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凡
明代的寧夏是九邊重鎮(zhèn)之一,在明代北邊防御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樣一個重要的軍鎮(zhèn)是在什么時候形成的?自20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以來,學界對此眾說紛紜。余同元在《明代九邊述論》①《安徽師大學報》1989年第2期。一文中將寧夏鎮(zhèn)的形成定在永樂初年(1403);肖立軍在《九邊重鎮(zhèn)與明之國運——兼析明末大起義首發(fā)于陜的原因》②《天津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一文中判定寧夏鎮(zhèn)鎮(zhèn)守參將設于洪熙元年以前;范中義在《明代九邊形成的時間》③《大同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1995年第4期。一文中認為寧夏鎮(zhèn)始建于建文四年(1402),完成于正統(tǒng)元年(1436);韋占彬在《明代‘九邊’設置時間辨析》④《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第3期。一文中認為寧夏鎮(zhèn)設置時間應為建文四年(1402);于默穎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明蒙關系研究——以明蒙雙邊政策及明朝對蒙古的防御為中心》⑤內(nèi)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中則判定為:洪武九年(1376)設寧夏衛(wèi)(治今銀川)是寧夏設鎮(zhèn)之始,建文四年(1402)以何福佩征虜將軍印充總兵官鎮(zhèn)守,寧夏正式稱鎮(zhèn);趙現(xiàn)海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明代九邊軍鎮(zhèn)體制研究》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中又提出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新建寧夏鎮(zhèn),成為九邊第二處建立之軍鎮(zhèn)等等。由此看來,關于九邊寧夏鎮(zhèn)的形成時間還是有些分歧的,筆者亦擬對此作一探討,以便能夠澄清歷史的原貌。
明初,朱元璋為了防備游牧民族的南下襲擾,在北部邊防展開了一系列的建設,用以劃出一條與分界線,力圖使雙方各守疆界,彼此相安無事,由此而形成了明朝廷為防御蒙古族南下而設立的北邊防線①趙毅、胡凡:《論明代洪武時期的北部邊防建設》,《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隨著明蒙形勢的變化,九邊軍鎮(zhèn)由此演變而來。
說到明代北邊軍鎮(zhèn)的建置,首先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稱鎮(zhèn)標準。余同元提出:“九邊(鎮(zhèn))設置以鎮(zhèn)守總兵官之常設為標志。”②余同元:《明代九邊述論》,《安徽師大學報》1989年第2期。韋占彬也對此觀點持贊同態(tài)度。范中義提出:“一是要有武職大臣,即總兵的鎮(zhèn)守,一是要有文職大臣,即巡撫的提督?!毙ち④娨渤诌@種觀點,并認為“不設巡撫說明此鎮(zhèn)還不夠典型?!雹坌ち④姡骸毒胚呏劓?zhèn)與明之國運——兼析明末大起義首發(fā)于陜的原因》,《天津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而于默穎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批駁,認為“若以巡撫設置為各鎮(zhèn)形成的標志,就會普遍推遲各鎮(zhèn)設立和稱鎮(zhèn)的時間”;而洪武時邊防基本體制是都司衛(wèi)所,邊鎮(zhèn)之設始于永樂時期的觀點“顯然割裂了邊鎮(zhèn)的歷史”。她提出“九邊各鎮(zhèn)情況各異,不應簡單地以總兵官和巡撫的設置作為設鎮(zhèn)的唯一標志。就遼東、宣府、大同、寧夏、甘肅諸鎮(zhèn)而言,設鎮(zhèn)應以洪武時設立都司、衛(wèi)所為標志,武臣鎮(zhèn)守或總兵官的設置則應是稱鎮(zhèn)標志”④于默穎:《明蒙關系研究——以明蒙雙邊政策及明朝對蒙古的防御為中心》,內(nèi)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第90頁。,其余各鎮(zhèn)設立稱鎮(zhèn)情形不可一概而論。
筆者認為,北部邊防的安危不僅關乎明廷生死存亡,更是朝廷與北元關系的大問題。而斗爭的另一方又基本沒有留下可供研究的資料,因此對它進行研究考察主要應以《明實錄》為基本史料依據(jù)。
通過對《明太祖實錄》的考察可得出結(jié)論:北邊軍鎮(zhèn)形成的標志就是洪武初年(1368)都司和軍衛(wèi)的建立,都司是由衛(wèi)一級的軍鎮(zhèn)所組成的防御體系,都司所在地即為一方軍鎮(zhèn),同時朝廷為了加強對邊防軍隊的掌控和領導,又有鎮(zhèn)守總兵官的派出。因此筆者認為,明朝北邊寧夏鎮(zhèn)的形成時間是洪武二年(1369)八九月間,而其稱鎮(zhèn)的時間則是在洪武三十五(1402)年亦即建文四年(1402)八月。
寧夏在明代洪武時期是屬于陜西都司的一個衛(wèi),地位并不比其他軍鎮(zhèn)重要。關于設衛(wèi)的時間,根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置寧夏衛(wèi),調(diào)甘州左護衛(wèi)將士守之。初,發(fā)府軍前衛(wèi)將士之有罪者隸甘州左護衛(wèi),既而以負罪者不可為親王扈從,遂徙于寧夏置衛(wèi),別調(diào)兵為護衛(wèi)。”⑤《明太祖實錄》卷229,洪武二六年七月甲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3347頁。但這個記載其實并不可靠。在此以前,實錄中記載了很多關于寧夏衛(wèi)的資料,最早反映寧夏有明軍駐防的記載是洪武三年(1370)三月,朱元璋“賞寧夏軍士白金一萬三千七百余兩”⑥《明太祖實錄》卷50,洪武三年三月壬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983頁。,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此時的寧夏已經(jīng)設衛(wèi)。洪武六年(1373)正月,“置綏德衛(wèi),以寧夏衛(wèi)指揮僉事馬鑒為指揮使”①《明太祖實錄》卷78,洪武六年正月是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434-1435頁。。這是最早明確提到寧夏已經(jīng)設衛(wèi)的史料,筆者推斷時間在洪武二年(1369)八月至九月間,其間徐達攻下慶陽,以都督僉事陳德駐守,同時又“以指揮孫某與指揮余思明、朱祐等同守平?jīng)?,命都督副使顧時將騎兵略靖寧州,以(何)文輝守潼關,繼又以指揮韋正守臨洮”②《明太祖實錄》卷45,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77頁。。徐達還師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寧夏地震,東部城垣其中一段坍塌,朱元璋為此敕諭寧夏衛(wèi)指揮耿忠:“今都司奏至,言寧夏地震,頹城壞屋,災亦甚矣。爾以功臣子弟,前者不循軌度,謫降守邊,所統(tǒng)者皆非習戰(zhàn)之人,亦非忠良之士,若爾所為恩威并著,則功業(yè)可成,一或倒置,將恐變生不測。今四方寧謚(謐),而爾所守之地其變?nèi)舸?,深可警懼也。當省心克己,慎守邊隅,毋為憸人所惑,則無患矣?!雹邸睹魈鎸嶄洝肪?18,洪武十一年四月辛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926頁。耿忠原任大同衛(wèi)都指揮使,因錯被貶到寧夏,又遭遇地震,所以朱元璋這樣說他。洪武十二年(1379)八月,“以秦州衛(wèi)指揮僉事趙隆為寧夏衛(wèi)指揮僉事”④《明太祖實錄》卷126,洪武十二年八月甲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012頁。的史料也足以證明寧夏衛(wèi)存在的事實。
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八日朱棣對何福任命后,寧夏從一個普通的衛(wèi)級軍鎮(zhèn)上升為有總兵官駐扎的都司一級的軍鎮(zhèn),此后寧夏鎮(zhèn)得以形成。實錄載:朱棣“命右軍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虜前將軍印,充總兵官往鎮(zhèn)陜西、寧夏等處,節(jié)制陜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軍。”⑤《明太宗實錄》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己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78頁。何福節(jié)制五個都司常駐寧夏,此后寧夏地位上升,成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朱棣任命何福為總兵官的同時,又“調(diào)河南都指揮使葛進掌寧夏衛(wèi)事”⑥《明太宗實錄》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壬戌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81頁。,以都司級的都指揮使掌一個衛(wèi)的事務,足以說明寧夏作為軍鎮(zhèn)地位的上升。
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八日,朱棣任命何福鎮(zhèn)守寧夏,十九日,就“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曰:‘欽天監(jiān)言火星犯上將,爾為將,御邊宜慎之。毋忽!’”⑦《明太宗實錄》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庚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87-188頁。這反映著太宗對西部邊防的重視,天象一有變化,馬上做出反應。何福在寧夏總兵官任上也是盡心盡力,認真履行職務。十月,他向朱棣奏請“所調(diào)馬步官軍在邊者,五月一更,以息之”,這是為使戍邊官軍能均平勞逸而定的辦法;“屯田韃軍內(nèi),選驍勇者免征其租,令操習聽調(diào)”,這是加強戰(zhàn)備的重要措施;“河州多產(chǎn)馬,購其良者以廣邊防”,這是加強邊防的重要措施;“把隘軍士,宜給皮裘狐帽御寒”,這是為守關軍人爭取御寒衣物。太祖對此全部批準,并為何福發(fā)出指示說:“所籌邊務,悉當朕意。今冬寒,正虜寇出沒之時,尤宜嚴謹邊備。回回有來市馬者聽,須立官市于城外,定其價,官與收買,為長久之法。仍嚴出境之禁。凡諸事務,悉宜慎察?!雹唷睹魈趯嶄洝肪?3,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壬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43頁。這里一是要加強邊備,二是要為與馬市立規(guī)矩,說明明代邊防的基本狀況。十一月,何福又就邊務進行請示:“比虜襲涼州,掠近城三十里,守將都指揮丁斌畏怯不進。時舍人王榮差使在涼州,見寇已去,輒督兵窮追,致官軍失利。斌失機,榮擅命,皆當明正其罪。”①《明太宗實錄》卷14,洪武三十年十一月庚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61頁。這里的涼州,正在當時何福管轄的范圍之內(nèi),所以何福才有權對二人提出處置意見,朱棣馬上“命法司治斌、榮罪”。何福又奏:“邊警不時,而堪戰(zhàn)之馬少,無以應猝遠。”朱棣當即“命河南都司于屬衛(wèi)選千五百匹給之”②《明太宗實錄》卷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61頁。。十二月,西北邊地有些蒙古人降而復叛,何福“請舉兵討之”,朱棣沒有批準。他教育何福說:“夷虜譎詐,不可憑恃,自古則然。但今朝廷大體,當以誠心待之。《春秋》馭夷之道:‘來者不拒,去者不追’。蓋被(彼)之來既無益于我,則其去也亦何足置意!況其同類頗眾,其間必有相與為親戚者,今若以兵討叛,其未叛者亦將置疑。不若姑聽其去,但嚴兵備、固疆圉、養(yǎng)威觀釁,順天行事。如造次輕舉,后悔無及?!雹邸睹魈趯嶄洝肪?5,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辛酉條,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78頁。這是很有政策水平的謀略,反映出朱棣的邊防思想。幾天后,何福又就邊務問題提出建議:“陜西都司、行都司軍士,精銳者下屯,疲軟者操備,非防邊捍敵之道,宜簡閱而易置之,庶可適用。且寧夏各衛(wèi)馬軍不善騎射者,一概全支月糧,宜簡閱,依步兵半給?!雹堋睹魈趯嶄洝肪?5,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辛酉條,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81頁。從何福上述奏請的各項事情來看,他真是盡心盡力地履行職務,認真地籌劃邊務,成祖對此看得很明白,因此對何福的奏請一概批準。
永樂元年(1403)正月,朱棣將從遼東逃回的寧夏士兵許善才送回寧夏,并向何福發(fā)出指示:“今遼東送至寧夏小卒許善才者,其人嘗為虜寇所掠,久而縱其南回。善才言:‘虜先欲掠大同、寧夏,后不果,已北行矣。’今遣善才還寧夏,至可備詢之。其所言虜北行者,或詐而欲綏我邊防,不可不深慮?!雹荨睹魈趯嶄洝肪?6,永樂元年正月丙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95-296頁。四月,因天象有變,朱棣“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甘肅總兵官左都督宋晟:‘今欽天監(jiān)言:月犯氏宿東北星,其占主將有憂。又言:金星出昴北,主北軍勝,而我軍在南,卿等守邊,動靜之間,常加警省,不可輕率?!雹蕖睹魈趯嶄洝肪?9,永樂元年四月乙丑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345頁。反映出邊防安危在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十月,有人在朱棣面前讒毀何福,朱棣為此“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曰:‘朕委爾鎮(zhèn)守一方,凡大小事務,計度合宜即行之,勿以小人之言有疑惑意。朕推心任爾,爾不能自任,何以成事?’”⑦《明太宗實錄》卷24,永樂元年十月丙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438-439頁。這反映出朱棣的英察和對邊將的信任。十一月,甘肅總兵官宋晟奏報韃靼伯客帖木兒欲寇甘肅、寧夏,朱棣“即日封晟所奏,付寧夏總兵左都督何福,令嚴固守備”⑧《明太宗實錄》卷25,永樂元年十一月癸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455頁。。閏十一月,朱棣又就邊報“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曰:‘得報,知韃寇倫都兒灰等于不老山屯住,欲侵寧夏。爾其勵士馬、嚴斥堠以備之,毋或少怠”⑨《明太宗實錄》卷25,永樂元年閏十一月丁巳條,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463頁。。再次要求何福嚴固守備。十天后,何福向朱棣奏報偵查到的敵情:“塔灘韃賊龍禿魯灰等見在不老山,其眾議欲寇寧夏,惟賊帥嵬的哥以資糧不給,不從?!雹佟睹魈趯嶄洝肪?5,永樂元年閏十一月丁巳條,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470頁。朱棣接報后對敵情進行了分析,認為這個情報未必可信,蒙古“龍禿魯灰必心計可行,然后發(fā)言。且胡地非有耕種,不過鈔掠取食,豈如中國之人必裹糧然后啟行,其以資糧不給辭者,嵬的哥恐泄其事機,故外托此為說,內(nèi)實陰謀襲我不備”,并推測蒙古軍此時“若不出槍桿、野狐二嶺及云州之地,必向山西大同”,遂命馬上“書敕往諭北京行都督府并山西都司、行都司,令簡士卒、嚴哨了、固守備,不可怠忽”。當寫好了敕書尚未發(fā)出之際,山西都司奏報“韃賊五十余人劫掠灰溝村、黃甫川之地”的奏報就到了,朱棣又命在敕書末尾再附上申戒之令:“慮(虜)寇至,但堅壁固守,彼寇掠無得,計勞食乏,又懼我軍斷其歸路,必自遁去。切不可輕追,恐人馬俱困,墮其計中,不可不慎?!雹凇睹魈趯嶄洝肪?5,永樂元年閏十一月丁巳條,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471頁。這是很典型的一條史料,一方面表明明朝在北部邊防的高度戒備;另一方面他反映出明朝的防邊思想——“堅壁固守”,使蒙古軍寇掠無所得,自然退去,其退去時又不可輕追,以免“墮其計中”。這是一種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防邊方針。
永樂二年(1404)二月,何福向朱棣建議“河州等處永樂元年官所易(恭)馬多,請給軍士”③《明太宗實錄》卷28,永樂二年二月甲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12頁。,得到朱棣批準。八月,朱棣得到情報:“鬼力赤率眾各赍三月糧,擠乳馬二匹,騸馬二匹,持斧鋸為開山伐木之用,言與瓦剌戰(zhàn)罷,即旋兵南來?!雹堋睹魈趯嶄洝肪?3,永樂二年八月丙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592頁。據(jù)此朱棣向宣府副總兵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及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等發(fā)出警報:“斧鋸或為破寨之用,又赍糧頗多,南來之言或然。其嚴兵備之,來則擊之,虜或先以數(shù)騎來誘,切勿窮追,恐墮其計?!雹荨睹魈趯嶄洝肪?3,永樂二年八月丙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92-593頁。接著又敕諭何福對那些屯軍的防衛(wèi)做出安排,“又敕福曰:‘寧夏多屯所,虜卒(猝)至,恐各屯先受掠??捎谒奈逋蛢?nèi)擇一屯有水草者,四圍浚濠,廣丈五尺,深如廣之半,筑土城約高二丈,開八門以便出入,旁近四五屯輜重糧草皆集于此,無警則各居本屯耕牧,有警則驅(qū)牛羊從八門入土城,固守以待援兵,則寇無所掠,此特守屯一事,朕遙計如此,其攻取戰(zhàn)守之策,在爾深籌之?!雹蕖睹魈趯嶄洝肪?3,永樂二年八月丙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593頁。從朱棣對何福的指示中,我們可以看到成祖在北邊防御上是要建立一種耕戰(zhàn)結(jié)合的體制,有屯田軍,有野戰(zhàn)軍,屯田軍就如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敵來就收保于土城,敵去則繼續(xù)生產(chǎn),野戰(zhàn)軍則相機以御敵,這也成為以后明代北部邊防的常態(tài)。十月,由于何福在邊防招徠有功,朱棣賜敕獎諭:“賜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敕曰:‘為將之道,貴能撫輯招徠,以靖邊圉。比命爾鎮(zhèn)守西陲,爾能宣布朕命,招撫遠人,使其格心向化,邊境寧謐,朕用爾嘉。今往來者日多,恐爾資用不給,特賜鈔萬錠,至可領也?!雹摺睹魈趯嶄洝肪?5,永樂二年十月丙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16頁??磥砗胃T趯幭牡淖鳛槭怪扉軡M意,所以又是表揚,又是賜鈔。永樂三年正月,何福就指揮人選進行奏請,“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請調(diào)泗州衛(wèi)指揮僉事張麟赴河州衛(wèi),鞏昌衛(wèi)指揮僉事后瑛赴洮州衛(wèi),寧夏衛(wèi)指揮僉事董聚赴寧夏前衛(wèi)管馬”⑧《明太宗實錄》卷38,永樂三年正月乙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40-641頁。,朱棣予以批準。六月,“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奏:靈州韃靼宣(宜)垛集為兵,以足邊備”,這是要征發(fā)靈州的歸附蒙古人為軍,朱棣命其“斟酌人情,可行則行”①《明太宗實錄》卷43,永樂三年六月乙丑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81頁。。七月,朱棣將安置甘肅鎮(zhèn)歸附的蒙古把都帖木兒事通告何福,“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曰:‘近韃官把都帖木兒等歸附,其部屬五千余人、駝馬二萬余匹皆留甘肅,把都帖木兒等賜之姓名,優(yōu)與爵賞,令率其部屬于涼州居住,給與牛羊孳牧。今以所給牛羊之例付爾觀之,自今爾處有歸附者,給與如例。’”②《明太宗實錄》卷44,永樂三年七月己酉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695頁。這是指示何福,今后有蒙古歸附人,都按把都帖木兒的標準進行安置,是為明代邊疆安置降附者的“例”。十二月,朱棣又就邊報向何福發(fā)出預警:“近伯客帖木兒弟歹必都驢來言:虜寇議舍甘肅,來春徑掠寧夏、大同,其言雖(未)可信,然宜嚴兵待之,所謂有備則無患也?!雹邸睹魈趯嶄洝肪?9,永樂三年十二月辛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41頁。永樂四年(1406)正月,朱棣“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領所部軍馬赴靈州操備”④《明太宗實錄》卷50,永樂四年正月己亥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748頁。。以上都是對邊防警備的部署。五月。何福向朱棣奏報:“陜西神木縣在綏德衛(wèi)之外七百余里,蓋極邊沖要之地,虜之所常窺伺者。洪武中,每歲河凍,調(diào)綏德衛(wèi)官軍一千往戍。后設東勝衛(wèi),又在神木之外,遂罷神木戍兵。今東勝衛(wèi)率調(diào)永平、遵化,神木雖如舊戍守,然兵少不足以制寇。且縣治在平地,四山高峻,寇至,憑高射城中,難為捍衛(wèi)。縣城東山有古城,頗險峻,且城隍堅完,請移縣治于彼,益兵戍守為便?!雹荨睹魈趯嶄洝肪?4,永樂四年五月丙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810頁。綏德衛(wèi)和神木縣均屬陜西都司,正在何福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因此何福上言“移縣治,增戍兵”。朱棣采納了何福的建議,“命于綏德衛(wèi)再調(diào)一千戶所往戍守”⑥《明太宗實錄》卷54,永樂四年五月丙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10頁。。其實,這是朱棣撤回東勝衛(wèi)給明代北部邊防造成的直接影響,但朱棣并未醒悟。六月,朱棣給何福布置任務:“漠北脫歸人郭大都等至京,言虜俟冬欲南來圓山孳牧。爾宜嚴固邊防,待九月盡,令郭大都為鄉(xiāng)道,遣精騎出塞覘之?!雹摺睹魈趯嶄洝肪?5,永樂四年六月戊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15頁。這是根據(jù)郭大都提供的情報,準備在九月底派何福出塞偵查蒙古情況。八月,朱棣就如何養(yǎng)馬以及選擇牧地事向何福及宋晟、吳高等征求意見,前已敘述。九月,設置了“陜西、甘肅二苑馬寺”⑧《明太宗實錄》卷59,永樂四年九月壬戌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856頁。。十一月,由于何福在寧夏總兵官任上“多為小人所忌”,朱棣怕有人傷害何福,“特敕戒之曰:‘朕委爾守邊,爾能恪遵朝命,無所顧忌。然聞小人多有不便爾者,宜謹關防,雖居處出入之際,皆須謹之?;蛴羞z爾飲食,亦不可不謹。蓋小人之心,險不可測也’”⑨《明太宗實錄》卷61,永樂四年十一月庚辰條,壬午條,甲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84-885頁。。以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的身份而對何福發(fā)出這樣的警告,其中必有許多隱情,大概朱棣亦不便明說。兩天后,朱棣接到了何福關于牧馬地點的考察報告,“按視陜西所屬平?jīng)龅雀澳榴R之地十有八處,寧夏之察罕腦兒,鐵柱泉;平?jīng)龈閯沾ㄗ樱叩状?,紅城川;固原里白崖,雙井;鞏昌府之廟山,長小城,蘆子溝;鳳翔府之小寨,雪白里;隴州之咸宜;西安府之桑家莊,終南里,利翟里;并圖上其他(地),命吏部各立苑名,設官理之?!笨梢钥闯?,這應該是實地踏勘后提出的奏報。又過了兩天,朱棣就邊情敕諭何福和鄭亨:“近西寧侯宋晟送至歸附韃靼答丹等,言虜寇欲南行,爾等宜謹守邊城,嚴兵以防其侵掠?!辈⑶覍iT再敕何福說:“答丹言:有韃官苦木帖木兒者,率家屬百余口來寧夏歸附,來則撫綏之,處置必得其宜,又須察其誠偽,未可輕信。”同時謄錄了“答丹所言,付福觀之”①《明太宗實錄》卷61,永樂四年十一月庚辰條,壬午條,甲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86-877頁。。
永樂五年(1407)四月,朱棣就軍務的保密事宜“敕寧夏總官左都督何福曰:‘爾等邊境軍務,宜一切謹密,使人不得窺測,(無)庶無敗事。比內(nèi)使林清以他事至邊,清無知,擅(問)率兵馬之數(shù),爾緘不密,而遽與之。以此勸之,邊備虛實,鮮不泄漏,自今慎之!慎之!凡內(nèi)官內(nèi)史往來,無敕旨者皆勿聽信?!雹凇睹魈趯嶄洝肪?6,永樂五年四月甲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27頁。這是林清擅自問訊兵馬之事為朱棣知道了,于是告誡何福謹慎保密,即使是內(nèi)官,沒有敕旨也不要聽他。到了八月,何福就被調(diào)去鎮(zhèn)守甘肅鎮(zhèn)了③《明太宗實錄》卷70,永樂五年八月乙酉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981頁。。
永樂六年(1408)三月,朱棣“命寧陽伯陳懋以(備)御官軍鎮(zhèn)守寧夏”④《明太宗實錄》卷77,永樂六年三月癸丑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041頁。,這是第二任寧夏鎮(zhèn)守總兵官。十二月,居于甘肅的吳允誠之子吳答蘭、柴秉誠之子柴別力哥等自請率精騎巡邏漠北,以報效朝廷,朱棣命何?!斑x其所部壯勇者,與漢軍相兼,以都指揮、指揮有智力者率與俱往”;居于寧夏的“都指揮柴苦木帖木兒、馬朵爾只、指揮柴鐵柱、千戶梁答哈、百戶吳汝真卜等亦有是請”,朱棣“命鎮(zhèn)守寧夏寧陽伯陳懋選寧夏右衛(wèi)舊韃官壯勇者二百人與俱,令都指揮柴苦木帖木兒、馬朵爾只、柴鐵柱總之,俱給鞍馬、兵器、糗糧”。這些人為什么在此時有此舉動呢?原來是漠北草原發(fā)生了變故,“時鬼力赤為眾所戕,北虜迎立本雅失里,有不相附而奔潰者,故吳答蘭等請出塞自效”⑤《明太宗實錄》卷86,永樂六年十二月癸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142-1143頁。。我們從這里了解到了北元內(nèi)部汗位更替的情況,也看到了歸附的蒙古族效忠朝廷的舉動。經(jīng)過一番準備,永樂七年(1409)正月,朱棣“命涼州都督僉事吳允誠等率騎士,會都指揮劉廣等,往亦集乃覘虜情實”。為了防止有什么閃失,朱棣又“敕甘肅總兵官何福、鎮(zhèn)守寧夏寧陽伯陳懋等出兵,為吳答蘭等聲援”⑥《明太宗實錄》卷87,永樂七年正月戊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154-1155頁。。在這次軍事行動后,二月,鎮(zhèn)守寧夏寧陽伯陳懋向朱棣報告:“都指揮柴苦木帖木兒于塔灘山后獲虜寇十一人及其馬駝。上命懋厚賚之”⑦《明太宗實錄》卷88,永樂七年二月戊戌條,己亥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174頁。;第二天,就“賜鎮(zhèn)守寧夏寧陽伯陳懋鈔二萬貫,牛五十只,羊百羫,米百石,助其供具往來之費”⑧《明太宗實錄》卷88,永樂七年二月戊戌條,己亥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175頁。。這是朱棣看到了行動的成果,賜給陳懋的行動經(jīng)費。六月,隨著蒙古草原內(nèi)部矛盾的發(fā)展,“偽國公阿灘卜花、朵來等率所部來歸”,陳懋向朱棣匯報,朱棣“敕懋善撫之,毋擾之,宜禁戢小人,毋出入其中,侵其資畜。一應之人,非朝廷差使,不許出塞”。第二天,朱棣就“遣使往寧夏,賜迤北來歸偽國公阿灘卜花衣一襲,金織文綺十表里,牛三十,羊二百,米三十石;朵來衣一襲,金織文綺六表里,牛二十,羊一百,米十五石;所部頭目各賜彩幣、牛、羊、米有差;軍民男女皆給鈔布衣服。仍敕寧陽伯陳懋厚宴勞之”⑨《明太宗實錄》卷93,永樂七年六月丁巳條,戊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235-1236頁。。從這里我們看到朱棣對漠北來歸附者的重視。七月,朱棣為與歸附的蒙古人易馬事給陳懋發(fā)出指示:“敕鎮(zhèn)守寧夏寧陽伯陳懋:官帑有綺、帛、布、鈔,可與新附韃靼易馬,良馬勿吝直,次者亦約量增直易之。”①《明太宗實錄》卷94,永樂七年七月乙酉條,乙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247頁。這是提高馬價、讓歸附的蒙古人獲得好處的政策。到七月下旬,蒙古草原前來歸附的部落持續(xù)增多,陳懋向朱棣奏報:“偽丞相昝卜、王亦兒忽禿、典住哥,平章都連脫兒赤,司徒禿魯塔失,國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兒只、速可,同僉阿束等各率所部來歸,至寧夏,眾三萬,牛羊駝馬十余萬”②《明太宗實錄》卷94,永樂七年七月乙酉條,乙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250-1251頁。,朱棣接報后,“遣使赍敕勞之,賜昝卜金織襲衣及金織文綺十表里;其亦兒忽禿等賜衣服、金織文綺有差。敕寧陽伯陳懋厚宴勞之,仍給昝卜等牛羊米如賜阿灘卜花例。加賜酒五千瓶,羊三百羫,軍民戶給米千石,牛十只,羊二十五只,其家屬給綿布、綿花有差”③《明太宗實錄》卷94,永樂七年七月乙酉條,乙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51頁。。從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陳懋在招徠遠人方面做得也很不錯。由于丘福的敗沒,朱棣向北邊總兵官發(fā)出預警,也包括寧陽伯陳懋,命他們“謹斥堠、嚴偵伺,周察人情,以防不虞”④《明太宗實錄》卷96,永樂七年九月乙亥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270頁。。十月,陳懋率兵出巡,“至下梧桐之地,遇韃官知院禿赤與弟司徒、知院伯顏不花率家屬來歸”,陳懋派人把他們送至北京,朱棣“賜禿赤等襲衣、鈔幣,命為都指揮等官,俾還居寧夏”。兩天后,朱棣“命鎮(zhèn)守寧夏寧陽伯陳懋宴勞新附韃靼太尉阿的、阿剌撒兒等,給與牛羊、布米等物”⑤《明太宗實錄》卷97,永樂七年十月辛丑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281-1282頁。。十一月初一,已經(jīng)降附的“韃靼平章都連等叛去”,陳懋得報后立刻“率將士追至黑山,擒都連等,盡收所部人口及陀(駝)馬牛羊四萬余”,把這些叛逃的人又追了回來,朱棣命陳懋送“都連及駝馬赴京”⑥《明太宗實錄》卷98,永樂七年十一月己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289頁。。十二月,鑒于陳懋在寧夏鎮(zhèn)守總兵官任上的優(yōu)秀表現(xiàn),朱棣“遣使持節(jié),封寧陽伯陳懋為寧陽侯”,就像此前封西寧侯宋晟、寧遠侯何福一樣,陳懋達到了他人生的高峰。朱棣在給陳懋的敕諭中說:“昔朕遘內(nèi)難,艱危迫身,爾父亨首帥義師,從朕征戰(zhàn),功未竟而先沒。爾時隨父兵間,亦效勞績,事定,論爾父子之勞,特授伯爵。比者命守邊陲,又能殫心奮力,招徠遠人,剿戮叛逆,使邊境靖寧,朕用嘉之。茲特進封爾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寧陽侯,食祿千三百石,子孫世襲。其益勵忠勤,永光榮命,欽哉!”同時賜陳懋冠服、玉帶、文綺、彩帛各十五疋,鈔三萬貫,米二百石,羊百羫,并命陳懋將上個月所追獲的“都連牛羊,分給將士之有功者”⑦《明太宗實錄》卷99,永樂七年十二月壬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96-1297頁。。
永樂八年(1410)正月初四,朱棣“召鎮(zhèn)守寧夏寧陽侯陳懋隨征漠北”⑧《明太宗實錄》卷100,永樂八年正月辛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303頁。。在這次北征的戰(zhàn)斗序列中,“寧陽侯陳懋督左掖,都督曹得、都指揮胡原副之”⑨《明太宗實錄》卷102,永樂八年三月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323頁。。在陳懋跟隨朱棣北征期間,寧夏的軍務應該是由都指揮使王俶負責,因為王俶在永樂三年就晉升為都指揮使“守寧夏”⑩《明太宗實錄》卷41,永樂三年四月庚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69頁。,朱棣在北征回程的七月又專門敕命他鎮(zhèn)守寧夏,“敕寧夏備御都指揮王俶曰:‘朕聞爾在邊,守法奉公,撫綏有道,茲特命爾鎮(zhèn)守寧夏,宜嚴固城池,謹慎堤備,遇寇相機剿捕,不可怠忽?!?1《明太宗實錄》卷106,永樂八年七月壬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368-1369頁。但是王俶鎮(zhèn)守寧夏不是總兵官,筆者以為可以把他看作臨時代理,總兵官跟隨皇帝出征了,讓都指揮使臨時負責一下,這也是行政上的通例。十一月,朱棣率領北征大軍回到北京,十二月中,給王俶發(fā)去敕書說:“聞虜欲寇近邊,須嚴備之??苋羧刖?,慎勿輕戰(zhàn),必計度事宜,毋墮其譎計。有來歸者,審實即送京師?!雹佟睹魈趯嶄洝肪?11,永樂八年十二月戊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425頁??磥碇扉ν鮽m并不放心,怕他輕敵中計,所以專敕告誡。但是事情往往就出在薄弱環(huán)節(jié)。轉(zhuǎn)年正月,在朱棣發(fā)給宋琥的敕諭中我們看到:“得報,韃賊失捏干剽掠黃河東岸,寧夏都指揮王俶無謀輕敵,為賊所陷。爾受任總邊務,非王俶比,尤宜晝夜謹慎堤備,時刻不可怠忽。”②《明太宗實錄》卷112,永樂九年正月庚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432頁。朱棣以王俶輕敵的實例教育宋琥,“謹慎堤備,不可怠忽”。
永樂九年(1411)正月,朱棣對寧夏鎮(zhèn)守總兵官人選做出新安排,“命安遠伯(侯)柳升佩平羌將軍印,充總兵官,領陜西、河南、山西所調(diào)備御軍馬鎮(zhèn)守寧夏”③《明太宗實錄》卷112,永樂九年正月丁丑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32頁。柳升在北征后已晉升為安遠侯,此處稱伯不確。。據(jù)我的考察,朱棣發(fā)布對柳升的任命是在正月十六日,給宋琥發(fā)出“王俶無謀輕敵,為賊所陷”的敕書是在十九日。我們有理由認為:正是由于王俶的陷沒,使得寧夏鎮(zhèn)守總兵官的人選必須盡快安排,而朱棣選擇了安遠侯柳升。
永樂九年(1411)六月,履職半年的寧夏總兵官柳升向朱棣上奏:“欲于近邊每千戶所筑一總堡,聚人畜芻糧,以備不虞?!雹堋睹魈趯嶄洝肪?16,永樂九年六月乙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78頁。朱棣接報后指示柳升:“一所之軍四散屯種,相去遼遠,豈能相及?朕嘗命守將,于五六屯或四五屯內(nèi),擇取一屯利便之處聚守,正欲使屯堡相近,得以相援。不必分別衛(wèi)所,可只循此法行之。”⑤《明太宗實錄》卷116,永樂九年六月乙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478頁。這是永樂二年(1404)時朱棣指示何福對寧夏屯守做出的布置,他要柳升照此辦法實行。七月,柳升奏報:“靈州都指揮馮答蘭帖木兒等逃叛,陜西都指揮孫霖、王儀等領軍捕之,指揮王輔、仇智至大壩、破石山,遇叛賊百戶孛羅等四百余人,官軍進剿,賊敗走,溺死者三百余人,余悉奔潰,獲馬駝牛二百一十五。指揮高亮追至河北,斬賊首二十五級,獲男婦九十一,馬三十?!雹蕖睹魈趯嶄洝肪?17,永樂九年七月丁亥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492頁。這是向皇帝報告追討叛逃者的戰(zhàn)果。永樂十年(1412)正月,原來任寧夏中護衛(wèi)小旗的蒙古人察罕歹,同都指揮毛哈剌等逃居塔山,在九年底率其黨羽到紅山站及察罕腦兒之地,“殺掠居民?!绷脠蠛笈沙龉佘娪懛?,“生擒察罕歹等七人,殺鎖只耳灰等十九人,盡獲其馬騾輜重,余皆散之”⑦《明太宗實錄》卷124,永樂十年正月丙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559頁。。這又是一次平叛的戰(zhàn)斗。七月上旬,寧夏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向朱棣奏請:“修筑察罕腦兒舊城,河凍之時撥軍巡邏?!雹唷睹魈趯嶄洝肪?30,永樂十年七月辛卯條,丁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608頁。朱棣答復說:“修城之策固善,未知城成之后,守者當用幾人?人少則難于守備,多則難于饋餉。朕意此城不過關一二逃卒,若寇猝至,不能御之,反以資之,如何?爾更熟議。如果便利,即聽修筑?!雹帷睹魈趯嶄洝肪?30,永樂十年七月辛卯條,丁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608頁。對于柳升的建議,朱棣從更高的層面提出城守與糧餉問題。他自己并不贊成修城,但邊防總兵官的提議他沒有直接駁回,而是提出問題后讓他們再深入研討,“如果便利,即聽修筑”。下旬,朱棣指令柳升:“聞叛虜毛(哈)剌等今(今)在斷頭山,虜窮寇無食,或來擾邊,宜嚴備御,使寇進無所得,退則相機追捕,須審度之?!雹佟睹魈趯嶄洝肪?30,永樂十年七月辛卯條,丁未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612頁??磥碚吕锊旌贝醣磺軞⒑螅扉σ恢痹陉P注毛哈剌的動向,一有情報,馬上向邊鎮(zhèn)發(fā)出預警。永樂十年(1412)底,朱棣“敕寧夏總兵官安遠侯柳升曰:‘今天寒,軍士久勞于外,爾即率領還京。陜西、大同調(diào)來者,令還各衛(wèi)?!敝扉φ倭鼐穆殨r所率領的部隊是陜西、河南、山西所調(diào)的備御軍馬,現(xiàn)在讓陜西、山西大同軍馬各回各衛(wèi),他所率領回京的就只是河南都司的軍馬了。為了在柳升回京后寧夏防衛(wèi)不致出現(xiàn)問題,朱棣又“升陜西都指揮同知張麟為都指揮使,鎮(zhèn)守寧夏,命都指揮使孫霖副之”②《明太宗實錄》卷135,永樂十年十二月丙寅條,癸酉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646-1647、1649頁。。這又是讓都指揮使負責鎮(zhèn)守,和前述王俶鎮(zhèn)守寧夏是同一性質(zhì)的任命,所不同的是給張麟又配備了一個副手,都指揮使孫霖。
永樂十二年(1414)閏九月,《明太宗實錄》中又出現(xiàn)了寧夏總兵官寧陽侯陳懋。史載:朱棣“敕寧夏總兵官寧陽侯陳懋曰:近瓦剌人至,言馬哈木欲掠甘肅,虜雖已窮蹙,然不可無備”③《明太宗實錄》卷156,永樂十二年閏九月壬戌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795頁。。這是陳懋經(jīng)過四年半后再度回到寧夏總兵官任上,其時寧夏總兵官已空缺了一年零八個月,由張麟以都指揮使鎮(zhèn)守。實錄沒有載陳懋再度出任寧夏總兵官的時間,據(jù)對永樂十二年(1414)歷史的考察,筆者以為應該在永樂十二(1414)年九月。朱棣在永樂十二年(1414)二月發(fā)動了對瓦剌的親征,在其戰(zhàn)斗序列中,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領左哨,豐城侯李彬領右哨,成山侯王通領左掖,都督譚青領右掖,都督劉江、朱榮等為前鋒;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后,朱棣于八月初一回到北京,八月十六日舉行了賞功大會;九月十三日,命成安侯郭亮、興安伯徐亨往平開備御;九月二十四日命都督費瓛鎮(zhèn)守甘肅、劉江鎮(zhèn)守遼東;陳懋應該也是在此期間奉命出任寧夏鎮(zhèn)守總兵官,所以才有后來閏九月的記載。
永樂十三年(1415)十一月,朱棣“敕鎮(zhèn)守寧夏寧陽侯陳懋及緣邊諸將曰:‘今天寒地凍,正虜騎剽竊之時,宜嚴兵以備’”④《明太宗實錄》卷170,永樂十三年十一月癸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896頁。。這應該是例行的備邊預警。十二月,朱棣得到了漠北的情報,又敕諭鎮(zhèn)守寧夏寧陽侯陳懋以及陜西、開平、大同、遼東諸將:“瓦剌使者言:‘瓦剌馬哈木等慮阿魯臺與中國和好,將為己害,擬七月率眾至干(斡)難河北,侯(俟)冬襲阿魯臺?!寡噪m未可信,然吾邊境須有備,蓋虜多譎(詐),惟有備,斯無患矣。大抵御寇之道,勿與輕戰(zhàn),但堅壁清野,最上計也?!雹荨睹魈趯嶄洝肪?71,永樂十三年十二月戊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1903-1904頁。這段話反映的還是朱棣的防邊思想:有備無患,堅壁清野。永樂十四年(1416)六月,朱棣得到了瓦剌馬哈木死去的消息,再給陳懋發(fā)去敕諭:“敕鎮(zhèn)守寧夏寧陽侯陳懋曰:‘瓦剌歸附人言,馬哈木已死,其眾潰散,故停北征。然我不可輕信此說,輒怠邊備,慎之!慎之!’”⑥《明太宗實錄》卷177,永樂十四年六月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31-1932頁。這還是要求陳懋謹嚴邊備。永樂十六年(1418)五月,朱棣在派成山侯王通往陜西巡視邊備時,也給鎮(zhèn)守寧夏的陳懋和鎮(zhèn)守甘肅的費瓛發(fā)去了敕諭①《明太宗實錄》卷200,永樂十六年五月丙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083頁。。永樂十九年(1421)六月,朱棣準備再次巡邊,在給開平備御成安侯郭亮出敕諭后,又“敕鎮(zhèn)守寧夏寧陽侯陳懋曰:‘近有報阿魯臺欲寇邊,其嚴備之,城池、屯壁(堡)、關隘之處,并須完固?!雹凇睹魈趯嶄洝肪?38,永樂十九年六月戊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278頁。七月,朱棣組建了巡邊部隊:都督朱榮等領前鋒,“安遠侯柳升等領中軍馬步隊及大營圍子手并神機營,寧陽侯陳懋等領御前精騎,永順伯薛斌、恭順伯吳克忠等領韃靼馬隊,武安侯鄭亨等領左哨,陽武侯薛祿等領右哨,英國公張輔等領左掖,成山侯王通等領右掖”③《明太宗實錄》卷239,永樂十九年七月己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382頁。。后來這次北巡沒有成行,朱棣“敕鎮(zhèn)守寧夏寧陽侯陳懋,選步騎六千五百,以明年春率領至北京”。④《明太宗實錄》卷240,永樂十九年八月丙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286頁??磥黻愴腔貙幭逆?zhèn)守了。永樂二十年(1422)的北征戰(zhàn)斗序列不明,但從朱棣的駐防營陣看,“大營居中,營外分駐五軍,建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以總之,步卒居內(nèi),騎卒居外,神機營在騎卒之外,神機營外有長圍,各周二十里”⑤《明太宗實錄》卷249,永樂二十年五月癸酉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324頁。,與以往一樣仍是五軍之制,或許陳懋仍然領御前精騎。這次北征作戰(zhàn)目標本是阿魯臺,但阿魯臺遠遠避開了朱棣的軍鋒。朱棣尋敵不見,最后拿兀良哈三衛(wèi)出氣,在六月對屈裂兒河的兀良哈部進行了掃蕩,于當年九月回到北京。永樂二十一年(1423)正月,朱棣再“敕寧陽侯陳懋、武進伯朱榮及都督柴永正、都指揮馮答蘭、指揮吳管者等赴北京”⑥《明太宗實錄》卷255,永樂二十一年正月戊戌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366頁。。這里的敕寧陽侯陳懋赴北京,說明在永樂二十年(1422)的末尾,陳懋也回到了寧夏,因為朱棣在永樂二十年(1422)十二月有“命武進伯朱榮充總兵官,鎮(zhèn)守遼東”⑦《明太宗實錄》卷254上,永樂二十年十二月辛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荆?359頁。的命令,這次同時命令陳懋和朱榮赴京,按理陳懋也是回到了寧夏,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修整,再次奉詔赴京。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北征遷延到七月下旬才出發(fā),這次的戰(zhàn)斗序列是“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領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安侯孟瑛領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領右哨;左掖命英國公張輔、安平伯李安領之;右掖命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領之;命寧陽侯陳懋等居前鋒”⑧《明太宗實錄》卷261,永樂二十一年七月戊戌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北?,第2388頁。。這次北征的作戰(zhàn)目標仍是阿魯臺,明朝大軍在蒙古草原尋敵不果,好在十月上旬有韃靼王子也先土干來歸,朱棣也就此收兵。永樂二十二年(1422)的北征,陳懋仍為前鋒,朱棣則于當年七月十七日病逝于榆木川。
從以上對寧夏鎮(zhèn)守總兵官的梳理我們看到,永樂時期寧夏鎮(zhèn)形成以后,朱棣在位期間共有四任總兵官履職,即何福、陳懋、柳升、陳懋,其中陳懋兩度出任寧夏總兵官。其間由于總兵官跟隨朱棣北征,寧夏鎮(zhèn)有兩次由都指揮使臨時鎮(zhèn)守。此后,寧夏鎮(zhèn)的總兵官即常設不廢。我們的結(jié)論是,寧夏衛(wèi)設立于洪武二年(1369)前后,而作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寧夏鎮(zhèn)則是確立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亦即建文四年(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