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兵 李玉宏
(1.淮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師范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那么,何謂法治呢?誠如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所言,法治是個人做法律非禁之事、政府行法律許可之權。簡言之,即依據法律的治理。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急劇轉型,公民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顯著增強,“保障公民權利、限制政府權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法治”議題漸而進入學界視野,引起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濃厚的研究興趣。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部署,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和鮮明價值旨向,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法治建設規(guī)律性問題的認識和實踐達到了新的更高水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科學地回答了“法治建設為了誰、法治推進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隨后,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被載入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國也由此進入“法治中國建設”的嶄新階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追溯歷史,從中尋找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
“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始終代表著整個運動的利益”[1],明確揭示了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共產黨人的使命。傾聽人民“呼聲”、尊重人民意愿并滿足人民訴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自創(chuàng)黨之時就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和最高價值指向。這不僅表現(xiàn)在黨章和議決案等重要文獻刊載的具體內容中,也表現(xiàn)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以法治精神號召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論探索和生動實踐中。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二是五四運動的左翼骨干,以毛澤東、楊匏安、周恩來、蔡和森為代表;三是原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以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為代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投身民主革命的運動實踐中,基于“中國向何處去”等關乎中國前途問題的冥苦思索,對政治、法律等問題也作了認真的探討和分析,陳獨秀、李大釗可視為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法治思想內容零散瑣碎、繁多龐雜,但也不乏真知灼見,而以五四運動為界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五四運動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經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更多地受到近代西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政治法律思想的影響,紛紛掙脫傳統(tǒng)思想和封建舊俗的“羈絆”,認為國家主權歸“全國國民所共有,居于至高至尊的地位,再沒有別的什么能加乎其上,上自君主,下至走卒,有一個侵犯這一主權,都是大逆不道的[2]”,絕不能為少數特權階級、利益集團或一黨一派所得而私,“政治者,一群民彝之結晶[3]” “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4]”等觀點也是“主權在民”政治主張和法律原則的直接表達和重要體現(xiàn);強調法律至上和程序正義,“主張建立西式的法治國家,用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5]”;極力推崇法治,積極推動憲政,主張憲法應當規(guī)定人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人民利益和福祉的實現(xiàn),“舉一切倫理、道德、政治、法律、社會之所向往,國家之所祈求,擁護個人之自由權利與幸福而已[2]?!边@些思想觀點盡管對中國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和專制社會法律制度進行了最尖銳的批判,反對特權專制而主張“民彝”為尊,反對封建綱常倫理而倡導平等自由,但是由于受到近代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影響較深,過分宣揚個性解放、強調自由價值,注重個體權利,且與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嚴重割裂”,模仿借鑒偏多、結合現(xiàn)實不足,其法治思想基本上隸屬于西方資產階級法系范疇。在“忠告革命”“呼聲革命”等和平手段改造中國的運動屢屢碰壁之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才深刻認識到以歐美國家憲政為藍本的憲政法治是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難免走入“死胡同”,只有通過階級專政的方法即暴力革命才能實現(xiàn)“人民至上”的法治理想,繼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馬克思主義。
以五四運動為重要開端,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環(huán)境條件逐漸趨于成熟。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接觸、閱讀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自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皈依馬克思主義立場,開始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向馬克思主義者。在此期間,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也有了相對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漸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研究法學的基本問題,自覺地投入到反對北洋軍閥法制思想的斗爭中,將學術研究與革命斗爭較好地結合起來[6]”。在闡明、剖析法律本質屬性、主旨功能的基礎上,以實現(xiàn)人民做主、保障人民權益為出發(fā)點,積極研究法制建設的可行性方案。陳獨秀認為,民治就是主權在民,要把國民意愿和要求上升為國家法律,“打破治者與被治者的階級,人民自身同時是治者又是被治者[2]”;李大釗強調的平民主義即“人民的統(tǒng)治”,其目的“全不在統(tǒng)治而在屬于人民、為人民、由于人民的執(zhí)行[7]。”顯然,“民治主義”“平民主義”都是執(zhí)行絕大多數人的意志,與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原則是高度契合的。不僅如此,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還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立足社會現(xiàn)實和勞苦大眾狀況,積極探索保障勞動人民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權利的法制建設方案。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法治思想是對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學說的揚棄和超越,蘊涵著“人民至上”的法治理念,盡管比較粗淺、相對零亂,基于當時中國政治環(huán)境也沒有真正付諸實踐,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法治道路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
我們黨是一個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和黨規(guī)制度建設的政黨,自建黨之時就確立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自覺踐行“以民為本、民利至上”的價值理念,進行著法治問題的初步探索和積極實踐。
“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綱》就黨的組織章程、組織原則、組織機構和黨員發(fā)展等作了具體規(guī)定,認定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任務,“中心的本質的東西是爭取民主”[8];通過的《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也對黨領導組織工人運動的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規(guī)定和要求鐫刻著蘇俄十月革命的印痕,“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9]等提法也顯得有些幼稚,但卻涉及到了黨規(guī)法紀的某些內容。“二大”在法治建設方面有了明顯進步,所提出的最低革命綱領與人民主人翁地位、民生福祉是緊緊相連的,“二大”宣言第七款還將“制定關于工人和農人以及婦女的法律”內容載入其間,表明我們黨對人民地位和權益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1922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以“二大”宣言為指導,自覺站在產業(yè)工人的立場上,發(fā)布的《勞動法案大綱》明確指出,工人有集會、結社、罷工等權利。同時,還就工作時間、最低工資、勞動保險及女工童工權益等提出明確具體要求。這個法案回應了廣大工人群眾的期待和訴求,得到了他們的響應和擁護。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組織領導下,唐山、武漢、上海等多地工會舉行了爭取勞動立法運動,并通電全國,強烈要求《勞動法案大綱》入憲,以保障和維護勞苦大眾的正當權益。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制體系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零散龐雜到相對系統(tǒng)的過程。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正確分析當時革命形勢,圍繞著創(chuàng)建“真正民主共和國”的奮斗目標,結合工農運動實際和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制定了若干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法規(guī)和條例禁令,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法制建設的最早嘗試。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在領導武裝斗爭和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各級蘇維埃政權,并吸收大量的工農積極分子直接參與管理活動。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后,法制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guī)定工農勞動群眾享有廣泛的政治民主權利,政治經濟利益受到法律保護。這是一部反映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參加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憲法性文件,在中國法制建設史上有里程碑意義。此后,圍繞工農群眾最關心的土地產權、婚姻自由等系列問題,土地法、 勞動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guī)也陸續(xù)頒布。這些法律法規(guī)有較高的探索性、先驗性價值,為日后革命根據地的法制建設奠定了法律基礎。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外部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革命政權穩(wěn)中向好。在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陜甘寧邊區(qū)政權致力于人民當家作主,以《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為根本法,圍繞懲治漢奸、減租減息、勞動保護、婚姻繼承、司法審判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革命法規(guī),使根據地人民權益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權根據革命形勢發(fā)展需要,通過立改廢釋等工作,革命法規(guī)變得更加充實、更為完善,促使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制體系逐步形成。事實表明,即便環(huán)境條件異常艱苦,我們黨及其領導下的民主政權依然重視人民法制建設。各地民主政權在黨中央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制定了許多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法令。盡管它們在形式上較為簡單,而且不可避免地帶有地方性,但是它們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10]”
縱觀這一時期的法規(guī)制度建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立足中國實際,注重相關領域立法,著力創(chuàng)制并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就立法來看,始終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以人民利益至上為價值取向;就法律內容來看,零散而不成系統(tǒng),有的方面存在相互抵牾之處;就法律時效看,具有探索性、暫時性和應急性,有些規(guī)范性文件甚至未能付諸實踐。但亦不否認,我們黨28年的法規(guī)制度建設實踐進一步凸顯了人民主體地位,密切了黨同人民的聯(lián)系,對新中國法制建設和法治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新生政權的鞏固,我們黨的社會政治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與之相適應,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也需要進行適度調整。適應變化了的形勢,順應人民的新期待,黨和國家對法律的關注逐步由靜態(tài)的創(chuàng)制、健全層面上升到動態(tài)的實施、運行層面,開啟了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法治基本理念、前提條件和實施途徑的經典性論述來看,建設以民主政治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蘊涵其間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治思想觀點為指導,吸收借鑒革命時期法制建設的實踐經驗,結合鞏固和建設新生政權的實際,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法治理論觀點,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指明了方向。
建國近30年的法制建設是中國近代法制現(xiàn)代化的延續(xù),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原則,主要從制定人民的法律法規(guī)和組建人民的司法機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廢除剝削社會法制體系,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1949年2月,黨中央就發(fā)出了《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和確定解放區(qū)司法原則的指示》(簡稱《指示》),明確宣布廢除掩蓋階級本質、保護特權階級權益的《六法全書》;同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七條又作出了“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1]”通過“廢舊立新”的法制實踐運動,人民主體地位受到應有的尊重,人民期待訴求也得到有效表達。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經數年的努力,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法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初步建立起來。第二,積極推動司法領域的除舊布新。伴著廢除剝削階級法制的步伐,新生政權又在司法領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一方面徹底改造和整頓舊社會遺留的各級司法機關,并就司法機關人事重新布局,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以保持和提高人民司法機關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純潔性,另一方面及時肅清舊的法制觀念和司法作風,培養(yǎng)適應新生政權法治工作需要的政法干部。第三,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律文化。以《指示》為重要依據,創(chuàng)辦新法學研究院,對舊的司法人員、職業(yè)律師進行思想改造;創(chuàng)建新型的法律教育體系,發(fā)揮政法宣傳教育功能,傳播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強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制的認同,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健康發(fā)展。然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培育、形成、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得起多方面檢驗,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左”傾錯誤思想影響下,加之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本身認識的缺陷和不足,最終使其偏離正常軌道,滑向“文化大革命”的法律虛無主義泥潭,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制理念慘遭拋棄,公民人身自由和基本權利被非法剝奪,人權遭受踐踏、司法陷入停頓,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再次遭遇擱淺的命運。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xiàn)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繼此之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2]”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入了重要發(fā)展機遇期。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在此意義上說,法制領域的撥亂反正首先要邁出重新制定憲法的關鍵一步。1982年11月,頒布實施現(xiàn)行的憲法尊重法律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現(xiàn)代立憲精神,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人民根本利益。30余年來,黨和國家堅持以憲法為最高法律規(guī)范,尊重民意、體察民情,順應社會形勢,并不斷從改革發(fā)展中發(fā)掘動力源泉,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立法方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黨務委員會以現(xiàn)行憲法為依據,審議通過了400余件法律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國務院出臺了800余件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律和部門規(guī)章則高達4萬余件,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統(tǒng)帥、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骨干,由多個層面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法可依的目標在各領域各方面基本實現(xiàn)。執(zhí)法方面,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執(zhí)法程序趨于規(guī)范,執(zhí)法力度不斷增強,多頭執(zhí)法、選擇性執(zhí)法逐漸減少,執(zhí)法有效性和公信力明顯提升。司法方面,司法機關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司法體制改革穩(wěn)步推進,司法腐敗行為得到有效治理,司法不公現(xiàn)象初步遏制。守法方面,黨員干部和普通民眾的“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觀念有所增強,依法維權意識普遍提高,良好的法治氛圍逐步形成。不僅如此,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上,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載入到憲法當中。以此為端,我國正式邁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緊接其后,十六大、十六屆四中會會、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對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這預示著依法治國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但是,也應當看到,法治理論探索和實踐的諸多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科學論證和嚴密的調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仍然存在“不接地氣”、不能充分反映民意的現(xiàn)象,乃至超出了社會可以承受的范圍,嚴重損害憲法法律權威和人民根本權益。因此,順應人民期盼、回應人民訴求,必須從“法制”轉向“法治”,實現(xiàn)“法律大國”向“法治強國”的靚麗轉身。
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矛盾風險前所未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更加強烈,法治建設仍然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應對新挑戰(zhàn)、抵御新風險、化解新矛盾,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要求,增強人民共享法治建設成果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也必須突破“中國法治理念的孕育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深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13]?!边@一科學論述堅持和發(fā)展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根本政治主張,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直接體現(xiàn)。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八屆四中會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引上了新的長征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征程中,以人民為中心一直是永恒不變的邏輯[14]?!弊鹬厝嗣褚婪ㄖ螄闹黧w地位、尊重人民法治實踐的首創(chuàng)精神,增強人民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是法治領域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必然要求。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就是“要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強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xiàn)人民意志。[1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并非單純的法律體系構建,而是注重與人民意愿、情感上的密切聯(lián)系,法治建設理念與人民價值觀念、期盼訴求相互銜接。因此,在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實踐進程中,必須主動傾聽人民心聲,使法治體系的各個方面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應當尊重人民意愿。2015年3月,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5條規(guī)定:“立法應當體現(xiàn)人民意志”。這表明,傾聽人民心聲、尊重人民意愿已是立法基本要求。況且,“體現(xiàn)人民意志”也是貫穿依法治國實踐的一條紅線,是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監(jiān)督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遵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構筑運行中,國家通過設定書面征求意見、民意調查、征集提案、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列席旁聽、咨詢協(xié)商、公眾征詢和信息舉報等公眾參與程序,傾聽人民呼聲訴求,回應人民關注期待,并經法定程序把人民意愿上升為國家意志,實現(xiàn)人民意愿與依法治國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人民通過合法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參與依法治國實踐活動,將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策意見訴諸于法定機構而獲得法律上的認可,意愿訴求就會變得十分明確而具體,才會受到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有效保護。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引導人民意愿。人民意愿訴求得到法律確認,等于是提前預設了矛盾沖突、糾紛爭議等權益爭端的解決規(guī)則和程序。它一方面為實現(xiàn)人民意愿訴求提供了法律依據,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合理引導人民意愿的正向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引導人民意愿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國家法定機構在傾聽民聲、獲悉民情的基礎上,借鑒既得經驗并結合事實判斷,會事先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糾紛爭議處理的準則,人民可以根據相關規(guī)定將自己的意愿訴求納入法治體系當中,選擇適宜的解決規(guī)則和機制。其次,就人民權益爭端的處理程序和解決機制,法律法規(guī)都有相對明確的時限和較為固定的程式,所涉利害關系人可以預先判斷,并據此進行相應安排。再次,人民權益爭端依據法律規(guī)則做出裁決,即具有法律效力,對相關利害關系人都有強制約束力,必須遵守和執(zhí)行。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實現(xiàn)人民意愿。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而良法是促進發(fā)展、保障善治的前提。有了良法,也就具備了實現(xiàn)人民意愿、維護人民權益的良好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構筑實踐中,將便于傾聽人民呼聲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法律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建立完善法律法規(guī)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人民意見采納情況的反饋溝通機制和獎懲激勵機制,讓法治體系與人民實現(xiàn)“零距離”的互動溝通,支持并引導人民全方位、全過程參與依法治國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凸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增強人民參與法律運行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
“一部法律文件是否合理、恰當,取決于其對人民權益的保護程度;一個法律制裁是否公正合理,必須由人民群眾來直接感知;一部法律制度是否權威、有效,源于人民群眾是否自覺維護[16]?!币簿褪钦f,推動法治的目的不是鉗制人們的行為,而在于讓人民從中獲益。站在此角度而言,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就是要時刻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更加有效地維護好人民根本利益,讓人民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服務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把黨的根本宗旨變?yōu)榍袑嵉男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中,堅定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要最高價值指向,主動回應人民期待和訴求,把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重要法律法規(guī)快速提上議事日程。立法方面,突出問題導向,回應人民關切,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可操作性。譬如,《行政訴訟法》修正案立足于解決長期以來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民告官”案件于法有據,“告官不見官”的歷史徹底走向終結;《預算法》修正案推行預算審查、監(jiān)督問責,增強預算剛性約束,用陽光財政管住政府賬單;《環(huán)境保護法》修正案不回避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大執(zhí)法懲處力度,提高環(huán)境違法成本,用“重典”守住青山綠水、保障“舌尖安全”。五年余的時間里,在法律法規(guī)立改廢釋方面的工作真可謂功之卓兮,俯首即拾。此外,堅持和實現(xiàn)人民根本權益還體現(xiàn)在執(zhí)法、司法的具體實踐中。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秉承司法無私、廉潔公正,人民根本權益就有可靠保障,反之亦然。因此,執(zhí)法辦案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牢牢地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堅持以民為本、執(zhí)法為民的基本準則,堅決克服懶政、怠政行為,實現(xiàn)好維護好人民的權利和利益;司法工作中,在推進司法改革、強化司法責任、健全司法體制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都切實關注民生福祉和人民感受,“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17]。
當前,全國各族人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為更加奮發(fā)有為地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而拼搏進取、砥礪前行。豐富發(fā)展、完善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既是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法治保障,又是實現(xiàn)“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內在要求。彈指一揮間,我們黨已經走過近百年的輝煌歷程,在法治建設方面也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和做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事業(yè)必將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2] 陳獨秀文章選集(上)[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40.
[3]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1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1.
[4] 曹志為.毛澤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7.
[5] 屈向東.從自由主義到社會主義——五四時期陳獨秀人權思想的嬗變[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25.
[6] 于靖雅.陳獨秀法學思想探微[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5(1)5:47-50.
[7]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0.
[8]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9] 中國共產黨歷史(民主革命時期)陳列資料選編(一)[M].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1980:3.
[10] 董必武.論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1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5.
[1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2-11-16(01).
[14] 陳朋.“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意蘊[J].河海大學學報,2016(4):29.
[1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5.
[16] 胡玉鴻.人民主體地位與法治國家建設[J].學習論壇,2015(1):73.
[1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