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摘要以遼寧省沈陽市啟工二校教育集團校本課程“車視界”課程的構架與實施為例,探討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面臨的困境與突破路徑。一是基于學生發(fā)展需求,確定清晰、適切的課程目標;聯(lián)接多學科資源,形成多維度、可操作的主題;以問題為切入點設計學習項目。二是以協(xié)作為機制、以模塊為紐帶,形成有機銜接、依次遞進、有序過渡和轉換的課程體系。三是形成以實踐替代講解、以聯(lián)動為路徑的教學體系,實現(xiàn)多學科執(zhí)教主體的優(yōu)化教學。四是形成以問題為中心,以合作為手段的自主、體驗、探新為一體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化解學生學習方式轉換的矛盾。
關鍵詞主題式學習;課程整合;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整合;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8)12-0042-03
當前,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很多中小學正在進行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其中多學科主題式學習以打破、重組、改進、重建學科體系為基點,在教與學的探索和實踐中業(yè)已顯現(xiàn)出學科整合的耀眼之處。但是由于對學科“邊界”的觸動,其在主題選擇、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等方面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困境。
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近年來,遼寧省沈陽市啟工二校教育集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在遵循“守住底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要求)”“拓展邊界(幫助每一個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和喚醒自我)”的原則下,嘗試探索以“車視界”為主題的多學科整合課程模式的構架與實施,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式整合課程實施經(jīng)驗。筆者以如下四個問題作為切入點,具體闡述我們的思考和實踐。
就主題式學習而言,無論是單學科主題式學習,還是多學科或者跨學科主題式學習,都會突破學科的局限和邊界,對同類和非同類學科進行統(tǒng)整和重建,因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課程主題目標難以確定、主題視角多維分散、教材內容挖掘有限、關聯(lián)學科簡單拼接、主題教學任務達成考核難定標準等多方面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主題的選擇是排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xiàn)學科知識合理整合,有效聯(lián)接多學科資源,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品質的關鍵。
以我?!败囈暯纭倍鄬W科主題式整合課程的架構為例,我們的課程目標定位和主題選擇經(jīng)過了以下幾個層面的考量。
其一,基于學生發(fā)展需求,確定清晰、適切的課程目標。啟工二校坐落在沈陽市鐵西區(qū)的西部,距中國工業(yè)博物館不足五千米。六年前,學校開始參與“BMW童悅之家兒童關愛計劃”,這項社會公益項目讓孩子們與“車”、與寶馬企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在對四年級301名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247名即82.3%的學生對汽車標志感興趣,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對汽車有較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汽車已成為現(xiàn)代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且數(shù)量仍在不斷遞增,對學生來說,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和文明行車知識就非常必要。因此,我們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和學科需求,提出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的目標定位,即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通過挖掘地域文化資源,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收集、識別、提取、應用信息,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問題,學會認識社會秩序及社會責任,提升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其二,聯(lián)接多學科資源,形成多維度、可操作的主題。為避免多學科重組帶來主題選擇的局限、重復和不切實際,以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和發(fā)展需求等問題,我們在主題選擇上,力求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xiàn)多維性,又要能夠在多學科之間建立聯(lián)系,豐富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并且要明確、可操作?;谶@樣的考慮,我們提出以“車視界”為主題,以項目為載體,將與汽車有關的知識、資源和活動有機整合,進行課程的整體架構。
其三,以問題為切入點設計學習項目。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汽車的起源、構造、性能、類別以及未來發(fā)展都有不同的認知和疑惑,因此,我們圍繞主題,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設計學習項目,每個項目圍繞一個真實的問題展開一系列建構性探究活動。比如:尋找汽車產(chǎn)生、發(fā)展、行業(yè)興盛背后的故事淵源,掌握交通安全知識,自主設計汽車,為自己設計的汽車命名,對新型汽車的創(chuàng)意與暢想等。
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的實施,關聯(lián)學科門類多,涵蓋知識范圍廣,如果這些內容以線性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那么碎片化的學習內容將無法很好地實現(xiàn)預定的課程目標。因此,如何打破學科界限,對相關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建構一個可在學科內容上無縫承接、在學科師資上合理銜接、在資源匹配上有機融合的紐帶,實現(xiàn)學科之間的有機合成、協(xié)調運轉,是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實施中的一個難題。
其一,模塊式設置課程結構,針對性選擇教學內容。我們以“車視界”整合課程為例,構建了以協(xié)作為機制、以模塊為紐帶的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模式,打破了課程內容碎片化、課程組織斷裂化、課程資源組合無序化、課程結構非整體性等弊端,形成有機銜接、依次遞進、有序過渡和轉換的課程體系。比如:“車視界”課程的內容劃分為歷史與展望、構造與性能、文化與價值三大模塊,分別涵蓋了汽車的“起源與發(fā)展”“構造與性能”“車標與分類”“標識與規(guī)則”“汽車與生活”等多種知識與技能。然后,各學科教師依據(jù)目標達成的需要,在每個模塊下再選取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例如:“歷史與展望”模塊包括汽車的起源、未來汽車暢想等內容;“構造與性能”模塊則以“汽車是怎樣動起來的”為核心問題;“文化與價值”模塊中設置了汽車與家鄉(xiāng)、走進車標家族、設計我的車標等動手操作性學習內容。
其二,學科的歸類整合與深度連接。圍繞“車視界”主題,我們把語文、數(shù)學、科學、美術、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不同學科的內容、問題和活動,融合于整合課程的內涵與體系之中,把線性知識內容以項目主題為軸心進行有機歸類和整合,同時充分考慮了各學科之間的平衡與適配。比如:“汽車的構造與性能”中涉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數(shù)學和科學等學科的內容多,我們就把科學和數(shù)學的課程內容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以此調整學科之間的匹配關系,以便更好地凸顯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的價值。
其三,課時的統(tǒng)籌安排與彈性實施。在課時分配上,我們采取統(tǒng)籌安排、長短相間、彈性實施的原則。一方面,將學科活動課、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機整合實施,統(tǒng)一調配課時,統(tǒng)一規(guī)劃項目內容;另一方面,根據(jù)項目內容的不同,采用長短課時協(xié)同完成。例如:學生學習“汽車的起源與發(fā)展”這部分內容時,需要參觀中國工業(yè)博物館的“汽車館”,我們就為其安排120分鐘的長課時;在學習“車標與分類”中認識車標的內容時,我們就可以安排20分鐘的短課時。
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的實施,突破了單一學科狹小的空間,需要執(zhí)教主體由常態(tài)的“集中式”教學向“聯(lián)合式教學”“滲透式教學”“整合式教學”轉軌。一些教師難以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轉換,在教學實施中難免出現(xiàn)教學目標混亂,教學設計無序,教學知識散亂,學科交叉重復、脫節(jié)或錯位,課堂教學走馬燈,教學課時難以確定等現(xiàn)象。這也是當下主題式教學實施中無法回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車視界”課程的實施中,我們形成了以實踐替代講解、以聯(lián)動為路徑的課程教學體系。首先,我們籌建了一支涵蓋多學科背景的由各方面人士組成的指導團隊;其次,各學科教師形成教學共同體,圍繞不同層級的主題,設計一系列建構性的實踐探究活動(如頭腦風暴、作品制作、真實的調查等)。他們彼此協(xié)作、揚長補缺、有序貫通、同頻共振,整合校內外資源,拓展平臺,形成以項目為軸心的聯(lián)動機制和多師同堂的教學模式。
例如:圍繞“汽車與生活”的內容,我們安排了60分鐘的長課時,采用多師同堂的授課方式,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車字漫談”,數(shù)學教師帶領學生測算“汽車速度與油耗”,科學教師則引導學生為“低碳出行,美化環(huán)境”建言獻策。又如:語文、數(shù)學、科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共同設計,讓學生圍繞“汽車的創(chuàng)想”展開項目學習,暢談未來汽車的樣子以及給人類帶來的便利,計算新型模塊汽車的組裝方式,探究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tǒng),思考未來車輛間的溝通方式……這樣的教學設計,正是為了引導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應對挑戰(zhàn)性的問題,展開多維度的思考,產(chǎn)生個性化的表達,由此取得多學科執(zhí)教主體協(xié)作共贏的教學效果。
主題式學習活動打破了學科壁壘,整合了知識結構,融通了知識地圖,鏈接了多科知識內容,形成了涉獵多門學科內容的知識鏈,這給學生學習、理解、運用知識的素養(yǎng)和能力都帶來了挑戰(zhàn)。作為習慣于教師“教”、教師“導”、教師“訓”,以教材為規(guī)范的學習個體,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轉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亟待提升。
其一,以問題為中心,靈活選擇探究式學習方式。主題式學習活動的重心應該放在問題的發(fā)現(xiàn)、設計和探究上。在“車視界”課程實施中,我們根據(jù)項目內容的不同,分別選擇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生活實踐、參觀體驗、調查研究等多種學習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形成了以問題為中心、以合作為手段,融自主、體驗、探新為一體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例如:“構造與性能”模塊的學習,重點采用了實際操作的學習方式;“文化與價值”模塊的學習則重點采用了調查研究的學習方式。
其二,動態(tài)生成研究課題,選擇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展開學習。例如:在“文化與價值”模塊的學習中,我們首先拋出了“汽車中的數(shù)學奧秘”這一命題,然后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與汽車有關的數(shù)學話題,并將其進行梳理和分類,形成具體的項目研究課題;接下來,學生再根據(jù)不同課題,自發(fā)組成研究興趣小組,自主開展項目探究。這種開放性的項目主題、自主性的探究實踐,讓每個項目的課程內容都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
近年來,在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也深刻感受到師生的變化。一方面,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了,探索興趣提高了,實踐能力提升了。他們對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不再視而不見,而是總要去要問個究竟、探個明白,他們會自發(fā)組成興趣小組和協(xié)作伙伴,進行檢索、查閱、觀察、調研,相互討論、質疑并尋求解決方案;他們能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活動,語言表達、動手操作、書面報告、演講寫作、科學實驗、資料收集、作品展示等實踐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們能夠主動豐厚知識儲備、拓展知識視野,豐富和共享課程資源,主動參與課例分析等,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例如:有教師在假期自費進京參觀汽車博物館,將相關資源及時補充到項目和教材體系中;還有教師以實物構型、媒體介紹等多種形式推出“金戈鐵馬話軍車”的主題展覽等。
參考文獻:
[1] 江峰.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困境與挑戰(zhàn)[J].中國德育,2015,(2).
[2] 高嵩,劉明.主題式課程整合的價值、困境與改進[J].教學與管理,2016,(12).
[3] 徐無名.小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課程教學研究,2015,(1).
[4] 秦德增,秦瑾若.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STEAM跨學科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