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林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雙江縣23種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一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為主要特征的獨特和諧的多元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音樂歌曲內容健康、形式多樣。如:迄今為止,雙江佤族的“佤族雞樅陀螺”具有獨特的特征,而發(fā)現拉枯族民間歌舞文化“拉枯族72路打歌”是發(fā)現最為完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而在節(jié)日、生產、宗教、婚姻喪葬等重大活動中,雙江縣許多民族都要以歌舞相伴,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美譽,歌舞已經成為雙江各民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雙江縣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色彩紛呈,在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個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社會經濟、自然環(huán)境和音樂傳統(tǒng),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舞蹈。但從他們所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思想感情來看,雙江縣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一些潛在的共同社會文化功能,對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非常大的功能。間,本文通過分析這些共同的而社會文化功能,闡述了雙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促進民族團結中的重大意義和價值。
音樂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傳承功能,能夠極大地促進民族團結,凝聚民族向心力。由于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雙江縣中很多少數民族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如:布朗族等。并且由于經濟落后因素的影響,即使有些民族有文字,但文化傳承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因此,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任就落到了雙江縣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上。在參與本民族歌舞活動中,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通過歌舞的形式最廣泛、深刻、直接地體現出來,從而在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增強了各民族成員接受文化教化的能力,并自覺地繼承下來,代代相傳而不至于流失,各民族成員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中找到了歸屬感,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如:通過各民族的古歌、舞蹈、神話、史詩等,關于天地形成、人類起源等一些重大自然宇宙觀文化思想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如:雙江《拉枯族72路打歌》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最廣泛的群眾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拉枯族社會生活中一種較為集中的文化體現,包含著世界萬物在不斷組合、運動中發(fā)展的辯證哲學觀點。其產生、演變和發(fā)展與其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密切的關系,內容設計了生產、生存、男婚女嫁、人情世故,體現了雙江拉枯族的靈魂。并且,雙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包含著人類的起源問題。如:“從蛋里孵化出來,從葫蘆里走出來,由樹葉變來”等在佤族、傣族等許多民族的古歌中都有所體現。這些描寫包含著天地、人類的本源,是一種物質上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點。而布朗族的《勐茅來的人》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發(fā)揚而發(fā)展起來的,截止上世紀50年代還有部分詩句在人們的口中傳唱。大意是很久以前,在一個叫“勐茅”的地方居住著一支布朗族人,因為長期被附近勐往人圍攻,寨子被燒毀、很多人被殺,他們被迫扶老攜幼四處奔逃。越過了小黑江邦外河口,最后到了“邦丙弄”這個草豐林茂、環(huán)境宜人的地方定居下來。如:“太陽出得天高,大地如烈火燃燒,從勐茅弄走來的人兒,蹲在這兒休息一會吧……”雖然截止目前,這首史詩已經失傳,但是我們不難看出隨著語言的發(fā)展,通過邊舞邊唱,原始歌舞中簡單的呼叫聲慢慢演變成有一定旋律的唱詞,并最終形成了一種原始時代的音樂舞蹈而一代代的相傳下來,促進了民族團結,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土壤。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引領,民族凝聚力能夠使每個民族成員集合在一個民族內的情感。作為一個民族的族徽,雙江民族音樂舞蹈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色。如: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樂和舞蹈,音樂與舞蹈相伴相隨,不用看服飾,舞蹈伴唱和伴奏的音樂充滿了本民族鄉(xiāng)土氣息,一聽伴奏的音樂,一看舞蹈動作就知道是哪個民族的。當你聽到用木鼓伴奏,跳舞時,青年婦女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性格,并前后左右拋甩長發(fā),你就一定能猜到這是佤族青年婦女著名的甩發(fā)舞;當你聽到用葫蘆絲伴奏,看到舞者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輕柔地扭、斜、偏,舞姿呈現出三道彎,似行云流水,不用猜這準是享譽國內外的傣族音樂和舞蹈。總之,正是由于雙江某個民族的音樂舞蹈與周圍民族音樂舞蹈的不同文化特點,才成了凝聚該族群眾的粘合劑,成了該民族成員相互認同的重要標識。由于歌舞的歡樂氣氛,即使平時有些隔閡也會被沖淡,人們在歌聲中抒發(fā)勞動的喜悅,在歌舞中增進友誼,歌聲讓他們之間更加團結,各族人們手牽手,肩并肩,一起跳著、唱著,忘記了煩惱和憂愁,從而極大的促進了民族團結。由此可見,在雙江縣,人們會因為舞蹈音樂文化重歸于好,也沒有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獨具特點的音樂舞蹈。如:蓋房子是布朗族人的一件大事,每個階段都要找日子,選好日子,他們邀請村里的人來幫忙,甚至邀請鄰村不同民族的人來幫忙。在建房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一首歌。上山開斧砍木料時,人們會唱“今年是個風調雨順的年成,我們兄弟姐妹,請來三親六戚,磨好斧頭和砍刀,我們一起上山去……”這充分的展示了人們一起蓋房子的美景。
從社會層面來說,共同參與是一種親和力,雙江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群眾共同參與的特點,不管職業(yè)、地位和年齡,只要有較大的民族歌舞活動,同民族同地區(qū)的幾乎都回來參與。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民族節(jié)日中開展的歌舞活動,群眾參與的規(guī)模很大,參與性還比較強。如:按照祖上傳下來的風俗,三月過后,布朗族就開始“串姑娘”。每當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小伙子懷抱三弦,換上新衣服,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為了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爭相用詼諧的語言和熱情進行歌唱。而梳妝打扮好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打開房門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對請進來的小伙子表達出自己的愛慕之情,已經成了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甚至周圍民族的青年人也會加入進來。而在一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jié)期間,人們紛紛加入歌舞行列中,在傣族舞蹈誘惑下,有當地民族群眾、專家學者、中國人、打工仔,也有其他民族、普通群眾、外國人、各類公職人員、打工妹等,大家踏著音樂的節(jié)奏,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盡情地唱著、跳著。鮮明的節(jié)奏令人豪情振奮,歡樂的氣氛令人心曠神怡。這些重大的節(jié)日活動都已經發(fā)揮在那成動輒上萬人的群眾型活動,即使是一些群眾自發(fā)性的歌舞活動,只要將月琴彈起來,就有人帶頭跳起來、唱起來,只要將葫蘆絲吹起來,將象腳鼓敲起來,就不吸引各種參與者,并且這些參與者具有不同膚色、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雙江各民族音樂舞蹈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甚至有時候會達到幾十萬人的群眾性活動,大家一起攜手同舞、同歌、同樂,增進了友誼,極大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情感,只要你參與,就會體會到它對加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的意義和價值,歡樂和團結氣氛十分濃烈,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
目前,人們的身心長期處于緊張之中,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加快,如果不能及時地調節(jié)這種狀況,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從而導致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影響民族團結。而雙江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自身所具有的民族團結功能,能夠調節(jié)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如:在勞作之余,群眾自發(fā)組織的歌會、重大民族節(jié)日期間所舉行的大型民族歌舞活動等都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和休息。人們利用農事空想的時間,在莊稼即將成熟的時候,來娛樂和修正。如:在秋收過后,傣族人民一般都要舉行象腳鼓舞的賽鼓盛會。幾十人圍成圓圈,鼓尾插上孔雀毛,象腳鼓有男子背著,雖然舞蹈動作不多,鼓聲震天動地,人們用手、掌、腳、頭等部位打擊鼓面,以打法變化、鼓點豐富見長。并且象腳鼓舞斗和賽中表現出靈活機智的進攻、退讓,以斗鼓和賽鼓尾特點,以抓住對方帽子或頭巾為勝,勝者會成為全村的驕傲,身掛銀牌。并且還有很多少數民族舞蹈大多具有奔跑頻繁、運動量大的特點,因此,常常還將它們作為一種增強體質的體育活動。如:2006年,雙江民族傳統(tǒng)體育表現項目布朗族蜂桶鼓舞《逗鼓》榮獲云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的金獎,被有的學者稱為健身舞蹈。而布朗族的《種地歌》、《摘棉花歌》等許多勞動歌中,非常直白地體現出了,布朗族人民勞動中的幸福,宣揚了自己的勞動觀念和態(tài)度。在布朗山,女人不下地沒有衣服穿,男人不下田沒有飯吃,小姑娘不勤快找不到好小伙,在艱苦的勞動中,布朗族鍛煉出了勤勞勇敢、不畏困難的品格。并且在他們看來,歌唱可以忘記辛苦、煩惱和憂愁,在歌中抒發(fā)出了勞動的喜悅。由此可見,雙江各族人民的音樂舞蹈活動制造出了一種輕松、愉快、活躍與和諧的氣氛,通過無拘無束的盡情歡歌鵲舞和參與各種娛樂活動,不僅人際關系得到了加強,還宣泄了情感,緩解了身體和心理的緊張狀態(tài),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
近些年來,雙江縣認識到了音樂舞蹈在建設民族文化和旅游中的重要性,認識到了對于中外游客、商人、學者的吸引力,也認識到了在本民族經濟、文化開發(fā)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各種社會、經濟、文化活動中,為了推動本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都極力地宣傳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和舞蹈,使得雙江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具有了新的內涵和生命力。如:2008年,雙江縣提煉整理和創(chuàng)作了《扭擺來》、《祝福送給你》等33首優(yōu)秀傳統(tǒng)歌曲,完成了《拉枯族七十二路打歌》等一批民族民間傳統(tǒng)的收集整理。并且2007年,雙江老年體協(xié)“夕陽紅布朗族蜂桶鼓舞蹈隊產假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主辦的‘舞動中華-中國群眾文藝展演活動’”,參加了云南省第二屆金秋風采舞蹈大賽,參賽節(jié)目布朗族蜂桶鼓舞獲得了彩虹金獎,極大地提高雙江各民族的知名度,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游客,甚至有的已經與旅游市場銜接。我們相信,隨著雙江多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其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能夠成為經濟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大杠桿,會不斷地強化音樂文化的經濟紐帶和文化交流功能。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的精髓,積淀了人類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類進化的印跡。而雙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其對民族團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不但能夠具備傳承功能,還具備民族凝聚功能;不但能夠振奮民族精神,還能調節(jié)各族人民社會生活,促進民進經濟發(fā)展與文化交流。因此我們應加倍努力,擔當其傳承與弘揚民間音樂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