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蘭
摘 要:
近些年西方節(jié)日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例如不少學生熱衷于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青年熱衷于西方情人節(jié)。本文主要通過討論中西方節(jié)日的差別和背后的原因來探討文化認同感的意義。文化認同感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部分,即為軟實力。因此,我們需了解西方節(jié)日是否對我國有影響。
關鍵詞:中西方節(jié)日;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宗法血緣;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文化認同感
近些年,對于西方節(jié)日在我國如此盛行的情形,我們一直難以下定論。有學者認為,過度熱衷于西方的節(jié)日會使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漸失去吸引力;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兩者并不沖突,過西方的節(jié)日并不會讓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失去其本質的意義,更不會使其失去傳承的動力。這兩種觀點都有其理論依據,但如果我們自身想對此種情況做出判斷,就需要了解中西方節(jié)日的不同之處并對其進行解析。
中國“中元節(jié)”及西方“萬圣節(jié)”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有一個節(jié)日稱之為“鬼節(jié)”:中國中元節(jié),西方萬圣節(jié)。雖然都為鬼節(jié),但其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中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俗稱為“七月半”、“鬼節(jié)”或者“亡人節(jié)”。傳說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陰曹地府會放出所有鬼魂,民間將在這一天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不少地方仍延續(xù)了燒紙錢的習俗,紙錢一般都燒很多,以便祖先在陰曹地府夠花,也表達對亡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些人家會為孤魂野鬼燒紙錢,希望孤魂野鬼不與自家祖先爭搶錢財。民間還流傳著為祖先準備下酒菜的習俗。晚飯準備足夠的下酒菜讓祖先享用,表示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其次,有些地方還流傳著放河燈的習俗。河燈一般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五顏六色的河燈,并在底座上放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上亡人的名諱。商家則習慣做一只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大法船可將一切亡靈,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晚上,人們將一盞盞河燈放在河水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花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河燈在水中打旋,則認為亡魂讓鬼魂給拖住了。如果河燈在水中沉沒了,則認為亡魂得到了拯救,已經轉世投胎了。如果河燈漂得很遠或靠岸,則認為亡魂已經到達了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傊藕訜粢彩菫榱似砀WT?,希望亡人能在天國保佑人家一切順風順水。
西方則有一個對應的節(jié)日,稱之為萬圣節(jié),為每年陽歷的10月31號。萬圣節(jié)主要流行于北美地區(qū)、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新西蘭。萬圣節(jié)起源于一種惡作劇,大人會帶著小孩去點了燈做了裝飾的人家要一些糖果,討糖的過程中,孩子只能站在門口不能進去主人的房屋。主人一般會給予小孩一些糖果和糕點。如果主人家不愿意給孩子糖果或糕點,這時孩子們就會捉弄這戶人家。這也就是所謂的“trick or treat”。而各戶人家或者商鋪的裝飾也是隨主人的喜好。南瓜燈,鬼臉,黑蜘蛛,白衣鬼黑衣鬼都是人們喜歡的主題。出去討糖的孩子們也會身著各色的詭異服裝,主題也大都是這些。近些年來,也有孩子會身著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的服裝,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造型都可。
從以上的描述,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中國的中元節(jié)以祭祀祖先為主,氣氛莊嚴肅穆,而西方的萬圣節(jié)則以娛樂為主,氣氛愉悅歡快。這與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價值觀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很多宗教信仰,其中以道教和佛教最為鼎盛。古代社會,儒家思想占據了很多人的思想行為習慣??鬃釉凇墩撜Z》中提及“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痹谌藗兊乃枷肜铮肮怼笔且环N邪惡的東西,人們應該遠離它。人們不能拿鬼開玩笑,更不能裝神弄鬼。而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的思想里,鬼并不是一種可怕的東西。生與死更是一種常見的自然規(guī)律。死并不可怕,并且鬼節(jié)更是一種可以用來慶祝的節(jié)日。此外中國一直以來就極為尊重宗法血緣的關系,認為血緣是傳宗接代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祭祀祖先,為祖先焚燒紙錢,為祖先準備下酒菜。而西方人則沒有祭祀祖先這一觀念。西方人認為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身上找到生靈的替身,獲得重生的機會。人們害怕亡魂來取走自己的生命,因此選擇扮成鬼魂來嚇走亡魂,這在最開始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但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萬圣節(jié)裝扮的形式越開越開始向娛樂方向轉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別。西方較為注重個人主義,因此,他們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生存的權益。中國人卻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以祭祀祖先為主,血液里滲透了宗族觀念,希望祖先可以保佑闔家安康。
盡管中西方節(jié)日存在著如此鮮明的差別,但現代社會的年青人仍然熱衷于過西方的節(jié)日,我認為這與文化認同感有聯(lián)系。
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美國當代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學家。他曾經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中國人在中元節(jié)祭祀自己的祖先,放花燈來表示自己對祖先的思念?!白嫦取?、“河燈”對于中國人來說,就是對自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認同感。西方國家在歡度萬圣節(jié)的時候,仍然恪守基督教“生與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規(guī)律”的準則,仍然相信自己國家堅持的個人主義,這在宗教以及價值層面來說,依然是一種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認同感的核心是對自己民族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環(huán)境下,堅持文化認同感也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軟實力”。
近些年來,國內很多青年人開始歡度西方節(jié)日,例如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等。年輕人的這種西方節(jié)日的歡度,更多的是一種新鮮感和從眾心理,沒有文化認同的意義。反而,在歡度西方節(jié)日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忘記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中元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也就是說,國人依然堅持著我們自己國家的文化認同感,這對于提升我國的綜合軟實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功志,王春暉,慈麗妍. 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 [J]. 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
[2] 張承平, 萬偉珊. 文化的普適與包容——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