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元
(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金華321000)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一處師生共有共享的學堂:師生互動,生生共學。交流知識,碰撞思維,習得能力,在生成的靈動天地里一起成長。
徐雪莉老師的這堂論述文寫作指導課,就是向這樣的理想邁進的一道風景,呈現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氣象。
論述文寫作的教學,核心的元素,是“思維力”,多思,多益。真實的思考、充分的思考、深入的思考和辯證的思考,固然不是一個課時所能夠容納的“內容”和實現的目標,但,心中有鵠的,眼中有路徑,一定是“平等的首席”必須有的方略與能耐。預案,當然得有,要不,就無從生成精彩。
以“葛優(yōu)躺”為課堂的生發(fā)點和主線,并以“葛優(yōu)躺”在國內外的不同遭遇和國外青年的網絡創(chuàng)意來開闊視野、推進思維,目的是讓學生從“有意味”的熟悉事件開始思考生活,然后通過比較、追問和反思,逐步“掘進”看似簡單的公共事件所蘊含的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深層的社會原因。現場“生成”學生的思維,就是本堂課課前預設的重要目的之一。
作為課堂的“首席”,教師的首要任務,當然是“引導”,所謂相機點撥、因勢利導。然而,導向何處?如何引導?怎樣提升引導的效率和質量?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細加審視并巧妙把握的課題。
從“葛優(yōu)躺”開始的這一趟旅程,是設定在教師的整體框架之中的,而“葛優(yōu)躺”就是這全景的一幅“縮略圖”。但,在學生那里,則未必可以一眼看穿。
于是,學生在徐老師的導引下向前走。
這里的三問,即國際批判性思維教學中的“三個黃金之問”:質疑——是真的嗎?替代——還有哪些解釋?選擇——哪個意見更有價值?沿著這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緊扣,步步為營,拾級而上,從一問“真的嗎”,到再問“對了嗎”,到三問“還能有更好的嗎”,這是層級的進步,也是思維的深入。對于學生而言,跟著走,學著走,可以漸入佳境。這樣的思維操練,指向思想的深刻和思維的活躍,小而言之對于論述文寫作,大而言之對于整個語文教學,都不啻是一種訓練程式,更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意義上的練兵場。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是韓愈《師說》中的“說師”,歷來為人津津之樂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兩個詞:“平等”和“互動”。
徐老師的第一步,是讓學生面對“葛優(yōu)躺”直接提問,沒有引導也沒有限制,旨在讓學生撤除藩籬,放開手腳,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充分尊重學生,討論學生最愿意討論的問題,使學生對“葛優(yōu)躺”形成初步的感受和思考?;仡^審視自己提問的角度,則是“思考自己的思考”,也是“黃金三問”的自我開啟。第二步,則是在給出“葛優(yōu)躺”在國外遭受嘲笑的視頻和國外青年的一些網絡創(chuàng)意的圖片后,用“黃金三問”的方法再次讓學生提問。教師仍然不給任何是非優(yōu)劣的引導和限制,讓學生的思維在中外網絡現象的碰撞中向更深處探尋。第三步,學生在自己問題的指引下,對事件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思考,梳理之后,就形成了小語篇。從小語篇的呈現來看,學生思維的批判意識已初步建立,課堂是富有成效的。
近思,是認知之源泉;切問,是觀念之由來。在“讓論述走向深刻”的征程中,“說”得好,首先要問得好。問得好,從根本上保證了“說”得好。古人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兩部經典不約而同都強調“問”,強調“辨”。重視“問”和“辨”,說到底就是倡導和培養(yǎng)審辨式思維、批判性思維,它是寫作論述文不可或缺的思想利器?!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