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千山古洞刻石摩崖綜考

2018-01-01 14:22:43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題刻千山摩崖

梁 驥

(鞍山師范學院 美術(shù)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千山佛道教徒重視洞中修行,其初期固與自然條件不具備而修行于洞中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是在洞中修行更能得山岳鐘靈之氣。無量觀的羅漢洞,龍泉寺的“極樂洞”“洗塵洞”“了凡洞”,中會寺的“臥龍山寶泉玲瓏洞”,大安寺的“羅漢洞”,慈祥觀“玄合洞”,木魚庵“朝陽洞”,朝陽觀“冷洞”等,皆是如此。通過對石洞中殘留的明清時期所遺磚瓦的考察,我們能夠確認在明清時期千山僧道曾經(jīng)在洞中生活修煉。即使后來生活居住條件改善之后,還有僧道在洞中居住修行。千山古洞題刻既是歷史印記,又可視為僧道修行等宗教文化行為的書寫載體。僧道修行之外,千山古洞摩崖題刻亦記述了千山獨有的佛道兩教相和相諧的交融發(fā)展情況,同時也記述了古代士人游歷千山的情況。今僅就千山古代洞府的摩崖題刻,以佛教和道教區(qū)域逐次考述如左。

一、佛教區(qū)域古洞刻石摩崖

(一)香巖寺雪庵洞府題刻

雪庵洞又名老祖洞、祖師洞,位于香巖寺老祖峰陡壁上,為一巨大的巖縫,上窄下寬,微向東傾斜,深8米許,下部平均寬2米,最高處10余米。傳元代高僧雪庵在此洞修煉,洞因此得名。明朝重修洞口,用石和人造條石、方石砌成檔墻,下留門,上留天窗。門拱形,高1.6米,寬0.7米。“雪庵洞府”石片鑲其上。其銘曰:

皇慶貳年祖師涅槃/雪庵洞府/隆慶元年發(fā)心重修刻石長57厘米,高33厘米。“雪庵洞府”自右而左橫刻,楷書。右側(cè)款識“皇慶貳年祖師涅盤”,自上而下直書一行8字,楷書。左側(cè)款識“隆慶元年發(fā)心重修”,自上而下直書一行8字,楷書。

雪庵俗姓金,《遼陽縣志》述雪庵曰:“雪庵,香巖寺得道高僧也。相傳原充軍人,家鞍山西勾家寨。元代征役頻煩,從征十年。一旦旋里,抵家已夜,系馬門外。潛入,借月光窺窗,見妻與少年共寢,忿極,欲手刃之,轉(zhuǎn)念紅塵煩惱,殺彼何為?乃留刃而去。葢少年非他,乃其女也,生于離家后,故不知也。先隱于夕陽寺,以妻女常往哭請,乃避之香巖寺,苦修得道焉。[2]”關(guān)于雪庵,清人張玉書《游遼陽千山記》中有記述曰:“據(jù)元皇慶中直學士陳景元撰《雪庵塔記》言:僧自醫(yī)巫閭駐馬大安,后移居鴨綠江,復還香巖,具有異跡。[2]”相較于《遼陽縣志》,張玉書的記載頗為可信。亦可據(jù)此知雪庵和尚的大致行跡,即:初在醫(yī)巫閭山,后往千山大安寺,復去鴨綠江,再還香巖。

關(guān)于雪庵洞,清人繆潤紱亦有詩述曰:“石洞壁幽巖,何年力士斧。香火奉其間,開山想禪祖。遙遙西北天,普安同萬古?!焙茱@然,在清代雪庵洞府已經(jīng)從宗教景觀轉(zhuǎn)而為宗教人文相兼容的文化景觀。千山其他洞府亦與此相似,最初只是宗教場所,但隨著士人的游歷和歌詠,這些場所更多地蘊含了人文氣息。

雪庵洞府刻石書跡略能整飭而合八法。以香巖寺彼時游人之盛,寺僧完全可以請游山士人中擅筆墨者書此。

(二)大安寺古洞題刻

大安寺羅漢洞和觀音洞為千山古洞,刻石文字頗多,尤其羅漢洞,記述明朝出使朝鮮官員游歷事跡,意義尤為重要。

1.羅漢洞

大安寺羅漢洞位于文殊峰東南,又名中峰巖洞,因時常從洞內(nèi)噴出云霧,故命名為石洞藏云,為大安寺奇景。洞道穿山峰而過,西南東北走向,前后相同。洞長27米,呈弓形。前段洞道寬4米,中間段洞道寬3.85米。洞高最低處2米,最高處4米,平均洞高2.6米。洞西上方有一人工修鑿的天窗。西南為出入洞口,石砌一門,裝有門框和門。上方刻有“佛光普照”四字,兩邊和上方鑲有明嘉靖年間題刻洞銘石片,記述名人游洞之事。洞內(nèi)塑有十八羅漢像?!哆|陽縣志》記載:“洞內(nèi)十八羅漢。石壁間有明嘉靖丁酉九月重陽碑記,末署工科左給事中福清萃軒薛廷寵、監(jiān)察御史浙江思齋朱篪、巡按御史古澶駝村史褒善、工部郎中兩溪孫巨鯨等同游于此,刻石記事”[1]。清人郝浴有《羅漢洞》曰:“松云攢護間,杳然得翕受。拄杖香巖額,中有尊者某。應(yīng)是愛飛行,當翠鑿戶牗。深入幽轉(zhuǎn)明,一氣通前后。最后結(jié)窗欞,下窺萬壑陡。日輪漸南來,不吞已到口。就中諸圣僧,屈指客二九。嗔笑皆慈悲,雖怪不為丑。拂塵起摩索,始信仁者壽。松聲如耳根,胸中渾刷垢。愛此清涼居,熏風自為帚。抖擻出前巖,再坐洞門口。仰視檐石掀,怒出壓云母。既壓而復翹,俯仰盡諸有。五老立階下,純用大夫守。左壁擁高鄰,蒼茫以背負。萬松多于毛,碧青那可數(shù)”。

(1)龔用卿吳希孟游歷題記

大安寺羅漢洞口內(nèi)東壁有石片嵌其上,其銘曰:

嘉靖丁酉仲夏/壬子翰林院修/撰龔用卿戶科/給事中吳希孟/苑馬卿馮時/雍太仆寺少卿/李翔分守參議/高登副總兵李/景良寺丞呂朋/都指揮劉大章/陳善徐府同游/大安寺羅漢洞

刻石長72厘米,高37厘米。12行,滿行6字。字徑5厘米,楷書。

龔用卿(1500—1563),字明治,號鳳崗,懷安縣(今屬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人。嘉靖五年(1526)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左春坊、左諭德、翰林院侍讀直經(jīng)筵。參與修撰《明倫大典》《大明會典》。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善詩,有《使朝鮮錄》《云崗選集》行世。

吳希孟(生卒年不詳),字子醇,號龍津。武進人(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授東陽知縣,選戶科給事中。與龔用卿奉使朝鮮,還,擢江西參議,以事貶會稽縣丞,官終廣信知府。有《使朝鮮集》《釣臺集》行世。

千山大安寺羅漢洞刻石內(nèi)容記述了龔用卿、吳希孟等人于嘉靖十六年夏游歷千山情況。檢諸文獻可知,龔用卿、吳希孟是出使朝鮮之后,返京途中游歷千山。《明實錄·世宗靖實錄》記曰:嘉靖十五年(1536)十一月癸丑朔,丁巳(初五日)“以皇子生,遣翰林院修撰龔用卿、戶科給事中吳希孟為正、副使,頒詔于朝鮮國,賜國王以文綺、彩緞。[3]”明人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對龔用卿、吳希孟出使朝鮮的情況有詳細的記述:“十五年,皇子誕生(是為哀沖大子),命修撰龔用卿、給事中吳希孟頒詔。朝鮮國王率文武百官生儒郊迎至勤政殿,行開讀禮訖,宴于太平館。國王執(zhí)禮甚恭,因言及其祖非系李仁人之后,《會典》所書弒王氏四君之事,已經(jīng)累次奏準改正,迄今尚未改,朝夕營心,未嘗忘也。用卿等曰:‘此子孫不敢誣其祖父之心,不失為孝。若果非其后,禮當奏聞?!茢?shù)行別去。已而連日筵宴,致詞敬勞,俱感天朝厚恩,無敢顛越之意,多不能載。其王之賢而有禮如此。[4]”朝鮮國王李懌對龔用卿、吳希孟執(zhí)禮甚恭,一方面是對明朝的尊重,另一方面是請龔、吳兩位使臣改正《會典》中“所書弒王氏四君之事?!饼徲们洹窍C蠌某r回國后對朝鮮及國王李懌給予的評價很高:“翰林院修撰龔用卿、戶科給事中吳希孟使朝鮮還。言朝鮮素稱恭順,較之諸夷不同。而國家禮遇其國,亦未嘗以夷禮待之。邇者賚詔至彼,其王李懌又能恪遵典禮,敬事不違,良可嘉尚。請自今凡詔告敕諭,事關(guān)體制者,宜使之一體知悉,不必遣官,但因其朝貢陪臣即令賚回,庶以見朝廷殖有禮、懷遠人之意,禮部覆其議。詔可。[3]”

龔用卿、吳希孟在嘉靖十五年(1536)因皇子出生事去朝鮮頒布詔書,千山大安寺羅漢洞題刻時間在嘉靖十六年(1537)仲夏,顯然是二人使朝鮮回朝途中經(jīng)過千山做了短暫的停留,在馮時雍、李翔、高登、李景良、呂朋、劉大章、陳善、徐府等人的陪同下游歷了千山。

此刻石以書法論,因是有充分準備,書、刻均十分用心、整飭,書法風格略近柳公權(quán),整體氣息上亦饒有臺閣風度。

(2)薛廷寵朱篪等題記

大安寺羅漢洞口內(nèi)東壁又有所嵌石片,記薛廷寵等人游歷千山事,銘曰:

嘉靖丁酉時維九/月重陽日也同登/于此謹刻名如左/工科左給事中福/清萃軒薛廷寵/監(jiān)察御史浙江思/齋朱篪/巡按監(jiān)察御史古/澶駝村史褒善/戶部郎中兩溪孫/巨鯨/嘉靖歲戊戌春正/月吉日/都司掌印署都指揮使劉大章/軍政署都指揮僉事陳善/徐府同建

刻石長77厘米,高50厘米。11行,滿行13字。字徑5厘米,楷書?!岸妓菊朴∈鸲贾笓]使劉大章、軍政署都指揮僉事陳善、徐府同建” 附于“月吉日”行下,分三行小字鐫刻。

薛廷寵(生卒年不詳),字汝承,號萃軒,福清人(今屬福建省福清市)。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以行人選吏科給事中,奉使朝鮮,還擢都給事中,慷慨直言無所諱避,嘗疏劾諸大臣,皆當時用事者,有旨留用數(shù)人,諸大臣以廷寵言直俱不敢辯。工詩,行朝鮮詩收于《皇華集》,有《諫垣奏議集》行世。

朱篪(1493—1546)字守諧,號思齋,浙江山陰(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人。正德十五年(1520)會魁與兄朱簠同舉進士,嘉靖五年(1536)殿試,欽賜雙鳳齊飛匾。歷官揚州府泰興縣知縣、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湖廣,累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曾巡視遼東,來千山,有《九日游千山》《次韻東巖并郭初亭韻三首》《羅漢洞》等詩。

史褒善,字文直,號沱村,開州(今屬重慶市開州區(qū))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任行人、御史、遼東巡按、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南京吏部主事、江西按察副使、浙江參政、河南右布政使、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大理寺卿等職。曾巡遼東并游千山,有《次韻東巖并郭初亭韻三首》《千山遇雪》等詩。

孫巨鯨,字子魚,號雨溪,徽縣(今屬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人。少時聰明過人,明代嘉靖二年(1523)考中進士,授山西洪洞知縣,復升為戶部員外郎。后任郎中,奉旨往遼東總管糧食的貯藏和分類。嘉靖十六年(1537)與薛廷寵、朱篪、史褒善等人同游千山。

薛廷寵、朱篪等人游千山,非為專門游歷,當是在遼東處理公務(wù)時得暇所為。

刻石鐫刻工整、精細,書法近顏真卿早期作品,整飭而少變化,可見臺閣風度。

(3)華察薛廷寵等題記

大安寺羅漢洞口內(nèi)東壁有所嵌石,記華察等人游歷千山事,其銘曰:

翰林院侍讀錫山華/察工科給事中福/清薛廷寵奉使朝鮮/偕巡按遼東監(jiān)察御/史洛陽喬佑來游大/安寺羅漢洞/嘉靖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同游都指揮使/劉大章徐府謹識

此題記原鐫于石,后嵌于大安寺羅漢洞口內(nèi)東壁上??淌L73厘米,高58厘米。9行,滿行8字。字徑5厘米,楷書。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無錫(今屬江蘇省無錫市)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選為庶吉士、后調(diào)戶部主事,又遷兵部郎中。后任翰林院修撰,參與校錄各朝實錄。曾出使朝鮮。后任應(yīng)天府會試主官,拜侍讀學士。因拒絕嚴嵩結(jié)納,告老還鄉(xiāng)。工詩,著有《巖居稿》《碧山堂集》《知退軒集》《東行紀興》等行世。

考諸文獻,華察薛廷寵于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戊申(初九日):“以恭上皇天上帝大號,加上皇祖謚號及冊立皇太子、冊封二王禮成”事,奉詔出使朝鮮,“詔諭朝鮮國王李懌,賜王以彩幣、文錦。察等以開讀事竣,或國王援往例請留詔敕,從否?惟命。詔從其請。[3]”離京赴朝,華察、薛廷寵“下三河,趨蘇門,遵山海,放于平壤,東渡江,歷義、開諸州,以四月十日抵漢城?!钡綕h城后,二人受到了當時朝鮮國王和大臣們的歡迎:“王乃親率邦大夫士肅誠郊迓,擁詔入勤政殿,宣讀拜舞,禮成而退。[4]”

華察、薛廷寵在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游歷千山大安寺,《明實錄》記載他們是二月九日開始從京城出發(fā)出使朝鮮,《殊域周咨錄》記載他們是在當年的四月十日到達漢城,因而知華察、薛廷寵游覽千山是在他們?nèi)コr途中經(jīng)過千山時所為。嘉靖十八年(1539)華察、薛廷寵不僅游歷大安寺,還游歷了祖越寺。檢《遼寧碑志》,有記華察、薛廷寵于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十九日游祖越寺羅漢洞的刻石一片。其文曰:“翰林院侍讀錫山華察、工科給事中福清薛廷寵奉使朝鮮,偕巡按遼東監(jiān)察御史洛陽喬佑來游祖越寺羅漢洞。嘉靖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同游都指揮使劉大章、徐府謹識。[5]”此碑原嵌于今無量觀羅漢洞口石壁,后被撬起埋于地下。1997年重修無量觀觀音殿時,在殿內(nèi)挖出。想來此石當埋于羅漢洞歸無量觀管轄之時,即康熙中后期。從時間上看,華察、薛廷寵是在三月十九日游覽祖越寺后,三月二十日去大安寺游歷。

張玉書《游千山記》中曾記大安寺羅漢洞刻石情況:“羅漢洞深五六丈,懸崖后阻,蘚壁對峙,有明中嘉靖華學士察題石。[2]”

此刻石書法與龔用卿吳希孟等題記石刻相近,書、刻均十分用心,一派臺閣風度。

(4)佛光普照題刻

大安寺羅漢洞西門口上方巖壁嵌有石片,銘曰:

佛光普照/東京遼陽城守尉宗室永□重修/特授遼陽州正堂羅金身/九旗章京等/九旗倉委官淑/驛印政廳王/正黃旗委官諾/九旗領(lǐng)催等/九旗兵等/合城旗民商賈等/石匠董世亮/畫匠蘇俊/署遼陽正紅旗都尉明/署遼陽正藍旗云騎尉陸/住持僧/筑緣道人趙本修/乾隆四十五年荷月日立

刻石長100厘米,高48厘米。文19行,滿行12字?!胺鸸馄照铡笨唐渖希胺鸸馄照铡庇覀?cè)、下部、左側(cè)為款識。

劉偉華《千華山志》記《石洞藏云》曰:“寺北峰顛有天然石窟,中塑羅漢,形象古怪,栩栩如生。洞東口有窗,俯視深壑,只見樹杪鳥背。西口門上鐫‘佛光普照’四大字,左右嵌明人游山石刻。時有白云飄渺,高寒襲人。[2]”

檢《遼陽縣志》《職官志》(卷十八)中記清代遼陽城守尉,“福全,乾隆四十一年任。永愨,乾隆四十六年任。[2]”福全、永愨先后任守尉職。對照大安寺羅漢洞“佛光普照”題記,永字下缺刻,但必為永愨無疑。石刻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其時永愨已經(jīng)署“遼陽城守尉”,由此可糾正《遼陽縣志》記述之誤。

“佛光普照”四字當為永愨所題,婉轉(zhuǎn)圓厚,有館閣風度。周圍款識則順序混亂,書亦猥拙,當系立石者所為。

2.大安寺觀音洞題刻

觀音洞位于大安寺東南瓔珞峰下,為自然形成石棚,高10余米,半地下。洞口處人工修拱形石門、石窗,洞朝東南,深7米,寬7米,平均高2米。洞上是古藤盤蘿的石壁。觀音洞上方有摩崖大書曰:

佛光

摩崖自右而左橫書2字。字徑60厘米。楷書。

“佛光”摩崖下面又有題刻,辭曰:

大清嘉慶二十五年吉立/重修/觀音洞

“觀音洞”摩崖刻在大安寺觀音洞上方,“佛光”刻石下面。自右而左橫書3字,字徑30厘米,楷書?!坝^音洞”右側(cè)自上而下直書款識兩行,第一行10字,第二行2字,楷書。

摩崖左側(cè)自上而下直書款識兩行,第一行漫漶不清,依稀可辨“持戒僧”字樣,第二行為:“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巖”,均楷書?!胺鸸狻奔啊坝^音洞”下復有摩崖,多漫漶,從其可辨文字看,應(yīng)為捐獻功德者之題名。

《千華金石錄》錄“觀音洞”摩崖款字為:“遼陽縣南櫻桃園宗室慶 大清道光十三年修石門仲秋吉立”[6]。與現(xiàn)“觀音洞”摩崖款識不同,不知何據(jù)。“佛光”“觀音洞”石刻雙鉤鐫刻,刻工尚佳,然書者僅為能略知楷法而已。

“佛光”摩崖所鐫地一稱石棚臥虎,為大安寺景物。《遼陽縣志》云:“印盒山東北有觀音洞,俗呼石棚溝。相傳昔時石棚下常有虎臥,后有老僧靜坐于其內(nèi),將石棚隔而為二。至今西間尚有火炕舊跡,東間有巨蟒時出洞口,亦不傷人。[1]”繆潤紱《石棚臥虎》云:“石室相傳有虎棲,蓬蒿高竟與人齊。寫圖正要留三笑,乘興何妨一過溪?!?/p>

(三)龍泉寺古洞題刻

龍泉寺有題刻古洞概為“極樂洞”“ 洗塵洞”“ 了凡洞”。極樂洞位于龍泉寺西閣北山講經(jīng)臺東峭壁下,為自然形成的巖洞。洞深3米,寬2.4米,高2.5米。洗塵洞為兩巨石相依而成,洞后頂上及洞門后經(jīng)人工修造,洞深4米,高1.7米,洞內(nèi)有磚炕遺跡,磚為清代物。洞右前方有房屋建筑遺址,考其殘留磚瓦,亦為清代遺跡。很顯然,洗塵洞在清代時有僧人修行、棲息。了凡洞在龍泉寺王爾烈書房西側(cè)下方山谷,系一石棚自然形成,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石洞。洞前方有房屋建筑遺址,亦屬清代建筑。

極樂洞上方石壁題曰:

極樂洞

摩崖自右而左橫刻一行3字,字徑40厘米,楷書。

洗塵洞右側(cè)石壁題曰:

洗塵洞

摩崖自右而左橫書一行3字,字徑40厘米,楷書。“洗塵洞”三字摩崖右下又有一“筑”字,字徑8厘米,楷書。

了凡洞頂石壁上題曰:

了凡洞

摩崖自右而左橫書一行3字,字徑20厘米,楷書。

王寂《鴨江行部志》載:“壬辰,大風雪。對目不辨牛馬,抵暮稍霽,扶杖游龍泉谷。谷去寺三里而近,捫籮梯石,困于登陟……泉上,破屋數(shù)椽,殘僧三四,頗習禪定……半途望南山西崦,松檜間,懸崖屋室,戶牖如蜂房。問寺僧,曰:‘此休糧谷也’[7]。”休糧者,停食谷物也。晉葛洪《抱樸子·仙藥》:“術(shù)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兇年可以與老小休糧,人不能別之,謂為米脯也?!鼻接泻芏嗑薮髱r石相互迭搭而成的洞穴,經(jīng)過實地考察,很多洞穴有僧道修行遺跡。王寂記述龍泉寺的山洞如“蜂房”,蓋言其多,而且這些洞穴都曾有僧人修行。目前龍泉寺“極樂洞”“洗塵洞”“了凡洞”等洞穴,皆可視為“休糧谷”,雖時間稍有不同,然皆為修行之所,其功用是一致的。

需要明確的是,僧人在極樂洞修行,至少在金代已經(jīng)存在。但以王寂“殘僧三四,頗習禪定”的記述看,當時龍泉寺的規(guī)模不是很大,僧人也少,“極樂洞”三字題名必非此時。由龍泉寺山門所鐫文字,知龍泉寺在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得以“敕建”,而在此之前的龍泉寺也一直在建設(shè)之中,檢明隆慶五年(1571)《新建龍泉寺后佛堂碑記》,萬歷六年(1578)《重修龍泉寺后山佛堂碑記》,萬歷二十五年(1597)《新建龍泉東庵記》,可推知在明代龍泉寺一直在擴充規(guī)模。而由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龍泉寺碑記》,雍正四年(1726)《重修龍泉寺碑記》,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龍泉寺序》,乾隆十七年(1752)《千山龍泉寺重修碑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龍泉寺碑記》,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龍泉寺碑記》可知,龍泉寺的建設(shè)在清代乾隆年間達到了極盛,現(xiàn)在的建筑格局即定型于當時。嗣后,由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敕建龍泉寺碑》亦可知,龍泉寺在乾隆朝之后仍保持并延續(xù)著他的盛大規(guī)模。結(jié)合極樂洞、洗塵洞、了塵洞洞內(nèi)殘磚及洞前建筑遺址看,“極樂洞”“洗塵洞”“了凡洞”的題刻時間,應(yīng)該在明清時期,更有可能刻于清代。

“極樂洞”與“洗塵洞”“了凡洞”均雙鉤深刻,書刻頗佳??贾T字法、結(jié)構(gòu),“洗塵洞”與“了凡洞”十分相似,二者題刻應(yīng)系同一人所為?!皹O樂洞”題刻字型近方,與而“洗塵洞”“了凡洞”題刻字型略狹長明顯不同,而且從書丹者的用筆看也不盡相同,由是可知,“極樂洞”的題刻時間與“洗塵洞”“了凡洞”非同一時期。

(四)中會寺石龍庵古洞題刻

石龍庵在千山中會寺東南臥龍山上,山峰下有石細而長約20米高8米橫臥山腰,名為石龍,石龍側(cè)有古庵為石龍庵。石龍庵系由臥龍山十字峰巨石下天然巖洞修造而成,古代有僧人在此修行居住,洞名玲瓏。

1.石龍庵臥龍山寶泉玲瓏洞題名

石龍庵西側(cè)小峰石壁上有摩崖曰:

大清光緒/中會寺/臥龍山寶/泉玲瓏洞

“臥龍山寶泉玲瓏洞”自右而左兩行,每行自上而下直書4字。字徑45厘米,楷書。“臥龍山寶泉玲瓏洞”右側(cè)款識自右而左兩行,每行自上而下直書,行3~4字。字徑20厘米??瑫?/p>

石龍庵位于中會寺東南五里許,在山間一塊古松圍繞的較平地上,庵內(nèi)并無廟宇建筑。庵北有一長約十米高約三米的巨石,石西側(cè)凹進約二米高三米寬二米深的天然洞穴,后為人砌石墻、石門和石窗,使洞可以住人,此即為玲瓏洞。

石龍庵建于何時,文獻尚無確切記載。石龍庵南約三十米有塔園,為僧人圓寂后埋骨之所,此間有一碑刻有“大明□□僧□”的字樣,可知明時石龍庵已有僧人在此活動。

劉偉華《千華山志》卷三,記述中會寺景觀,釋《石龍庵》云:“石龍峰下一洞,名‘石龍庵’?!?/p>

“臥龍山寶泉玲瓏洞”雙刀刻石,可見鐫刻精心。其書遒媚工整,一派館閣流風。款識漫漶不清,已不知書者名姓,據(jù)《千山志》所記,為涂景濤于光緒年間所題。若如是,亦當為涂氏于光緒甲午年(1894)游千山時所為。

2.石龍庵玲瓏洞佛光普照題刻

石龍庵玲瓏洞洞門額上題曰:

佛光普照

自右而左橫書一行4字,字徑20厘米,楷書。額左側(cè)刻“千山中會寺/住持僧□清□”,“千山中會寺”,每字字徑10厘米,楷書?!白〕稚跚濉酢?,每字字徑8厘米,楷書。額右側(cè)刻:“光緒二十九年重修”。洞門聯(lián)為:“豎窮三際無別悟,至誠一念即法身”,每字字徑12厘米,楷書。

石刻文字以書法言,尚合八法,鐫刻亦工,惟因花崗巖石質(zhì)粗糙,歷百年風雨之后,其鐫刻小字已頗漫漶。

3.石龍庵石龍庵仙人洞題刻

石龍庵玲瓏洞東側(cè)石壁上有摩崖曰:

仙人洞

自右而左橫書一行3字,字徑約15厘米,楷書。

“仙人洞”摩崖無款識,未確指鐫刻時間。玲瓏洞門額有“光緒二十九年重修”題刻,似乎可將“仙人洞”摩崖題刻時間確定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然詳考“仙人洞”三字字形結(jié)構(gòu)及書寫筆法,又與玲瓏洞“佛光普照”題刻以及門聯(lián)題刻不同,則“仙人洞”題刻又似非為此時。

中會寺石龍庵久有僧人修行,玲瓏洞附近有塔園,期間一碑刻有“大明□□僧□”的字樣,由此可確知至少明代石龍庵已有僧人在此活動,而且應(yīng)該是師徒或者多人在此處修行。如此,“仙人洞”的題刻便有了更為廣泛的時間范疇,可以粗定為最遲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而早可能在明代,或者更早一些。

和仙人臺相似,千山香巖寺、中會寺本佛教寺廟,而同時出現(xiàn)屬于道家稱謂的“仙人臺”“仙人洞”等摩崖文字。一方面可理解為,道家思想在千山已經(jīng)很早生根,另一方面佛道相融的觀念在千山明代甚至更早已經(jīng)有直接的體現(xiàn)。余有文《千山仙人臺摩崖刻石考》,述次甚詳,此處不贅。

“仙人洞”三字,書字方整厚重,雖非名手所為,然書丹者必為知文墨之人。

(五)皈源寺古佛洞天題刻

千山皈源寺,原名龍泉庵,俗稱佛爺洞,位于千山西北部上石橋村?!胺馉敹础蔽挥谒轮罡咛幥捅谙隆!哆|陽縣志》卷六《古跡名勝·觀音洞》載:“在千山西,俗稱佛爺洞。洞口當山腰,經(jīng)人工修鑿,高可丈余。上鐫古佛洞天四字。內(nèi)方丈五六尺,奉觀音大士像……廟前有雍正四年重修碑記,不知建自何代。近年又新建配房,輪奐可觀。門外有巨石當途,刻字云接引石。據(jù)云引取入西方成正果,寓菩薩度人之意。[2]”皈源寺觀音洞頂有摩崖曰:

古佛洞天

自右而左橫書一行4字。字徑50厘米,楷書。

檢偽滿康德七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千山》載“古佛洞天”摩崖石刻圖片,“古佛洞天”摩崖書字與周圍山石顏色無異,略呈深黑狀。顯系經(jīng)過長久歲月風雨侵蝕而自然形成。2015年3月15日,余訪皈源寺觀音洞,“古佛”二字周邊巖石顏色很新,并有重新鑿鏟過的痕跡。以石壁平面角度審視,“古佛”亦略低于“洞天”,顯然“古佛”二字為重新鐫刻。《千華金石錄》記云:“1990年10月,由市書法家云翔將‘古佛’二字重書刻之。”接引石亦于“1990年10月,由市書法家云翔重書刻之。[6]”很顯然,“古佛”二字曾經(jīng)為人損壞,因此于1990年重新書刻,而今所見“接引石”已非舊跡。

寺內(nèi)有雍正四年(1726)《觀音洞碑記》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觀音洞序》,記述了觀音洞的修葺情況,亦記其時之勝?!队^音洞序》碑陰有民國七年(1918)碑記,記述了觀音洞由繁盛到衰敗以至于售予俗人,后又由僧人修悟購回,重振莊嚴佛日常明的情況。結(jié)合碑記,皈源寺暨觀音洞之繁盛期,主要應(yīng)在雍正四年(1726)、乾隆五十七年(1792)兩個時間節(jié)點及前后時期,“古佛洞天”亦應(yīng)鐫刻于此時。雖然“古佛洞天”摩崖鐫刻的時間不能確考,然書刻于清代,應(yīng)該是妥當?shù)摹?/p>

“古佛洞天”摩崖中“洞天”為原跡,擘窠大書,雙鉤深刻。點畫謹嚴,線條圓渾,非一般俗手所為。1990年書家云翔重書“古佛”,后書二字亦與前跡相諧,圓厚寬博,整飭嚴謹,允為千山摩崖大書之佳品。

二、道教區(qū)域古洞摩崖題刻

(一)無量觀古洞題刻

無量觀位于千山北溝,為全國重點宮觀之一。有羅漢洞和觀音洞等古洞,洞有多品古代刻石摩崖。

1.羅漢洞題刻

羅漢洞見諸文獻最早在明代,《大明一統(tǒng)志》記云:“祖越寺上有羅漢洞”?!哆|東志》云:“羅漢洞在千山祖越寺上,深四丈,寬二丈,內(nèi)有石羅漢。”明人程啟充《游千山記》云:“抵祖越寺,拊太極石,入巖洞,洞高不滿丈,深倍之。俯瞰萬佛閣已在下方矣。遂礱石題名,并書所賦詩?!贝颂帋r洞即指羅漢洞。清人張玉書《游千山記》云:“至祖越寺,石上為松坡,為石佛崖,為羅漢洞?!标悏衾住队吻接洝吩疲骸岸纯谔一ㄓ唬戳辛_漢像。”嗣后各種志書、文獻于羅漢洞多有記述,前賢亦多以詩詠之。明人薛庭寵《羅漢洞》(在千山祖越寺上,深四丈,闊一丈,內(nèi)有石羅漢)云:“羅漢洞天一徑通,煙叢林杪放行蹤。海螺捧出云千迭,錫杖飛來閣幾重。石磵長鳴曇雨落,香風不動法門空。蓬萊未必能勝此,縹緲笙歌繞梵宮?!奔葘懽匀痪吧?,又述曇雨法門,可見羅漢洞作為自然景觀和宗教文化景觀的底蘊。王柘《羅漢洞》云:“下視人一寸,上視天一尺。設(shè)無開山劍,混沌竅誰辟。蛇行俯身入,天光迸罅隙。羅漢十八尊,環(huán)坐意脈脈。笑若迎詩人,怒或瞋酒客。我不讀佛經(jīng),學佛故無益。與樹土木偶,且療煙霞急。出洞青寥寥,高空跨鰲脊?!痹娫趯懢?,并由寫景而寄情煙霞,亦為詩人心緒流露耳。

(1)羅漢洞“羅漢洞”題名

無量觀羅漢洞口右壁下方有摩崖曰:

羅漢洞

自右而左直書1行3字,字徑45厘米??瑫?/p>

劉偉華《千華山志》卷三勝跡,釋《阿羅漢洞》云:“觀西閣迤北,天然石窟一。洞穿山腹西口崖上,刻曰羅漢洞[2]。”

羅漢洞初隸祖越寺,是千山十分著名的景觀,明清時詩文、游記多有記述。劉偉華《千華山志》中記述了作為摩崖書刻的“羅漢洞”三字,偽滿康德七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出版的《千山》中有羅漢洞照片,當時照片也能看到“羅漢洞”三字,因知“羅漢洞”三字的書丹鐫刻一定不晚于民國時期。如果進一步探討羅漢洞的刊刻時間,我們還需從其它角度入手考索。

明嘉靖十八年(1539),華察、薛廷寵奉使出朝鮮。期間游歷千山時,多有吟題,并遣劉大章、徐府題名于石,以記斯事[8]。兩甬刻石除了寺名、時間不同之外,其它完全一致。很顯然這兩甬刻石系由劉大章、徐府同時監(jiān)造,并分別嵌入祖越寺、大安寺兩寺羅漢洞石壁上的。嵌在大安寺羅漢洞石壁上的石刻今仍可見,然嵌于祖越寺羅漢洞石壁上的石刻,不知何時卸下,今已不復得見。關(guān)于祖越寺羅漢洞石壁上的石刻,張喜榮、李剛在《千山考古》中有這樣的記載:“此碑片是在1976年無量觀監(jiān)院許信友大師修西閣慈云殿挖地面時發(fā)現(xiàn),后被他放在殿內(nèi)。筆者到無量觀考察發(fā)現(xiàn)后,作了文字記錄。現(xiàn)此碑片被道士搬到殿后(此碑被埋地下與無量觀道士劉太琳在清初期購買此地有關(guān))[9]。”羅漢洞初屬祖越寺,后歸無量觀。很顯然,羅漢洞曾經(jīng)嵌入石壁的刻石最終被埋入地下,一定與羅漢洞的歸屬權(quán)轉(zhuǎn)變有關(guān)。不獨羅漢洞,整個無量觀所屬地方原來都屬祖越寺。無量觀在將所屬范圍劃出祖越寺自成道場之后,因為曾經(jīng)的歸屬關(guān)系,開展“去祖越寺”行為也在情理之中。而恰恰羅漢洞上所嵌劉大章、徐府的刻石上“祖越寺羅漢洞”的字樣,使它成為必須從石壁上被撬下來埋藏于地下的理由。進而可想,羅漢洞南口右側(cè)“羅漢洞”三大字摩崖,也必刻于羅漢洞隸屬于祖越寺時期。

劉太琳系直隸永平府臨榆縣人,生于明崇禎元年(1628)。在遼寧本溪鐵剎山出家,康熙初奉其師郭真人之命,赴千山傳道。慈祥道人《無量觀》云:“仰溯康熙壬午年,千山道院記開先。貴人贊助非??儯甲?始祖劉公(上)太(下)琳修真坐化)焚修有鳳緣。殿閣至今增氣象,峰巒依舊繞云煙。觀中廿四標佳景,我友郭公已詠全。”詩中“康熙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劉太琳是在康熙初年奉師命傳道千山,歷數(shù)十年時間,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無量觀,但也只是初創(chuàng)而已,很難明確這個時候的無量觀已經(jīng)包括了羅漢洞在內(nèi)。

《千華山志》記述葛月潭曾對劉偉華說:“歷傳無量觀創(chuàng)建于乾隆中葉,祖師劉太琳與弘將軍友善,藉其助施良田數(shù)百畝,易得祖越東北山興立道院?!边@個弘將軍,葛月潭認為是愛新覺羅·弘晌??己肷卧谇∪四?1773)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盛京任職。如果是弘晌幫助無量觀道眾,也必在此時。但要說明的是,幫助劉太琳的不是弘晌,而是盛京將軍烏庫禮。劉太琳生于崇禎元年(1628),如果劉太琳在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還在,那么他已經(jīng)是近150歲的高齡,這顯然不可能。如此,無量觀之創(chuàng)建應(yīng)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甚至可以理解為,康熙四十一年(1702)之前的一段時間內(nèi)無量觀已經(jīng)逐步建設(shè),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則正式確立無量觀這個名字。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羅漢洞”的題刻時間最遲應(yīng)該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前,甚至更早一些。

“羅漢洞”三字筆畫轉(zhuǎn)折剛勁整飭,波磔間頗合碑法,必為擅書者所為。

(2)羅漢洞“釋道同源”題刻

無量觀羅漢洞口右壁上方有摩崖曰:

釋道同源

自右而左直書1行4字,字徑50厘米??瑫?。

劉偉華《千華山志》卷三勝跡記“阿羅漢洞(羅漢洞)”曰:“觀音閣迤北,天然石窟一。洞穿山腹,西口崖上刻曰羅漢洞,稍上鐫‘釋道同源’。皆擘窠大字(光緒癸巳,奉天學政張英麟書)。西壁有康熙己□道人某重修羅漢洞石刻(詳藝文志)。洞內(nèi)塑武黨左右羅漢像十八,奇形怪狀,喜怒偃仰,栩栩生動,惟妙惟肖。[2]”《千山志》記“釋道同源”云:“此四字鐫于無量觀西閣北側(cè)羅漢洞洞口石壁上,系清康熙年間無量觀開山祖師劉太琳題?!辈⑸曛唬骸扒蹇滴趿?,道人劉太琳由本溪鐵剎山來千山,亦先棲身于此洞奉香十余載。建成無量觀后,劉太琳在十八羅漢像當中,塑一尊真武大帝像。造成‘佛坐兩旁,道坐中央’格局,引起佛教徒不滿。劉太琳為了緩和矛盾,在南洞口外石壁上刻‘釋道同源’四字。[10]”《千山楹聯(lián)匾額摩崖注釋》亦言“釋道同源”為劉太琳所題。

事實上,這種觀點大有可商榷處。劉太琳既掛單于祖越寺,寄棲于羅漢洞,自然會考慮祖越寺僧人態(tài)度,不可能也無需有此過分之舉。后此地歸屬無量觀之后,已為道家廟產(chǎn),亦無需過分張揚“釋道同源”,祖越寺僧對無量觀廟產(chǎn)也自然不會過分要求。設(shè)若劉太琳必須宣揚釋道和諧,完全可以請俗家?guī)煹苁⒕④姙鯉於Y題字,以廣其影響。因此,“釋道同源”摩崖不可能為劉太琳所題。

從書法風格看,“釋道同源”書寫點畫、結(jié)構(gòu)與張英麟所存書跡十分相近,且劉偉華所記,蓋依此刻石款識而來,是以“釋道同源”當為張英麟所書為宜。

張英麟(1837—1925),字振卿,號菊坪。山東歷城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之職。同治十三年(1874)在弘德殿任行走。同治帝死后,值母親病危,當即告假回家。光緒帝即位(1875)后,主持福建、云南兩省的鄉(xiāng)試,后任祭酒,充經(jīng)筵講官。光緒十七年(1891),以詹事的身份任奉天府丞兼學政。后晉升內(nèi)閣學士、順天學政、吏部侍郎。光緒二十六年(1900),主持通州鄉(xiāng)試,二十九年(1903),充任會試副總裁,主持河南考試。1912年1月宣統(tǒng)帝退位后,辭官回鄉(xiāng)。1915年后,編纂《山東通志》《續(xù)修歷城縣志》。

張英麟在光緒十七年(1891)任奉天府丞兼學政,于文化建設(shè)著力頗多,對當時奉天全省的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胺钍∈棵駱闼?,隨軺所至,力加獎勸,學風興起?!睆堄Ⅶ霝槿酥抑惫⒔?,在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百官避逃的時候,能貞節(jié)自守,可見其忠。同時,在變法等主要問題上,也都有自己鮮明的主張?!岸?,通州試竣回京,兩宮西狩,官吏遷避,英麟獨守學政關(guān)防待交替。明年,召赴行在,應(yīng)詔上疏,請力崇節(jié)儉。乘輿回鑾,議變法,英麟言祖宗法制,可整飭不可遽更張。[11]”

檢諸史乘,張英麟曾于光緒甲午年(1894)“巧月望日”,為無量觀題匾額“網(wǎng)維三界”“萬古長春”。并題寫對聯(lián):“極是道宗,太極還從無極起;元為善首,三元總自一元分。”將其書跡與“釋道同源”摩崖對照,館閣風范流于毫楮,亦足為千華增色。

2.觀音洞內(nèi)石刻

關(guān)于觀音洞,劉偉華《千華山志》卷三釋《觀音石洞》云:“觀之東北峰之十三天盡處,天門上方南側(cè)一石洞,高深可立方丈,中奉觀音,名曰‘觀音洞’,亦稱‘觀音閣’。內(nèi)部西側(cè)一小窟,僅堪容膝,為和一尼道士打坐焚修處??唛T上方鐫乾隆二十七年劉太琳等所刊石刻,左右刻一聯(lián)?!逼浜髣トA復按曰:“玉皇閣西側(cè),現(xiàn)存八面石刻文,雖剝蝕,而予拓得千山祖越寺千仞頂蓮花峰剏建觀音洞碑,遼陽僧王寺及香巖、中會、龍泉、大安寺眾僧檀越之名,萬歷四十年諸字歷歷可辨。據(jù)此,則觀音洞之創(chuàng)建當在明季?!薄爸两裰聪绿扉T外北側(cè)一碑,乾隆二十七年,遼陽增生魏浩撰文。《無量觀新開觀音洞石碑記》謂無量(量當作梁)舊跡石室新建,住持道士和一尼獨力镵鑿,閱十四載始成。蓋其舊跡,或弗若今茲之深廣,當與無梁觀同隸祖越。迨至乾隆間和一尼擴而深之,功成而勒石記之。至謂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王爾烈記游詩注云:無梁觀在蓮花峰上,今人亦莫知。則在瑤峰之前,胡得有無量之名與碑,殊不知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陳夢雷游記與無梁道人瞑目坐,彼時已有道士在,其為和一尼歟,抑為劉太琳之流亞歟?慈祥道人詠無量觀詩謂,千山道院開先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彼時無梁觀或已為道家所有也。至乾隆二十七年碑刻無量之名,或無梁已改稱無量,或碑系日后補立,追溯至年月耳。”于觀音洞源流及道士相關(guān)活動,敘述頗詳。洞內(nèi)右側(cè)石壁嵌有石片,上題曰:

羊胡子溝有緣善人/于鴻學于文龍于應(yīng)龍/騰鰲堡保安寺僧善法堂/根行大緣/王崇亮現(xiàn)泰(重)現(xiàn)德本善(金)劉太琳劉清正張一麟/大清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吉日立

上述文字系先鐫于石,后嵌于觀音洞內(nèi)。石縱108厘米,橫76厘米,字刻于石之上方。楷書。石兩側(cè)刊聯(lián)云:“和一尼骨肉學道左內(nèi),號力子隨法士人存中”。楷書。

上述石刻最值得注意的信息為劉太琳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題名。此劉太琳是否為于千山傳道的開山祖師劉太琳?如是,則可證劉太琳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仍然傳道。如不是,則何以鐫刻劉太琳之名?此疑問關(guān)乎道教在千山的傳播情況,固需深入研究。清人張玉書《游千山記》云:“又里許,歷危磴數(shù)百級,至巔鑿壁為斗室,顏曰‘無梁’。昔有老僧,精梵律者,常棲宿其地?!睆堄駮斡浿兴浭龅蔫徥癁槭?,即觀音洞。無梁之稱,系因鑿洞為室而來。洞初鑿時在明,其時觀音洞屬于祖越寺,與無量觀并無關(guān)系。張氏言“無梁”之觀音洞,并未明所屬,雖言僧人棲息,亦為昔日之事,而其游記亦未言觀音洞中此時是否有道士于此修煉。然康熙三十二年(1693)陳夢蕾《游千山記》已經(jīng)直言“以鞭指曰:若為羅漢洞,若為無梁觀”。且“觀之右有屋兩楹,觀以磚累成,無棟榱之制,故號‘無梁’?!贝颂帯坝^之右有屋兩楹”中所言之觀自是觀音洞,將觀音洞冠名以觀,蓋此時觀音洞已歸屬道家。且無棟榱之制以磚累成的兩楹之屋,已直呼“無梁觀”,更可知此時已有道士活動。陳夢雷所言兩楹之屋即今之玉皇閣,為遼時建筑,亦為現(xiàn)存千山建筑之最早者。

劉太琳生于明崇禎元年(1628),康熙初奉師命赴千山傳道。慈祥道人《無量觀》言“仰溯康熙壬午年,千山道院記開先”,意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劉太琳已建筑道院,雖為初創(chuàng),但道教于千山之傳播已經(jīng)開花結(jié)果。結(jié)合張玉書、陳夢雷之游記可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間,劉太琳傳道千山逐漸形成了以今無量觀觀音洞、玉皇閣為中心的固定活動場所。而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則已初成規(guī)模。由崇禎元年(1623)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歷139年,言劉太琳活到這個年紀,實不足信。劉太琳既無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仍傳道于千山的可能,則觀音洞內(nèi)石壁文字又何以鐫其名姓?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七月所立《無量觀新開觀音石洞碑記》記述了道士和一尼歷十四年舊室新建事,劉偉華已經(jīng)引述,此不贅。惟此碑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七月,觀音洞內(nèi)石壁刻石亦鐫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七月,二者顯然同時所為?!稛o量觀新開觀音石洞碑記》言和一尼“七月間屬予為是文”,可證碑為和一尼所立。然洞內(nèi)石壁題名者是不是和一尼?當非是。和一尼作為無量觀道士,在題名中對開山祖師劉太琳直呼其名,顯然不合道教儀軌。又洞內(nèi)西側(cè)有一小窟,劉偉華認為是和一尼焚修打坐之處。觀音洞十分狹窄,所處位置又十分幽靜,此處打坐焚修已經(jīng)足夠,何以又于洞內(nèi)費力鑿窟?窟門左右“和一尼骨肉學道左內(nèi),號力子隨法士人存中”聯(lián)大可玩味,可理解為焚修之所,亦可理解為埋骨之所。甲午冬,余數(shù)次訪無量觀觀音洞,復以此石刻請教于關(guān)崇劍道長,關(guān)道長持此窟為和一尼埋骨之所說。經(jīng)關(guān)道長提示,觀音洞內(nèi)窟曾經(jīng)為泥所封,更可證此小窟為和一尼埋骨之所。

若觀音洞內(nèi)小窟為道士和一尼埋骨之所,則刻石文字必非乾隆二十七年(1762)和一尼鐫刻,應(yīng)系刻石中諸“善人”在和一尼羽化飛升之后請人所為。如此,直呼劉太琳之名這種明顯的失誤則可以理解??淌饕硎龅氖茄蚝鷾系壬迫怂兄剖?,而這些“善人們”題劉太琳、劉清正、張一麟三人為立石者,蓋因作為無量觀開山祖師的劉太琳,他的名字為后人所熟知而已。善人們捐資捐物于無量觀,若提出刻上劉太琳的名字,道士也只能隨其意。張一麟與和一尼為同輩道士,倒很有可能是此刻石的參與人之一。由此亦可推測,此刻石即非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刊,亦當在嗣后不遠。

刻石文字中,對聯(lián)文字能合楷法,遒韻有度,而羊胡溝子諸人題名,筆法則略拙樸。是否與對聯(lián)刻于同時,則有待深入考證。

(二)鳳朝觀冷洞題刻

關(guān)于冷洞,劉偉華《千華山志》云:“觀之西北峰下石洞一,空寒襲人,因名曰‘冷洞’。以東北為中會故,洞又與中會并稱。[2]”《遼陽縣志》記云:“千山中會寺之西,顏氏壁間有古洞,洞口高六尺余,深不可測。入洞則寒氣凜冽,故曰‘冷洞’。[1]”

冷洞洞壁有題刻云:

白云山/崔清玉住洞

此摩崖刻在鳳朝觀西北冷洞西壁上部。自右而左橫書二行,第一行3字,第二行5字,字周劃框,框長50厘米,高26厘米??瑫?。

冷洞“白云山崔清玉住洞”摩崖下復刻曰:

鳳朝觀

自右而左橫書一行3字,字周劃框,框長50厘米,高26厘米??瑫?/p>

考鳳朝觀沿革,《千華山志》記云:“今住洞道士謂:龍門派第十代道士崔清玉開山立觀碑志,乾隆四十四年道士周來福重修,嘉慶三年住持邢本隆重修觀之冷洞,琢石作階。現(xiàn)住持又言:光緒二十八年何宗全重修大殿,邇年來廟殿頹塌,最近經(jīng)于宗清募款重修。[2]”從現(xiàn)存《千山重修鳳朝觀碑記》《重修冷洞鳳朝觀碑序》看,只記述了當時重修的住持道士名字,于崔清玉未見記載。且嘉慶三年(1798)《重修冷洞鳳朝觀碑序》所載住持道人為張本祿,而非劉偉華所記述的邢本隆。

結(jié)合上述文獻,崔清玉是龍門派第十代弟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鳳朝觀的周來福是龍門派第十三代弟子,嘉慶三年重修冷洞的張本祿則為十五代弟子。觀諸碑志,后世弟子稱前代師尊,不會直接稱呼名諱?!按耷逵褡《础敝T字,必為崔清玉自刊無疑。而其書寫拙樸,鐫刻粗糙,更符合崔清玉無專業(yè)刻石工具,自行刻銘其上的特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千山重修鳳朝觀碑記》云:“如我鳳朝觀之開辟創(chuàng)新,歷有年所,至今而開者塞,創(chuàng)者調(diào)矣。幸有周來福存焉。殫思竭慮,夙夜維殷,丹彩神像,煥然一新。[2]”從碑記記述來看,鳳朝觀已經(jīng)“歷有年所”,而且需要“夙夜維殷”,顯然此觀創(chuàng)建于乾隆四十四年之前數(shù)年甚或十數(shù)年,故崔清玉創(chuàng)建此觀時間,似乎以乾隆中期前后為宜。繆潤紱《度大安北山至鳳朝觀探冷洞》(光緒丁亥)云:“觀以鳳朝名,洞穿巖腹冷……進探寒砭肌,少留爽侵脛。”也言洞中之冷,然“熟念全掃空,酔眸先嚇醒。人間煙火無,心游太虛迥”,又告訴我們,冷洞是一個修煉的好地方,甚至于“得住此玉壺,三生抑何幸”。可以想見,崔清玉在鳳朝觀建成前已經(jīng)在冷洞中有較長時間的修煉。如果說,這些只是依據(jù)文獻的推斷,而冷洞題名周圍石壁存于今的火燒痕跡則更直接證實,有修煉者長時間在洞內(nèi)住過。而最早的修煉者,必為崔清玉無疑。或許是因為冷洞的存在,進而促使崔清玉在其附近建立了鳳朝觀。

又,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龍泉寺碑記》載有捐資人名錄,其中涉及道家人物有“無量觀住持劉道士等”“冷洞住持裘道士等”“西明庵住持王道士等”。結(jié)合劉太琳傳道千山的情況,碑記中所言劉道士當系劉太琳或其劉姓弟子劉清正、劉清連。西明庵住持王道士亦以王太祥或王清輝、王清聚、王清祥等弟子為宜。而“冷洞住持裘姓道士”存疑。檢諸史料,劉太琳、王太祥在千山所傳弟子并無裘姓道士,此裘字很可能為崔字訛寫。如是,崔清玉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之前已經(jīng)在冷洞靜修。由此亦可推知:“白云山崔清玉住洞”可能鐫于此時,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前后。

再,冷洞西壁摩崖上下兩處,上為“白云山崔清玉住洞”,下為“鳳朝觀”。審兩摩崖書寫風格則有不同,“白云山崔清玉住洞”諸字轉(zhuǎn)折處多方筆直折,而“鳳朝觀”三字轉(zhuǎn)折處則圓筆曲轉(zhuǎn),且其它筆畫亦有曲筆特點,二者絕非一人所為??滴跷迨拍?1720)《重修龍泉寺碑記》記冷洞而非鳳朝觀,因知“鳳朝觀”三字必刻于“白云山崔清玉住洞”之后。是崔清玉弟子所刊,抑或后來周來福所刊,則已無考。

(三)慈祥觀玄合洞題刻

玄合峰位于圓通觀東南,為古碾、圓通、鎏金、洪谷四山脈結(jié)合部主峰。南面半坡峭壁上有洞名“玄合洞”,峰以洞命名為玄合峰。峰之北面和西面是陡坡,峰頭長形,東北面高,西南面低,峰頂寬闊。玄合洞側(cè)有摩崖曰:

玄合洞

自右而左橫書一行3字,字徑約30厘米。楷書。

劉偉華《千華山志》卷三勝跡,釋《玄合洞》云:“觀之獅子石迤北,山徑崎嶇,荊棘夾道,由此攀登至西山懸崖間石洞一,下有人工所穿腳窩,循之可上,其中可一人坐,相傳原為玄合真人打坐處,故名。[2]”

玄合道人即慈祥觀開山祖師陳本丹,道教龍門派第十五代弟子。嘉慶十七年(1812)《千山古碾溝修立慈祥觀碑記》載:“于嘉慶乙丑年發(fā)基于洪谷庵,徙居于慈祥觀。見其山巒巍峨,環(huán)抱有勢,真修行所也。于嘉慶己巳年修蓋宮殿……”嘉慶乙丑為嘉慶十年(1805),這一年陳本丹由洪谷庵來住慈祥觀,直至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慈祥觀宮殿建成。慈祥觀宮殿建成之前,陳本丹應(yīng)該住在今老仙洞中。2015年3月15日,余訪慈祥觀玄合洞、老仙洞。老仙洞內(nèi)靠近洞口石壁有經(jīng)年使用煙火熏黑的痕跡,顯然曾經(jīng)有人長期住洞于此。在老仙洞和玄合洞之間,有一干涸古井,為當時住洞道士飲水所用。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慈祥觀沒有建成之前,陳本丹在老仙洞居住,而玄合洞則是他日常打坐修煉的地方。

“玄合洞”三字,書丹頗和法度,然鐫刻相對簡單,顯然系不知刻石工藝的人以鐵器直接刻劃而成,點畫部分雖著力體現(xiàn)變化,然仍嫌粗糙。玄合洞既為陳本丹所鑿,“玄合洞”三字摩崖亦以陳本丹書丹鑿刻為宜。結(jié)合《千山古碾溝修立慈祥觀碑記》所記,“玄合洞”摩崖鐫刻時間應(yīng)該在嘉慶十年(1805)至嘉慶十四年(1809)之間。

(四)圣清宮翠巖峰、霞光洞題刻

圣清宮在千山南溝六庵峪,今僅存遺址。霞光洞在今圣清宮遺址,此洞前用石條筑起,留有門窗,系圣清宮開山祖師呂圓照最初修行之地。霞光洞內(nèi)有摩崖曰:

霞光洞

由右至左橫刻一行3字,字徑約30厘米,楷書。

“霞光洞”摩崖右下側(cè)有摩崖曰:

翠巖峯

自右而左橫刻一行3字。字徑約50厘米,楷書。

關(guān)于圣清宮相關(guān)資料,目前能見到清道光五年(1825)孫永全撰文的《重修圣清宮碑志》和咸豐十一年(1861)吳教滋撰文的《重修圣清宮碑志》。道光五年(1825)碑志中記述曰:“襄平郡城南千山舊有六庵峪關(guān)帝古剎翠巖嶺,英靈精粹,真修真所也。稽其創(chuàng)立來由,亦不知幾何年矣。然其年深日久風雨摧殘,廟貌圯毀。道衲不忍坐視荒蕪,募化十方,資助重修茅庵三間,繪塑金身圣像。[2]”由碑記可知,翠巖之名至少在道光五年(1825)之前已經(jīng)存在,然至道光時也僅是“重修茅庵三間”,建設(shè)規(guī)模還是很小。至咸豐八年(1858)時,圣清宮又開始“興公展修院宇,改修大殿,移修客堂,并添耳房以及山門群墻?!笔故デ鍖m的規(guī)模達到極盛。而“翠巖峯”“霞光洞”的題刻時間也應(yīng)該在此時。

“翠巖峯”“霞光洞”摩崖題刻頗為整飭,尤其“翠巖峯”三字,方筆古拙,略可見碑法。圣清宮咸豐十一年(1861)《重修圣清宮碑志》為吳教滋所書,“翠巖峯”諸摩崖也很有可能為其書丹。我們將“翠巖峯”三字和無量觀“遯頤庵”三字題刻比較,不論字法、結(jié)構(gòu)、用筆均有契合之處。遁頤庵既為清代道士吳教滋所建,“遯頤庵”三字亦很可能為吳教滋所書。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認定“翠巖峯”與“遯頤庵”書丹者均可歸于吳教滋。如是,則“翠巖峯”的書刻時間也應(yīng)該在咸豐十一年(1861)。

(五)木魚庵朝陽洞題刻

木魚庵在千山中溝,中會寺北約一公里。庵所在丹鳳山頂有奇石,酷似木魚而名木魚石,庵亦名木魚庵。丹鳳山下有朝陽洞,洞頂銘曰:

朝陽洞

自右而左橫書一3字,字徑35厘米,楷書。

偽滿康德七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千山》載有朝陽洞全景照片,由圖可見洞頂所刻“朝陽洞”三字,故知“朝陽洞”三字必刻于民國之前。另外,民國時期孫知止有詠《朝陽洞》云:“朝陽向竹翠花黃,洞倚山渦石倚墻。雕鑿免勞休撐拄,堯羲古穴好修藏?!睂O氏于詠《朝陽洞》《丹鳳山》諸詩后注曰:“本庵荊復昆法師,行年九十九歲。以上六景,皆其親手指點。蓋恐淹沒弗彰,因命予作循環(huán)偈六首以志之。爰以回文應(yīng)制,權(quán)當偈語云。庚午四月十五日營口孫知止。”其時朝陽洞、丹鳳山已經(jīng)成為木魚庵主要景致。結(jié)合劉偉華照片、孫知止詩歌、《千山》所載朝陽洞圖片可知,“朝陽洞”三字題名必刊刻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

嘉慶二年《古號木盂庵今改為回龍觀重修碑記》云:“稽自大清定鼎以來,傳流此地有玉皇廟基一所,號曰‘木盂庵’。何代創(chuàng)立,何人住持,而竟損沒如斯也。睹殘址之荒涼,四方居士實為減色……有勞山道士張信興,聞地到此,目睹心傷,發(fā)愿重修,奈獨立無助……建大殿三間,塑圣象于中央,以悅游人之瞻仰;修客室于兩廊,以便仕宦之休息。雖是茅庵草舍,亦可為千山壯一大觀也。于是張信興度徒吳嘉鳳、王嘉福、孫祥云、張祥起,其師徒蓋已三世于茲矣[2]?!焙茱@然,張信興師徒三代所建也僅是“茅庵草舍”而已,可見興建之難,成事之辛。亦由此可推測,其時木盂庵道風不盛,游人亦少。道士即使修煉于朝陽洞,亦不會刻意題名于洞口之上。且“朝陽洞”三字整飭有法,絕非一般粗通文墨之人所為。而其雙刀深刻,亦當屬請經(jīng)驗豐富的工匠精心為之。我們可以認為“朝陽洞”三字題刻不應(yīng)在此時。

《增修木魚庵碑記》云:“余自咸豐四年春,漫游千山,適值木魚庵功程寥落,意欲重修,商之庵主,慨然俞允。弟子遂即拜楊公為師,給法名曲萬明。于是大興土木,乃重修木魚庵……俱已煥然一新。[2]”碑記中記述的咸豐四年春開始增修木魚庵,是否是直接延續(xù)張信興師徒諸人已不可考,然能“增其舊制,大殿兩廊七圣祠以及鐘樓山門群墻,俱已煥然一新”,可見其時規(guī)模之盛。“朝陽洞”三字題刻也亦以鐫于咸豐四年(1854)之后為宜。

劉偉華1914年初游千山,復于1919年往千山寫生。此后劉氏舌耕北塞,直至1930年回沈陽任教。1931年,劉偉華與舅父王子章游千山。1933年,劉氏與李純剛?cè)肭綌z影,得照片五百余張。今《千華山志》中所錄諸多劉偉華在千山的照片,皆1933年所攝。在諸多照片中,有劉偉華在朝陽洞頂與道士攝影照片,“朝陽洞”三字赫然銘于其上。因知“朝陽洞”三字必鐫于1933年之前。可定“朝陽洞”三字刻于咸豐四年(1854)之后,民國二十二年(1933)之前。因咸豐四年(1854)大修木魚庵,已極一時之盛,故推定“朝陽洞”鐫刻于咸豐四年(1854)亦有可能。

[1] 裴煥星修,白永貞纂.遼陽縣志[M].民國十七年鉛印本.

[2] 劉偉華.千華山志[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

[3] 明實錄·世宗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

[4]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3.

[5] 王晶辰,王菊耳.遼寧碑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6] 溫德輝.千華金石錄[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 王寂.鴨江行部志[M].//金毓黻.遼海叢書.沈陽:沈陽書社,1985.

[8] 明嘉靖十八年(1539),華察、薛廷寵題祖越寺羅漢洞碑文為:“翰林院侍讀錫山華察、工科給事中福清薛廷寵奉使朝鮮,偕巡按遼東監(jiān)察御史洛陽喬佑來游祖越寺羅漢洞,嘉靖十八年三月一十九日。同游都指揮使劉大章。徐府謹識?!奔尉甘四?1539)三月二十日,華察、薛廷寵等人又去大安寺羅漢洞,并留下同樣的題名碑刻。其文曰:“翰林院侍讀錫山華察、工科給事中福清薛廷寵奉使朝鮮,偕巡按遼東監(jiān)察御史洛陽喬佑來游大安寺羅漢洞,嘉靖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同游都指揮使劉大章。徐府謹識?!?

[9] 張喜榮,李剛.千山考古[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1.

[10] 千山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11]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7.

猜你喜歡
題刻千山摩崖
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12期)2022-10-11 08:37:20
千山暮雪(中國畫140cm×70cm 2022年)
漆涂層對題刻類石質(zhì)文物的影響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讀潘天壽《雨后千山鐵鑄成》有感
國畫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28
摩崖石刻在建筑裝飾中的應(yīng)用
湖南包裝(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圖輯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紅巖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平果縣陽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詩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4
青阳县| 博湖县| 黄陵县| 肃北| 尼木县| 洪江市| 浦东新区| 阳山县| 保德县| 揭阳市| 米泉市| 丰台区| 延津县| 临湘市| 泌阳县| 清远市| 邻水| 固始县| 三明市| 海城市| 长海县| 弥渡县| 武城县| 阿荣旗| 石台县| 基隆市| 年辖:市辖区| 开远市| 台州市| 峨眉山市| 靖安县| 秦安县| 大冶市| 揭东县| 彰化市| 苏尼特左旗| 都兰县| 马公市| 河池市| 梅州市|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