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瑜
【摘要】“測量”單元包括毫米、分米認識,千米的認識,噸的認識,旨在讓學生對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有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但“千米”與“噸”難建立“量感”.只有加強實踐與體驗,才能更好地牽手“量感”.
【關鍵詞】體驗;調(diào)查;估測
新課標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的教學目標.從教學目標的具體設置可以看出,新課標更加重視對測量過程的感知與理解,即在測量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量感”.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發(fā)展“量感”呢?
一、體驗與計算,在建立深刻表象中“奠基量感”
長度單位的表象是學生理解物體長度的基礎,教師要善于把表象建立與學生的感知相聯(lián)系,加深對長度單位的體驗,從而形成鮮明的表象,為培養(yǎng)“量感”奠基.
如,在教學“千米”時,先讓學生猜一猜“千米”這一單位與誰關系密切?質疑“能比畫大???能用尺子量一量長短嗎?”進而引發(fā)探究的欲望“你知道1千米大概有多遠嗎?”學生猜“有走廊那么長?因為感覺很長.”有的說“有50間教室那么長,感覺千米應該很長,數(shù)量多.”如何有根有據(jù)的體驗千米的長短?“我們能估一下教室大概有多長嗎?”學生很快估出大約是8米長.“一間教室大約8米,能估一下走廊有多長嗎?”討論中形成共識走廊大約有六間教室那么長.用乘法計算出走廊大約有50米長.“50米大概走多久呢?”學生有了體驗的沖動,一名學生從走廊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其余同學掐時間,很快得出50米大約走30秒,這時啟發(fā)推理100米、1 000米大約走多長時間呢?順勢小結:我們還可以借助時間認識1千米有多遠,拓展學習方式.接著引導學生思考“1千米大概要走10分鐘,那如果騎自行車呢?開小車大概要多長時間呢?”在不斷追問中,學生對千米有了初步的認知,結合平時上學、走路或騎車的時間,推算家到學校的距離,最后,利用課間時間到操場走五圈,準確感受一千米的距離.
“量感”是建立在學生體驗基礎上,教師通過以小估大,形成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借助時間計算,體驗“千米”長短;通過“生活中從哪里到哪里大概是1千米?”促使學生對頭腦中剛形成的千米表象提取出來;通過“走一走操場五圈”的活動體驗,再次對千米進行精確的感知,幫助學生建立了一千米的鮮明表象;借助上學使用的出行方法及所用時間,建立幾千米的表象.將長度單位的建立與實際體驗、推理、計算感知,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深刻的.“體驗與計算”讓學生對千米的認知更豐滿,表象的建立更形象深刻,從而為“量感”發(fā)展提供知識基礎.
二、調(diào)查與推算,在積累活動經(jīng)驗中“發(fā)展量感”
教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diào)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體驗.調(diào)查“1噸有多重?”“如何節(jié)約1噸水”,在積累活動經(jīng)驗中發(fā)展“量感”.
在學習“噸”時,讓學生事先調(diào)查自行車、摩托車、小車的重量,選擇這三個物品是因為自行車我們扛得動,用千克做單位;摩托車很重,扛不動,但還不足1噸,大概是500多千克,利于與1噸做對比;而小車的重量大概是1噸左右,幾個人都很難搬得動,使學生借助“經(jīng)驗”對噸有了初步的感知;接著如何讓學生具體感知噸的大小呢?我先讓每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 000千克即“1噸”;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0名學生約重1噸.在“體驗”中對1噸的“量感”有更深刻的認識,借助“數(shù)”理解“量”,使“量”更直觀.
知識與經(jīng)驗共生,數(shù)學與生活同在.將1噸抽象的質量與學生熟悉的小車聯(lián)系起來,初步感受1噸提不動、搬不動;借助一袋大米、一名學生的重量推算1噸的“數(shù)量”,將“量”的感知化為“數(shù)”的大小,使“量感”更直觀,讓學生通過調(diào)查而不止步于單純調(diào)查,引導學生經(jīng)歷“調(diào)查”到“推算”的過程,既加深對質量大小的感知,又在推算中發(fā)展“量感”.
三、估測與應用,在發(fā)展估測能力中“提升量感”
“量感”的建立、發(fā)展和提升的過程中估測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估測能力的提高就意味著量感的增強.所以在教學中尤其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讓學生感受估測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學完長度單位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題,選一段路,估測一下大概有多遠?有學生說,我用時間來估測我家到學校的距離,我大概走了15分鐘,根據(jù)10分鐘大概走1千米,算出我家到學校大概是1 500米;用摩托車的千米表測量經(jīng)過的距離;有學生說,我直接導航一下,直接可以查看我家到廈門中山路的距離.借助先進的手段可以幫我們快速了解我們到出行目的地的距離,方便我們預算時間.有學生發(fā)現(xiàn)翔安大道的兩旁都有路燈,數(shù)一數(shù)經(jīng)過多少根的路燈,也能算出大概經(jīng)過了多遠,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回到數(shù)學中的估測方法,巧借標準.學生通過標準的計算,很快就學會用恰當?shù)臉藴嗜ス罍y距離.
估測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測量的特征和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大致確定測量結果的范圍,對測量結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斷,還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選擇恰當?shù)臏y量工具,加深對度量單位的認識,提升“量感”.
學生的“量感”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期積累、實踐、體驗中慢慢感悟而來,“量感”的發(fā)展應該貫穿于“長度”教學始終,需要教師為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鋪“路”搭“橋”,?!罢{(diào)查”與“運用”,“量感”因“調(diào)查”而深刻;因“有用”而被重視,被強化.實踐與體驗使學生對測量的過程和結果真正理解和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牽手”量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