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今年女兒開始學小提琴,每天的練習,她總是剛練完一遍就坐下、臥倒或捧本故事書躲避訓練。一次,我讀袁枚的《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我一下來了靈感,先說給女兒聽,稍加解釋,再就地取材,改編這首詩來“取笑”、鞭策她:
小女拉提琴,琴聲繞屋梁。
意欲偷點懶,躺在床上玩。
女兒聽罷,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深以為然。再練起琴來,勝過我千言萬語的勸告。瞧,要是能經(jīng)常來一些這樣的改編,趣味多多,溝通就更輕松更容易了。
我把這個改編古詩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沒想到學生也很感興趣。班里有一個聰明的男孩,他在《日有所誦》上讀到喜歡的童詩《小貓拉車》:
小貓拉車,老鼠不坐。黃鼠狼拉車,小雞不坐。灰狼拉車,山羊不坐。老虎拉車,誰也不坐。
他和小伙伴一起來了個逆向思維,改成這樣:
老鼠拉車,小貓想坐。小雞拉車,黃鼠狼想坐。山羊拉車,灰狼想坐。不管誰拉車,老虎都想坐。
這一改,把全班同學都逗樂了。瞧,不管是古詩還是童詩,讀一讀,聊一聊,改一改,妙趣橫生,其樂無窮。而且,改出的不只是趣味,孩子們背誦詩歌、積累語言的熱情,也被煽點得越來越旺。
呵,真是一改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