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庭婷
近年來,傳統(tǒng)戲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綜觀當前的戲曲教學現狀,復雜的戲曲知識和難學的戲曲音樂也常常讓師生犯難,戲曲課堂停留在單一的“你教我唱”的階段,課堂創(chuàng)新舉步維艱。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戲劇教學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率,成為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因其能發(fā)揮直觀化和形象化的特性,可以在這方面發(fā)揮特殊作用。
眾所周知,一體機、平板、錄播系統(tǒng)是現在許多教室的標準配置,教師應充分運用這些工具,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改變傳統(tǒng)戲曲課堂單一的局面,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從而提高戲曲課堂教學效率。
微課在音樂教學中并不陌生,它與課堂中常用的網絡、電視視頻等資料性質相似,是教師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以某個知識點為中心,設計和制作的微型視頻。這種新型課程,相對于一般視頻資料而言,其指向性和針對性更強,操作性也更靈活。在戲曲課堂上使用微課,可以將一些難以理解的音樂概念、陌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一些抽象化的知識內容,用信息技術手段轉化成畫面生動、語言簡潔、旋律優(yōu)美且“聲像并茂”的學習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啟迪學生對美的感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教學《京劇唱腔聯奏》這一課,讓學生聽辨樂器所模擬的行當是教學目標之一。學生首先要了解京劇的行當分類以及各個行當的不同角色特點。而這些知識單純地靠教師的語言進行介紹,不僅時間上不允許,學生也由于不夠直觀而聽得云里霧里。這時,微課就是一個良好的教學載體。教師通過5分鐘的微課視頻,介紹了京劇的“四大行當”,還通過精致的圖片、清晰的視頻和簡單明了的解說,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每個行當的角色分類和形象特點,為下一步課堂教學做鋪墊。
著名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經做過關于記憶力持久性的實驗,他認為:人類大腦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有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剩下感覺通道(包括觸覺、嗅覺、味覺等)的信息不超過6%。這足以證明,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多種方式學習比單一地接受教師的授課更容易獲得知識。在欣賞經典唱段《蘇三起解》時,為了讓學生能牢記這段旋律,教師嘗試用多種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具體見以下課堂實錄。
過渡語:今天,我們不僅要知道京劇的不同行當,還要用耳朵聽出男女不同行當的唱腔特點,敢不敢接受這一挑戰(zhàn)?
1.觀看視頻
師:好,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先看看她是什么行當?(青衣)
簡介:這個唱段名叫《蘇三起解》,選自京劇《玉堂春》片段?!捌鸾狻笔鞘裁匆馑??(動作提示)對,是提審的意思。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名叫蘇三的女子被冤枉殺害自己的丈夫而被判入獄,剛才的片段正是她在訴說自己的冤屈。
2.EN5當場手繪旋律線(EN5是指希沃白板5,是一款簡單易操作的交互式課件工具)
師:看完視頻,你們覺不覺得這個唱段的旋律非常熟悉?對,五年級時學的《京調》就是出自這個唱段。還記得它的旋律嗎?請同學們用EN5在一體機上標注它的音高,并畫出它的旋律線。
3.看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師:同學們,旋律的特點與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和音樂風格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旋律的線條是波動的,那它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婉轉的;如果旋律線是直的,那它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平緩的。我們來看看這段旋律的線條,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生齊答:婉轉。
4.視聽結合,歸納“旦角”的唱腔特點
師:這段婉轉的旋律配上歌詞又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呢?我們再來觀看一次視頻,聽聽旦角的音色。(指導學生歸納:假聲,明亮婉轉,陰柔之美)
5.用肢體動作輔助,感受唱腔的“明亮與陰柔”
師:京劇的魅力不僅在于“唱”,還在于“做”,每個臺步、每個動作都要體現角色的性格特點,我們也來學學旦角的經典動作“蘭花指”,邊唱邊做動作,感受唱腔的“明亮與陰柔”。
從以上課堂實錄可以看出,教師充分利用視、聽、聯想等多種感官刺激學生,讓學生牢記這一經典唱段的旋律及唱腔特點,特別是運用EN5(希沃白板5)讓學生畫旋律線,把抽象的音符變?yōu)橹庇^的線條,不僅能讓學生記憶深刻,還有助于學生唱準音高。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性較強,課堂氣氛輕松愉悅。
傳統(tǒng)的戲曲課堂教學,多以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解知識,親身示范為主,教師對于學生是否聽懂,掌握的情況如何卻不得而知。交互平板應用的核心是交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利用交互式平板的書寫、畫線、移動、旋轉、聚光燈等功能,設計基于白板的教學策略和精彩的互動情景。這樣方法可以隨時記錄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精細分析課堂,使平板成為師生集體學習和平等對話的互動平臺。通過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形象演繹,以及動手參與,學生的各種感官得到調動。他們不僅弄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自身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學生有了更多的到平板前展示、表現、合作的機會。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其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在執(zhí)教本課時,教師運用以下功能,使課堂更生動,學生參與熱情更高。
1.平板搶答——激發(fā)興趣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觀看完微課視頻后,為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師出了兩道題考查學生,讓學生用搶答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2.同屏顯示——直觀呈現
以往讓學生上臺答題或者畫旋律線時,總有后排的學生看不見或看不清。運用“同屏顯示”的方法后,一位學生在自己的平板上作答,其他同學都能在自己的平板上看到他的整個作答過程。這一直觀呈現的方法有效彌補了以往的缺陷,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
3.全體主觀——高效檢驗
“全體主觀”是平板互動教學中的一項功能,在欣賞完樂曲后,教師要檢驗學生是否能聽辨嗩吶模擬的不同行當的唱段。教師讓全體學生邊聽邊在自己的平板上完成“連線”的作業(yè),并由后臺自動生成統(tǒng)計。這一操作使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掌握程度一目了然,課堂的實效性也得到了檢驗。
在音樂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一次成功的演唱,一段精彩的表演,一個滿意的回答,心情會十分舒暢。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音樂的獨特方式和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多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執(zhí)教《京劇唱腔聯奏》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不同行當的角色特點和唱腔特點,教師在每個片段的欣賞過程中都讓學生學習該片段角色的經典動作(如蘭花指、空心拳等)來輔助體驗,學生大都樂意學習且學得有模有樣。不過受課堂時間的局限,許多學生沒有機會上臺展示。鑒于此,教師利用某智能設備,它具備無線擴音、高清拍攝、實物展臺、移動控制等教學功能,能有效擴大教師的授課空間,提升教學靈活性,創(chuàng)造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氛圍。學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教師拿著該設備走到學生中間,每位學生的神情、動作直接投在前面的一體機屏幕上。學生不僅能看到自己的表演,也能看到同學的表演,課堂效率大幅提升,每位學生都獲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間。
當然,技術只是手段和工具,并不能代替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一味地夸大智能化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優(yōu)勢,甚至企圖完全取代原有的音樂教學方式,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和對音樂課堂的有效把握才是上好課、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關鍵。因此,在利用智慧教育手段實施戲曲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把握以下兩個原則。
一是要體現學科本質,遵循服務原則。毫無疑問,音樂課程教學的本體是指向音樂的,音樂課要讓學生感受音樂,這是一條不變的宗旨。換句話說,音樂課必須是以學生與音樂的交流為前提,以學生的形象思維過程和對音樂的內在體驗來實現的。智能化信息設備之所以能成為音樂教學的輔助工具,也正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促進學生與音樂的親密交流。因此,在進行戲曲音樂教學時,智能化信息技術的運用應盡可能控制在幫助、促進學生與音樂進行交流的范圍之內,不能取代音樂,成為學生學習的本體對象。二是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互動特色。音樂教學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方法,不管教什么樣的內容,要達到什么目的,都必須以學生的特點、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收獲為歸宿。在進行戲曲音樂教學時,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就是借助它的強大交互功能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者,而不再被動地模仿教師的范唱或是接受教師的“一言堂”。
總之,音樂教育者應該客觀認識智能化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合理地運用這些技術并不斷地加以完善。從而真正讓戲曲音樂課堂生動活潑又直觀高效,讓學生愛上戲曲,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