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梅
摘 要:新課程教學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不僅僅要從知識層面出發(fā),還要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是幫助學生建立興趣的最佳階段,教師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來為語文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培養(yǎng);閱讀興趣
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與學生對某一門學科是否存在興趣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我們甚至可以說興趣決定了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小學生能夠對語文課程產生興趣,那么他的主體作用將會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興趣不是天生的,絕大部分的興趣都是依靠后天培養(yǎng)得來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成為了當前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巧設問題,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想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要對學生有詳細而且全面的認知。小學生的年齡大部分處于7到13歲之間,這個階段的他們還處于兒童時期。作為兒童,小學生對于陌生新鮮的事物用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提問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同樣也可以發(fā)揮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巧妙的設計一些能夠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學生產生求知欲,這樣一來學生便有興趣對語文知識進行主動的研究。
在開展《烏鴉喝水》這節(jié)課的教學時,我首先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了一張烏鴉的圖片,并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種鳥嗎?學生紛紛回答道:烏鴉。為了能夠進一步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我引導學生站在烏鴉的角度思考問題:假如你是一只烏鴉,現(xiàn)在你口渴了需要喝水,可是瓶子里的水非常少,你的嘴夠不到瓶子里的水,你該怎么辦呢?通過這種設想,小學生快速的進入到了學習狀態(tài)中,紛紛思考烏鴉應該怎么辦才能夠喝到水,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到了激發(fā)。短暫的幾分鐘之后,大部分的學生并沒有找到合理的喝水方法,于是我告訴大家:這篇課文中的烏鴉是一只非常聰明的烏鴉,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是怎樣喝到水的吧!說到這里,小學生們迫切的想要知道烏鴉喝水的方法,主動性得到了全面的發(fā)揮。由此可見,利用有趣的引導性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們的興趣愛好來設計問題,對學生進行相機引導。
二、開展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興趣需要堅持,需要引導,需要實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通過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還應當適當的拓展培養(yǎng)興趣的途徑,給予學生更多更好的學習體驗。開展趣味活動就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良好方式之一。小學生們活潑好動,天真愛玩,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有趣的小活動來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往往能夠收獲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活動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具有競爭性質的活動如背誦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會等等,再比如說一些貼近小學生實際經驗的活動如故事大會、手抄報等等。這些都是小學生們所喜愛的活動形式。相信在趣味化的活動中,學生能夠收獲到成功的喜悅。
以《晏子使楚》為例,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學生們對于這個故事有了詳細的了解,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是都被晏子巧妙地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小學生們都很喜歡這個故事,為了培養(yǎng)大家的學習興趣,我引導學生以這個故事為劇本設計一場演出。大家紛紛表現(xiàn)的非常積極,并且對這篇課文中的人物角色進行了推薦,最后在大家的共同選舉之下,確定了晏子、城門接待、楚王、武士、囚犯等角色,在表演的過程中,參演的學生將每一個角色都演的活靈活現(xiàn),沒有參演的學生則積極的幫忙準備道具,認真欣賞。通過這個小型情景劇的表演,小學生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大家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并且都在期待著下一次會用哪篇課文作為劇本進行演出。
三、語言吸引,誘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充滿了語言魅力的學科。因此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散發(fā)語文的特有魅力,從而吸引學生,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他們對于具體的事物要比抽象的事物更能夠產生興趣,而語文課本中所包含的每一篇課文,都有非常具體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所以說,以語文課本本身作為切入點來誘發(fā)興趣,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教學方式。比如說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學生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這些內容本身就有著較強的趣味性;再比如說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古詩,稍加整理就能夠引導學生體會漢語的魅力。
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我在帶領學生學習《清平樂·村居》這首詩的時候,在課堂上采用了詩畫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結合古詩句來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語言的魅力。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在我的引導下,學生仿佛看到了美麗的畫面: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有趣的是三兒子,他是那么調皮地玩耍,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如此美好恬淡的畫面配合以詩句精煉巧妙的描寫,十分貼合,帶給小學生足夠的美感和沖擊。
四、結束語
總之,興趣是知識的先導,也是學生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求知欲的源頭。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根據小學生的性情愛好不斷地探索出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們才能更有激情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學習效率才會更高。
參考文獻:
[1]王莉莉.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共通能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8).
[2]劉艷麗.淺談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J].才智,2017(22).
[3]張英.變“一尺深”為“一米深”——深度學習讓學習真正發(fā)生[J].上海教育科研,2017(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