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指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產物,不僅引導和推動著當代中國發(fā)展和文明進步,而且作為人類共享的理論成果,能夠為各國發(fā)展和文明進步提供思想資源和理論借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不僅有利于世界各國人民分享中國發(fā)展經驗,而且能夠為各種全球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xù)推進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更深地融入國際社會,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制造業(yè)大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成功經驗也為世界各國決策層和民眾所關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的關鍵途徑,是加大對外傳播力度,使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人民了解與認識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成就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之成為這些國家和人民文明進步的重要指導和推動力量。因此,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原因、目標與實現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內容,為學術界和決策層所廣泛關注。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始終是決策層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涌現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王偉光,2015;[1]陶德麟,2009[2]),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國際化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任平,2017[3])。有文獻關注現代性危機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問題(韓廣富、張雅琳,2016[4]),也有文獻注意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表達中的“中國經驗”問題(陳紅娟,2015[5]),那些把馬克思主義僅僅視為20世紀的意識形態(tài)的西方學者忽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世界性影響和價值(William J. Morgan,2015[6](P656-662))。已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文獻進行了總結(汪信硯,2008[7])。有學者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的總概括(李君如,2008[8]),已有學者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石仲泉,2010[9]),有學者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化和大眾化問題(顧海良,2009[10])。也有文獻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楊瑞森,2010[11])。有學者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的多維意蘊(閻樹群,2010[12])。有文獻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和檢驗標準(陶德麟,2009[2]),也有文獻關注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與趨勢(文曉明、楊建新,2008[13])。還有學者把問題導向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動力(尹漢寧,2012[14])。還有文獻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的關系問題(范鵬,2015[15])。雖然有文獻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Ye Jiang, 1995[16](P271-275)),但其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系問題。目前,系統(tǒng)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問題的文獻還沒有出現。本文在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探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問題,試圖彌補現有文獻的某些不足。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行性,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日益完善,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越來越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能夠為新興國家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道路提供借鑒和指導,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主要動因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為國際社會提供來自中國的公共思想產品,促進人類思想進步和理論創(chuàng)新。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最新理論成果的國際化能夠為國際社會提供新的人類文明進步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理論創(chuàng)新。我國所從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是目前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的重要構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及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事業(yè)的理論總結,是人類共有的文明進步和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能夠讓世界各國,特別是新興國家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分享和借鑒,讓這些國家分享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成果,促進國際社會的文明進步。通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能夠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思想產品,也是我國推進人類思想進步和擔當大國責任的重要表現。
第二,提高中國理論思維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信任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國際社會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有利于展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提高與維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以增強我國的軟實力。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各個構成部分,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yè)的理論總結和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中國人民偉大智慧和理論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國際化,有利于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國際社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既是當代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當代中國人民思想文化與理論思維進步的結晶,能夠通過國際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增加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理論思維的了解、認同和信任,繼而提高中國思想和制度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第三,促進全球思想市場的公平競爭,打破西方國家對國際思想市場壟斷格局,促進全球思想市場的開放。破除西方國家對國際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壟斷,反對和抵御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推動國際社會思想意識的多樣化、平等化與民主化。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各國人民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模式與政治經濟制度是各國人民的正當權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獨立自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發(fā)展道路的最新理論總結與理論創(chuàng)新,通過與西方國家在全世界片面、強行推行的各種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及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能夠為各國人民選擇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提供新的理論借鑒、道路借鑒與制度借鑒,也是我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體現。全球思想市場的公平競爭和開放多元,有利于各國人民選擇適合自己的思想意識和發(fā)展道路。
第四,為新國際環(huán)境下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提供理論與思想指導。中國與各國特別是與新興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需要理論聯系紐帶和共同認可的思想基礎。隨著新興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中國與新興大國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與區(qū)域合作日益密切,南南合作已經成為中國對外合作的重要構成部分。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南合作需要共同的理論聯系紐帶和思想基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能夠給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參考,也可以成為彼此合作的思想溝通和話語基礎。中國與西方發(fā)達經濟體之間存在著密切貿易、投資與區(qū)域合作關系,過度依賴西方社會發(fā)展起來的理論和思想意識不利于彼此之間形成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能夠向西方社會解釋當代中國發(fā)展經驗與理念,增進彼此的了解并改變彼此合作的理論與思想基礎的不平衡狀態(tài)。
第五,構建思想文化大國和軟實力大國的基礎工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大國,需要構建與自己國力相匹配的思想文化體系和軟實力基礎。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中國成功發(fā)展經驗的理論概括與總結,能夠通過向國際社會解釋“中國發(fā)展故事”、“中國夢”、“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理論”的方式,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經驗、中國文化、中國價值的了解和認同,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思想、文化與價值吸引力,壯大中國的大國軟實力基礎。同時,通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還能夠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當代國際社會實踐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國際社會提供新的公共思想產品,推動國際社會的整體發(fā)展。
簡言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能夠為世界各國人民分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提供機會,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破除西方國家在社會發(fā)展模式選擇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為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提供新的理論紐帶與思想基礎,促進中國的思想文化大國與軟實力大國建設,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同。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對外傳播并不是盲目進行的,需要明確目標。只有明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目標,才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矛盾與摩擦,減少各種可能的失誤和阻力,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具體而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目標涉及五方面內容。
第一,理論分享與共享目標。使國際社會能夠共享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重要目標。世界各國人民需要而且能夠了解和正確認識新時代中國人民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正確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質特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涵與理論價值。使得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結合產生的最新理論成果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分享的公共理論財富。
第二,理論平等與理論多樣化目標。國際社會的各種思想意識應該是平等的,也應該是多樣化和相互包容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豐富人類的思想意識與理論思考,為世界各國人民選擇自己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安排提供多樣化的借鑒目標和多樣化的參考系,拓寬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思路與視野,改變少數國家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評價、政治生活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支配與壟斷地位,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參考。
第三,理論吸引力與理論話語權目標。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和中國發(fā)展模式的成功探索,越來越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成為一些新興和發(fā)展中國家或者地區(qū)的借鑒、學習與模仿的重要對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是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最新成就和最新理論成果向世界做最充分的展示,以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與優(yōu)越性,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吸引力,在國際發(fā)展模式和制度話語權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中國發(fā)展模式吸引力。
第四,理論檢驗與理論創(chuàng)新目標。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不是靜止不變的,需要不斷接受現實的檢驗、不斷發(fā)展與不斷創(chuàng)新,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便不會有理論發(fā)展。通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還能夠從國際社會角度對中國發(fā)展經驗與發(fā)展模式進行檢驗,證明其合理性與科學性,對理論發(fā)展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提供完善的機會和可能性。同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放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國際化背景下進行改進與完善,能夠促進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發(fā)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第五,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價值目標。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社會核心價值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基礎,既是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進步的重要理論促進力量,也是對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活動與社會進步事業(yè)的理論概括與理論解釋,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價值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中國在國際社會構建軟實力的重要基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不僅能夠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國際化適應和創(chuàng)新,還能夠促進中華民族主流文化價值的國際傳播,在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全球吸引力。
概言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主要目標涉及理論分享與共享、理論國際化競爭、理論吸引力與理論話語權、理論檢驗與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價值目標等多個方面,能夠讓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分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最新理論總結,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一種新的理論體系選擇,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及其理論的吸引力,還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創(chuàng)新與國際適應。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通過有效途徑才能夠實現預期目標。只有選擇了合適的方法和途徑,才能夠使國際社會有效分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為人類整體文明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途徑涉及如下五方面內容。
第一,理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當代中國發(fā)展經驗與發(fā)展模式的優(yōu)越性是在國際競爭中體現出來的,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形成和完善的。需要通過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發(fā)展模式、其他新興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模式進行對比和競爭,才能夠充分顯示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優(yōu)越性,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被廣泛借鑒。此外,還必須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實踐,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夠為國際社會不斷提供新的理論成果,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吸引力和活力。
第二,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需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溝通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參與推動。需要通過各種教育機構培養(yǎng)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使這些人才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國際交流與國際傳播的主導力量,也是中外社會科學理論與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橋梁。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滯后和不足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國際化的主要障礙,也是提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學術界話語權和影響力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三,傳播工具與信息技術平臺建設。在全球化與網絡化的國際社會中,思想理論和信息的傳播都需要借助現代傳播工具和信息技術平臺作為支撐,否則,難以在激烈的思想與理論市場國際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地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需要借助現代國際傳播工具和網絡化信息技術平臺,實現思想與理論成果國際傳播的網絡化??梢圆捎么髷祿⒃朴嬎愕痊F代文獻處理與傳播手段,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公共思想產品提供給國際社會。傳播工具與信息技術平臺建設中,需要加強與各國特別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合作與政治互信,構建互聯互通的雙向交流技術網絡體系。
第四,全方位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要被國際社會所正確了解和認識,必須不斷加大對外交流和合作力度,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通過人員往來、大眾傳播、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教育合作等方式讓更多的外國民眾所認知和認可。需要充分利用相對網絡傳輸、數據處理、新聞傳媒、影視娛樂等各種先進交流工具,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向國際社會傳播。因此,構建一個全球化、全方位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使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在一個穩(wěn)定的制度化機制中可持續(xù)推進。
第五,學術機構與組織建設。學術機構與組織建設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制度化平臺和組織保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際化必須依賴良好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國際制度環(huán)境?,F存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等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建立的,主要反映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必然反對和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價值觀在全球的傳播。同時,由西方國家主導或者控制的國際組織,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也主要反映西方價值觀,維護西方國家利益。必須對現有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國際組織進行充分改革,才能夠改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國際制度環(huán)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需要適應當代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和國際組織變革的潮流和趨勢,構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機構和國際組織加以推進。
可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離不開模式競爭與理論創(chuàng)新、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現代國際傳播工具與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的建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常態(tài)化機制構建、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機構構建。需要綜合利用多種方式與途徑,發(fā)揮綜合比較優(yōu)勢,適應新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構建和國際組織變革的潮流和趨勢。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其作為可供世界各國人民互鑒和共享的思想資源,通過對外傳播可以使世界各國人民能夠分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增強中國發(fā)展模式與發(fā)展經驗的吸引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具有必要性、可能性與可行性,其根本目的在于為世界各國人民分享與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最新理論成果提供機會,顯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破除國際社會中特別是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民眾對西方國家社會制度與發(fā)展模式的意識形態(tài)崇拜,在全球范圍內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主要目標是為世界各國人民發(fā)展道路選擇提供一種新的理論體系,展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及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吸引力。持續(xù)的理論創(chuàng)新、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和現代傳播技術的充分應用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過程,也是向世界人民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模式與中國解決方案的過程,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新的公平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構建。
[1] 王偉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中國社會科學,2015,(10).
[2] 陶德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J].中國社會科學,2009,(1).
[3] 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與中國文化自信的當代使命——兼論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形態(tài)[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1).
[4] 韓廣富,張雅琳.現代性的危機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理論探討,2016,(5).
[5] 陳紅娟. 譯介、爭競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表達史研究[J]. 社會主義研究,2015,(1).
[6] William J. Morgan. Marxism-Leninism: The Ideology of Twentieth-Century Communism[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2015.
[7] 汪信硯. 新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述評[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3).
[8] 李君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若干問題研究[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1).
[9] 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研究[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4).
[10]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論要[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1).
[11] 楊瑞森.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十個理論問題[J].教學與研究,2010,(7).
[12] 閻樹群.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多維意蘊[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9).
[13] 文曉明,楊建新. 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特點及趨向[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6).
[14] 尹漢寧. 問題導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動力[J].哲學研究,2012,(10).
[15] 范鵬.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向度”析論[J].理論導刊,2015,(1).
[16] Ye Jiang.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the Early-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J].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Volume 20, Issues 1-3, January 1995.
[1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Alf Hornborg. Ecological Economics, Marxism,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ome Explorations of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Theories of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J].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ume 105, September 2014.
[19] Bertel Nygaard. Constructing Marxism: Karl Kautsky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J].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Volume 35, Issue 4, December 2009.
[20] Colin Mackerras. Chinese Marxism Since 1978[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1982.
[21] Kieran James. Who Am I? Where Are We?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Marxism, Voice, Representation, and Synthesis[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Volume 21, Issue 8, November 2010.
[22] Stuart Corbridge. Post-Marxism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Beyond the Impasse[J].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18, Issue 5, May 1990.
[23] Tom Vickers. Marxist Approaches to Social Work[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2015.
[24] 朱哲,楊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中的習近平思想——基于理論發(fā)展必然性視角的思考[J].理論探討,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