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毅
近兩年來,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可獨立成詞的“喪”躋身于網(wǎng)絡流行語行列中,催生了一系列單用“喪”的句子,在“90后”群體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喪文化”。流行語中的“喪”超越了其固有的語義系統(tǒng),獨立成詞、意義的多元化使其能夠適應不同的語境,語義色彩也有所變化。
《說文·哭部》:“喪,亡也?!倍巫ⅲ骸巴鲆?。亡部日:‘亡,逃也。亡非死之謂。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尚書大傳》曰:‘王之于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于生者乎。王之于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于在者乎。皆存亡與生死分別言之?!又囟苑Q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于死喪平聲。非古也?!?/p>
“喪”的本義為失去,與“存”相對,讀為sang(平聲)。俗讀為sang(去聲),以區(qū)別于表示死喪之義的“喪”。如:
(1)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引申指與“失去”相似的各種抽象、具體的動作,為動詞。例如表示滅亡、失?。?/p>
(2)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周書·大誥》)
表示流亡、逃亡:
(3)好攻戰(zhàn),則國人多喪矣。(《詩經(jīng)·唐風·葛生序》)
表示忘記、忘掉:
(4)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
表示消耗,耗費:
(5)徒喪其功,空無所獲?!栋儆鹘?jīng)·田夫思王女喻》
引申指由動作結果引發(fā)的動作相關主體的情感狀態(tài),為形容詞。如表示悲悼,憂傷:
(6)狂夫樂之,賢者喪焉。(《商君書·更法》)
表示灰心失望:
(7)性貪,寡算略,數(shù)戰(zhàn)無功,士喪沮,詔書切責,而懷恩稍怨望。(《二十五史·新唐書》)
可見,在單音詞占主導地位的古代漢語中,“喪”是獨立使用的詞,其語義均帶有明顯的消極色彩。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喪”承接了古代漢語語義系統(tǒng)的語義特征,衍生出諸多雙音節(jié)詞。
作為動詞的語素,語素義為“丟掉、失去”:
(8)俺來攻城之日,正是你喪身之時。還不自殺,免得污俺的刀鋒?。ɡ钗某巍杜瑺柟唷罚?/p>
作為形容詞的一個語素,語素義為“情緒低落、失意”:
(9)來時的得意和自豪已蕩然無存,心中盡是無奈與懊喪。(《廈門商報》1999年11月9日)
可見,受復音化的影響,“喪”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失去了獨立性,是不成詞語素,只能與其他語素一起組合成詞:喪盡天良、喪命、懊喪、頹喪。
在“喪”未成為流行語之前,其作為詞單獨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低,在北京語言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僅有一例:
(10)他們給我編了段順口溜:“高中沒考上,回家擼鋤杠,白搭九年工,你說喪不喪?”(《廈門日報》1968年9月14日)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共出現(xiàn)了19個含有該語素的詞,就語義背景來看,同古代漢語一樣,均為消極的語義色彩。
同時,“喪”一般在書面語中使用,口語中很少出現(xiàn)。
流行語中的“喪”,在語義和用法上都有所創(chuàng)新,并且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語義色彩。
1.“喪”的獨立
從“沮喪”等詞中獨立出來,完成了由語素到詞的轉變;“喪”的活動能力增強,不論在哪種意義下,總是可以單獨成詞,甚至除了“喪文化”一詞,總是單獨出現(xiàn),不再依賴其他語素來表達意思。
2.語義范圍擴大
流行語中的“喪”,與現(xiàn)代漢語中“失去、丟掉”的意義逐漸分離,僅沿襲了“情緒低落、失意”的語義。
由于“喪”的使用場景和頻率增加,其詞匯意義變得更加廣泛,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加入“倦怠、迷茫、不思進取”等意義,幾乎包含了個體所有消極的情感體驗。如表示頹廢、不求上進:
(11)當人們還在為90后貼上“喪”的標簽時,宋璽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國軍人帶著“國系90后”的新標識走進人們視野。(《人民日報》2018年4月3日)
表示運氣差、倒霉:
(12)每每談及外賣小哥,我們腦子里出現(xiàn)的畫面總和“喪”“慘”有關,總覺得這個行業(yè)的人辛苦得讓人心痛,可是,我們看到的辛苦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中國青年報》2017年11月8日)
表示悲傷、沮喪:
(13)其實我身上一直都有這些傷感的東西存在,有點像現(xiàn)在人們說的“喪”,可能是個人成長經(jīng)歷帶來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特質,不是那么容易去除的。(《北京青年報》2018年2月11日)
表示悲傷的基調、氣氛:
(14)《海邊的曼徹斯特》講的是一位父親,面對女兒們在火災中喪生的事實,終年郁郁寡歡,無法與自己和解的故事,基調比較“喪”。(《揚子晚報》2018年3月12日)
表示形容人或其他事物悲傷的樣貌:
(15)除了“軟萌”,“喪”“高冷”“呆萌”等不同特點的貓咪被制成各樣的表情包,微信互發(fā)貓咪表情包似乎已成為一種新的社交語言。(《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0日)
3.語義色彩的變化
“消極頹廢”這一意義超出“沮喪、頹喪、喪氣”的語義背景而凸顯出來,意義比低落、失意更悲觀、更絕望。但是,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消極和絕望,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無力感。
同時,流行語中的“喪”帶有強烈的自嘲意味:表面上表達的是一種不想工作、情緒低迷的頹廢心態(tài),但實際上并不是真正認同“喪”,是在面對生活壓力時的一種自嘲和排解的方式,是無可奈何的調侃。正是因為具有情緒宣泄、自我反諷的表達效果,“喪”才很快在青年群體中流傳開來。從其感情色彩來看,傳統(tǒng)用法的消極語義色彩大大削弱了,更多地用于情感宣泄、心理疏解,而并非傳統(tǒng)語義上的“頹喪”;其所表達的消極、頹廢是短暫的、碎片式的,多具有臨時性和可恢復性,不是對正能量的全面否定,其情感內核仍是正面的。如:
(16)少女!只有認清世上的“喪”,才能欣賞所有的關。(鳳凰網(wǎng),2018年3月10日)
甚至,可完全抹去消極的語義色彩,用來表達喜愛之情。如:
(17)該劇播出以來,雷佳音憑借“東北莎士比亞”的搞笑人設,顛覆了《我的前半生》中又喪又呆萌的“前夫哥”形象。(《羊城晚報》2018年2月11日)
4.語用的開放性
流行語中的“喪”,為了迎合網(wǎng)絡流行語所需要的新鮮感,在用法上十分開放,經(jīng)常突破傳統(tǒng)漢語語法中對詞類的限制,形成各種句式,所以很難根據(jù)“喪”的用法對“喪”的詞類進行一個具體的界定。如:
(18)今天你喪了嗎?(微博)
(19)現(xiàn)在不流行喪,流行快樂。(微博)
(20)如今,曾經(jīng)在年輕人當中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年輕人中流行的“小確幸”不知何時起變成了“小確喪”。(《人民日報》2017年7月11日)
綜上,大眾傳媒傾向于使用“喪”來吸引大眾的眼球,新媒體渠道為“喪”的流行提供了相對寬泛自由的使用環(huán)境,加劇了其發(fā)展流行的態(tài)勢。同時,商業(yè)營銷因素的介入,助推“喪文化”成為流行文化?!皢饰幕北砬榘戎苓叕F(xiàn)實產(chǎn)品的產(chǎn)生,利用了年輕人對雞湯文化的反感,進一步推動了“喪文化”在其他領域的擴展,不斷將“喪文化”推向公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