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生活化教學法,貼近學生生活,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筆者將從“生活化的課程導(dǎo)入方式”“生活化的授課方式”和“生活化的課后實踐作業(yè)”等方面入手,對此展開初步的探討和研究。
關(guān)鍵詞:生活化;英語學習;導(dǎo)入;多樣化;激發(fā)興趣
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的生活,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近年來英語課堂教學不斷克服重重阻礙做出各種革新和調(diào)整,以順應(yīng)新課程改革的時代潮流,向生活化和實用性的方向前進。筆者將從“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出發(fā),結(jié)合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和體會,對生活化教學方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yīng)用做出淺顯的探究,望能引起眾讀者的深思。
一、 生活化的課程導(dǎo)入方式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化的課程導(dǎo)入方式,能最大程度上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以及書中人物的理解。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景,可以讓課堂的開啟更容易,氣氛更活躍有趣。信息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為英語課堂教學增添了巨大的便利,更是為英語教學的課程導(dǎo)入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式。例如,在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1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圍繞“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Wednesday?”(你星期三能來參加我的晚會嗎?)的話題,重點要求學生掌握該句型的提問以及回答形式。筆者在課堂伊始,首先向同學們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同學們,一年一度過生日的時候你最想邀請來參加你生日聚會的人是誰呢?你通常又是怎樣對他提出邀請的呢?
問題提出后,先請同學們進行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在回憶中放開想象,構(gòu)建生活情景,快速融入課堂。隨后筆者挑選個別同學進行分享回答,大家的回答基本大同小異,諸如:你能來參加我的生日聚會嗎?請你來參加我的生日聚會可以嗎?
待學生回答之后,筆者展開進一步提問:假如你的那個朋友是一位英國人,你會如何邀請她呢?同學們再次展開想象,紛紛回答: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之后筆者借助多媒體,播放了幾段音頻,分別展示了中國人和英國人所采取的各色的邀請方式,請同學們在視聽過程中體會兩國人民在社交方面的差異和特色。最后,筆者回歸課本,引導(dǎo)學生誦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Can you”和“Could you”兩個邀請式句型的表達方式以及特點。上述課程導(dǎo)入,筆者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借助多媒體中的聲音、圖像等多重元素引導(dǎo)他們自主思考,最后將大家的思路引回課文,讓同學們能結(jié)合生活實際更好地體會文中的邀請句式。
二、 生活化的授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改革突出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故改變以往教師教學為主的單一授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在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1第二課時的學習中,為幫助學生掌握“Can you”式的邀請句型,筆者請同學們與同桌兩兩結(jié)為一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同類型句式。課上,筆者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假如你對面的同桌便是你生日派對上想要邀請的對象,那你會如何對他提出邀請呢?同樣,反過來如果你是受邀請的一方,你該如何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該邀請做出回應(yīng)或是拒絕呢?
然后筆者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會話情景練習,十分鐘后,請同學們上臺表演。一般情況下,同學們選用了兩大類回答方式,第一種肯定式回答:
Sure. Id love to.(當然,我愿意。)
第二種否定式回答則顯得五花八門,充分結(jié)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諸如:
Sorry. I cant. I have a piano lesson.(對不起,我不能。我要上鋼琴課。)
Thanks for your invitation. But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this weekend.(非常感謝你的邀請,可這個周末我有太多家庭作業(yè)要做。)
最后請同學們一齊體會不同回答方式帶給自己的不同感受,并發(fā)表見解。筆者采用生活化的授課模式,弱化了教師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單一口授的教學模式,用情景模擬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的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舉能夠在教授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學習能力。
三、 生活化的作業(yè)布置,提升英語教學的實踐性、有效性
生活化的作業(yè)布置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能提升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并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亦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用于交流的語言工具,將英語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交往中,能更好地體現(xiàn)其價值。筆者在英語教學中,不僅僅是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提升英語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每堂課后,筆者都會為學生布置英語會話練習作業(yè),請大家在課后用課堂中所學的句式與朋友、家人或外教進行會話練習,希望通過及時的應(yīng)用增強學生的語感,幫助其強化對英語短語、句型和句式的印象。同時,筆者常常鼓勵學生課下多欣賞英劇或者美劇,在觀賞過程中學習他們的交流方式,品味其中的語音語感;引導(dǎo)學生平時多多誦讀諸如《小王子》《三個陌生人》《中學生英語》等類型的英語讀物,在拓寬自己的知識領(lǐng)域、增添詞匯量的同時,分析其中的句型句式,以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此外,筆者還激勵學生積極組織參與類似“英語讀書角”和“英語交友會”等趣味性的英語活動,在交流中做到快樂學習。這種貼近學生生活、方便易操作的作業(yè)形式很受學生的歡迎,筆者希望能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為他們的學習增添趣味性,激發(fā)大家對英語的學習熱情。
總之,生活化的教學從課堂導(dǎo)入、授課模式、課后作業(yè)布置等諸多方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幫助他們體會英語知識在生活中實際應(yīng)用效果的同時,也使得他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高效、快速、準確,這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和實用性。筆者認為教師更好地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提高,讓英語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服務(wù)。
參考文獻:
[1]陳麗清.新的英語教學模式——民主與互動性教學.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2010.
[2]劉玉紅.英語課堂教學生生互動模式管窺.教學與管理,2010.
[3]金海玉.淺析語言輸入、互動、輸出假說與二語習得的關(guān)系.海外英語,2012.
作者簡介:
張玲,山東省煙臺市,山東省煙臺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