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8)
中華再造善本之《清代編》選用了南京圖書館所藏的清抄本《道余錄》,其提要的撰寫因格式及篇幅要求,許多問題沒能做深入考證,筆者擬對此書做一個較為全面的考訂。
《道余錄》著者為明初著名人物姚廣孝。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禧,字斯道,元至正間出家為僧,法名道衍,自號逃虛子。明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洪武中以高僧從燕王至北平(今北京)。建文初,力促燕王起兵“靖難”。成祖即位,論功第一,授僧錄司左善世、太子少師,復姓賜名,受命輔導太子、太孫。著有《逃虛子集》等。明史有其傳。
《四庫全書總目》收錄有姚氏《逃虛子集十一卷類稿補遺八卷》,稱:“其詩清新婉約,頗存古調(diào),然與嚴嵩《鈐山堂集》同為儒者所羞稱。是非之公,終古不可掩也。附載《道余錄二卷》,持論尤無忌憚。《姑蘇志》曰:‘姚榮國著《道余錄》,專詆程朱。少師亡后,其友人張洪謂人曰:‘少師與我厚,今死矣,無以報之,但毎見《道余錄》輒為焚棄’云云?!瞧鋾?,雖親昵者不能曲諱矣?!睆奶嵋梢钥闯觯瑐鹘y(tǒng)的學界對其人其書都是持有異論的,而《道余錄》只是附存于文集后,因此四庫僅將其詩文集收入存目,而將《道余錄》舍棄。
《道余錄》首有姚氏自序一篇。序云:“余曩為僧時,值元季兵亂,年近三十,從愚庵及和尚于徑山習禪,學暇則披閱內(nèi)外典籍,以資才識。因觀河南二程先生遺書,及新安晦庵朱先生語錄。三先生皆生趙宋,傳圣人千載不傳之學,可謂間世之英杰,為世之真儒也。三先生因輔名教,惟以攘斥佛、老為心。太史公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古今共然,奚足怪乎?三先生既為斯文宗主,后學之師范,雖曰攘斥佛、老,必當據(jù)理,至公無私,則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書,不知佛之底蘊,一以私意,出邪诐之辭,枉抑太過,世之人心,亦多不平,況宗其學者哉?二程先生遺書中,有二十八條,晦庵朱先生語錄中,有二十一條,極為謬誕,余不揣,乃為逐條據(jù)理,一一剖析,豈敢言與三先生辯也!不得已也!亦非佞于佛也。稿成,藏于巾笥有年,今冬十月,余自公退,因檢故紙得此稿,即凈寫成帙,目曰《道余錄》,置之幾案間。士君子,有過余覽是錄者,知我罪我,其在茲乎!永樂十年歲在壬辰冬十一月長至日逃虛子序。”序文將姚氏撰著此書的目的表述得很明確:即以佛者的身份,站在佛家的角度,對宋明理學的宗師程朱三人有關(guān)佛學的論述作辨析。
按照姚氏自序,此書成書時間,按序中所言,乃是其“年近三十”起,于“兵亂”中“暇則披閱內(nèi)外典籍”而作,后“稿成,藏于巾笥有年。今冬十月,余自公退,因檢故紙得此稿,即凈寫成帙,目曰《道余錄》,置之幾案?!毙蚰┦稹坝罉肥隁q在壬辰冬十一月長至日”,可知此書最后定稿是在永樂十年十月間,該書撰成后未提及付梓,而據(jù)民國間釋范成附于姚氏《道余錄序》末的識語云,嘗“列入《永樂大典》,供人研究”。乍看起來《道余錄》最初是收入了《永樂大典》。據(jù)《明史》載,姚氏“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書成,帝褒美之?!卑凑f姚氏是《永樂大典》主要撰修人,將自己的作品順便放進去也不是不可能,但姚氏自序明明白白說該書是在永樂10年冬十月由“檢故紙得此稿,即凈寫成帙”的,而大典成書則是早在永樂6年,書未成時,姚氏是不可能把稿子置入大典中的,并且從現(xiàn)存的大典中也沒有搜索到該書的任何信息,所以釋范成的這個說法不可靠。
《嘉興續(xù)藏經(jīng)》中收有該書,半葉10行,行20字。卷端上署“道余錄”,下署“逃虛子姚廣孝著、卓吾李贄閱”。卷末有長方牌記,署“翰林院編修海虞居士錢謙益捐資刻此《道余錄》,計字一萬二千二百四十,該銀六兩三錢六分五厘。江陰釋在琳對、長洲徐普書、句容潘樞德刻。萬歷己未歲春三月徑山化城寺識?!比f歷己未為萬歷四十七年(1619),是為萬歷最后一年,這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
此本現(xiàn)藏杭州圖書館,著錄為明末清初刻本,卷端上署“李卓吾先生批點道余錄”,下署“逃虛子姚廣孝”。有“邵氏二云”和“鳴野山房圖籍印”。半葉9行,行18字,四周單邊,版心上署“道余錄”三字,無魚尾,帶有嘉興藏的版式風格,應是源自嘉興續(xù)藏。
按《四庫全書》提要對《道余錄》的介紹,是稱《逃虛子集》“附載《道余錄二卷》”,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勺C《道余錄》有附錄于文集者。然《四庫全書》僅將該集列入存目,此本今已不見?,F(xiàn)在能見到的文集附錄本是南圖所藏的清抄本《逃虛子詩集十卷續(xù)集一卷逃虛類稿五卷補遺一卷道余錄一卷》,該書封面鈐有四庫收存木記,署“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兩鹽政李質(zhì)穎送到馬裕家藏姚廣孝逃虛子集壹部計書肆本”。該本每半頁10行,行20字,無格。前有丁丙跋。與四庫提到的天一閣藏本相比,《道余錄》為一卷,卷端上署“逃虛子道余錄”,下署“明少師姚廣孝著”。書中于“玄”“弘”等字均不避。
南京圖書館所藏,即中華再造善本所選之本。一冊,每半葉9行,每行18字,無格。卷端上署“道余錄”,下署“逃虛子姚廣孝著”。書首有清金可埰(?—1796)跋,書尾有黃丕烈(1763—1825)跋。于“玄”“弘”等字皆不避,全書看去前后手跡明顯不同,然紙張相同,應為多人所抄,不似明本氣質(zhì),故《中國善本總目》及館藏目錄均著錄為清初抄本,再造提要著錄為清抄本。
此本11行,行29字,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卷端署“道余錄”,下署“逃虛子姚廣孝著、卓吾李贄閱”。版心上署“道余錄”,下署“北平宣外大街中央刻經(jīng)院印”。在文前有釋范成識語贅于姚廣孝的序文后,云“又查嘉興續(xù)藏經(jīng)四十二函中亦有之,因為付梓,以廣流通?!笨勺C此本源出嘉興續(xù)藏。
南圖所藏清抄本為一冊,未署卷次,著錄為一卷。按《四庫全書》所提文集本來看,《道余錄》是為兩卷,并附于《逃虛子集》之后,然據(jù)《明史藝文志》和《千頃堂書目》,《逃虛子集》與《道余録》均已分列,儼然兩書,現(xiàn)所見最早的嘉興藏本也是僅收錄《道余錄》而棄《逃虛子集》,并且也僅有一卷。而今見存《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諸《逃虛子集》本,除了南圖藏清抄本《逃虛子集》中有附存外,亦多未附此書,且所見各本均為一卷。
現(xiàn)將杭州館藏本、民國鉛印本、文集附錄本的內(nèi)容與嘉興續(xù)藏本相較,其中杭州館藏本、民國鉛印本從其題名或卷端下署著錄來看,應是直接以嘉興續(xù)藏本為底本翻印的。各本除了卷端上題、卷端下題所署不同外,內(nèi)容本身并沒有不同??梢苑Q之為嘉興續(xù)藏系統(tǒng)。
將南圖藏本與嘉興續(xù)藏諸本等相校,有幾個差異。
嘉興續(xù)藏系統(tǒng)的各個版本,都錄有姚氏的自序,而南圖本獨無,這個可以理解為漏抄或流傳中佚失,但也可能就是故意不抄錄。
嘉興續(xù)藏諸書于程朱之論均抬頭滿寫,姚氏所辨則均低一字。而南圖本卻是反而行之,于程朱之論均低一字,姚氏所辨反而抬頭滿寫。
這種情況通過校對可分為幾種情況(注:下面引用文本中加刪除線者為嘉興續(xù)藏諸本中原文,其后括號中內(nèi)容為南圖抄本所改文字)。
3.3.1 傳抄錯誤
如明道先生第6條 明道先生曰:昨日之會,大率談禪,使人情思不樂歸,而懷恨者久之,此說天下已成風,其何能救?古亦有釋氏,時或尚只是崇設像教,其害至?。唤袢罩L,便先言性命,道德先驅(qū)了。知者才愈高明,則陷溺愈深,在某則才卑德薄,無可奈何也(他)!然據(jù)今日次第,便有數(shù)孟子,亦無如之何!
如晦庵先生第5條 晦庵先生曰:釋氏專以作用為性,如某國王問某尊者曰:如何是佛?曰:見性為佛。曰:如何是性?曰:作用是性。曰:如何是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現(xiàn)作用,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xiàn)?尊者曰:若出現(xiàn)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xiàn),當為我說。波羅提即(郎)說偈曰:在胎為身,在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云云。禪家有黠者曰:若尊者答國王時,國王何不問尊者曰:未作用時,性在何處?
這里“也”作“他”,“即”作“郎”,明顯都是抄寫錯誤。
3.3.2 認為原文有誤而自改
如晦庵先生第15條 晦庵先生曰:論釋氏之說,明道先生數(shù)語,辟得極善。見行狀中者,他只要理會個寂滅,不知須是強要寂滅,它做甚既寂滅后,卻作何用?何況號為尊宿禪和者。亦何曾寂滅得。近世如宗杲做事全不通,點檢喜怒更不中節(jié)。晉末(宋)以前遠法師之類,所談只是莊列,今本集中可見。其后要自立門戶,方脫去莊列之談。然實剽切其說。傳(傅)奕亦嘗如此說,論佛只是說個大話謾人,可憐人都被他謾,更不省悟。試將《法華經(jīng)》看便見其誕,開口便說恒河沙數(shù),幾萬劫,幾千劫,更無近底年代。
按《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所載,確實“末”應作“宋”,“傳”應作“傅”,實為嘉興藏諸本有誤,抄本作了必要的修改。
3.3.3 文字內(nèi)容上的刪改
這是南圖抄本與其他諸本最大差異之處,全書主要的修改即體現(xiàn)于此,而且這些修改都集中在姚氏的辨論中。
明道先生第1條 間嘗有門人問曰:佛當敬否?曰:佛是胡人之賢智者,安可慢也!程夫子既是道學君子,何為兩其說焉?教弟子曰:佛為胡人之賢智者,不可慢也。卻自罵佛曰懶胡,豈道學君子之為乎?又言:他是個自私獨善,枯槁山林自適而已,世上不過少這一個人。以愚言之:世上亦不多這一個人。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豈是自私獨善者也?又言:佛又要周遍,謂既得本,不患不周遍,決無此理。可見程子不曾多閱佛書,若多閱佛書,解佛之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決不疑此周遍之說。蓋因程子存物我之心,滯于一偏,而不能撒藩籬而為大方之家也。悲夫!
伊川先生第21條 又言釋氏善遁其言,既是要遁,焉得又寫在冊子上?決非遁也。程夫子卻(又)將淺近瑣末,燒一炷香這等事,來以誣佛圣,此豈是道學君子之所為?若程夫子得(若)聞《華嚴》三觀之旨,決不有此說。若以華嚴事事無礙觀言之,豈止燒一炷香而有無窮福利,乃至一微塵許法,亦具不可思議功德矣!程夫子(此或)未之聞也,奚足怪哉?
以上僅舉2例,綜合全書來看,這種刪除修改都集中在姚廣孝的逐條批駁中。全書49條辨文中,僅12條較短的辨文沒有出現(xiàn)修改或刪除,另37條辨文中或多或少都出現(xiàn)了修改或刪除。
縱觀此本,全書前后多種筆跡,顯然非一人抄就,但幾乎沒有一處涂改,可見并非是在謄抄過程中邊抄邊做的修改,應是據(jù)某已修改過的底本分別抄成的,現(xiàn)就目前所見的《道余錄》諸版本來看,類似南圖抄本這種情況的傳本僅此一部,鑒于是多人抄錄,而字體上又有明顯優(yōu)劣,謄抄者的身份應該是抄書童之類的角色,所以這種文字的改動應該是授意傳抄之人的個人行為,因此與嘉興續(xù)藏諸本相校出現(xiàn)的這些差異明顯是故意為之。
從排版上看,論辨采用不同高低來書寫,一方面是為了區(qū)別不同的內(nèi)容,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尊卑來,以中國崇儒的傳統(tǒng)來看,程朱是儒學大師,自然備受推崇,因此嘉興續(xù)藏系統(tǒng)諸書于程朱之論均是抬頭滿寫,正是符合這種認知傳統(tǒng)的?!端膸烊珪诽嵋馄洹皩Tg程朱”,正是對這種認知的應和。而南圖本中姚文高于程朱文一格,顯現(xiàn)出崇姚抑程朱的傾向。
從被修改的文字上看,刪除了一些尖銳的指責,對言詞激烈的文字做了改動,緩和了語氣,表現(xiàn)出一種調(diào)和的趨勢。再來看看沒抄錄序文這一情況,因為姚氏在自序中表示“三先生因不多探佛書,不知佛之底蘊,一以私意,出邪诐之辭,枉抑太過,世之人心,亦多不平,況宗其學者哉?”言詞中對儒學宗師多有不敬之意,明史稱其“頗毀先儒”,故由儒者撰著的《四庫全書》提要對該書才會頗多攻訐,那么對容易引起歧義的序文,選擇不抄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善本再造所選的南圖藏清抄本《道余錄》是傳抄者出于對姚氏思想的推崇而傳抄的作品,雖然對原書內(nèi)容作了不少修改,但還沒有影響全書思想,反而表現(xiàn)出儒釋之間的一種調(diào)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