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朱 個
特 稿
“東阿阿膠杯·冬至情”作品選
⊙ 熬(短篇小說) / 朱 個
⊙ 你漂洋過海,依然貌美如花(散文) / 葉 梅
⊙ 尋阿膠記(詩歌) / 阿 華
⊙ 阿膠國度(散文) / 草 白
⊙ 天下第一湯(散文) / 徯 晗
熬
⊙ 文 / 朱 個
律師替我在調(diào)解書上簽字,她離開法院的時候,把文件發(fā)給了我。聽到微信提示音作響,我把手機丟到一邊。我知道那是什么,一點都不想看。
我在想最后一次去父親家的情形。我空著兩只手,忽然想去他的家。人還在離單元樓五十米的地方,手機已經(jīng)連上了五樓的Wi-Fi。這是好多年前,我給他設(shè)置的賬號與密碼,在Tp-link的字樣后加上他的姓名縮寫字母,密碼是什么我忘了。我忘了沒關(guān)系,手機還記得。他死機了,他的路由器依然健朗。那天,父親的操作系統(tǒng)正好停擺一個月。我把他的身體處置好,等待著陵園通知下葬的日子。等待的日子枝枝節(jié)節(jié),看起來難熬。并不是無所事事的我,整日都裝作無所事事。走到門前,我摸到了鑰匙,但還是先敲了門。那會兒是上午十點多,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但我想退休人士或許都應(yīng)該在家吧。沒人應(yīng)門,我再敲,同時把耳朵貼近,期待會不會有“是誰啊”那樣遠遠傳來的問話。并沒有。依然跟之前的每一次一樣,我父親宣稱他擁有的那位女友,我?guī)缀趺看味家姴坏?。見不到?jīng)]關(guān)系,父親總是會給我開門的。而且今天,我還帶了鑰匙。
鑰匙插進鎖眼,有點澀。確實很少用這把鑰匙。為了這趟行程,我特意從抽屜里翻出來,掛在常用的鑰匙串上。轉(zhuǎn)動鑰匙,鎖芯沒動。換個方向再轉(zhuǎn),依然紋絲不動。我站了一會兒,好像有點蒙。我是個三流作家,對描寫社會只有膚淺和不審慎的認(rèn)識??尚睦镞€是清楚的。到底是一間普通的房子,換鎖不是什么稀罕事。他不在了,也就談不上是他的什么家了。工作日的樓道靜悄悄,我拔出了鑰匙,把鼻尖貼在門縫上。用力嗅,好像有一絲花香,大概是每年冬天他都會種的風(fēng)信子的花香。有點腐敗了,在屋子里久不透氣地悶出了變質(zhì)的味道。也有可能是我的幻覺。手機里Wi-Fi顯示滿格,網(wǎng)速順暢,一種看不見的聯(lián)結(jié)強而有力。我走下樓梯,走出小區(qū),走到大街上,無線信號一格格消失,直到4G標(biāo)志再次出現(xiàn)。
律師發(fā)來的不是文件。與我年齡相仿的律師,給我發(fā)來一個擁抱的表情。原來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最了解你的人應(yīng)該還要算上代理律師那一份?!庾R到這種可能性還蠻有意思的?;剡^去一句“謝謝”,一切都結(jié)束了,我想。我是再也不會走進父親的房子里去了。除了一鼻腔腐爛的花香,跟一盒待葬的骨殖,父親于我便再也不剩什么了。這樣想著,我感到異常焦急。我從沙發(fā)上起身,在客廳里踱過來又踱過去,迫切地想找點事做。在這個三流作家每一篇描寫父親的小說里,我都會這樣描寫自己的焦急。和父親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好像總是這份無解難熬的焦急?!泻芏嗍卤仨氉?,有很多話還沒有說。我的目光停在客廳的料理桌上。長條桌的第二層擱板上,塞滿了雜亂無章的東西。居住于這套公寓的漫長日子里,我采取著一種極其穩(wěn)定和極其不想改變其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穩(wěn)定性之一體現(xiàn)在,任何一件被擺放好的東西,都將在原地被擺上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那兩盒阿膠也是。
我把它們翻出來,它們的面貌跟它們來到時一樣。已被灰塵覆蓋成不透明的透明塑料袋,袋口緊緊扎著,打了個死結(jié)。父親在某個年關(guān)把它們交給我,七八年來我從沒有打開過。這是收拾爺爺屋子時找到的,父親說。你奶奶留下來的,我去藥店問過,阿膠沒有保質(zhì)期,越陳越好,他還說。想到這些話,我愣在那兒。沒想到我還有奶奶的東西,我還有父親留給我的東西。
沾滿灰的袋子變得有點脆,拉扯死結(jié)的過程中,一下撕出個大口子。嘩啦啦,兩盒塑封早已不完整的阿膠摔到地上。我蹲下去,看著它們。我記憶中的阿膠從未改變過它們的形狀,幾個長方形的薄塊,從包裹它們的白紙里鉆出來,碎成了幾片,跟深褐色地板混在一道,分不出彼此。外頭是兩個再簡陋不過的紙盒,偏橙橘調(diào)子的大紅色塊占去了封面的三分之二?!@樣古樸到毫無心機的設(shè)計。我把它們撿起來,放在桌上。鑲著金邊的“阿膠”兩個字,被一圈花邊環(huán)繞著,我不練毛筆字,所以也看不出是小篆大篆還是別的什么體。翻過來,盒子底部用八十年代包裝材料印刷體專屬的仿宋字印著“‘東阿牌’阿膠是唯一榮獲長城國際金獎的阿膠制品”,以及一行數(shù)字“1991”。
一九九一年。我十一歲。那年我并不知道奶奶剩著兩盒阿膠沒有吃完。四年后她去世。我依然不清楚兩盒陳年阿膠是如何在爺爺?shù)莫毦由睦镉直欢诜e了將近二十年,直到他撒手人寰,房子里的一切再次需要處理,才被父親交到我手上的。奶奶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有一個秀麗的名字。跟那輩大部分被取了秀麗名字的女性一樣,她非得具備和名字不能更吻合的賢良淑德不可。她的床頭放著邊角磨破的精裝《圣經(jīng)》和一堆藥罐子,藥罐子旁邊不時有一個搪瓷杯子,杯子里有時裝著熬好的阿膠漿,有時是切成塊的阿膠糕。這些東西讓我奶奶從頭到腳都有一股藥味,藥味彌漫的下午,她在陰暗的臥室給我唱《奇異恩典》。切菜的時候,她還會哼另一些贊美耶穌的歌。她細(xì)潔的嗓音和皮膚,跟她喜歡的宗教音樂一樣,在生育了五個兒子的大家庭中,有點兒羸弱。
她死得太久了,連其中的一個兒子都已經(jīng)不在了。除此以外,我想不起更多的東西了。
一堆摔碎的阿膠。我決定吃了它們。
在印象里,把這種干燥的阿膠塊熬制成阿膠糕,是浩大的工程。冬天已經(jīng)過去,此時正是入春。好像我們的習(xí)俗里,熬膠是入冬前做的事。每個被生活蹂躪千百遍依然發(fā)誓要好好過日子的家庭主婦,都會囤著幾斤壓箱底的阿膠,而且必須是原始的阿膠塊,而不是現(xiàn)成售賣或代加工的即食制品。我見過奶奶熬阿膠,那是要花些日子來備齊材料的,那是每年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需要一些堅果,讓阿膠變得香氣四溢的堅果們:炒脆的核桃仁黑芝麻,要當(dāng)季的新貨核桃,考究起來的話要親手剝,并細(xì)細(xì)褪去外衣;后來聽說新式的做法里,若是在春夏,更可以換成蓮子跟百合,不過這會兒并沒興致嘗試。還要上好的十四度紹興加飯,一斤阿膠一斤酒,半斤阿膠半斤酒,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阿膠會包在紗布袋子里,在砧板上拿刀背篤篤敲碎了,泡在溫?zé)岬募语埨?,黃酒性溫,據(jù)說既可以去腥,又能貫通藥性。冷天要泡上一個星期,阿膠塊才變軟,棱角鈍化,它們躺在加飯里,叫半透明的酒色有了不知不覺的暗部。
最后我需要的就是一整個下午。而現(xiàn)在,時間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我有無數(shù)塊比阿膠更龐大的時間,容我做一些消耗它們的事?!惺伦龆挚梢宰鰺o疑是幸福的。我把盛裝酒與阿膠的海碗放置在大鍋里,小火隔水燉。我搬個凳子坐在一邊,撒幾塊冰糖,隨水溫的升高,不時攪拌著。那些泡軟了的阿膠,它們內(nèi)在依然還保留挺括的質(zhì)地,通過攪拌勺傳達到手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它們才慢慢失去形狀,慢慢讓旁觀者有點惋惜,慢慢和酒色渾然一體,絲毫沒有塊壘難消的樣子。
中式烹飪說“炒”,愛叫“快炒”——大火快炒;說到“熬”就是“慢熬”——文火慢熬。我坐在爐子邊,等著膠原蛋白分子和水分子在涌動暗流下的徹底言和,徹底相融。一系列未知的化學(xué)作用,反應(yīng)出一連串神秘的功效。熬,需要長久的時間。非漫長的煎熬,換不來充沛的補益。這是事實邏輯,也是心理滿足。比如“九朝貢膠”的產(chǎn)出,必嚴(yán)格遵循古法,取最佳部位的黑驢皮,冬至子時取阿井水,歷經(jīng)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全人工熬制而成。很難說這和標(biāo)準(zhǔn)化車間里數(shù)控生產(chǎn)線下產(chǎn)出的阿膠是否有明顯的差別,但這一定是儀式感的完美載體。古老手工藝的傳承中,令人著迷和難以言說的東西便存在于此了,世間每一個親力親為的人,莫不懷著這種來自于儀式感的期待吧。
想起愛寫詩的曹植,那一年終于將要從意氣少年成為羸弱的中年人,在人生奔四而去的道路上,在離國都愈來愈遠的流放中,來到東阿。展望未來早早已成定數(shù),準(zhǔn)中年人曹植不免也和今天的中年人一樣,大概被迫略略收斂飲酒之樂,專注于誦經(jīng)練字觀賞雜技養(yǎng)生煉丹,在自暴自棄的罅隙里,輕輕懷著一絲棄暗投明的僥幸。有一天,“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詩句的華詞總會或多或少掩蓋掉詩人彼時經(jīng)歷的真實內(nèi)心。與其說是二位顏麗小童,還不如像民間傳說所道,有位美人,娉婷間為流離失所的曾經(jīng)少年帶來不負(fù)滄海的一碗阿膠。在各大股票論壇里,業(yè)績閃亮的白馬股“東阿阿膠”總是被小散們喚作“阿嬌”,白馬與女郎,昵狎不足,親切有余。歷經(jīng)歲月,民間姿態(tài)總是驚人的相似,阿膠的擬人化——擬女性化的角色編排,確實頗為適合關(guān)于東阿王的傳說。姑且把曹公子遇見的那位美人也喚作阿嬌吧。念想間,我仿照了阿嬌姑娘,往煎熬著的阿膠漿里,撒入了桂圓和枸杞。阿嬌姑娘妖且閑,熬上一碗阿膠膏,點綴著紅棗桂圓和枸杞,仿佛帶了一點不卑不亢的心意。這點來自異性的溫柔,是會撫慰了詩人的心吧。被民間語境傳唱渲染下的暖暖人情,也算是世間所有喪權(quán)失意落落寡歡者的聊以慰藉呢!
鮮紅的枸杞,在阿膠漿里隨著我的攪拌,明亮得像星星閃耀。水分一點點蒸發(fā),阿膠漿被熬得越來越稠重。我提著勺子的手,也感覺到越發(fā)的阻力。這樣機械的轉(zhuǎn)圈運動,絲毫沒有讓我感到不快。無聊的運作,讓人有天馬行空腳不著地的愉悅。如果我是個二十四小時超市收銀員,是停車場收費員,甚至就是個熬膠工人,會不會更減輕一些惺惺作態(tài)的焦慮呢。終于熬得差不多了,我把阿膠漿起鍋,倒入另一個容器。容器底部預(yù)先抹少許橄欖油,這樣可以方便脫模。然后就是一股腦兒的工作了。把炒熟的核桃仁和黑芝麻傾倒進去,攪拌均勻,壓實表面。對了,還要撒上一些玫瑰花瓣。
整個下午就這樣熬過去了。
這天半夜,阿膠漿就已經(jīng)凝固成形,可以脫模了。脫模很順利,整塊長方形阿膠糕就像以前做的冷制皂一樣,在容器外底輕輕一叩,撲通一下,就掉出來了。一大塊在砧板上顫抖著邊邊角角的阿膠糕,可以勾起人無限的滿足。每一刀的橫切面,就連黑芝麻般細(xì)小的事物,也能展現(xiàn)出來星星點點的美感。核桃仁更不用說了,切開的剖面好比各據(jù)山頭的大陸板塊,又像牛奶沖進了黑咖啡的一瞬間?!鼈兺晖耆褪俏覐男∫姷酱蟮哪?。
我拿起一塊,輕輕咬下一口。二十多年前的阿膠,散發(fā)著與二十多年前毫無二致的氣味。綁定于記憶的氣味毫無疑問是最牢固的記憶。堅果的香脆,在經(jīng)過咀嚼便自然融化于口腔的阿膠漿液里,帶出了一絲枸杞的酸意,這份酸意微微掩飾住膠原蛋白的淡淡腥味,卻又將立刻被黑芝麻的顆粒感削弱。在與零星顆粒感搏斗的過程里,舌尖與牙縫,都將經(jīng)受住一次磨煉,成就完美的享味之旅。
完成了一件大事,我松了一口氣。
切好的阿膠糕裝在食品袋里,一塊塊疊成四四方方的模樣,又被我重新放回了一九九一年的阿膠紙盒。嗅嗅紙盒,盒子全是阿膠糕的香,已不復(fù)最初的氣味。被云紋環(huán)繞著的“阿膠”兩字,和邊上印刷的一個碩大金色獎?wù)拢肿屓嘶叵肫鸢耸甏?。我的八十年代,有著樸素趣味的八十年代,不可能相信必有人事將會凋零的八十年代,我以為平靜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模樣的每一天,被家族無微不至庇佑的童年,穿過擺放于眼前的紙盒,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在此時。奶奶坐在小區(qū)的行道樹下,做著針線活。我去看她,她手指上戴著亮晶晶的頂針,縫紉針不時在額頭上擦一擦,好讓線走得更順利一些。我聽到她說——快三十年了,她的話還記在我心里,我聽到她說:等你長大,好好找點事做,對自己好一點,日子慢慢就熬過去了。
朱 個:八〇后作家,浙江嘉興人。文學(xué)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xué)》《收獲》《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刊,曾獲“西湖·中國新銳文學(xué)獎”“浙江省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獎”。小說集《南方公園》入選“21世紀(jì)文學(xué)之星叢書20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