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摘 要】文言文教學“言文脫節(jié)”痼疾依然嚴重。重讀錢夢龍先生的文言經(jīng)典名篇《愚公移山》,筆者深為先生在語境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言文相生的教法而嘆服:首先,引發(fā)生活體驗,進行語感訓練;其次,設計問題情境,多向思維訓練;第三,創(chuàng)設對話語境,發(fā)揮課堂育人功能。
【關鍵詞】語境教學;《愚公移山》;錢夢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31-0024-02
目前將語境學自覺應用于語文教學實踐的是孔凡成教授。他立足語文閱讀教學法,認為“語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因為漢語規(guī)律和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借助語境教學”“語境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為宗旨的對話型言語交際活動”。新課改形勢下的今天,應試訓練、串講式教學依然主導著文言文課堂教學,言文脫節(jié)、忽視整體語境感知、具體情境設計的痼疾仍在。
1981年4月初,杭州大學《語文戰(zhàn)線》雜志社舉辦小型“西湖筆會”,錢夢龍先生在杭州學軍中學主持《愚公移山》的公開教學活動,向當時普遍流行的“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tǒng)文言教法發(fā)起挑戰(zhàn)。此課的教學也成為向全國語文教育界發(fā)出的“改革宣言”。
下面,筆者以一孔之見,借錢夢龍先生的《愚公移山》一課,談談如何在文言文語境教學中進行語文思維的訓練。
一、激發(fā)生活體驗,進行語言感知訓練
文言教學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錢夢龍先生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整體感知訓練。他將“言”的學習融入具體語境中的感知、聯(lián)想分析中。他的課堂上,看不到孤立串講文言語法的現(xiàn)象。學生通過品讀語言,分析形象,得意又得言。
在《愚公移山》課堂第一環(huán)節(jié)“了解人物”中,錢老設計了激發(fā)學生生活體驗的思考:這篇寓言共寫了幾個人?大家說說看,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那個智叟是年輕人嗎?那個遺男有幾歲了?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三個什么樣的子孫?你們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參加了呢?熟悉的生活體驗,營造一種輕松的交際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心理距離。在此積極心理狀態(tài)下,學生很容易明白愚公不到90歲、叟智是位小老頭、遺男七八歲沒有爸爸、愚公的三個子孫會挑擔、愚公親自率領了子孫去移山等信息。同時,實詞“叟”“齔”“孀”“荷”,虛詞“且”的意思,“遂率”前面省略了主語“愚公”的句式特點在習得意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這個設計尤其顯功夫。學生一時沒能識破老師的“誤導”,認真回讀相應文字,明確了“遺男”“孀妻”的意思后才大膽提出反面意見——“小男孩沒有爸爸”。整個思維經(jīng)歷了否定、推理求證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讀文本的興趣,明確讀懂“言”才是解“文”的關鍵。
正如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所言:“生活與所有智力或情感認知能力的某種基本特點之間存在著關系,如果你不能展現(xiàn)這種關系,你就無法將生活融入任何普通教育的計劃中?!卞X老正是深諳文本與學生情感認知之間的關系,將知識融入具體情境中去理解,運用一個個學生熟悉的情境進行問在此而意在彼的曲問,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打開學生積極思考的大門,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開了個好頭。
二、設計問題情境,多向思維訓練
錢夢龍先生的課堂,高水準的問題情境設計隨處可見。問題導讀,是教師每節(jié)課的“必修”,但設計有價值的提問情境卻并非誰都能做到??村X老如何以問促思的。
1. 問題有發(fā)散性
好的提問往往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局,瞬間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探討眾人對移山這件事的不同態(tài)度時,錢老先引導學生對五個人的態(tài)度進行歸類。
文章里有兩個人講的話差不多,你們看是誰啊?愚公妻和智叟,他們兩人的態(tài)度差不多。好,我們就先把他們兩個的話一起讀一遍吧,比較比較,看看兩人的態(tài)度究竟是不是一樣?學生帶著疑問讀文本,在比較的情境中開啟了思維發(fā)散之旅。最終在老師的巧引妙導下,學生從五個方面對兩個人的不同態(tài)度作了概括梳理。
其一,對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實“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這個倒裝句式特點、表達作用的文言知識;其二,對愚公的稱謂不同。教師抓住“君”與“汝”兩個古稱謂的不同情感表達的比較,使學生理解了智叟對愚公的不屑態(tài)度。同時習得“君”表示尊重,“汝”用于長輩對小輩,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平輩之間,有不尊重的意思的文化知識;其三,對愚公的態(tài)度不同。抓住“不能毀山之一毛”的“毛”字分析;其四,對愚公說話的語氣不同。抓住“其如太行王屋何?”中的“其”字,引導學生置換到語境中去思考,體味細微字眼傳達的深層情感與語氣,以落實“其”字用法;其五,對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實“焉置”的含義。
通過層層比較,最后明確妻子對丈夫是擔心和關心,智叟則是赤裸裸的不屑。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將文學知識的學習巧妙地融入對人物態(tài)度的理解分析中,始終以語言為核心引導學生去體會、揣摩語言表達的精妙,辨認、推求其中的理趣。更可貴的是教師的提問基于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的重組、歸類,能夠啟發(fā)學生多角度發(fā)散比較,概括歸納,學生思維在教師層進式的追問啟迪下,由表及里,一步步地走向文本深處。
2. 問題有導向性
學生對智叟與愚公妻子的不同態(tài)度進行了多方面比較梳理后,教師沒有在此止步,而是趁機又拋出“現(xiàn)在請你們再在文章里找出兩個字來,把兩人的態(tài)度分別用一個字說明一下”。學生概括愚公妻是“疑”,“那智叟呢?”學生概括是“笑”。教師趁機引導追問:
請在這個“笑”字前面加一個字,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譏笑。
對了。一個是“疑”,一個是“笑”。你們看,本來大家認為他們的態(tài)度差不多,但仔細比較、分析一下,就發(fā)現(xiàn)差別了。所以你們讀書要常把看起來差不多的詞句拿來比較。這個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樣的,就不看了。要動動腦筋,多想想。
新課程研究·上旬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