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卉
一、 識用結(jié)合,與生活有機鏈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關(guān)注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jié)合。
一位老師在教學《梅蘭芳學藝》一文中的“拜”字時,先不出示這個字,而是讓學生跟著老師學做拜師禮,將雙手握住高舉頭頂再鞠躬,并強調(diào)頭在手下面表示尊敬,接著出示“拜”字,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結(jié)合拜師禮的動作,自己發(fā)現(xiàn)頭到了手下面,所以右邊的“羊”是四橫。這樣的教學將這個字的難點巧妙突破,又與文章內(nèi)容有機融合,可謂四兩撥千斤。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上《識字7》中的“亭”字時,出示“亭”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南京有大鐘亭,安徽有醉翁亭,你還在哪兒見過亭子?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漢字“亭”與圖中的亭子有什么相似之處,最后教師范寫,學生練寫。這個字的教學先從圖出發(fā),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再讓學生想象生活中的畫面,最后再回歸到漢字上來,可謂層層推進,一步步將這個字的字形刻在學生的頭腦中。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上《識字8》中的“包”字時,對學生說,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那看到“包”字,你想到了什么?外面的“包字頭”像什么?里面的“巳”像什么?學生的回答充滿著想象力,有的說外面的部分像包子的皮,里面的“巳”字像包子的餡兒;有的說外面的部分像書包,里面的部分像書本。老師突然話鋒一轉(zhuǎn),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出示“包”字的漢字演變圖,告訴學生,最初“包”字是媽媽肚子里的一個寶寶,字典中是“包裹”的意思,進而再讓學生觀察以“包”字為基本字的幾個形聲字,到底是什么裹著什么?最后,據(jù)此編了一首兒歌讓學生學寫這個字?!鞍弊值慕虒W設計可謂“一波三折”,由學生結(jié)合生活充分想象,到教師揭示這個字的本義,再到還原此類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最后書寫漢字,整個過程自然流暢,渾然一體。
二、 舉一反三,豐富漢字內(nèi)涵
識字教學以字為中心,以識寫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似乎簡單而乏味,但細細回味這些課堂教學流程,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識字寫字教學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單調(diào)淺薄的,它與閱讀教學是緊密相連的,它的內(nèi)涵豐富而廣博,如同一座座礦藏,等著我們?nèi)ラ_發(fā)挖掘,如果我們用心琢磨,它一定能帶給學生無窮的智慧和巨大的收獲。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上《識字7》中的“聞”字時,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將“聞”字的幾種意思讓學生進行辨析,可謂巧妙之極。老師先讓學生練習用“聞”字說一句話,理解《新聞聯(lián)播》和“聞味道”中“聞”字的意思,接著,又讓學生思考文中“林深不見鳥,但聞鳥鳴聲”中“聞”字的意思。當學生理解后,老師又進行延伸,在背過的古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也有“聞”字,它是什么意思?詩中有“聞”字,故事中也有“聞”字,老師又講起了“聞雞起舞”的故事,讓學生思考這里的“聞”字又是什么意思?如此三番,“聞”字的內(nèi)涵顯得越發(fā)豐富,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這樣的識字教學顯得豐滿而有意蘊。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上《學棋》一文的課始,教學“棋”字的環(huán)節(jié)雖然很短,但卻做足了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板書課題中的“棋”字,對“棋”字的形和音稍作指導,然后問學生,你會下什么棋?接著,出示“圍棋、棋子、棋盤、布子、棋手、棋藝”等詞語,結(jié)合圖片,配上講解,將文中與“棋”字有關(guān)的詞語逐一進行了梳理,將“棋”字的內(nèi)蘊逐一展開,又為學生學習課文掃清了障礙。然后,老師用了一首兒歌重點指導“棋”字的寫法,最后,補充板書課題中的“學”字,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要學習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學生齊讀課題《學棋》。這一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滿了智慧。
一位老師在教學《大禹治水》一文時,對“治”字的講解可謂舉一反三。老師先告訴學生“治”字的意思是治理、管理,那么“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接著問學生,那管理國家叫什么?管理家庭叫什么?管理班級又叫什么?——“治國、治家、治班”。這些詞語就在教師地巧妙引領(lǐng)下,與“治水”一起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扎下了根,這樣的字詞教學不局限于一字一詞一文,而是將它延展開來,鋪陳出這個字最豐滿的圖景。
三、 結(jié)合字理,為漢字追根溯源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除此之外,還有社會性和科學性的融通?;蛟S,我們平時更多的是憑借經(jīng)驗和直覺,對漢字的教學僅僅局限于表層的音、形、義。通過此次大賽,我發(fā)現(xiàn)漢字其實承載著巨大的文化傳承,蘊藏著更多字理的奧秘,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幅畫,都有它的文化基因,都有它流傳千古的根。
通過對字理的追溯,學生終于知道,原來《大禹治水》中“洪”字的右邊為什么是“共”字,那是因為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共公”的神經(jīng)常發(fā)洪水;《三顧茅廬》一文中的“恭”字的下半部分與心有關(guān)系,是“心”字的變體,叫豎心底;“顧”字右邊的“頁”字最初的繁體是“頁”,是“首”字的變形,即把上面的點和撇移到了下面,與頭部有關(guān),因此“頸、頂、項、頰”等字都是頁字旁;《夕陽真美》一文中的“慢”字,最初的古文字是表示一個人的兩只手被綁起來,眼睛被眼罩遮住,心里很難過,所以做事就慢;《珍珠鳥》一文中的“賴”字,左邊是一個捆著的布袋,右邊是一個人馱著貝殼,這個字原指人馱著滿袋貝殼,有所依賴……
看到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理溯源,我們不禁要問,在平時的識字寫字教學中,我們是否也曾想去尋一尋這些漢字的根?如果我們在識字教學中能聯(lián)系生活,舉一反三,追根溯源,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那么,學生一定會對漢字充滿敬畏之心,一定會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一定會學好語文的。
于丹曾講了一個故事:別在金礦上種卷心菜。我想,識字寫字教學也許就是一座蘊藏無限寶藏的金礦,如果我們只在它的表層種上廉價的卷心菜,或許會有些許收獲,但相比于璞玉的稟賦,這是極大的浪費,我們要潛心挖掘,深入探索,去發(fā)現(xiàn)識字寫字教學這座金礦里蘊藏的寶貴財富,讓它釋放出胭脂璞玉的天然美質(zhì),散發(fā)出漢字教學的文化力量。
(作者單位:泰州市鳳凰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