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摘 要:語文教學不能忽視知識的獲得。教學沒有語文知識的支撐,所謂的“對話”“體驗”“解讀”“建構”就會成為低層次的簡單重復。如何讓“語文知識”這朵花,開而無痕,落地有聲,真正扎根在學生的心田?建議運用教學新策略:形象教學和文本情境相結合,趣化語文知識;善于調用學生“知識經(jīng)驗”,輕輕松松教知識;聚焦、裂變相結合,舉一反三學知識;知識滲透與整體把握互為補充,完善語文知識;批判性閱讀,在自主探究中尋找語文知識。
關鍵詞:語文知識;文本情境;知識經(jīng)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這是告訴我們要正視語文知識素養(yǎng)在整個語文素養(yǎng)中的獨特功能,正視語文知識在學生語文學習中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它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學生形成強烈語感的催化劑。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談語文知識就色變,一談語文知識教學就是聯(lián)想到應試教育。關鍵是要讓“語文知識”這朵花,開而無痕,落地有聲,真正扎根在學生的心田。
一、形象教學和文本情境相結合,趣化語文知識
面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如果脫離文本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以林林總總的例字、例詞、例句、例段來條分縷析地講解語文知識,小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因此,教語文知識,必須把概念進行形象化,讓學生觸手可及。一位老師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通過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景、實踐情境等形象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實踐探究、操作驗證、合作交流中,眼、耳、手、腦、口多種感官并用,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獲得觀察、比較、歸納、類推等學習能力和知識。這樣的教學生動形象,趣味橫生。
二、善于調用學生“知識經(jīng)驗”,輕輕松松教知識
教小學生學語文知識,最好是在學生有一定的語匯積累和感性經(jīng)驗的基礎上。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緊緊依賴文本,充分發(fā)揮課文情與趣的“場”效應,將語文知識的教學蘊含在對課文的閱讀體驗之中,使語文知識鮮活起來。記得看的一段視頻教學《三亞落日》一課“夕陽入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將原文中的“落日”換成“你”,這一人稱的轉換,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其實,這也是教知識,教閱讀方法的知識——角色互換體驗。這比“三亞落日真美”這一陳述性知識更重要,語文知識是可以教得清晰而巧妙的。
三、聚焦、裂變相結合,舉一反三學知識
語文知識的掌握有聚焦,才有裂變。聚焦會使課堂有向心力,裂變才能創(chuàng)生新知。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聚焦進行比較,是為了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精確性,裂變實現(xiàn)舉一反三,讓其進一步掌握知識的本質聯(lián)系和內在規(guī)律。記得一位教師在教學《掌聲》時,首先聚焦課題“掌聲”,提問:“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掌聲,是什么樣的掌聲?”通過自主學習,學生知道 共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是鼓勵、加油的掌聲,第二次是贊揚、肯定的掌聲。再裂變到文中,兩次掌聲給小英帶來什么變化?學生通過朗讀、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文中多次寫到小英的神態(tài)與動作,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領悟“掌聲”的內涵。接著給出一道訓練題:
在我蹣跚學步時,_______給我_______的掌聲。
在我演講成功時,_______給我_______的掌聲。
在我________時,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一來,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鞏固,情感得到了升華,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有效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授予他們探求新知識的方法,有助于他們將來在更高階段和更深層次的學習,實現(xiàn)在“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的理想境界。
四、知識滲透與整體把握互為補充,完善語文知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整體把握”。“整體把握”是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規(guī)律的。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特殊的實踐認識過程。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呈螺旋狀向上發(fā)展的過程。記得看過視頻教學“番茄太陽”一課,教師以作者衛(wèi)宣利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以“番茄太陽”為教學核心,提出:“盲童明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學生認真品讀,細心研究,大膽發(fā)言,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語言,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明明。她漂亮可愛、聰明好學、心地善良。知識滲透融入教學細節(jié)的點點滴滴中,最后整體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五、批判性閱讀,在自主探究中尋找語文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yǎng)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記得看過的視頻教學“水”一課,學生多次質疑:“明明只有一勺水,怎么會像一條小溪流傾注而下呢?”真的能“聽得到每個毛孔張開嘴巴的吸吮聲”“感覺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嗎?一勺水真的能夠“水,不多不少”“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嗎?這些矛盾、反常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寫錯了,或者是文中的敗筆?這時教師放手讓他們自讀自悟,討論交流。一會工夫問題就得到了解決:這是因為作者太渴望水了。在無比干旱的情況下,母親用一勺水給我們沖涼,對我們四兄弟而言,是無與倫比的舒暢。采用這種獨特的寫法,把內心的視覺、聽覺和膚覺都細膩地表達出來。閱讀這樣的文字,我們不單感受到了水滋潤的狂歡,也感受到了語言的狂歡。
花開無痕,落地有聲。雖然小學語文中的“知識教學”爭辯難息,但幸運的是我們還是觸摸到了一些“真理”,明晰了一些“方向”,探尋出了一些“新策略”。我希望在小學語文教學這條康莊大道上,花兒常開,花香常伴。
參考文獻:
[1]陸志平,李亮.課程標準案例式導讀與學習內容要點:小學語文[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國民.關于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0(10).
[3]韓雪屏.審視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M].語文建設,2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