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東(浙江省湖州中學,浙江湖州 313000)
教材使用的正向襯托、反向質疑與同向延伸
趙艷東
(浙江省湖州中學,浙江湖州 313000)
教材有很多可能性,依靠教師去發(fā)現(xiàn)與選擇。課堂實不實、活不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對教材的開發(fā)與使用。正向襯托、反向質疑、同向延伸是教材開發(fā)、使用的三條思路。
教材使用;正向襯托;反向質疑;同向延伸
“實而活”的課堂就是活力課堂。“實”是充實,知識、技能、價值觀等內(nèi)容上充實;“活”是靈活,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形式多樣、鮮活。追求“實而活”的課堂,就是采用適合自己學生需求和授課教師特點的形式,實現(xiàn)適當?shù)慕虒W內(nèi)容。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筆者最近一個月的教學,任務都基本完成,還時常穿插補充些短小精悍的經(jīng)典或時文,作為活躍或者調節(jié)。那些穿插與課堂關系緊密,但與教材關系并不都緊密。專家可能會說枝蔓、不嚴謹,但筆者相信那是有效的,這可以從學生的表情、眼神和上課氛圍等情況得知。在總結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整堂課都滿意的課很少。但“不完滿才是完滿”,教師上課就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須根據(jù)實戰(zhàn)的具體情況,比如學生的知識、情緒,比如當時的班級事件,比如教師的閱讀思考,等等,作一定的取舍與使用。
在這些整體上不完滿的課堂里,常有一些亮點閃現(xiàn)。這些亮點,都是效果明顯的部分,是“實而活”的部分?,F(xiàn)選三個實例來說說三個思路:正向襯托,反向質疑,同向延伸。
正向襯托,就是給課文設置一些陪襯,讓課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這些陪襯可以是一段補充注釋,也可以是有趣史料、旁證詩文。它們像臺階一樣,幫助學生更容易接近課文。
例如,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以下簡稱“蘇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的《指南錄后序》,前半段講述故事沉重、嚴肅,學生讀起來就當歷史讀了,雖然仍舊模糊一片:對如何抗詞慷慨,我們需要跨越很多障礙,如語言上不同民族如何交流,敵強我弱怎么虛張聲勢,一個沒有治國經(jīng)驗、臨時啟用的文官怎么樣去搞外交,還要抗詞慷慨?此外,呂師孟叔侄如何“為逆”?賈余慶如何“獻諂”?盡管如此,但敘述上邏輯大體可通,所以學生還挺有勁。但到了后半段抒情部分,那22個“死”,就開始折磨學生了:有那么兇險嗎?那你哪來的空一首接一首寫詩?還親自抄錄,哪來那么多筆墨紙硯?就算都是真的,有必要這么窮酸嗎?
不只是學生,很多教師也覺得有矯揉造作之嫌,只是沒敢對學生說出來而已。這樣一懷疑,勢必影響課堂上學生的熱情,只??荚噳毫ο碌谋粍油瓿扇蝿樟恕?/p>
怎么辦?筆者補充了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 大家讀《指南錄后序》,尤其后半部分,有什么感覺?
生 覺得啰唆?矯揉造作像個怨婦……
師 說句實在話,老師有同感。以前讀文天祥的詩和這篇序,總覺得有點造作不自然,心中難以對他發(fā)自肺腑地敬佩。因為忠君愛國的詩文很豐富,比如屈原的詩、杜甫的詩。因為殉國在那個時代很常見,比如崇禎皇帝死的時候就有很多人為他殉難。尤其讀了《指南錄》里的一些詩,很難發(fā)現(xiàn)詩歌的美感。心中頗疑慮:他詩文造詣未達到渾然天成的上乘境界。但讀他一篇小序,頓時肅然起敬。連帶對他的那些文與詩也多了幾分敬意。我們來看: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污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shù)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北藲庥衅?,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文天祥·正氣歌序》)
這段旁證詩文,筆者開發(fā)了如下幾個用法:
一是實詞推斷,例如“單扉”“白間”“陳陳”“寄頓”“駢肩雜遝”等,沒有學過,但前后聯(lián)系,根據(jù)語境推斷,學生可以推測十之八九。
二是斷句練習:
疊是數(shù)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參考:疊是數(shù)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
三是闡發(fā)小感悟:“讀了這段,你有什么感觸?”學生感悟如下:
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在這樣生存條件惡劣的監(jiān)獄里,能生活,而且兩年多,讓元朝的皇帝都失去了耐心,問他還有什么心愿。他慨然:不能侍奉二姓,惟愿一死。在這樣一位讀書人身上,我看到了堅硬的脊骨!
在這段補充材料中,文天祥“將以有為”的心態(tài)、問心無愧的坦然、忠心愛國的情懷,都與課文那22個“死”,以及后半部分那擔心君主、父母誤解而做的大段辯解與剖白相互參照,且更加具體、細致,從容、坦蕩,更有可讀性,也能讓學生因此增加對文天祥的敬意。
這份敬意與課文形成互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縮短與課文的距離。重讀課文,學生明顯更努力、更盡心,課堂氛圍好了很多。這段補充,讓學生走進一位讀書人的內(nèi)心世界。那份頑強、坦蕩,是“迂執(zhí)”,更是一份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
事實證明,這個補充是個亮點,點亮了《指南錄后序》全篇,點亮了那一堂險些昏沉的課。
反向質疑,就是對課文挑刺,對課文里的差錯、作者的局限進行開發(fā)利用。反向質疑,可以根據(jù)文意來推理,搜集證據(jù)來證實,在質疑課文、作者、編者的過程里,提升閱讀的能力、研究的方法、不迷信權威的自信。
例如,蘇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的《咬文嚼字》這篇文章,知識淵博,結構嚴密,分析細致,課堂可以開發(fā)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很豐富了。因其很強的知識性和邏輯性,學生讀起來會動力十足。但一切合情合理,無須多想、多辨別,似乎只學習、接受即可,因而少了點激情、質疑、爭辯,課堂顯得缺乏碰撞、起伏。
怎么辦?筆者覺得“得攪一下渾水”。
師 有沒有讀出點問題?我們來細讀課文第4段:……
師 這一段讀完,你贊不贊同朱先生的觀點?為什么?——沒有想法?那我們看一段資料: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jié),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劉公嘉話》)
發(fā)現(xiàn)問題了吧?再看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全詩: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師 看看題目,人家寫什么的?對,朱先生的解析是一種誤解。誤解在什么地方?
生 一是“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二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
師 誰來分析一下?
生 證據(jù)一,可以證明并不是月夜聽見賈島吟詩。這個雖不是大是非,也不影響詩中字眼與境界的推敲;但總是有一點遺憾,讓讀者對作者懷了疑心甚至戒心。證據(jù)二,可以證明,這首詩歌是“題李凝幽居”,是詩人(詩中“僧”即詩人自己,多年為僧)月夜訪問隱居友人的記錄與詩意再現(xiàn),而不是寫自己幽居——“自關自開、悄然無聲更顯幽寂”。所以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師 那么“推”“敲”你怎么看?
生(分析后大致達成共識)詩人意在通過居處荒僻、景物清幽展現(xiàn)李凝所居之“幽”,“敲”以聲襯靜更顯其靜,大得“鳥鳴山更幽”之趣,以此來確定“推”“敲”,理當選“敲”。古人不是隨便亂用、亂選的,就像齊己的“昨夜一枝開”。朱光潛先生此處出錯啦,嚴重影響到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對他大師地位的懷疑!是不是就是朱光潛先生治學不嚴謹,亂發(fā)議論?
生 作者也為自己留了余地,比如文末有言:“以上只是隨便舉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p>
師 朱先生文中此語是謙辭,也是實情。
筆者這樣處理,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教材,編好了就是讓我們用來教的。這樣的選擇和處理可能不符合教材編者以及教參的解說與要求,可能這樣有點咬文嚼字、吹毛求疵了,但如果能讓學生在讀書、做學問以及日后做人等方面增加一點嚴謹?shù)膽B(tài)度,就是值得的。而且,在課堂上,學生瞪大眼睛讀證據(jù),瞇起眼睛找因果,精神高度集中,是“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治學精神的引導。不論從“實”還是從“活”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亮點,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課堂。
同向延伸,就是沿著課文的方向,進一步挖掘,爭取深刻地理解、解讀。
在處理蘇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的《品質》《老王》兩篇課文的時候,因為《老王》是學生初中就學過的,所以重點落在《品質》上。但《品質》篇幅太長,要花費很多時間去熟悉情節(jié),而單元主題“底層的光芒”,對于高中生來說,太淺顯了,欣賞的層次較低。深入不下去,就只能表面地看到敬業(yè)、品質。這是不是太簡單了?
怎么辦?筆者組織了兩次討論。
【討論一】
教師提問:作品中關注的美好“品質”式微了,成了悲??;“好人”不得好報,活得悲慘。為什么?
教師略加啟發(fā):好東西,不是應該蓬勃旺盛的嗎?好人,不應該“敬人者人恒敬之”,一生平安嗎?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我們又何必追求那些好東西?我們又何必努力勸誡、塑造身邊人做好人?世上“壞”的東西,生命力越來越旺盛;世上的壞人,常?;畹酶毁F得意。那么,我們該怎么看待和自處?
學生一個接一個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從性善論到性惡論,從身邊實例到書本上的名言,一直討論了半節(jié)課仍意猶未盡。但是,學生雖然思維被激活了,可發(fā)言質量并不高。這時,教師水到渠成地作補充,補充材料一部分是“人性讀本”上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的經(jīng)典選文,另一部分是魯迅《魯迅文集·雜文集·熱風·隨感錄三十五》中“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體現(xiàn)魯迅早期的“進化論”思想——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以及周國平《各自的朝圣路·報應》中的“拒絕光明,停留在黑暗中,這本身即是懲罰”[1]上位哲學的思考。
學生的討論很熱烈,思維很辯證,文字很經(jīng)典!
【討論二】
教師提出:這篇文章初中選入教材,就精講細品了,那么,我們高中再次閱讀它,還是原來的解讀嗎?我們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
楊絳自己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薄独贤酢纷屛覀兛吹剑髡吲c老王之間留下了一段深深的遺憾:糾結“多年以后”才漸漸明白那一份“愧怍”。這愧怍是文眼,是幾乎每一個解讀者、上課教師關注的焦點,自被選入教材以來,被各語文期刊反復探討了七八年了,也依然言說不盡、長盛不衰。除了“辭路說”[2]“平等說”“階層說”“同情說”等探討點之外,我們還能做點什么探討?
如果還要探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是“交際失敗”。為什么這么說?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將需求分為七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些需要分級,越是低級的需要越是要滿足;前四種屬缺失型的需要,未滿足前一直推動人從事滿足需要的行為;后三種屬成長需要、豐富型的需要。依據(jù)這個理論,我們來看一下老王的這個行為背后的需要層次,再看看楊絳先生行為背后的需要層次。
老王來給楊絳先生、錢鐘書先生送香油、雞蛋,是什么層次的行為?即使不是辭路,至少也是臨死前的一次“施與”。老王一生孤苦無依,貧病交加,臨去世前幾天,那雞蛋和香油對于老王意味著什么?是他能拿得出手的最珍貴的東西。老王掙扎著拎來這些寶貴的香油和雞蛋,是來賣的嗎?他是來送的。這個贈送是什么意味?不管是“感恩”,還是“辭路”,老王賦予這個“贈送”深重意味,可以體會。然而,這個“贈送重禮”的舉動,在楊絳先生這里演變成了什么?明知老王不是來賣的,她卻“大概是蒙了”,轉身去取錢。這個舉動,即使不是把老王的舉動認定為“賣”,不是居高臨下的救濟,至少也是不欠人情的“兩訖”。
這兩人的交往,需求層次上發(fā)生了錯亂!
老王的“贈送”,超越生理、安全的需求,至少是“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楊絳先生沒有讓老王獲得“情感和歸屬”。老王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是無依無靠了,文章開頭有交代,“失群落伍”“惶恐”,如今他已經(jīng)到了生命的盡頭,想要實現(xiàn)的也就是“情感和歸屬”——“不把自己當外人”的歸屬感,可以坦然地贈送與接受。然而,他的這個努力被摔碎。隨著楊絳先生轉身去拿錢,他的努力,他的需求,被摔得倉啷啷碎片四濺。
交際失敗,讓敏感的楊絳先生內(nèi)疚與愧怍了多年!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fā):多一點敏感,多一點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這會讓我們受益,或者少一點遺憾與愧怍。
[1]周國平.各自的朝圣路[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199.
[2]范曉紅.從尊嚴訴求的角度解讀《老王》[J].語文學習,2012(9):46.
[3]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01.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