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識行 冷霜 趙陽
從3.207秒到564秒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給水留條“回家”的路》背后的故事及再思考
程識行 冷霜 趙陽
作為全國性年度優(yōu)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是很多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檢驗和推出新聞精品的最佳激勵。2017年11月2日,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揭曉,由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制作的廣播評論《給水留條“回家”的路》榮獲三等獎。這背后凝聚了創(chuàng)作單位的集體智慧、傾注了編輯記者的大量心血。本期刊登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體會,以期從中汲取經驗與讀者共饗。
“三、二、一,起爆!起來了,起來了!”2016年7月14日上午7時,隨著330聲密集的爆破聲響起,橫亙在梁子湖西部37年的一道長堤,在短短的3.207秒內,被22噸炸藥拉開了1公里多長的缺口,被人們稱為牛山湖的57平方公里水域重新回到梁子湖的懷抱……
——這是廣播評論《給水留條“回家”的路》的開篇。在9分24秒(564秒)的篇幅中,作者記錄了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破垸分洪的第一現場,呈現了牛山湖永久性退垸還湖的重大決策,更重要的是,以“給水留條回家的路”為主線貫穿始終,理性客觀地分析決策產生的前因后果和歷史影響。
——這是在眾多牛山湖破垸還湖報道中唯一一篇以“讓水回家”為主線的評論。其參評中國新聞獎的推薦理由說:“評論觀點有新意、前瞻性強;內容引人警醒、發(fā)人深思,展現了主流媒體對中國改革發(fā)展進程的深入觀察思考。”
2016年7月13日下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宣布重大決定,為確保武漢、鄂州、大冶等重要城市的防汛安全,梁子湖的子湖牛山湖將破垸分洪,永久退垸還湖。這是2016年湖北防汛最重要的決策之一,彰顯出湖北省委省政府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惜“斷腕”的堅強決心。
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創(chuàng)人員當天中午就趕赴牛山湖,在破堤分洪現場堅守20多個小時,詳細記錄了從13日的破堤準備到14日7時準時爆破,再到當天后續(xù)反響的全過程。
13日深夜,記者夜宿大堤,在濤聲蟲鳴中整理那些痛失家園的人們的錄音時突然意識到,水其實和人一樣,也要有自己的家,也要有回家的路。當這一念頭出現后,連日來記者在防汛排澇一線采訪和編輯的龐雜片段都像是被一條紅線串聯起來:這些翻涌的波濤,不就是在找自己的“家”,不就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嗎?而它們的“家”、它們“回家”的路不就是因為我們在發(fā)展中對大自然的無度索取而變得狹促和渺茫嗎?一條“讓水回家的路”,其實就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fā)展之路;留出一條“讓水回家的路”,其實就是開啟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
14日早晨7時整,暴雨初歇。1公里長的牛山湖大堤上,分裝在330個藥室里的22噸炸藥同時起爆。爆炸聲落,濤聲猝起,深藍色的梁子湖水帶著兩米落差產生的巨大勢能,裹挾著殘堤渾濁的泥塊沖向西邊的牛山湖。幾天來一直漂浮在梁子湖上的各種殘渣,突然被拉成一條看不到頭的漂浮帶,扯拽著向西飄去。一度停止的雨,瞬間更猛烈地敲打著水面。
本文的三位作者此時分別在距離爆破點最近的大堤安全范圍內、爆破點一公里外的民房房頂及轉移漁民安置點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經過對現場音響的精確計算和測量,整個爆破持續(xù)時間為3.207秒。
爆破完成后天氣放晴,陽光下,梁子湖里靠近破堤口被淹沒的民房墻上,明顯留下近10公分的退水痕跡。5小時后,梁子湖水面下降0.18米,向牛山湖分洪約5000萬立方米,梁子湖暫時退出保證水位。已經在大堤上熬了一夜的記者繼續(xù)在破垸現場和附近安置點采訪永久失去家園的周邊漁民。
事實上,作者對“給水留條回家的路”的思考,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醞釀。
2016年6月18日開始,歷史罕見的強降雨襲擊荊楚大地。6月18日至7月12日,湖北省武漢市遭遇四輪強降雨,降雨總量、降水強度、降雨范圍等均高于1998年,突破多個歷史極值。受強降雨和上游來水影響,武漢市外洪內澇、腹背受敵。
湖北省內五大湖泊水位居高不下,其中,位于武漢和鄂州交界處的梁子湖最為突出。截至7月12日,梁子湖水位21.48米,超保證水位0.12米,超歷史最高水位0.05米。氣象分析顯示,未來10天還有兩輪強降水過程,梁子湖水位將達到22.38米,超過保證水位1米以上,潰堤風險極大。
2016年,留在武漢人民防汛經歷中的難忘記憶,就是牛山湖永久退垸、水困南湖、江城內澇三大事件。這三次經歷,最終都以“人讓水、水回家”而告終。本文作者全程深入報道了一個又一個重大險情,積累了大量數據和述評資料。
這些經歷引發(fā)了記者的深沉思考,記者秉承新聞從業(yè)者的獨立思考精神,放大視角,透過事件現象深度關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空間爭奪戰(zhàn),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當下中國脆弱的生態(tài);深刻揭示環(huán)境與資源危機加劇背景下,江河湖泊承載能力大幅削弱將給國家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損失;深入探討城市發(fā)展如何轉變發(fā)展方式,主動適應提質增效新常態(tài)。
帶著這些思考,7月14日記者們從破堤一線返回后,在迅速完成相關新聞報道的同時,整合前期豐富的素材,最終一氣呵成完成了這篇稿件。
好的新聞作品,不僅僅要引發(fā)思考,更要帶來改變、凝聚共識。
“水要回家”,這是2016年的大汛和嚴重內澇給湖北、給武漢人民留下的一個沉重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月5日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推動綠色發(fā)展”。面對這次大雨大汛大澇,總書記的指示振聾發(fā)聵。
還湖于民、還湖于歷史、還湖于未來——“湖北還湖”的標志之作,歷史性地選擇了梁子湖。
這個決定有兩層意義,一是破垸分洪,犧牲局部保全局,是當時的情況下湖北依法所作的艱難決策;更重要的第二層意思,是“永久性退垸還湖”——采取行洪調蓄措施,既是防洪保安的應急之舉,也是謀遠之策。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圍湖造田、填湖蓋房、圍湖養(yǎng)殖,使得湖泊數量減少、面積萎縮、功能退化,面對突發(fā)嚴重汛情,應對能力嚴重不足。湖北省副省長任振鶴表示,實施梁子湖分洪調蓄措施,就要把切割的湖泊“合起來”,把改變的水域“復起來”,把喪失的調洪功能“補起來”,實現水循舊路、水回“娘家”、人水和諧。
這些現實,讓記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推動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指示精神。
在包括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在內的多家全國和省市媒體的持續(xù)關注下,水資源綜合保護與開發(fā)等長期被忽視的生態(tài)安全問題得到更多人重視,并引發(fā)相關部門對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重新審視。2016年防汛期間,梁子湖總計破垸18個,其中15個實施永久性還湖工程;2016年10月,梁子湖流域綜合治理防洪一期工程開工,拉開了大梁子湖流域生態(tài)治理的序幕;2017年年初,新上任的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同志提出“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的“四水共治”新理念……
牛山湖破垸分洪一年后,環(huán)境保護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fā)《長江經濟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劃》,提出水資源優(yōu)化調配、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水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城鄉(xiāng)環(huán)境綜合整治、環(huán)境風險防控、環(huán)境監(jiān)測能力建設等6大工程18類項目,建立重大項目庫,以大工程帶動大保護。2017年8月,生態(tài)文明與綠色發(fā)展北京論壇上,全球相關領域專家達成共識——促進生態(tài)文明理念成為全球性認知。
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正如作品的結語部分明確提出的那般:“大江大湖是地球母親對荊楚兒女的垂青,我們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給水留一個‘家’,讓水也有回‘家’的路,是在保護我們自己,也是在為國家、為子孫謀福謀利。牛山湖炸堤的隆隆震響,打開的是一條讓水‘回家’的路,更是一條和諧發(fā)展的路。”
(作者單位: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
責任編輯 溫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