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鵬++孫權++劉少軍
一、試驗材料
1.1 化學成分
1.2 微觀組織
圖1為原位合成TiB2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顯微組織照片。由圖1(a)可知,提供的合金中存在大量的顆粒狀物相,且多分布于晶界處。在圖1(b)中發(fā)現,晶界處主要存在兩種物相:微粒狀物相(標記為A,尺寸為5μm)與團塊狀物相(標記為B,尺寸為40μm)。對其進行能譜分析測得,A物相中包括AlCu2與Al2O3相,而B物相為(Ti,Al,Si)相。但是,無法在試樣中找到TiB2相與共晶Si相。
推測,合金中的Ti原子并未與B原子結合生成TiB2相,反而與Al、Si原子結合生成(Ti,Al,Si)相,這也是合金中共晶Si相消失的原因。
進一步對試樣進行能譜分析,如圖2所示。發(fā)現α-Al基體中固溶有少量的Cu元素,同時發(fā)現少量塊狀的Si相,能譜分析發(fā)現里面含有Al與Ti元素,近似于(Ti,Al,Si)相生成的中間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試樣內部鑄造缺陷(如氣孔夾雜)較多,推測其未經過精煉處理。
二、試驗方法
熔煉合金錠的總質量為100kg。精煉后靜置一段時間后,平穩(wěn)澆注,澆注過程中一定要控制發(fā)氣量,避免納米顆粒消失。其中精煉溫度為750~760℃,澆注溫度為740~750℃,精煉劑為0.5%的六氯乙烷和0.2%的TiO2。實驗中共澆注金屬型試棒和砂型試棒各20根,如圖3和圖4所示。熱處理制度為:固溶520℃/8h,水淬;雙級時效120℃/1h+170℃/6h。
三、試驗結果及討論
3.1 化學成分
澆注試棒前,取少量金屬液待其凝固后測定該鋁基復合材料的化學成分。化學成分測定結果見表2。
3.2 微觀組織
圖5為第一次重熔澆注試棒的微觀組織照片。由圖5(a)可知,第一次重熔后合金中同樣含有數量較多的顆粒狀物相,分布較重熔前原始組織(圖1(a))更加不規(guī)則。由圖5(b)可知,試樣中主要含有針片狀物相(尺寸約為50μm)和尺寸較小(5μm)的顆粒狀物相。經能譜分析得知:針片狀物相為共晶Si相,顆粒狀物相主要含有AlCu2相與TiAl相(含少量Fe元素)。此外檢測到試樣中有少量AlB化合物(見圖6),但并未檢測到TiB2相的存在。推測重熔的過程使得B元素得到更高的自由能,但是由于含量太少,無法滿足生成TiB2相的動力學條件,使得熔體中少量的B原子只能與Al原子結合生成AlB化合物。
3.3 力學性能
鑄態(tài)試棒及經熱處理后試棒的室溫拉伸性能分別見表3和表4。
3.4 斷口分析
經熱處理后的金屬型試棒和砂型試棒的拉伸斷口形貌如圖7和圖8所示,分別對應表4中的1#試棒和5#試棒。可以看出,兩種試棒的斷口上均無明顯韌窩,屬于典型的脆性斷裂。
實驗中得到的鋁基復合材料經熱處理后,力學性能與供方提供數據相差較大,可能與精煉具體操作工藝及精煉過程中使用的精煉劑有關。實驗過程中,使用的精煉劑(0.5%的六氯乙烷和0.2%的TiO2)可能造成精煉過程中發(fā)氣量較大,導致納米顆粒的消失。
五、結論
(1)提供原始材料組織中Ti元素多參與形成(Ti,Al,Si)相,導致TiB2相含量較少。
(2)氬氣Ar精煉可導致合金中粒子的減少,推測在旋轉除氣過程中氣泡的逸出帶出了大量的粒子。
(3)重熔+六氯乙烷精煉可增大B元素自由能,此時若Ti、B元素足夠含量的話,可生成TiB2粒子,可做進一步試驗驗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