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旂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炎癥性腸病患者艱難梭菌感染率及相關分析
黃耀旂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炎癥性腸病; 艱難梭菌; 感染率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疾病,該類疾病在臨床中多見于結腸炎(UC)及克羅恩病(CD), 對患者腸胃及身體功能的遠期影響較大[1]。艱難梭菌(C-diff)菌種形狀為梭狀的革蘭陽性細菌, C-diff繁殖速度遠超于其他厭氧細菌,其大量集結能快速引發(fā)一系列典型臨床癥狀,從最初的輕度腹瀉到后期的頑固性結腸炎。本文分析IBD患者艱難梭菌感染率及其影響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醫(yī)院2014—2016年100例IBD患者,最終有80例IBD患者納入本次研究,設為研究組; 選擇同期80例健康患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 ① 年齡>20歲患者; ② ??埔陨蠈W歷患者; ③ 自我溝通意愿較強患者。排除標準: ① 精神病患者; ② 患有腸道功能性疾病患者; ③ 患有感染性腹瀉患者; ④ 對抗生素耐受性不強患者。對照組患者共80例,男48例,女32例。研究組共80例IBD患者,男43例,女37例; UC患者25例; CD患者55例。根據(jù)《炎癥性腸病診療進展》[2]對UC患者病情進行分類, 10例直腸型, 6例廣泛結腸型, 9例左半結腸型; 13例結腸受累, 12例非結腸受累。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2組患者新鮮糞便,于-80 ℃保存。樣本采集時間與送樣時間嚴格控制在30 min內(nèi); 樣本處理時間嚴格控制在20 h內(nèi), 23 h內(nèi)必須完成檢測。C-diff檢測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比利時進口原裝艱難梭菌檢測卡(貨號為K-1520), 該檢測盒內(nèi)含22個檢測卡及22個緩沖液、22個糞便取樣裝置。檢測流程如下: ① 樣便處理,將樣便放入處理管內(nèi),加入緩沖液,做5 min離心處理,將處理后的樣便使用檢測卡檢測。檢測標準: 陽性,檢查卡呈現(xiàn)C、T兩個紅線為陽性; 陰性,檢測卡只有C處出現(xiàn)紅線; 無效結果: C、T兩處均無紅線。
1.3 評價指標
對比2組患者C-diff率; 分析IBD患者疾病活動與C-diff感染的相關性及CD患者疾病受累部位與病情嚴重程度與C-diff感染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樣便C-diff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樣便C-diff陰性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研究組中UC患者感染C-diff率與CD患者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疾病活動期感染C-diff概率顯著高于緩解期(P<0.05), 見表2。研究組中結腸受累患者感染C-diff概率顯著高于結腸未受累患者(P<0.05); 研究組患者中度及重度病情感染C-diff概率顯著高于疾病較輕患者(P<0.05)。見表3。為控制各個危險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按α=0.05顯著性水平,將表2、表3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意義的4個變量引入Logistic, 結果表明疾病活動性、治療措施、疾病嚴重程度及病變累及部位均為危險因素。見表4。
表1 2組艱難梭菌感染率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研究組患者疾病活動與C-diff感染的相關性[n(%)]
與C-diff感染患者比較, *P<0.05。
與C-diff感染患者比較,*P<0.05。
現(xiàn)階段對C-diff的檢測主要采用兩步檢測法: ① 核酸擴增試驗(NAAT); ② 靈敏毒素酶免法。隨著靈敏毒素酶免法不斷商品化,市面上出現(xiàn)了靈敏度更高的檢測產(chǎn)品,本次研究采用的比利時進口原裝艱難梭菌檢測卡就是一種具有較高的PCR靈敏度檢測卡。本文研究顯示,研究組檢測出32例C-diff感染者,陽性率為10.63%, 對照組未檢測出C-diff感染者,說明IBD患者感染C-diff概率高于正?;颊摺A和柕萚3]認為IBD患者感染C-diff概率是健康人群的3倍,但并非所有IBD患者均會感染C-diff; IBD患者感染C-diff概率僅為12.84%。金鑫等[4]認為處于疾病活動期的UC患者與CD患者均有機會感染C-diff, 且疾病活動期的UC患者感染C-diff概率可能是CD患者的2~3倍。C-diff感染患者與非C-diff感染患者在UC及CD發(fā)生情況比較上無顯著差異; UC、CD疾病活動期時, C-diff感染概率遠遠高于非C-diff感染概率。同時,使用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均能影響C-diff感染率[5]。
鄭晗晗等[6]認為IBD發(fā)病機制與環(huán)境、免疫、藥物應用等因素有關。顧吉娜等[7]也認為激素、抑制劑雖能有效的治療IBD病情,但能增加C-diff感染概率。這些研究結果表明IBD的產(chǎn)生并非是單一C-diff作用,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組中UC、CD中度及重度病情感染C-diff概率明顯高于輕度病情患者; 結腸受累比較中,感染C-diff感染患者結腸受累概率明顯高于未受累患者,表明IBD患者結腸受累與C-diff感染具有較大相關性; IBD患者感染C-diff的主要危險因素為疾病活動性、是否治療、疾病嚴重程度、病變累及部位; 當IBD患者病情較重,處于疾病活動期,病變部位累及結腸及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等均能增加C-diff感染概率[8-11]。
[1] 白璐, 馬英杰, 馮素萍, 等. 艱難梭菌感染與炎癥性腸病的關系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13): 2910-2911.
[2] 康慧娟. 炎癥性腸病診療進展[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5: 1.
[3] 梁桐爾, 王烜. 艱難梭菌和炎癥性腸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5, 31(22): 3802-3804.
[4] 金鑫, 錢雪琴, 胡綠蔭, 等. 上海地區(qū)住院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中艱難梭菌的檢測及其意義[J]. 微生物與感染, 2015, 10(5): 282-287.
[5] 張允, 郝素娟, 童淑萍, 等. 炎癥性腸病住院患者營養(yǎng)風險與臨床結局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6, 22(26): 3749-3752.
[6] 鄭晗晗, 江學良, ZHENG Han-han, 等. 糞便菌群移植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6, 19(2): 199-205.
[7] 顧吉娜, 金慧, 蔡雅衛(wèi), 等. 老年醫(yī)學科患者艱難梭菌檢測結果與定植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10): 2183-2185.
[8] 程國平, 李自華, 戴昕, 等.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艱難梭菌感染分析[J]. 中華兒科雜志, 2015, 53(3): 220-224.
[9] 陳晨, 戴新娟, 楊亞, 等. 疾病管理理論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 護理學雜志, 2015, 30(17): 109-112.
[10] 孫艷君, 楊銳, 賈勝男, 等. 腸道菌群與炎癥性腸病的相關性探討[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21(2): 358-360.
[11] 劉青志. 炎癥性腸病患者肝膽腸外表現(xiàn)的檢出及治療情況調(diào)查[J]. 醫(yī)學信息, 2015, 28(7): 306-307.
2017-05-16
R 574
A
1672-2353(2017)21-214-02
10.7619/jcmp.20172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