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代賣引法對茶葉市場的管理

2018-01-04 03:41:51陶覺遜
中國茶葉 2017年7期
關鍵詞:茶法產(chǎn)茶茶商

陶覺遜

(揚州大學法學院)

宋代賣引法對茶葉市場的管理

陶覺遜

(揚州大學法學院)

宋代賣引法作為茶葉市場管理的法律,是從禁榷法轉(zhuǎn)變而來。它反映了自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官府茶葉市場法律管理思想和手段的根本性變化,即從二元茶法向統(tǒng)一茶法的轉(zhuǎn)變。關于賣引法,史載:“茶法自政和以來,官不罷場收買,亦不定價,止許茶商赴官買引,就園戶從便交易,依引內(nèi)合販之數(shù),赴合同場秤發(fā),至于今不易,公私便之”[1]。而“建炎渡江,不改其法”[2],說明政和茶法與南宋茶法一脈相承。

一、崇寧年間恢復榷茶法

宋徽宗時期是北宋政治最為黑暗的時期。為了搜刮更多財富,擴大政府對茶利的占有,于是大改茶法,廢通商行榷法。主持者蔡京于崇寧元年聲稱,“祖宗立禁榷法,歲收凈利凡三百二十余萬貫,而諸州商稅七十五萬貫有奇,食茶之算不在焉,其盛時幾五百余萬緡。慶歷之后,法制寢壞,私販公行,遂罷禁榷,行通商之法。自后商旅所至,與官為市,四十余年,利源寢失。謂宜荊湖、江淮、兩浙、福建七路所產(chǎn)茶,仍舊禁榷官買,勿復科民,即產(chǎn)茶州郡隨所置場,申商人園戶私易之禁,凡置場地園戶租折稅仍舊。產(chǎn)茶州軍許其民赴場輸息,量限斤數(shù),給短引,於旁近郡縣便鬻,余悉聽商人於榷貨務入納金銀、緡錢或并邊糧草,即本務給鈔,取便算請於場,別給長引,從所指州軍鬻之。商稅自場給長引,沿道登時批發(fā),至所指地,然后計稅盡輸,則在道無苛留。買茶本錢以度牒、末鹽鈔、諸色封椿、坊場常平剩錢通三百萬緡為率,給諸路,諸路措置,各分命官”[3]。蔡京對“法制寢壞”“利源寢失”極為不滿,對通商法的指責更為嚴厲,認為這是利源流失的根源,因此迫不及待祭出“仍舊禁榷官買”的法寶,全面復辟榷茶法,重新由官府控制茶葉市場。

崇寧榷茶法的主要內(nèi)容有如下8條:一是將荊湖、江、淮、兩浙、福建7路州軍茶產(chǎn),依舊禁榷。二是各茶場均有茶本錢。三是確定茶園戶的買茶年額。四是設立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五是各茶場登記管轄的園戶姓名,產(chǎn)茶由官府直接收購。六是“產(chǎn)茶州軍許其民赴場輸息,量限斤數(shù),給短引,於旁近郡縣便鬻”。七是“余悉聽商人於榷貨務入納金銀、緡錢或并邊糧草,即本務給鈔,取便算請於場,別給長引,從所指州軍鬻之”。八是“商稅自場給長引,沿道登時批發(fā),至所指地,然后計稅盡輸,則在道無苛留”[4]。如此則“大法既定,其制置節(jié)目,不可毛舉”,形成兩宋時期全國茶產(chǎn)基本被榷的時期。

蔡京榷茶的根本目的是“茶利自一錢以上,皆歸京師”。其子蔡絳不打自招地供認,“公始說上以茶務,若所入厚,專以奉人主”,這當然是“京本意”,“而西北邊糧草,名曰便糴、結糴、貼糴、括糴之名起,蓋以官告度牒之類,等第抑配,而邊民不聊生矣,京之誤國類如此!”[5]蔡京倒行逆施,所作所為違背了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要求,很快也搞不下去了。榷茶僅有3年,崇寧四年茶法再次改革。

這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引代榷,實行賣引法。主要內(nèi)容為:“罷官置場,商旅并即所在州縣或京師給長短引,自買于園戶。茶貯以籠篰,官為抽盤,循第敘輸訖,批引販買”。官府取消官方茶場,不再直接經(jīng)營茶葉,放開茶葉買賣業(yè)務,商人直接到產(chǎn)茶州縣或州縣請長短引,經(jīng)官府“抽盤”檢查后,輸息批引販賣。茶引有長短引之分,長引可以到其他各路販賣,期限為1年,短引僅限本路,期限也只有1個季度?!跋奕肇溬u,如有過限,并行拘收,別買新引”[6]。由于“逐路重別立到息錢多寡不等”,故作出“每斤各量添一十文,其見納息錢不及一十文者,并只對數(shù)增添”的規(guī)定,而“內(nèi)元買價小,搭息多,即不得過元買價一倍”[7]。同時對茶商采取一定的優(yōu)惠措施,“諸路舊例原無加饒耗茶去處,并依江東例加饒一分”,以“招誘客人廣行興販”。經(jīng)過如此整頓,茶法更加嚴酷,官府搜刮到大量茶利?!爸脸鐚幰院?,歲入之息,驟至二百萬緡,視嘉祐益五倍矣”[8]。大觀三年,東南七路茶息達125.19余萬緡,榷貨務兩年所得茶錢118.5萬余緡,一年的茶利超過184萬緡。蔡京每年以百萬緡輸京師供徽宗揮霍,至此“茶事益加密矣”,但后果十分嚴重,所謂“掊息益厚,盜販公行,民滋病矣”。

二、政和二年行合同場法

崇寧四年的茶法僅維持了7年。政和二年,蔡京第三次對茶法進行了改革,所謂“大增損茶法”,正式行合同場法。其法:“置場于產(chǎn)茶州軍,而簿給于都茶場。凡不限斤重茶,委官司秤判,毋得止憑批引為定,有贏數(shù)即沒官,別定新引限程及重商旅規(guī)避秤制之禁,凡十八條,若避匿抄札及擅賣,皆坐以徒”[9](政和茶法42條的主要內(nèi)容,不再進行轉(zhuǎn)述,參見《宋會要輯稿》食貨30之39~44,并參閱漆俠《宋代經(jīng)濟史》下冊及《農(nóng)業(yè)考古》2007年第2期第200~204頁)。

從市場管理手段來看,政和茶法已經(jīng)從崇寧榷茶的行政管理手段為主轉(zhuǎn)移到依靠法律管理為主要內(nèi)容的管理體制。茶法加強了對茶園戶的控制,茶園戶有固定的戶籍管理,茶園戶所產(chǎn)茶數(shù)量和質(zhì)量也納入到管理的范圍,規(guī)定不得賣茶給無引茶商。茶法對茶商的控制更緊,從茶引領取、買茶方式、茶葉銷售地域、銷售時間,甚至盛茶用具均有嚴格規(guī)定。茶商只能在官府約束和嚴格管理下“自由”交易。如此看來,官府雖然不再直接插手茶葉貿(mào)易,但絲毫沒有放松對茶葉貿(mào)易與市場的監(jiān)管。宋代茶葉市場正是在賣引法的榷茶形態(tài)下,按照官府意志進行有效管理。這種制度既不是通商法,又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禁榷法。官府沒有干涉茶葉具體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又不斷絕商人同茶葉生產(chǎn)和所有者之間的交換。但是,官府對茶商從事茶葉貿(mào)易有相當嚴密的法律規(guī)定,從而通過這些規(guī)定操縱市場,最大限度地榨取茶利。正是因為賣引法有如此特點,因而成為南宋茶法乃至嗣后歷代茶法的樣板。因此,賣引法市場法律體制的建立,具有深遠的影響。

合同場賣引法對茶葉市場的影響甚巨,主要表現(xiàn)為4個方面。一是官府的茶利激劇增加。至政和六年4年中,收息錢1000萬緡,茶增128.56萬余斤。政和改茶法,官府“歲收息至四百余萬緡”[10]。茶利增加的全部秘密是官府建立了“責土產(chǎn)于園戶,收引息于商人”的賣引茶法。二是造成對市場的嚴酷搜刮。為了加緊搜刮,官府嚴立“比較之法”,各級官吏不遺余力搜刮茶利,以求考課及時乃至升遷。一些非產(chǎn)茶區(qū),如陜西也有增課之說。增價的結果,造成市場萎縮,茶銷更加不暢,官府采取強制手段把茶硬性攤派到農(nóng)民頭上。茶引也是攤派的,“鹽鈔茶引類多抑配”。三是造成茶價飛漲,私販泛濫。茶價高昂,消費者難以承受。兩浙一帶人們飲茶成習,“窮荒之民,有經(jīng)歲不食鹽者,茶則不可一日無也。一日無之,則病矣。昔時晚春采造,謂之黃茶,每斤不過二三十錢,故細民得以厭食。今買引之直,已過數(shù)倍矣。未有茶也,民間例食貴茶,而細民均受其害”[11]。銷地市場與產(chǎn)地市場茶價飛漲,使茶葉市場受到嚴峻考驗,私販驟興,泛濫成災,“盜販公行,民滋病矣”。四是對國家財政產(chǎn)生消極影響。表面上看,官府的茶稅收入激增,但這無異于殺雞取卵,把天下財物全部集中到官府,造成地方財力貧乏。宰相李綱指出:“摘山煮海者,天下之利源,而國家經(jīng)費所賴以給足也。祖宗之時,茶鹽之利在州縣,則州縣豐饒。崇(寧)(大)觀以來,茶鹽之利在朝廷,則朝廷富實。其后悉歸于御府,以為玩為宴游錫予之物,則天下利源竭矣”[12]。

蔡京像及其手跡

三、南宋對合同法的發(fā)展

南宋茶法以政和茶法為范本,經(jīng)增刪而來,實際上是合同場賣引法的繼續(xù),其對茶葉市場的管理辦法基本內(nèi)容沒有變。這也是史書所云“建炎渡江,不改其法”,政和合同場買茶,“至于今不易,公私便之”的原因。東南地區(qū)“高宗建炎初,於真州印鈔,給賣東南茶鹽”,建炎二年由梁揚祖建立了茶鹽法。南宋在臨安、鎮(zhèn)江府、建康府建立了榷貨務,“建炎三年置行在都茶場”,專門管理茶引和茶息事宜,“罷合同場十有八,惟洪江、興國、潭、建各置場一,監(jiān)官一”。

東南茶法在繼承北宋末年賣引法時,也稍有不同,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一是別印食茶小引。形成“長短小引相兼,從人之便”的局面。二是增收茶稅翻引稅。翻引錢即前往以前禁止貿(mào)易的地方銷售,茶引要批改而收的茶稅。原來長引“水路不許過高郵縣,陸路不得過天長縣”,現(xiàn)在“如愿往楚州及盱眙軍界住賣,每二十三貫并二十六貫引各貼納翻引錢十貫五百”,如到楚州盱眙軍翻改去淮北州縣,“每引更貼納錢十貫五百文”。這樣到楚州盱眙軍的引錢在原引價的基礎上增加了57.0%~65.2%,到淮北等地更增加了80.8%~91.3%。三是對園戶增俵茶引。如江州瑞昌“民負茶引錢,新舊累積為一十七萬有奇,皆困不能償。死則以責其子孫”,牽涉到千余戶之多。四是不管茶樹數(shù)量及存廢,一律收稅。如邵武軍“管下四縣,有產(chǎn)茶價錢歲納之數(shù)通不及一千七百緡”。紹興年間行經(jīng)界法,“鄉(xiāng)民植茶雖止一二株,盡籍定為茶園,敷納價錢,無慮數(shù)千戶,后雖荒廢無復存者,所料錢依舊輸納”[13]。五是對不植茶的貧下戶攤派茶引或茶。此以荊門軍最為典型。茶“以人戶為率,計口均敷,如家有一丁,則歲受茶三斤”,有的“一家買十三斤者”,這種行為“行之將及十年,豪商與猾吏通謀為奸,其弊不一”[14]。六是直接大幅度提高引價。這是官府搜括茶利又一最為有效的方法。福建借茶“系貴細品色最高,客人興販利厚”,官府增加引價60%~68%[15],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大量茶利。

南宋東南茶利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紹興以后,茶引歲入240萬貫[16],紹興二十四年,東南賣茶引歲入269萬貫[17],,淳熙初年達到420萬貫[18],茶利增幅達75%。正因為引價步步高漲,茶價日增,私販屢禁不絕,且愈演愈烈。尤其是茶經(jīng)“商販自榷場轉(zhuǎn)入虜中,其利至博,幾禁雖嚴,而民之犯法者自若也”[19]“鼎、澧、歸、峽產(chǎn)茶,民私販入北境,利數(shù)倍”[20]。官府對私販嚴厲打擊,規(guī)定“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馬負茶出境者,罪死”[21],但根本抵擋不住一浪高過一浪的私販潮。給事中王師心談到茶商私販時說:“自知戾法不顧,因去為盜。由引錢太重,貧不能輸,故抵此”[22]。私販的根子在于引價過高,中小商人無利可圖,因而走私市場繁榮,“茶鹽之寇”也始終是南宋封建統(tǒng)治權的一個重大威脅。

必須著重指出:南宋茶法的重大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川茶的廢榷引賣引法上。其藍本仍然是政和二年蔡京創(chuàng)設的合同場賣引法。四川茶法的重大變革是建炎二年的事,主持者為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在此之前,“蜀茶舊無榷禁。熙寧間,始令官買民賣,置提舉司以專榷收之政”。榷茶造成私茶盛行,人民深受其害,“其始歲課三十萬。李稷為提舉,增至五十萬緡。其后歲益多至百萬緡。久之,不能敷其數(shù),而蜀人以為病”[23]。為此,御史中丞劉摯、彭州知府呂陶、右司諫蘇轍等人均予以猛烈抨擊。北宋末年,東南廢通商行合同場后,茶利驟然增加,宋室南渡后,茶法照抄不誤,這不能不對四川茶法產(chǎn)生一定影響。同時四川又處于抗金戰(zhàn)線,急需大量財政支撐。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建炎元年趙開提出了更改茶法事宜。

趙開指出,榷茶買馬有五害。一是黎州買馬,嘉祐歲額才2100余匹,“自置司榷茶,歲額四千,且獲馬兵逾千人,猶不足用,多費衣糧”。二是嘉祐時以銀絹博馬,價皆有定?!敖耖L吏旁緣為奸,不時歸貨,以空券給夷人,使待資次,夷人怨恨,必生邊患”。三是設置榷茶機構榷茶時,向轉(zhuǎn)運司借本錢52萬緡,向常平司借20余萬緡,“自熙寧至今,幾六十年。舊所借不償一文,而歲借乃準初數(shù)”。四是榷茶造成茶戶破壞,私販公行。“榷茶之初,預俵茶戶本錢,而官買歲增,茶日濫雜,官茶既不堪食,則私販公行,刑不能禁”。五是蜀茶入關隴已難銷售?!俺衅綍r,蜀茶之入秦者十幾八九,猶患積壓難售,今關隴悉遭焚蕩,仍拘舊額,竟何所用?茶兵官吏,坐縻衣糧。未免科配州縣”。

趙開明確要求“請依嘉祐故事,盡罷榷茶,仍會轉(zhuǎn)運司買馬”,如此“即五害并去而邊患不生”。但趙開意識到行通商法阻力重重,尤其是東南茶區(qū)自嘉祐四年通商到崇寧元年復榷,僅43年時間,這與通商前榷茶長達近百年相比,一半時間都沒有,況且趙開更茶法前,東南茶區(qū)又先復榷,后實行改良了的榷法合同場賣引法,這不能對四川茶區(qū)有所鋏制和影響。因此,趙開建議“如謂榷茶未可遽罷,亦宜并歸轉(zhuǎn)運司,痛減額以蘇茶戶,輕立價以惠茶商”。他認為,只要按此法行事,“則私販必衰,盜賊消弭。本錢既常在,而息錢自給”。換言之,四川榷茶,同樣私販不斷,“盜賊”活躍。趙開的話打動了朝廷,“是其言”,提升趙開為都大提舉川陜茶馬事,推行更法。建炎二年四川“大更茶法,官買官賣并罷”“參酌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創(chuàng)條約,印給茶引,使商執(zhí)引與茶戶自相貿(mào)易。改成都舊買賣茶場為合同場買引所。仍于合同場置茶市,交易者必由市,引與茶必相隨”[24]?!安璋俳餅橐淮笠?,除其十勿算”“茶戶十或十五,共為一保,并籍定茶鋪姓名,互察影帶販鬻者。凡買茶,引每一斤,春為錢七十,夏五十。舊所輸市例頭子錢并依舊。茶所遇每一斤征一錢。住征一錢半。其合同場監(jiān)官,除驗引稱茶封記發(fā)放外,無得干預茶商茶戶交易事”?!芭f制買馬及三千匹者轉(zhuǎn)一官比,但以所買數(shù)推賞,往往有一任轉(zhuǎn)數(shù)官者。開奏請推賞必以馬到京實收數(shù)為格,或死于道,黜降有差”。由此可見,趙開茶法就是政和茶法的翻版,當然其對市場的管理手段也如出一轍。至此,南宋基本上第一次完成了全國范圍內(nèi)以合同場賣引法作為管理茶葉市場的法律依據(jù),東南、西南茶法在嘉祐四年至熙寧六年短短14年相同的通商法后,再次實行同樣的茶法。不過,這次歷史意義的茶法并軌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東南、西南的所謂二元茶法。這說明融禁榷法與通商法與一體的合同場賣引法具有較強生命力,比較適應官府、茶商的雙重需求,是兩宋茶法改革的最終成果。官府也取得了誘人的利益。到建炎四年冬,茶引息錢達170余萬緡,買馬超過2萬匹。紹興以后,提舉官又旋增引錢,至紹興十四年(1144),“每引收十二道三百文,比應祥初立法增及一倍,于是茶司一年遂收二百萬,而買馬之數(shù)復不加多”。紹熙初,成都府利州路23處茶場,歲產(chǎn)茶2102萬斤,“通博馬物帛,歲收錢約二百四十九萬三千余緡”。這大概是南宋川茶茶利的最高數(shù)額,這些錢對南宋抗金事業(yè)貢獻很大。

[1](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29之16。

[2](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甲集卷14《總論東南茶法》。

[3](元)脫脫:《宋史》卷184《食貨志·茶下》。

[4](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30之32。(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8《征榷考五·榷茶》。(元)脫脫:《宋史》卷183、卷184。

[5](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8《征榷考·榷茶》。

[6](清)陸貴逵編:《宣和遺事前集》。

[7](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30之36~37。

[8](宋)魏了翁:《鶴山集》卷48《邛州先茶記》。

[9]同[3]。

[10]同[2]。

[11](宋)楊時:《龜山集》卷4《論時事》。

[12](宋)李綱:《梁溪全集》卷63《乞修茶鹽之法以三分之一與州縣札子》。

[13](元)脫脫:《宋史》卷392《趙崇憲傳》。

[14](宋)洪適:《盤洲文集》卷49《荊門軍奏便民五事狀》、卷51《荊門軍論茶事狀》。陳傅良:《止齋集》卷19《桂陽軍乞畫一狀》。

[15](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30之6~7。

[16](宋)汪應辰:《文定集》卷2《應詔陳言兵食事宜》。

[17](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7。

[18](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4《總論東南茶法》。

[19](元)脫脫:《宋史》卷184《食貨志·茶下》。

[20](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卷18《蔣行簡墓志銘》。又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7,紹興二十七年七月庚午。(宋)熊克:《中興小記》卷37為“北境”,非“此境”。

[21](元)脫脫:《宋史》卷35《孝宗本紀》。

[22](宋)熊克:《中興小記》卷37。

[23](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甲集卷14《蜀茶》。

[24](元)脫脫:《宋史》卷374《趙開傳》。

猜你喜歡
茶法產(chǎn)茶茶商
茶山
2022年1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茶葉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2年4期)2022-04-23 14:09:38
人文天地
開放時代(2022年2期)2022-03-24 12:54:12
2021年12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茶葉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2年3期)2022-03-24 00:44:12
2021年7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1年10期)2021-10-21 03:04:01
2021年2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茶葉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1年5期)2021-09-10 07:22:44
二十世紀晚期西藏茶商的個人生命史研究
我國古代茶法演變規(guī)律研究
福建茶葉(2018年11期)2018-01-19 04:07:44
論清史館《食貨志·茶法》對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
圖說
百家講壇(2017年13期)2017-07-29 21:22:58
房产| 海原县| 揭西县| 河西区| 阿尔山市| 万全县| 屏边| 惠来县| 景谷| 平度市| 司法| 茌平县| 大港区| 理塘县| 棋牌| 延寿县| 家居| 博野县| 朝阳区| 绥棱县| 即墨市| 吉水县| 北票市| 进贤县| 肥西县| 杭州市| 邵武市| 卢湾区| 湘西| 班戈县| 济源市| 门源| 厦门市| 安达市| 奇台县| 巨野县| 泾川县| 砚山县| 沙湾县| 怀柔区|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