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莉++付江泓++于萍++汪倩++李剛剛
為了深入了解“內高班”的發(fā)展歷程、辦學情況、教育特色和辦學效果,2017年夏,北京教育雜志社的編輯們兵分三路,分別跟隨北京市通州區(qū)潞河中學、北京市第九中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紅螺寺中學的“內高班”家訪團赴新疆采訪,一路走過了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博樂、喀什,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收獲了一路感慨,一路感動。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內高班”的發(fā)展風貌,我們分兩期報道“內高班”的辦學情況。上期,我們報道了家訪見聞和校園內感人的故事,本期我們呈現“內高班”的建設機制和學生發(fā)展情況。
特別的關愛給特別的你們
從2000年至今,“內高班”只有17年的辦學歷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內高班”既不能脫離普通學校教育的范疇,又因其與民族政策息息相關而具有特殊性。這是一次關乎無數邊疆學子人生和命運的探索,也是一次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探索,其責任不可謂不艱巨,其挑戰(zhàn)不可謂不艱難。令人欣喜的是,17年間,在黨和國家的悉心關照下,在承辦學校披荊斬棘的探索中,在無數教師無怨無悔的奉獻中,北京各中學的“內高班”走出了一條特色發(fā)展的道路。
最特別的學生,最適合的教育
到底要不要遠離親人,千里迢迢到陌生的地方求學?這是很多“內高生”曾經糾結過的問題。前路未知,新疆的學子難以抉擇,學校又何嘗不是滿懷壓力?!皟雀甙唷眲?chuàng)辦伊始,學校是忐忑的,因為這項事業(yè)關乎個人命運和民族未來,卻偏偏沒有可借鑒的案例;學校又是期待的,因為這項事業(yè)大有可為。
承辦“內高班”的壓力不僅來源于開山辟路的創(chuàng)業(yè)之難,更源自于不可回避的現實之困——在進入“內高班”之前,很多學生的漢語基礎薄弱,甚至都無法用漢語交流;有些學生完全沒有學過英語,知識基礎更是無法與內地學生相比。嚴格來說,“內高班”不是單純的高中教育,而是集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于一體,既要啟蒙,又要實現高中教育的目標,這對承辦校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關于如何辦“內高班”,教育部、新疆教育廳、北京市教委都出臺了政策,為學校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因生制宜,因校制宜,是“內高班”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其發(fā)展之道。
潞河中學從2000年就開始承辦“內高班”,是最早的承辦校之一。在十多年的辦班實踐中,逐步探索完善了“預科單設,高中插班,強化輔導”的辦班模式,逐步規(guī)范了“常規(guī)管理與特殊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強化預科課程,建設銜接課程,完善高中補充教育計劃。
因其“民考民”(少數民族學生在高考時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試卷)的特殊性,北京九中確定了“內高班”采用插班與單獨編班相結合的大方向,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設計“內高班”學生后兩年的學習與生活,大部分課程與內地學生相同對接,小部分進行針對性重建與改造,確?!皟雀甙唷苯逃虒W質量。從高二年級開始選拔部分優(yōu)秀學生插入普通班,同本地學生一起上課。近年,學校又探索了預科年級“2+2模式”的課程改革,在預科第一學期學習初三的內容,第二學期滲透高一年級的教學內容,使預科和高中有效銜接,提高教學效率。
首師大附屬紅螺寺中學采取新疆生單獨設預科班,升入高一后和本地生混合編班的機制。從2014年開始,學校在高二“內高班”中探索實行分層教學實驗。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潛力傾向把能力和成績接近的學生分在一起,讓他們在不同層次的教學班上課。老師們再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來設計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盡管各學?!皟雀甙唷钡慕ㄔO模式不同,但其教育目標卻是一致的——讓每個新疆學子在北京全面而健康地成長。為此,各學校采取了多種措施,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挖掘學生潛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首師大附屬紅螺寺中學為每個“內高生”建立了成長記錄冊,把學生的成績、參與各項實踐活動情況、同學評價和老師評價以及獲獎情況等綜合表現及時記入《學生成長記錄冊》,全方位、立體化、科學管理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學校還針對“內高班”學生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特點,探索了“內高生”自主管理模式,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北京九中堅持走進心里、貼近生活、靠近一線的教育服務原則,堅持疏堵結合、嚴愛結合、獎懲結合的管理機制,堅持教育、管理、服務三大領域工作的協調配合,穩(wěn)步推進家訪、代理家長制、“2+1牽手”等溫暖工程,在完善“2+2”學制的基礎上主動應對高考改革帶來的新挑戰(zhàn)。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bjjy/bjjy201711/bjjy20171107-1-l.jpg" alt="" />
不同的民族,同一個祖國
“看到一個新疆班的孩子靜靜地站著,我感覺有些奇怪。從孩子身邊走過時,聽到了大操場傳來的國歌聲。哦,今天是周一,學校升旗!”2015年3月30日,曾明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了這樣一條消息,短短半個小時之內,就收到了眾多點贊和留言。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曾明老師仍然記憶猶新:“就在人民樓的前面,孩子在那里靜靜地站著,眼睛望著操場的方向,直到國歌結束才朝辦公室的方向走去。我也站在學生的身后,默默地注視著他,不敢發(fā)出一點聲音,生怕破壞了這份美好?!?/p>
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動,也讓人意外。因為,在進入“內高班”之初,有些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比較低,甚至有的新疆學生對漢族人有抵觸的情緒。“內高班”創(chuàng)辦的初衷之一就是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融合,讓新疆學子了解不同民族,了解祖國。告訴他們“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國,我們都是祖國的孩子”,是“內高班”的重要使命。
熱愛,源于了解。其實,部分新疆孩子對內地、對漢族不理解甚至有誤解,只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視野所限,不了解祖國歷史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因此,各學校都把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作為“內高班”的重要教育內容。
針對“內高班”,潞河中學開設了民族教育課程和補充教育計劃,對學生進行五個“認同”教育——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既在常規(guī)課程中進行滲透,又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專門的針對性活動,比如“三史”教育——新疆歷史、民族發(fā)展史、宗教演變史,這是新疆學子到內地學習的“第一課”。補充教育計劃是一個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國家和民族的教育計劃,如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包括認識節(jié)日,認識五十六個民族;“四個一”活動,預科時期去天安門看一次升旗,高一去北戴河看一次大海,高二登一次長城,高三做一次拓展訓練;社會化教育,通過適當的方式讓新疆學生與本地學生一起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等等。endprint
北京九中把德育滲透到課堂中,注重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五觀”意識;帶領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fā)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同時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更高遠的人生目標。
首師大附屬紅螺寺中學在預科開設思想政治課,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教唱國歌,開設模擬法庭;開辦民族知識講座,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和我國民族政策的認識;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報告會、主題班會評比、“民族歌曲大家唱”競賽等活動,以活動促進師生、生生感情。同時,學校非常重視節(jié)日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中滲透政治教育。每個節(jié)日來臨前向學生介紹節(jié)日的由來、節(jié)日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韻味無窮。
此處是異鄉(xiāng),此處是吾家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這是很多“內高生”在離家前對未來生活的想象,踏上征程,他們懷著些許不安,些許惶恐。他們知道,這是一條艱難的成長之路,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條路上,學校與他們同行,給他們一路陽光,一路溫暖。
為了在北京給“內高班”學生一個真正的家,學校妥帖安排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承辦“內高班”的學校均開設了專門的清真餐廳,高薪聘請維族廚師,讓新疆學生在北京吃到地道的家鄉(xiāng)菜。走進“內高班”餐廳,抓飯、拉條子、大盤雞、烤馕……學生在北京的食堂吃飯,就像在新疆的家里吃飯一樣。學校還給新疆學生免費配備四季服裝、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明亮溫馨的宿舍學生可以拎包入住。
北京九中與周邊的超市建立聯系,方便新疆生采購物品;與最近的三甲醫(yī)院首鋼醫(yī)院簽訂合約,形成就醫(yī)的綠色通道;與郵局、銀行和電信部門聯系,讓學生能夠及時與新疆的家人進行溝通和聯絡。首師大附屬紅螺寺中學還確立了“人人為內高生服務”的理念,每位教職工全面負責1-2名內高生的思想、學習、生活,讓每名“內高生”都在北京有親人,都在北京有個家。教職工首先要了解負責的“內高生”的家庭狀況、家鄉(xiāng)情況,經常與學生聊天,了解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及和心理狀況,在思想、學習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幫助和教育,像家人一樣關心學生生活、身體狀況和學習情況,關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學生發(fā)現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明確發(fā)展目標。
從制度初探到模式完善,17年,“內高班”與數萬名學生一同成長,從根芽稚嫩到枝繁葉茂,庇蔭越來越多的新疆學子。
最重要的決定,最動人的改變
再一次站在潞河的校園里,望著潞園的紅樓碧草,看著那句“今日我為潞河驕傲,明天潞河為我自豪”,艾克熱木江眼里滿是自己15歲的影子。彼時,他并不知道,選擇“內高”,選擇潞河,是自己最重要的決定,更不知道,數年以后,自己真的成了潞河的驕傲。
選擇,命運轉折的開始
2008年,初來到“內高班”時,麥麥提敏甚至不會說漢語,201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漢語詩集《返回》,如今,他早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為詩壇一顆閃亮的新星。
正是在“內高班”,麥麥提敏有了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學現代漢語,第一次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古詩名家,第一次讀完一本漢語書,第一次寫詩,第一次出版詩集……“內高班”為麥麥提敏打開了文學的大門,更為數萬名新疆學子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如果沒有選擇“內高班”,對于一些新疆學生來說,人生可能就是種田、放羊,世界就是周圍的方寸天地,可能就是重走父母走過的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潛能在哪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實豐富多彩。是“內高班”給了家境貧寒的新疆孩子上學的機會,給了更多新疆孩子發(fā)現自己的機會、走向廣闊世界的機會。
在“內高班”,學生除了學習先進的知識,還參加多種多樣的活動:參與社會實踐;走進清華、北大等名校參觀,與大學生座談交流,了解大學生活;利用假期參加職業(yè)體驗活動,深入了解各個行業(yè)。學校還鼓勵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發(fā)展自己的特長,為學生開設合唱團、民樂社、舞蹈社、鋼琴社、美術社、書法社、戲劇社、新聞社、民間剪紙社等社團,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艾克熱木江說:“我的整個命運是在‘內高改變的。”艾克熱木江生長在托克遜縣一個極其貧困的村莊里,當年村里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2001年,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潞河中學讀“內高班”,一下子從全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到了全國最好的中學之一?!皟雀甙唷笔前藷崮窘瓑粝腴_始的地方,在這里他積累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培養(yǎng)了良好的心態(tài)和品質,并立志做一名醫(yī)生。正是得益于在“內高班”的積累,他后來去了清華大學、,成為了醫(yī)學博士后,最終實現了當醫(yī)生的夢想,成了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的一名脊柱外科醫(yī)生。
在“內高班”,還有很多“麥麥提敏”,很多“艾克熱木江”,來到“內高”是他們最重要的決定,他們是“內高”最大的驕傲。讓每一個學生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這是“內高班”的期望,也是“內高班”的建設者們一直在努力做的。
回歸,助力新疆的發(fā)展
2001年,艾克熱木江懷著無限美好的憧憬,從烏魯木齊坐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走進了“內高班”;2016年,他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yè),懷著建設家鄉(xiāng)的決心登上了飛往新疆的航班。17年來,新疆送走了數萬名前往內地求學的孩子,而如今,也迎來了他們的回歸。
新疆地域遼闊,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但由于地處祖國的西部邊陲,環(huán)境艱苦,交通不便,長久以來,人才資源的缺乏制約著新疆的發(fā)展,因此,除了為新疆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提供更多機會之外,為新疆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也是“內高班”建設的重要任務。
“內高班”將學生個人的發(fā)展與新疆的發(fā)展、國家的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利用暑假時間讓內高生回新疆調查新疆人才需求狀況,使學生發(fā)現新疆的人才需求,更加明確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目標。endprint
17年來,“內高班”培養(yǎng)了數萬名優(yōu)秀的新疆學子,他們在內地學習到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其中絕大部分人考入了高等院校,確定了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和研究領域。大學畢業(yè)后,很多人選擇回到新疆。
阿布都亥帕爾致力于新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回新疆后創(chuàng)建了厚德教育集團,服務于更多的新疆孩子;米葉莎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了新疆電視臺著名的主持人;艾克熱木江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成了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的脊柱外科醫(yī)生......
闊別故鄉(xiāng)幾年甚至十幾年,他們從稚嫩的孩子成長為了思想先進、知識淵博的專業(yè)人才,懷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殷切期望,他們成為了新疆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建設力量。
融合,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再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們都將各奔東西,以后的風風雨雨,同桌也許沒有辦法陪你了,但我還是會在心里默默地為你祝福。就算我在新疆,你在北京,心靈相惜,距離不是障礙。”
“似乎只有在回家時,才感覺你是北京人,我是新疆人。我覺得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更像另一個家。我們相互依偎,互相幫助,相親相愛,地域的隔閡越來越薄,心越來越近。在你們的陪伴下,我更開心、更快地向遠方奔跑?!?/p>
……
這是“內高班”學生寫給北京同學的信,字字暖心,句句真情。
曾經,他們一個在新疆,一個在北京,是同一個天空下的陌生人,因為“內高班”,他們成了朋友,成了親人,就像習總書記說的那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內高班”給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成長的機會。春節(jié),本地生邀請內高生到家中做客,送禮物,買衣服;古爾邦節(jié),新疆生為節(jié)本地學生帶來表演精彩節(jié)目。本地生家長來學校探望新疆生并為他們帶來水果、書籍;新疆生家長郵寄過來的美食,孩子們拿到班里與本地生一起分享。暑假“內高生”要回家的時候,本地生都要到學校來送行,雖然是短短的一個暑期,但同學們還是依依惜別,戀戀不舍。高三的“內高生”畢業(yè)了,本地生和老師們?yōu)樗麄兯托?,難舍難分,那是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無法割舍的親情。
感謝“內高”,讓心與心的距離跨越了萬水千山,跨越了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在最好的時光相遇,在今后的歲月攜手,這是他們寫給“內高”的承諾,也是“內高”向祖國許下的諾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