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立
博爾特三個奧運周期的參賽特征及競技狀態(tài)變化分析
呂 立
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以國際田聯(lián)公布的博爾特在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內參加的比賽為研究對象,對其比賽成績、比賽次數(shù)、競技狀態(tài)的變化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得出:(1)博爾特BMI指數(shù)相對偏小,體重相對偏輕,反而有利于其獲得卓越的比賽成績,同時,他的身高與步長、步頻做到相對完美的結合。在選拔中國田徑短跑運動員方面,應該重視步態(tài)參數(shù),在保持一定步頻的基礎上,注重把提升運動員的步長作為提高運動成績的突破口。(2)博爾特參加100 m、200 m比賽獲得冠軍的概率分別為80.00%和93.33%,獲得亞軍的概率分別為15.56%和6.67%,成績發(fā)揮率均在97%以上,呈現(xiàn)出非常強勁的競技狀態(tài)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可見,有針對性地訓練和培養(yǎng)運動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其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整和自我激勵的心理素質,是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必備保障。(3)博爾特在夏季奧運年和田徑世錦賽年度的參賽次數(shù)相對較多,大多為8~9次左右,兩次比賽的間隔天數(shù)大致呈現(xiàn)出以“7天”為倍數(shù)的時間間隔特征。運動員訓練應該合理地安排大賽前的時間間隔,增加比賽經驗,才能夠有利于調整和提升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從而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
尤塞恩·博爾特;參賽特征;競技狀態(tài);成績發(fā)揮率;奧運周期
博爾特參加過3屆夏季奧運會,在男子100 m、200 m、4×100 m 3個項目上共獲得8枚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4×100 m金牌因隊友興奮劑被取消),堪稱當今男子田徑短跑項目的旗幟性人物。
運動成績猶如聚光鏡,能夠映射運動員為競賽成績準備程度的各個方面[1]。費普勝指出2005-2008年奧運年度間中國田徑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漸進性特征,其中亞類速度性項群運動員整體成績呈現(xiàn)下滑的趨勢,其中,劉翔成績相對最穩(wěn)定,依次為張培萌、史冬鵬、胡凱,競技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跟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比賽項目性質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2]。裴會果認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中國田徑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特征顯示:只有少數(shù)運動員處于最佳競技狀態(tài),大部分田徑運動員競技水平狀態(tài)一般或較差,部分運動員連續(xù)比賽的能力較差[3]。同時,當運動員成績在一定期間內具有特定的展示頻率和相關的客觀指標加以評定時,能夠為按照運動成績來判斷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和競技能力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4],為科學化訓練提供參考與借鑒[5]。因此,本研究以國際田聯(lián)公布的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博爾特參加的所有100 m、200 m參賽情況和比賽成績?yōu)檠芯繉ο?,分析博爾特的參賽特征和競技狀態(tài),為中國短跑運動員制定更加科學的訓練和比賽計劃,提升參賽能力和競技狀態(tài),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1.1研究對象
以國際田聯(lián)公布的博爾特在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所參加的100 m、200 m的比賽成績、比賽時間和參賽次數(shù)等數(shù)據(jù)為研究對象(其中,博爾特在2011年大邱田徑世錦賽100 m決賽搶跑、2014年未參加200 m比賽、2016年牙買加夏季奧運選拔賽100 m決賽棄權,這3年數(shù)據(jù)是缺失的)。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查閱關于男子短跑、博爾特比賽成績等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國際田聯(lián)(IAAF)網站下載博爾特的比賽成績、比賽時間、參賽次數(shù)等數(shù)據(jù)資料,為本研究提供文獻和數(shù)據(jù)支撐。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13.0和EXCEL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與處理,并制作圖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時間計算主要是指兩次比賽之間的間隔時間,即比賽開賽的日期至上次比賽結束的日期。比賽成績發(fā)揮率的計算公式如下[6]:
100 m成績發(fā)揮率=100 m某次比賽成績/100 m最好成績×100%
200 m成績發(fā)揮率=200 m某次比賽成績/200 m最好成績×100%
2.1博爾特最優(yōu)成績與BMI指數(shù)分析
BMI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簡稱體重指數(shù),由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計算而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
表1 博爾特基本數(shù)據(jù)及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最優(yōu)成績
數(shù)據(jù)來源:國際田聯(lián)(IAAF)官方網站[7]
Marzena等研究認為步態(tài)參數(shù)(步幅、步頻)與身體形態(tài)(身高、體重)之間存在顯著性相關,身材高大的男運動員更容易取得好成績,身材越高,體重相對會更重一些,步幅則越大[8]。毛旭江指出:與同等身高選手相比,博爾特的步長最大,其步長和步頻都具有優(yōu)勢,而且長時間維持步頻的能力較強[9]。易文娟采用信息技術法研究也認為中國田徑短跑運動員與博爾特的百米技術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步長能力[10]。中國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在第15屆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歷史性地跑出9.99 s成績。尹朝玉指出:與博爾特相比,蘇炳添在百米跑中步頻很快,但是,步長能力有待提高,博爾特在沖刺跑階段表現(xiàn)突出,但是,起跑速度有待加強[11]。可見,博爾特的步長優(yōu)勢是中國田徑短跑運動員望塵莫及的因素之一。如何在步頻不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提高步長能力作為提高運動成績的突破口,成為今后中國短跑項目極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和方向。
有一種觀點認為:“身材高大的短跑運動員雖然步幅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但步頻必然受到一定限制,進而影響其跑速”?!哆\動員選材》指出:國內外男子短跑運動員歸納起來有3種類型:(1)矮個型(175 cm以下);(2)高個型(185 cm以上);(3)勻稱型(175 ~ 185 cm)[12]。依此分類標準,并結合表1可知,博爾特屬于高個型中更偏高者。金慶紅等通過1968年到2011年9月10日期間,男子100 m成績突破10 s大關的72人BMI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得到BMI=(23.92±1.82)kg/m2,并指出身高和體重等參數(shù)會影響運動員的力量、步幅與步頻[13]。鄧萬金指出世界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的身高應該在180 cm左右,此時,運動員的步長和步頻才能夠達到理想結合,身體的協(xié)調性才能夠發(fā)揮到極限,近幾屆奧運賽事也證明高個型運動員已經統(tǒng)治短跑界這一現(xiàn)象[14]。由表1可知,與金慶紅計算的BMI相比較,博爾特BMI相對偏小,體重相對偏輕。根據(jù)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可知,100 m和200 m短跑運動員在跑動過程中需要克服空氣和自身體重所帶來的阻力,同等條件下,體重越輕則需要克服的阻力越小。當前男子100 m的3個歷史最好成績均由博爾特創(chuàng)造并保持,男子200 m第1名和第3名的歷史最好成績也是由博爾特所創(chuàng)造,充分表明博爾特的步長優(yōu)勢與其身高有著密切關系,BMI相對偏小,反而有利于其取得卓越的運動成績。
2.2博爾特參賽獲勝率分析
按照運動技能分類,100 m、200 m短跑項目屬于閉式運動技能,運動動作的完成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本體感受器,基本不會因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動作。但是,田徑競賽規(guī)則規(guī)定在100 m、200 m決賽中成績較好的4名選手將會被安排在相鄰的4條跑道,則在起跑、加速、途中跑及沖刺時的節(jié)奏和心理方面,選手彼此之間都會產生相對較強的相互影響。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競技體育賽場上,世界頂尖水平運動員在競技能力方面的指標差異已經在逐漸減少,真正競爭實力的差異往往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彼此之間心理素質的差異。由表2可知,博爾特在該時間段內參加100 m、200 m比賽獲得冠軍的概率分別為80.00%、93.33%,獲得亞軍的概率分別為15.56%、6.67%,充分表明在兩個項目中,博爾特具有絕對統(tǒng)治力,并對其他運動員產生的巨大心理壓力。競技體育界公認的一種觀點認為:“高水平運動員競爭的關鍵點在于心理素質水平的比拼”。因此,相對過硬的心理素質是決定頂尖運動員比賽勝負名次的重要因素,運動員的心理過程和特點對其競賽表現(xiàn)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2 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博爾特的總參賽次數(shù)和獲勝率
Table2ThetotalnumberofcompetitionsinwhichBoltparticipatedfrom2008-01-01to2016-12-31andhiswinningpercentage
變量100m200m共參賽次數(shù)4530獲得冠軍次數(shù)3628冠軍率(%)80.0093.33獲得亞軍次數(shù)72亞軍率(%)15.566.67
數(shù)據(jù)來源:國際田聯(lián)(IAAF)官方網站[7]。
圖1 2008-2016年博爾特100 m獲勝率
圖2 2008-2016年博爾特200 m獲勝率
如圖1、2所示,從博爾特在2008-2016年期間的參賽獲勝率可以看出:(1)博爾特在各個年度區(qū)間內200 m冠軍概率大致相對高于100 m冠軍概率,表明相對而言,博爾特在200 m的統(tǒng)治力優(yōu)勢高于100 m,有著傲視群雄的實力;(2)在9個年度中,除了2014年未參加200 m比賽之外,博爾特有7個年度參加200 m比賽獲得冠軍概率為100%,充分說明博爾特在200 m項目的比賽成績和名次非常優(yōu)異,成績也十分穩(wěn)定;(3)在100 m項目上,博爾特受到世界其他頂尖水平運動員的挑戰(zhàn)相對較大,只有在2009年、2014年和2015年3個年度保持全勝,但是,在其他6個年度獲得冠軍概率仍然保持在60%以上,依然保持非常強勁的競技實力和競技狀態(tài)。
2.3博爾特比賽成績穩(wěn)定性分析
成績發(fā)揮率百分比是檢驗大賽中運動員絕對成績發(fā)揮水平的重要指標,通常成績發(fā)揮率百分比越高,表明運動員競賽能力發(fā)揮越好[6]。本研究以博爾特100 m、200 m的最好成績?yōu)槎ɑ嬎悴柼卦谘芯繒r間段內每次100 m、200 m比賽中的成績發(fā)揮率,進而分析其比賽成績的穩(wěn)定性和競技狀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
圖3 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年博爾特100 m成績發(fā)揮率
Figure3Bolt's100mcompetitionperformanceratiobewteen2008-01-01and2016-12-31
圖4 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博爾特200 m成績發(fā)揮率
Figure4Bolt's200mcompetitionperformanceratiobewteen2008-01-01and2016-12-31
從圖3和圖4中博爾特100 m、200 m成績發(fā)揮率曲線的變化,可以看出:在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博爾特100 m、200 m成績波動區(qū)間分別為:95.41%~100%、94.58%~100%,整體波動幅度不大,成績相對比較平穩(wěn),充分說明博爾特能夠保持相對較長時間的強勁競技實力和競技狀態(tài);但是,其200 m比賽成績的波動幅度相對大于100 m比賽成績,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
目前田徑賽事中,夏季奧運會和田徑世錦賽是級別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大賽。在2009年柏林田徑世錦賽中,博爾特刷新男子100 m、200 m的世界紀錄。如圖3和圖4所示,圖中黑點表示博爾特參加夏季奧運會和田徑世錦賽100m、200m的比賽成績。從圖中可知:黑點均處于曲線的“峰尖”位置,且成績發(fā)揮率均在97%以上,表明一方面,博爾特在重大比賽中能夠相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競技實力和較好的競技狀態(tài),進而獲得卓越的比賽成績;另一方面,亦充分說明博爾特具有非常良好而過硬的心理素質,為其獲得卓越的比賽成績和名次奠定堅實的心理保障之石。
2.4博爾特參賽次數(shù)及比賽間隔分析
運動員的參賽次數(shù)和運動成績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增加參賽次數(shù)有助于提高運動成績[15],世界優(yōu)秀田徑運動員每年的參賽次數(shù)比中國運動員多出1~2倍[16]。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間: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內,博爾特基本只參加100 m或者200 m中的一項比賽,只有在夏季奧運會、田徑世錦賽及牙買加國內田徑選拔賽上,才會同時參加100 m和200 m兩項比賽。此外,由于夏季奧運會和田徑世錦賽比賽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本研究將參加夏季奧運會和田徑世錦賽視為一個整體,運動員和教練員在該類大賽的比賽時間段內亦會作出適當?shù)挠媱澟c調整。研究發(fā)現(xiàn):在該比賽間隔時間段內,博爾特均不參加每年2月和3月的田徑室內錦標賽或者大獎賽,而僅僅參加室外田徑賽事,表明博爾特與其教練的訓練理念都是立足于貼近專項、一切以提高100 m、200 m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yōu)槌霭l(fā)點和目標。
表3 2008-2016年博爾特比賽間隔天數(shù)
數(shù)據(jù)來源:國際田聯(lián)(IAAF)官方網站[5],2014年只參加1次比賽,故不在研究之列;表中下劃線加粗的數(shù)字代表博爾特參加夏季奧運會或者田徑世錦賽前的間隔天數(shù)。
宋明偉認為世界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前最后一次比賽與大賽開賽的間隔天數(shù)一般為3~4周左右[17]。表3第1行數(shù)字1表示博爾特在當年第2次和第1次比賽的時間間隔、對應的第2行數(shù)字14表示間隔的天數(shù),第1行數(shù)字2表示第3次和2次比賽的時間間隔、對應的第2行數(shù)字14表示間隔的天數(shù),其他數(shù)字含義以此類推。由表3可知:在夏季奧運年和田徑世錦賽年度,博爾特的參賽次數(shù)相對較多,大多數(shù)為8~9次左右(2010年和2014年為非奧運年和非世錦賽年;2014年由于傷病只參加一次比賽,2015年處于恢復調整年度)。同時,兩次比賽的間隔天數(shù),大致呈現(xiàn)出以“7天”為倍數(shù)的時間間隔特征(7天是最接近人類自身機體運動自動恢復的最佳時間節(jié)奏)。此外,表3中下劃線加粗的間隔天數(shù)表明:在夏季奧運和田徑世錦賽前與前一次比賽最長時間間隔為34天,最短時間間隔為16天,基本呈現(xiàn)為數(shù)字“7”的2~5倍,表明在夏季奧運會和田徑世錦賽前,博爾特大概花費2~5周左右的時間進行賽前狀態(tài)調整,從而為迎戰(zhàn)賽事做了適當?shù)捏w能恢復調整與準備,這也是獲得優(yōu)異賽事成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博爾特的身高與步長、步頻做到相對完美的結合,其BMI指數(shù)相對偏小,體重相對偏輕,反而有利于取得較好的比賽成績;博爾特參加100 m、200 m比賽獲得冠軍概率分別為80.00%和93.33%,獲得亞軍概率分別為15.56%和6.67%,成績發(fā)揮率均在97%以上,呈現(xiàn)出非常強勁的競技狀態(tài)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夏季奧運年和田徑世錦賽年度,博爾特的參賽次數(shù)相對較多,兩次比賽的間隔天數(shù)大致呈現(xiàn)出以“7天”為倍數(shù)的時間間隔特征。因此,中國田徑短跑運動員的選拔應該重視步態(tài)參數(shù),在保持一定步頻的基礎上,注重把提升運動員的步長作為提高運動成績的一個突破口。一方面科學地組織訓練和參加比賽,有針對性地訓練和培養(yǎng)田徑運動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高競技能力;合理地安排參賽時間間隔,有利于運動員調整好競技狀態(tài)。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比賽經驗,培養(yǎng)運動員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整和自我激勵的心理素質,提升參賽時的心理素質水平。這些必備保障將幫助田徑短跑運動員充分發(fā)揮競技狀態(tài)和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
[1] 亓豐學.關于羅伯斯110m欄競技狀態(tài)與競賽特征的訓練學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2):116-120.
[2] 費普勝,周威.我國優(yōu)秀田徑運動員奧運年度競技狀態(tài)的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3-59.
[3] 裴會果.倫敦奧運會我國男子田徑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特征分析[J].運動,2012(12):34-36.
[4] 列·巴·馬特維也夫.競技運動理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460-461
[5] 謝飛,王德新,王海峰.國際拳聯(lián)新規(guī)則影響下哈薩克斯坦冠軍運動員競技能力表現(xiàn)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2):124-130.
[6] 蔣國勤,張崇光.2007年世界田徑錦標賽我國運動員比賽能力透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7):51-53.
[7] 國際田徑聯(lián)合會網站.成績統(tǒng)計專欄[EB/OL].[2017-03-01].http:// www.iaaf.org/results.
[8] MARZENA P D,WALASZCZYK A,ISKRA J. Elite male and female sprinters’ body build,stride length and stride[J].Studies in physical culture and tourism[J].2006,13(1):33-37.
[9] 毛旭江,鐘杭偉,潘慧炬,等.博爾特三奪世界百米冠軍的全程節(jié)奏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1):94-97.
[10] 易文娟,詹曉梅,王雙,等.蘇炳添、張培萌與博爾特百米技術差異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5(2):63-65.
[11] 尹朝玉,張振東,牛成龍,等.第15屆田徑世錦賽百米決賽蘇炳添、博爾特與加特林百米技術比較研究[J].運動,2016(13):12-13.
[12] 邢文華.運動員選材[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5.
[13] 金慶紅,黃貝君,藺海旗,等.世界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的形態(tài)學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2):70-73.
[14] 鄧萬金,管瑩瑩.博爾特現(xiàn)象的運動訓練哲學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13,35(1):45-48.
[15] 朱洪,郝軍濤.優(yōu)秀田徑運動員參賽次數(shù)與運動成績關系的探討[J].體育與科學,1999,20(5):41-42.
[16] 王倩,水濤,吳東明,等.世界與中國優(yōu)秀田徑運動員參賽情況比較[J].體育科學,2003,23(3):84-87.
[17] 宋明偉,文明.世界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北京奧運會前的比賽安排[J].浙江體育科學,2010,32(1):27-30.
(編輯 李新)
AnalysisontheChangeofUsainBolt'sCompetitiveFeaturesandStateinThreeOlympicCycles
LV Li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based on Usain Bolt's competitio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st, 2008 to December 31st , 2016 relea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 (IAAF), analyzed his competition results, numbers of competition and change of his competitive state. Research shows that: (1) Bolt's body mass index (BMI)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his weight is comparatively light, thus is conducive to hi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his height, stride length and frequency were in perfect combination. When selecting Chinese track sprint athlet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ait parameters and improving their stride length could be a breakthrough in their athletic performance. (2) Bolt's percentage of winning champions in 100m and 200m competitions was 80% and 93.33% respectively, and his percentage of being runners-up was 15.56% and 6.67% respectively. It demonstrated his competitive state was powerful and his mental quality was excellent. Therefore, targeting and training athletes' weakness and cultivating their mental quality of self-adjustment and self-encouragement are very crucial for them to achieve excellent competition results. (3) Bolt participated in more competitions in years of Summer Olympics and Track amp; Field World Championship, averaging about 8 to 9 times annually, and his competition intervals were generally multiples of 7 days. Arranging athletes' training intervals reasonably before important games and increasing their competition experience are essential to 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ir competitive states, and achieving excellent competition results.
UsainBolt;competitivefeatures;competitivestate;competitionperformanceratio;Olympiccycles
G808.1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080-05
G808.1
A
1001-9154(2017)06-0080-05
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形勢下廣東省高校體能訓練課程建設探究—以華南農業(yè)大學為例”(粵教高函〔JG 2016〕236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校大學生體能訓練課程建設與體質健康干預機制研究”(17TY011)。
呂立,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管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E-mail:1009226894@qq.com。
華南農業(yè)大學體育教學研究部,廣東 廣州 51064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2017-05-25
201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