,但課講得好,學生受其新思想影響,“在該校先后任教的,除陳獨秀外,還有章士釗、柏文蔚、劉師培、陶成章、蘇曼殊等人。學校設中學、師范兩部,學生都是安徽各地有志革命的青年,這是一所倡導反清革命的學校?!盵5]14
“安徽公學傳播革命種子,與上海、南京、安慶等地革命組織時有聯(lián)系。同盟會是年八月在東京成立后,也通消息。先生課暇也常赴皖省各地,進行聯(lián)絡與策動工作。”[16]1905年暑假,陳獨秀曾與柏文蔚(時任安徽公學體操教員)等人結伴到皖北一帶聯(lián)絡淮上健兒籌備組織反清革命團體,處暑再返蕪湖安徽公學,“與李光炯、柏文蔚、常恒芳、宋少俠、楊端甫等刺血為盟,在蕪湖安徽公學建立反清革命團體——岳王會,陳獨秀任會長,安徽公學的教員、學生為主體?!盵13]1151其后“孫敏筠等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徐錫麟謀刺皖撫恩銘,熊成基起義安慶,不數(shù)年間,接踵而起,革命聲勢乃澎湃不可竭抑,其策源實為安徽公學,而暗中推動者,先生之力為多?!盵14]“公學一時成為革命黨人通訊聯(lián)絡的中心及安徽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皖人之傾向革命,實以該校為早”。[11]154巡撫恩銘察覺到安徽公學師生的革命活動,“欲窮治之,羽書連下”,革命黨人被迫離開,分往他處活動,李光炯到九華山避難。1908年,接受云南總督李經羲(李鴻章之侄)聘請,李光炯到云南主持教育,傳播革命思想,并進行一些改革?!靶梁ジ锩娖?,云南揭竿響應,未經流血之慘而大功告成,先生實推之?!盵17]1906年暑假,陳獨秀“與蘇曼殊去日本考察,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后轉入早稻田大學。”[2]1261907年夏,與章太炎、劉師培、蘇曼殊及日本人幸德秋水等籌組“亞洲和親會”,欲把東亞各國社會黨組成一體?!?908年9月下旬,安徽省教育總會召開秋季大會,陳獨秀出席了閉幕式并發(fā)表了演說。……冬,陳獨秀到杭州,在浙江陸軍小學任國文史地教員?!盵5]17
辛亥革命爆發(fā),陳獨秀在杭州寫檄文聲援武昌起義。11月8日,安徽也宣布獨立,王天培任都督,不久,被原安徽巡撫朱家寶攆走,朱任都督。同盟會會員吳旸谷入贛請求江西潯軍援皖,朱家寶遭圍攻,在美國傳教士、同仁醫(yī)院院長戴世璜的幫助下“縋城出走”。[18]一時間,皖省無主,鄧繩侯和韓衍等人組織“皖省維持統(tǒng)一機關處”,維持社會秩序,鄧繩侯還親自去云南請李光炯返皖出任都督府秘書長,與他們一起籌劃大政,穩(wěn)定局面。1911年12月12日安徽臨時會議選舉孫毓筠 (少侯)為都督,成立軍政府,李光炯“因韓衍被刺,憤而退隱?!盵19]12月21日,孫毓筠仰慕陳獨秀才識,便電召陳獨秀返皖任都督府秘書長。“1912年1月3日,陳獨秀由杭州到上海,繞過被張勛頑守的南京,幾經輾轉回到安慶,出任都督府秘書長。陳獨秀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參加工賑救災活動,當年安徽水災嚴重。陳獨秀奉孫少侯之命,同盧含章、李光炯、李少穆等人去上海,與安徽旅滬各界及華洋義賑會研究救災事宜,經他們努力,在蕪湖成立了‘全皖工賑籌辦處’,在上海設立了‘全皖工賑通訊處’,一面募捐,一面組織測量團去災區(qū)測量。這對穩(wěn)定安徽局勢,解決災區(qū)人民的生計,都起了積極的作用?!盵5]19賑災之后,陳獨秀想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因舊勢力的頑固,加之與孫毓筠的政見分歧,未能施展抱負,便辭去秘書長一職。“陳獨秀任都督府秘書長時間不長,就由李光炯接替了。陳獨秀把秘書長職務交出后,就在原安徽高等學堂的舊址,重辦安徽高等學校,自任教務主任,聘安徽桐城馬通伯任校長?!盵10]55“5月,孫少侯去北京,被袁世凱重金收買,留在北京,辭去安徽都督職務。”[2]125袁世凱電令柏文蔚署理安徽都督。1912年7月,柏文蔚就任安徽都督,挽留李光炯。李光炯以共和告成,引退回家鄉(xiāng)李蘭莊,在私宅辦李氏小學和簡易工廠,教人識字、做工。此時,陳獨秀因沒有滿足學生的無理要求,被逐出學校,柏文蔚請他再次出任都督府秘書長。由于柏文蔚經常不在安慶,“都督府實際上是由陳獨秀主持。據(jù)當時在都督府任事的老人回憶,陳獨秀在職期間,提出的施政意見主要有:(一)人民的生活要改善;(二)舊有官僚要敬克任用,不能因其有經驗而全部留用;(三)對違礙革命的事,應大刀闊斧地革除。當時被人譽為佐柏文蔚‘治皖有功’”。[5]19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暗殺宋教仁。“宋案發(fā)生后,柏文蔚十分氣憤,同陳獨秀等人商議,由陳起草了一封給袁世凱的責罵信?!盵5]20隨后袁世凱的親信倪嗣沖趕跑柏文蔚,在安徽實行恐怖統(tǒng)治,陳獨秀“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出獄后于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chuàng)辦《甲寅》雜志?!盵21]2551914年袁世凱圖謀稱帝,想利用李光炯的清望,請他出任內閣秘書長,李光炯堅辭不就,還親自撰寫《討袁世凱檄文》,約了柏文蔚等數(shù)十人署名,由安慶大德堂承印后發(fā)到省內外各地。后來袁世凱還派人攜帶200大洋到李光炯家登門促行,李光炯忠于民主共和,為此避居蕪湖。
1915年9月,陳獨秀離開日本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辦并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端?!盵20]2561917年1月,他接受蔡元培聘請擔任北大文科學長,將《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箭桿胡同9號寓所,以北大為主要陣地,宣傳民主主義,反對封建專制,抨擊封建禮教。1919年4月,陳獨秀因反動當局壓迫離開北大。不久,五四運動爆發(fā)。
1915年,陳獨秀“發(fā)表《今日之教育方針》—文,提出教育的唯民主義。不久,鄧中夏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平民教育思想遂得以逐漸推廣?!盵7]219為革新安徽教育,開展新文化運動,“一些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如李光炯、盧仲農、光明甫、劉希平、高語罕等奮身力行,積極宣傳陳獨秀提出的新文化運動宗旨,向青年學生介紹各種新思潮?!盵21]據(jù)朱蘊山回憶,1917年2月初,他到蕪湖“會見了李光炯、盧仲農、王肖山等人。大家一致認為,黑暗的統(tǒng)治局面甚長,……從改革教育,培養(yǎng)青年入手,通過普及國民知識,提倡新文化,竭力而慎重地介紹新思潮,去提高青年們要有社會責任心的覺悟。做好這項工作,還應該大力提倡普及義務教育?!盵1]1151919年,鑒于一戰(zhàn)后中國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李光炯認識到生產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與朱蘊山、光明甫、盧仲農等人在蕪湖東門外創(chuàng)辦私立蕪湖職業(yè)學校,內設染織、機械各科,以造就生產建設之人才。李光炯曾對家里人說:“我過去要做官的話,頂子早紅了;要錢的話,也早已成為資本家了。我的志愿在教育事業(yè)——辦平民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盵22]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軍閥倪嗣沖仍掌握著皖省軍政大權,扣壓教育經費、賄選議員、任用反動校長等所作所為,大多違背民意,皖人屈于淫威。1920年,安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簡稱一師)進步師生要求驅逐反動校長趙繼椿,歡迎老教育家李光炯出任一師校長,倡導正氣。1921年2月,李光炯出任一師校長。1921年6月2日,一師學生姜高琦、周肇基等,請愿增加教育經費,又遭殺戮。李光炯慨然曰:“督軍擁重兵,上干國紀,下為民害。議會天職在代表民意,反而助督牋民……此而不除,不特皖政無澄清之日,而先烈艱苦締造之民國,亦危乎殆矣!”[23]于是乃以廢督、裁兵、澄清選舉為己任,和劉希平、光明甫等聯(lián)合皖省各地進步校長,組織“安徽教育會”“安徽教職員聯(lián)合會”,以及“六·二”慘案后援會,奔走京、津、冀、豫,賴省外各團體以及在京名流國會議員響應,訴之輿論,請命中樞,四載不還。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共產主義小組,“盡管忙于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工作,但還是抽空關心家鄉(xiāng)的政事。他指導北大皖籍教授高一涵等成立‘旅京皖事改進會’,后又在上海聯(lián)絡光明甫等15人組成‘旅滬皖事改進會’;協(xié)調王星拱和李光炯放棄競選安徽教育會會長,同意安徽教育會改用較民主的‘委員制’,并發(fā)表《根本改造安徽教育會宣言》……?!盵17]結果,督軍被廢,安武軍被裁,軍費削減,教育經費定為專款,賄選議員遣散,省長倪道烺(倪嗣沖之侄)的老師李兆珍被趕走。
1927年3月25日,武漢國民黨政府、中央政治會議“令安徽省政治委員會由八人組成,即李宗仁、光升(引者注:即光明甫)、常恒芳、朱蘊山、麥煥章、沈子修、李光炯。指定李宗仁為主席。這項決定被蔣介石扣壓,擅自任命了以陳調元為主席,右派占絕大多數(shù)的二十八名委員組成的安徽政務委員會。”[24]1927年,李光炯得嶺南霍守華之助,在樅陽創(chuàng)辦宏實小學,推廣鄉(xiāng)村教育。慎重選聘教師,教師選編教材,教法不拘一格,里居之日,常自宏實親自指導,向師生灌輸其愛國思想與立身行事之道,績效斐然。其時,國民黨中央政府先后四次征辟,繼而何健、方振武主皖,邀其出任省政府委員,皆以宏實小學方待擘劃而不就。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陳獨秀離開領導崗位。1932年10月,國民黨政府在上海逮捕了陳獨秀。1934年6月,陳獨秀被關押在南京老虎城監(jiān)獄。此后陳獨秀的新朋舊友先后有50多人到獄中看望,其中就有李光炯。
李光炯1935年到南京獄中探視,只見高墻內的陳獨秀,須發(fā)大半白了,面色又瘦又黑,李光炯心頭一酸,緊緊地握著陳獨秀的手走進他的住室。二人對面坐在方桌上,除了問及彼此的健康及心情,談及最多是安徽的教育,李光炯最后說“余生死未卜,先生亦體弱多病也”[25]471,才依依不舍離去。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陳獨秀于1937年8月出獄,由武漢赴重慶,1938年8月攜妻潘蘭珍避戰(zhàn)亂寓居四川江津。同年日寇進犯安慶,李光炯見形勢迫切,于安慶淪陷前數(shù)日,率家小子侄等經漢口、到宜昌、而重慶,千辛萬苦,至成都避亂。
李光炯成都避亂后,每日披閱報章,與故鄉(xiāng)、重慶、江津老友往來書信,關心抗戰(zhàn)前途及職業(yè)教育,見戰(zhàn)事勝利則喜,否則戚戚終日。1941年4月8日病逝于成都。遺櫬存于成都東門外望江樓附近的燃燈寺。臨終前留下遺囑,恪守先人養(yǎng)成的儉樸儀型、不傳財產于子孫的清白家風,家產、書籍、河業(yè)股份全數(shù)捐歸宏實小學及孤貧兒童教養(yǎng)院?!盵26]
陳獨秀聞噩耗后,作詩一首:《悼老友李光炯先生》
自古誰無死,于君獨愴神。
攖心唯教育,抑氣歷風塵。
苦憶獄中別,驚疑夢里情。
艱難已萬嶺,凄絕未歸魂。
同時自序云:“六年前,老友李光炯視余于金陵獄中,別時全有奇感,以為永訣。其告余,生死未卜,先生亦體弱多病也??谷哲娕d余出獄,避寇入蜀,卜居江津,嗣聞光炯先生亦至成都,久病頗動歸思。聞耗后數(shù)日,夢見先生推戶而入,余驚曰:聞君病已篤,何遽至此?彼但緊握余手,笑而不言,覺而作此詩,錄寄余光烺君,以紀哀思。光烺篤行好學,足繼先生之志。先生無子(引者注:長子相慎,七歲歿;次子相鈺,二十一歲歿)而有婿矣。民卅夏日。 ”[25]471
陳獨秀寓居江津,審時度勢,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42年5月27日溘然長逝,葬于鼎山山麓康莊門外的園地上。
1947年兩條民船先后載著靈柩中的他倆,從四川漂流而下,最后一次在亞細亞這條最渾闊、也最漫長的河流上漂流了幾天幾夜,這是他倆最深愛的、日夜流經故鄉(xiāng)的河流。
陳獨秀是在這一年的2月由三子陳松年將其遺櫬由江津運回安慶,與原配高氏合葬于安慶北郊十里鄉(xiāng)葉家沖月形山麓。李光炯是在這一年的8月由嗣子李相璞和女李相玨,將其遺櫬及妻方氏靈柩由成都運回樅陽,合葬于故居李蘭莊側陳家山原。
二君終于就此長眠,生相隨,死相伴,留給后人的是無限的緬懷與敬仰。1975年,88歲高齡的朱蘊山在《憶夢二首》詩序中說:“四月以來,游夢正多。常在夢中遇故友光炯、希平、仲甫等人,合眼即可入夢?!盵1]89
總之,陳獨秀早年在新文化運動和建黨之初的突出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李光炯是個革命志士。一方面積極興辦教育,拯救中華民族;另方面積極支持革命活動。”[21]469李光炯現(xiàn)在已不大為人們提及,但他是不應該被忘卻的。
注釋:
①據(jù)《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書》,陳獨秀自填留日時間是1901年10月。
②那時赴日的人大多是剛出私塾書院之門,新學基礎不足甚至毫無新學基礎,不少人連日文字母都未曾學過?!敃r一些日本教育家也極力鼓吹速成教育是培養(yǎng)中國人的最有效的途徑;而一些日本人出于營利的目的,競相開辦各種速成學校。學期短至半年,甚至3個月。見衛(wèi)道治主編的《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40-141頁。
參考文獻:
[1]朱蘊山.回憶“五四”運動前后在安徽的革命活動[A].王強,等.朱蘊山詩文集[C].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2]劉孝良.陳獨秀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3]朱文華.終身的反對派——陳獨秀評傳[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5(1):19.
[4]陳獨秀.說國家[N].安徽俗話報(第 5 期),1904-06-14.
[5]王光遠.陳獨秀年譜(1879-1942)[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6]任達.中國新政革命與日本[A].蔣永敬,等編.近百年中日關系論文集[C].臺北: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1:129.
[7]衛(wèi)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8]吳汝綸.東游從錄[M].保定:蓮池書院石印發(fā)行.
[9]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1:377.
[10]唐寶林,林茂生.陳獨秀年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1]馮自由.革命逸史(上):第 1 冊[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6.
[12]吳汝綸.吳汝綸全集:第三卷·與桐城紳士[M].合肥:黃山書社,2002:456.
[13]安徽文史資料編制委員會.安徽文史資料全書·安慶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4]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十卷·李光炯先生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15]沈寂.陳獨秀傳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6.
[16]郅玉汝.陳獨秀年譜[M].北京:龍門書店,1974:13.
[17]吳應麟.李光炯先生事略[A].安慶文史資料編輯部.安慶文史資料:總第15輯.
[18]朱家寶“縋城出走”記(上)[N].安慶日報·下午版,2004-11-01(12).
[19]周新民.李光炯先生事略[A].李相玨.晦廬遺稿[M].刻本.1964:10.
[20]李伏虎.民主與科學的吶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21]翁飛等.安徽近代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469.
[22]李相玨,張汝嫻.李光炯先生的一生[A].安慶文史資料編輯部.安慶文史資料:總第15輯.
[23]《安慶地區(qū)教育志》編輯委員會.安徽省安慶地區(qū)教育志[M].安慶:安慶市教育委員會,1996:266.
[24]李正西,洪嘯濤.朱蘊山[M].合肥:黃山書社,1988:66.
[25]陳獨秀研究會,陳獨秀學術研究會編.陳獨秀研究動態(tài)(1-22)合訂本[M].陳獨秀研究會,陳獨秀學術研究會,2008:471.
[26]李相玨.晦廬遺稿[M].刻本.19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