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室就是犯錯誤的地方——每個階段各有特殊的生命價值
學生對人生目標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樣的。人們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長”,然而人們也許忘記了,學生的生命價值不一定要用這些來衡量,況且每個階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價值,教師不要以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長”。
童年,應當無憂無慮,睜大眼睛盡情地欣賞世界。有人說,教室就是犯錯誤的地方。我想說的是:這個年齡也是可以出點麻煩的年齡。如果中國的孩子個個循規(guī)蹈矩,按長輩們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眾所周知的不正確的事,不能有自由的思想,那樣的教育,能有創(chuàng)造性嗎?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每個階段“達標”才算“教得好”?
教育不是辦奧運,教學更不是團體操,評價學生不應該只用一把尺子。
02 少上一節(jié)課也沒什么——別只顧“教”,卻忘了“學”
“少上一節(jié)課當真有什么不得了的后果?”我在學校提出這樣的問題,絕大部分老師同意我的判斷,甚至有人認為“少上20節(jié)也不一定會出問題”。
曾有個班,對某科教師的教學反映很不好,這個老師不認真?zhèn)湔n,上課照教參讀,作業(yè)不批不改不講評,教學評估,這名任課老師平均分“不及格”。但這個班考試成績卻并不差。學生畢業(yè)參加學校的調(diào)研會,直言不諱,說:“考得不錯,是靠同學們努力;也許是指望不上老師了,所以我們班的自學能力比較強?!?/p>
這個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不能用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和自學,但從中可以看到,學生素養(yǎng)的形成未必靠教師,也未必依賴課堂。目前中小學“重教輕學”傾向很嚴重,一是對教師要求過高,百般挑剔;二是課時過多,忽略了“學”。在教師職業(yè)水準不高的情況下,學生學習會出現(xiàn)困難;而教師在力能勝任的狀態(tài)下,學生往往也會缺乏主動性,過于依賴課堂和教師。
03 老師是學生相處最久的社會人——做學生的精神導師吧
學生需要有精神的導師。特別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需要有“人生標桿”式的人物在身邊。這個標桿式的人未必是歷史名人,或媒體宣傳的英模人物,而是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活生生的人。父母作為親人,有時起不到那樣的作用,或者達不到那種理想的境界,于是他會在社會上找尋。學校是他生活時間最多的地方,在這里,學養(yǎng)高的老師,有精神感召力的學長,都有可能成為他景仰的人。
他需要一個有人格魅力的靈魂的導師。在他心目中,這個人真誠可靠,像他背后的一座大山;這個人富有經(jīng)驗,總能在他最困惑的時候點亮一盞燈……
04 如何介紹學科很重要——別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小販”
甲老師說:“我這門課,就是靠多做題,熟能生巧。上屆高三,某某中學做了一萬多題,高考卷上果然有三道題基本一樣,所以一定不要怕做題……”
乙老師說:“我這門課,就是靠背,你背個滾瓜爛熟,考試不會吃虧的?!?/p>
丙老師說:“我上課說的話,凡是說了兩遍的,都要記下來,考試基本就考這些……”
我感到困惑:教師課堂上這樣介紹自己的教學,學生怎么可能對學科學習產(chǎn)生興趣?任課教師不向?qū)W生介紹學科內(nèi)涵,不介紹學科史,不介紹學習過程的不可知與趣味,而是用“好處”引誘學生,或是用考試恐嚇學生,這樣宣講,會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
很多教師就這樣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小販”,每天辛辛苦苦地做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事;他埋怨學生不愛學習,卻不去思考究竟是誰“高速度、高效率”地毀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05 晚自習就別拿來上課了——給學生留點自己的時間
如果學生“不在狀態(tài)”,不必強求他在課堂“學會”,他可能在課后“悟”出來。如果教師總是不放心,利用一切時間不斷向?qū)W生重復,不但低效,也會導致學生厭學。
晚自修是學生自學時間,每天有這樣兩三個小時,學生能做很多事,解決很多問題。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為課堂教學是同一要求,在課外,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發(fā)展個性化學習?,F(xiàn)在很多中學生的晚自修被“統(tǒng)”起來了,集中在學校,由教師看管;更難以理喻的是,晚上也上課。
問一所初中學校的校長,學生白天上課已經(jīng)很疲勞,為什么還要安排“上晚課”?校長說,是應家長要求開設(shè)的。家長認為學校應當保證學生利益,提高升入高中名校的比例。學校覺得不妥,老師們也不愿意,家長不斷上訪,教育局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這個“上晚課”,于是立刻形成風氣,所以該市才有晚上九點半交通“夜高峰”堵車的怪現(xiàn)象。學校的教學要聽從家長的安排,這種荒唐事,不知為什么,整個學校沒有不同意見。
06 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很重要——學生的愛好比教科書更有用
有個學生能說出校園里90種樹木花卉的名稱,讓我感到驚訝。校園里不是每種植物都有說明牌,那這位學生是怎樣弄清植物名稱的呢?他為什么會想到去弄清,又是通過哪些途徑獲取了知識呢?聽生物教師談起,他能記住的“90種樹木花卉的名稱”,并非教科書知識,考試也從未涉及,這就讓我對他刮目相看了。在應試教育下,“不考不教,不考不學”已成為很多學校的常態(tài),能說出校園里90種樹木花卉名稱的文科學生,太少。
學生有自己的愛好,不但生活充實,也有自信。他用自己的時間去解惑,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從這個過程中獲取的知識,比教科書更有用。
07 一份作業(yè)可以見品質(zhì)——讓一絲不茍成為習慣
上課時,我拿出幾本學生練習冊,讓大家看質(zhì)量問題,書脊封膠不牢,散開了。學生說,質(zhì)量問題多呢,某科教科書有脫頁,新水筆才用了一小截就不流利,面包袋上的保質(zhì)期隨便印,食堂飯菜規(guī)格不統(tǒng)一……我和學生一起感慨,如果每個人都認真一些,何至于有這些問題。“小事”,可以看出習慣和品質(zhì);只有讓一絲不茍成為習慣,“品質(zhì)”才能融化在生活中。
下一周的作業(yè),絕大部分學生做得很認真,誰也不想讓老師認為他是一個馬馬虎虎的人,誰也不想讓老師認為他是那種走上社會就鬼混胡來的人。
08 別讓學生變庸俗——教師需要知道學生的世界觀
庸俗的價值觀使一些青年學生過早社會化。
1984年,一次上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講到劉和珍不顧生病去參加請愿,有個男生脫口而出“找死啊”,舉座愕然——課堂上有這樣的學生,讓我“出離憤怒”。三年后再次教到這兒,我心里暗想:這回不至于了吧。沒想到課堂的歷史悲劇竟然重演,又有個男生說了句“找死啊”!我不得不停下來,講了三年前的“一模一樣”,而現(xiàn)在聽到這樣的話,我不生氣了,因為這樣的現(xiàn)實,時時刻刻在提醒我,教育不能培養(yǎng)“無惡意的閑人”。
學生人在課堂,身后有個影響他的“社會”。他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和親友共處時是怎樣看這個世界的,也許教師需要知道。
現(xiàn)在他到了課堂上,我未必能改造他,甚至對他也產(chǎn)生不了什么影響,但我有責任讓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種姿態(tài)活著,有人用生命寫詩,有人用熱血澆灌理想;你也可以為吃饅頭而活,但你不能踐踏高尚和美麗。
09 學校不是斗獸場——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之樂
在學校里,你也能看到那些沉靜的,“我和誰也不爭”的學生,他們愛的是“學”,而不是“比”和“爭”。爭強好勝的學生,往往會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無聊的爭奪。一些教師沒有智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之美,卻試圖誘導學生“你追我趕”以制造個人教學“實績”。我總是擔心“金牌爭奪戰(zhàn)”被移用到教育界來。學校可不是斗獸場。
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校運動會,跑3 000米,到了最后兩圈,學生、老師站在跑道邊,齊聲高喊:“加油!加油!”我站在跑道另一處,對每個跑過的學生喊的是“慢慢跑,聽我的,慢慢跑”。有老師、學生不理解,問:“你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也沒有。學生健康重要,明明已經(jīng)精疲力竭了,當然要放慢速度,“加”什么“油”?難道他是一臺機器?我不會讓學生這樣去拼命,來為我的班主任工作總結(jié)增加一行字。
10 為學生多開一扇窗——教師應該少一點功利意識
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總是追求“急用先學,立竿見影”。
有教師告訴學生:“這篇文章考不到的,可以不看”“這本教輔對考試有利,全做完”。如果總是和兒童談“利”,他會喪失學習的趣味。無夢的兒童,沒有朋友,只有對手;沒有合作,只有競爭;沒有高尚的追求,只有利益;沒有快樂,只有“成功”……
教學中能不能少一點功利意識呢?這一代教師的目光能不能看得稍微遠一些呢?
基礎(chǔ)教育階段,所有的實踐和探索都是有意義的,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因為我們的努力,為學生多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無論經(jīng)驗還是教訓,都是留給后來人的財富。教育教學如果一味追求“成功”,其過程必將印上“利益”的鈐記。
“基礎(chǔ)教育的特點,在于教師的全部努力,經(jīng)過漫長歲月之后,才能從人的教養(yǎng)、習慣方面看到一點點作用,而追根溯源,卻又未必能說清。教師一節(jié)課,僅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對于生命。”
拓展閱讀
主張“靜養(yǎng)式閱讀”
最近,學校的幾位愛讀書的老師在商討一個命題——“讓我們的學生跟著真正的讀書人學習”。良師興教,是教育常識;而當今社會一味追求“升學率GDP”。這種本末倒置,不合中國師道傳統(tǒng),代表的是當下平庸浮躁之風。教師是立校之本,唯此,學生才能真正有努力的方向。我認為,要培養(yǎng)出類拔萃的教師群體,只有拋卻雜念返其本,為教師創(chuàng)設(shè)“讀書靜修”的發(fā)展環(huán)境。
1.教師不讀書成了教育難題
學?!俺珜А苯處熼喿x,應當是有些難堪的事。良師興教,教師不讀書,何以為師?學校是傳道授業(yè)之所,教師本是讀書人,學校教育的常態(tài),是讓學生跟著讀書人在一起學習,而不是傳授“考試學”,帶領(lǐng)學生“模擬”“預測”“課課練”。課改最大的困難,可能還是因為相當比例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處在低水平。多年以來,很多學校很重視教師專業(yè)進修,提倡讀書,用盡激勵措施,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持之以恒的并不多,一些學校的“讀書會”也偃旗息鼓。究其原因,除了應試教學的壓力,可能還在于功利主義觀念作祟,缺少正確的閱讀理念,沒能把閱讀真正當作教師的生活方式。
必須正視應試教育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干擾。考察一些學校的教師閱讀情況,令人不安,甚至極其難堪。隨著教育投入的加大,學校裝備條件普遍好轉(zhuǎn),而一些學校的圖書館借閱率不升反降,有些新書上架一年也無人問津,教師和學生都忙于考試。一些教師自嘲只需讀三本書——教材、教參、教輔??陀^考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的評估及檢測模式不可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進修。以目前教師的專業(yè)狀態(tài),連迎合“提高升學率”這樣一個低標準也有困難。大批教師只能用加大作業(yè)量來對付應試,而并不具備教學智慧。
我在某地問幾位教師一年來讀了什么書,回答是“學校沒發(fā)”;在某省做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報告,互動時不止一名教師問“我們沒錢買書怎么辦”;也有些學校,校長不學無術(shù),也不鼓勵教師讀書,公開宣言“讀書多的教師難管”…… 這樣的學校,缺少讀書風氣,彌漫著庸俗和鄙俗,因而對教師的閱讀,很難提要求,提了也無用。真正有閱讀習慣的人,永遠有閱讀時間,不存在什么困難,不會受任何利益的驅(qū)動;而不想讀書的人,永遠會有各種各樣的一大堆理由。
弄虛作假的風氣破壞了學校的學風,真正進德修業(yè)的教師受制于不學無術(shù)的管理者,學校必然難以形成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曾有個校長述職,自報“本學年參加了17項課題”,從“世界級”“國家級”一直到“市級”“校級”。我至今不明白,教育界的人怎么可以這樣信口開河?!皡⒓恿?7項課題”,不但影響教學工作,沒有時間讀書;無視學術(shù)規(guī)范,則免不了違反學術(shù)道德。浮躁的風氣讓校園成了無知的樂園,真正的讀書人反而成了另類。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學生很難成為敬重教育、敬重知識的人。
讀書風氣的形成不可能依靠強制性管理。近年來,教育界考核評估檢查名目繁多,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有各種各樣的檢測方式;一些學校對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采取的措施,往往習慣性地提出考查指標,教師連聽講座也要“打卡”。照說這種嚴格的指標化管理應當有些成效,然而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依然不盡如人意。不可否認,在當今風氣之下,指標考核考查對落實某些工作有促進作用,但如果規(guī)定教師一年的閱讀量,規(guī)定撰寫讀書筆記的數(shù)量,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倒有可能讓一些人在“應付”中對讀書產(chǎn)生反感——我們不也??吹侥欠N在教師的耐心教誨下仍然“厭學”的學生嗎?
2.選擇“靜養(yǎng)式閱讀”
常有老師和校長詢問,學校怎樣才能辦出“特色”。我認為,時下學校紛紛追求“辦學特色”,一個省幾萬所學校,都追求“特色”,那就很難“特”起來;果真?zhèn)€個有“特色”,那基礎(chǔ)教育可能會出現(xiàn)違背常識、違背規(guī)律的趨向;更兼有“教育GDP”的考量,結(jié)果必然是“本體同質(zhì),整體異化”。而目前學校最大的隱患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真的想做點實事,不如清靜無為,為教師創(chuàng)設(shè)發(fā)展的環(huán)境。我主張采用“靜養(yǎng)式閱讀”——什么具體要求也不要提,更不用指標考核,讓老師們安安靜靜地讀三年書,庶幾可找到做教師的感覺,學校的面貌肯定也會好起來。
3.為什么要“靜養(yǎng)式閱讀”?
首先是為克服浮躁之風。如今教育界做什么事都離不開“利”與“效率”,考核學?;蚪處煟傆小爸笜恕?,都要設(shè)置一些“硬杠杠”,以“達標”。比如,說到提倡教師讀書,校長馬上就考慮“定指標”,每人每年讀多少本,是用交讀書筆記的方法,還是出張試卷考一考,總之,擔心教師弄虛作假。說起來很尷尬:教師本當是讀書人,可是現(xiàn)今教師的閱讀量低得可憐;教師要學生讀書而自己不讀書,學生讀了書之后便看不起教師;一些教師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會形象很差。只提“靜養(yǎng)”,讓老師們的心靜下來,在一個不受干擾的環(huán)境中,通過閱讀,自覺地反思教育教學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提高個人修養(yǎng),讓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讀書人。不得不指出的是,時下許多學校,在各類檢查評估中,“上面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上面要什么我就有什么”,各級各類表彰的獎狀銅牌滿墻滿室,各級各類研究課題多如牛毛,標語口號壁上刷,校長滿嘴順口溜……然而在這些學校,往往只有極少數(shù)教師在自覺地讀書,雖然這樣的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真正的讀書人,但是他們的價值觀與周圍的環(huán)境往往格格不入,也不為大家接受。無孔不入的功利主義帶來的浮躁之風,制約了教師的進步。
其次是考慮閱讀自身的特征。作為一種生命方式,閱讀只能是“個人”的追求;閱讀只有“個人”才能完成,只有“個人”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因而只有“個人閱讀”才能真正獲得教養(yǎng)。同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歸根結(jié)底,教師全部教育智慧都是個人讀書思考及與他人交流而產(chǎn)生的,絕對不可能由于一個政策、一項措施而“雨后春筍”般地生出,外部的環(huán)境至多“催生”“促進”,沒有種子不行。
我的一位青年同事應約把讀書筆記結(jié)集出版,書名用了帕慕克的話——“把自己和書關(guān)起來”,這對我真是莫大的啟示!很多教師回顧自己的成長,也都很重視曾有過的讀書靜修經(jīng)歷。我回憶個人閱讀經(jīng)歷,但凡最終形成有價值記憶的閱讀,多是在獨處的狀態(tài)下?!拔母铩敝性谵r(nóng)村插隊8年,被剝奪上大學的資格,農(nóng)村也沒有讀書的環(huán)境,為得到一本書,往往要走幾十里路,如饑似渴,當年獨自在油燈下讀書的幸福感至今難忘。我認識的幾位前輩回憶最有價值的讀書,竟然都是在監(jiān)獄里!現(xiàn)在各方面條件比較好,正是一名教師專業(yè)進修的好時期,無論如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空間,如何抵御誘惑,拒絕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選擇。
又因為閱讀是充滿個人思維和情感活動的過程,因此它不大可能受行政措施的干預或管理。所以,閱讀需要一個“靜”的環(huán)境,沒有必要“集體行動”——中國的經(jīng)驗:報刊照片上那種教師坐在一起讀書的畫面,極可能在快門按下后就“散伙”了。讀書需要交流,可以有讀書會、書友會,然而前提必須是個人的閱讀。個人的閱讀是自由的閱讀。讀什么類別的書,一名教師應當有自己的選擇,因為他作為“師”,應當比學生善于學習。故而看到有一二十年教齡的教師詢問,要求專家開列書目,我就困惑,他為什么不具備起碼的判斷選擇能力?我甚至覺得他未必有讀書的欲望。換個角度,靜養(yǎng)式閱讀是非功利閱讀,讀什么,怎么讀,不要作任何硬性的規(guī)定,因為是“靜養(yǎng)”,可以隨心所欲。同樣,一部分人讀這樣的書,一部分人有其他感興趣的閱讀領(lǐng)域,是很好的狀態(tài)。我是語文教師,但我更多閱讀其他門類的書籍,我在閱讀時并沒有很強的“學科”意識,我享受閱讀的愉快,根本不在意是否“有用”。我在工作中接觸過許多有獨特見解的教師,觀察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幾乎都有比較廣闊的閱讀視野和豐厚的閱讀積累;他們能長期自覺地閱讀,如果一段時間沒讀什么好書,就覺得過得不愉快;他們善于探索與發(fā)現(xiàn),他們總是能通過閱讀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有趣的事物;他們也勤于思考,樂于交流;而這些教師對“賽課”“參賽”“評獎”之類的活動往往并沒有什么興趣。
也有同行表示擔憂:如果沒有具體要求,萬一老師們?nèi)匀淮蚺仆鏄罚趺崔k?我覺得這種情況可以忽略,因為讀書是個人的選擇。在任何社會的任何職業(yè)群體,追求靈魂幸福的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因而,對教師的閱讀,不必提太高的要求。簡而言之:一部分人追求這樣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師選擇一種生存方式。當下中國,在一所學校,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教師是真正的讀書人,對這所學校的學生來說,已算是很幸福的了。因為在這里,他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他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標桿,他能跟隨真正的讀書人在一起學習。
人物簡介:
吳非,原名王棟生,筆名吳非,南京人,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名教師,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1950年出生,1968年下鄉(xiāng)插隊,1982年春畢業(yè)于南京師大中文系,進入南師附中任教至今。主編《高中文言讀本》《初中文言讀本》《古詩文誦讀》《現(xiàn)代詩文誦讀》等20多種教學用書,為《中學語文(必修)》(蘇教版)、《新語文讀本》編委,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學之余從事雜文寫作,發(fā)表雜文、評論、隨筆2 000多篇,獲雜文界最高獎項林放雜文獎,出版雜文體專著《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用人術(shù)》,雜文集《污濁也愛唱純潔》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發(fā)的《不是愛風塵》引發(fā)了社會上對中學教育的大討論,出版教育隨筆集《不跪著教書》《教育參考——吳非視線》,在教育界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