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梅 張 振 趙志鴻 王金立
形式邏輯學在科技期刊編輯中的應用
王喜梅 張 振 趙志鴻 王金立
形式邏輯學是關于思維的形式及規(guī)律的科學。而形式邏輯學中的四條定律即充足理由律、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在科技期刊文章的立意、結構、層次、數據及語言表達中都會體現(xiàn),正確運用這些邏輯定律,可以使編輯及時發(fā)現(xiàn)在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及校對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能夠使學術論文更科學、更準確地表達科研成果。就形式邏輯學在科技期刊編輯中的應用及出現(xiàn)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科技期刊;編輯;形式邏輯學;邏輯定律;信息分析;類比邏輯方法;應用
形式邏輯學研究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是關于思維的形式及規(guī)律的科學。對這些思維方式進行歸納,發(fā)現(xiàn)四條定律,這四條定律構成了形式邏輯學的骨架。這四條定律分別為充足理由律、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1]。充足理由律要求作出判斷的理由是充足的,即理由是導出判斷的充分必要條件。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相互對立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同一律的意思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同的概念和判斷。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2個互相矛盾或呈反對關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1-2]。這四條邏輯定律在科技文章的立意、結構、層次、數據及語言表達中都會體現(xiàn)。正確運用這些定律和恰當的邏輯分析方法能夠使學術論文更科學更準確地表達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和推動自然科學的發(fā)展[3]。筆者就形式邏輯學在科技期刊編審及編輯中出現(xiàn)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總結。
文章的論點和論據是文章的核心,而論證是學術論文推理的過程,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4]。論點和論據之間是否具有邏輯相關性,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規(guī)律,這是確定一篇文章的立意(即論點)與結構(即論據和論證過程)是否合理的依據。而在此判定過程中,概念包括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的邏輯關系經常會得以體現(xiàn)。內涵是指概念中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事物的內在要素,而外延則是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事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3]。邏輯定律中的充足理由律在此判定過程中經常被用到。
譬如筆者曾遇到題目為《由塑料密度測量判定塑料強度的方法》的論文。根據塑料相關專業(yè)知識,塑料的強度高,其密度值不一定大,“強度”和“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外延間的推導并不構成充分必要條件。依據充足理由律,由塑料密度大推導不出強度高的結論,因為塑料密度大則其硬度大,但強度不一定高。所以,以《由塑料密度測量判定塑料強度的方法》為題目,則文章整體的立意和結構的邏輯性發(fā)生了比較嚴重的錯誤,作者是一名多年從事塑料測試的技術人員,后經過修改,文章的題目改為《影響塑料密度測量準確性因素的探討》,將原內容進行了整合,符合了邏輯性。所以,對于原創(chuàng)性的和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科技論文,其立意或結構發(fā)生了邏輯混亂,不可輕易退稿,而應經過修改、編輯加工,使其成為結構嚴謹、觀點準確的好文章。
譬如有的論文所討論課題的學術和技術水平較高,但文章中又夾雜了相關學科研究進展的論述,學術研究部分和綜述部分交叉出現(xiàn),不符合學術論文的格式(包括標題、摘要、引言、材料與測試、結果與討論、結論),這就需要刪掉與結構有沖突的內容,使文章結構更清晰,后建議作者改成綜述性論文,重新組織和補充材料進行撰寫。
文章的結構是形成文章的框架,它以文章的段、行、句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結構的本質在于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思路和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文章段與段之間的層次關系,就像搭一座房屋時椽與梁、梁與梁之間的搭接關系一樣,需要做到層次分明、邏輯清楚。邏輯定律中的充足理由律在結構層次分類中經常被應用。
例如,筆者曾遇到一篇綜述性文章,其原題目是《生物降解型聚乳酸性能改性研究進展》,結構層次按照“結晶性”“熱穩(wěn)定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力學性能”等進行分類,但由此產生了邏輯錯誤。例如在論述“熱穩(wěn)定性”時,引用文獻中加入的填料不僅提高了聚乳酸的熱穩(wěn)定性,也提高了其力學性能等其他性能,會與其他分類間產生邏輯意義的重疊,即單一性能的改善與聚乳酸改性之間不構成充分必要條件??梢?,由性能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層次,出現(xiàn)了邏輯混亂。經與作者溝通,將文章題目改為“環(huán)境友好型聚乳酸改性研究進展”,按“共混改性”“納米改性”“填料填充改性”“纖維增強改性”等改性方法進行分層論述,從而避免了層次之間邏輯意義互相重疊造成的邏輯錯誤。
類比邏輯分析方法也常在結構層次分類中得到體現(xiàn)。無論哪種類比都應該在同層次之間進行,若把不同層次的內容強行進行關聯(lián),則無法得到合理的結論,因而在使用時應遵循同層相比的原則。類比方法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屬性相同才能類比,沒有共同點的對象之間是無法進行類比推理的[5]。
例如,科技文章在討論多個變量對材料性能的影響時,常用幾個分標題分別討論單一變量對材料性能的影響。幾個變量或者同是制備某產物的原材料,或者同為工藝條件(例如反應時間、反應溫度等),變量之間是同層次的關系,具有類比性。這時就應固定其余變量因素的條件,而只討論單一變量的變化對材料性能的影響。而有些作者常不交代其余變量因素的條件,直接寫當某一因素發(fā)生變化時其對材料性能的影響。例如應如此表達“固定過氧化二異丙苯用量為0.08份,體系中不加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不同用量時PP的接枝率如圖3所示”。而不應直接表述“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不同用量時PP的接枝率如圖3所示”,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苯乙烯、過氧化二異丙苯)的影響。只有所有因素變量的條件都確定的情況下,才可以產生后面的性能變化結果,這也是邏輯定律中充足理由律的體現(xiàn)。而類比分析方法在此種情況下也常常被應用,以查漏補缺。
形式邏輯學中的同一律和矛盾律可應用于檢查文章中數據錯誤,而信息分析法是檢查數據錯誤和疏漏常用的方法。
例如摘要、正文及結論中的同一數據的數值應當一致,而有的文章在敘述時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錯誤。還有的文章在摘要及結論中都提到的數據,但在正文敘述中漏掉了該數據的討論和表述,這就需要在正文中補充以保證數據前后敘述的邏輯一致性。
科技文稿中的數據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實測或按一定公式計算得到的數據,另一類是由原始數據間的計算關系得到的派生數據[6]。例如表1中,a為濾紙和吸水后微球總重,b為濕濾紙重,c為干燥聚合物重量,第2、3、4列是a,b,c,第5列是d=(a-b-c)/c,即吸水率=(濾紙和吸水后微球總重-濕濾紙重-干燥聚合物重量)/干燥聚合物重量,a、b、c是實測數據,d是派生數據,是由2、3、4列數據計算而來,這就需要驗證這些派生數據是否正確。
表1:不同單體配比合成的微球吸水倍率
派生數據中最容易產生錯誤的是百分比和倍數數據[4]。例如表2及以下文字敘述:
表2:加固梁試驗結果
“M2系列梁的開裂荷載平均提高了61.63%,屈服荷載平均提高了37.11%,極限荷載平均提高了59.81%”,這三項百分比數據都是派生數據,是據表2中“M2-1”和“M2-2”的平均數據與“M1-1”的相關數據比較計算得來,舉例:[(56.13+50.53)/2-30.6]×100%=73.88%,而不是61.63%,此三項百分比派生數據都有計算錯誤,經與作者求證,這三項百分比數據的正確數值應分別為73.88%、40.04%、62.16%。有時也會遇到這樣情況,即派生數據(提高的百分比)正確,而原始試驗數據由于作者的馬虎原因出現(xiàn)了筆誤,這時就應與作者求證,從而確保文章數據的準確性,充足理由律在派生數據與原始試驗數據間的推導過程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7]。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對2個互相矛盾的思想,既不承認這個,又不承認那個,那就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就會犯“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7]。例如,某篇文章在探討塑料芯/殼層熔體黏度比(R)對注射成型最小預注量的影響時只討論了Rlt;1和Rgt;1的情況,但R=1的情況并未說明,顯然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經與作者溝通,加上這句話:“當R=1時為芯/殼層熔體黏度比的理論極限情況,且實際情況中,芯/殼層熔體不是同種塑料,一般不會出現(xiàn)R=1的情況,因而不做探討。”對R=1的情況進行了邏輯意義上的修正。
形式邏輯學中的同一律和矛盾律也可應用于檢查文字表達的邏輯錯誤,產生的邏輯錯誤主要有圖文表述不一致、文章不同結構部分表述矛盾及專用名稱不統(tǒng)一、數據與文字表達不一致等。
在科技文章中,經常會出現(xiàn)文字表述與圖的邏輯關系不相符的情況。例如:“圖×為ZnO粒徑和用量對復合材料拉伸強度的影響。”而圖×中的X軸是ZnO用量,y軸是復合材料拉伸強度,不同ZnO粒徑代表圖中的兩條曲線。所以該語句的邏輯表述應改為:“圖×為 ZnO粒徑不同時其用量對復合材料拉伸強度的影響?!?/p>
有時文章中的化學名稱或專用名詞會出現(xiàn)前后不一致的情況,這就需要進行統(tǒng)一,例如常出現(xiàn)的“復合材料”“塑料合金”“復合物”,三個詞語同時在一篇文章中體現(xiàn),并指代同一種材料,這就需要統(tǒng)一稱謂。還應注意“該復合材料”“該配方”的恰當使用,如果指代的對象較多,容易造成混淆,即“該”對象應說明清楚,應當對所涉及的配方和復合材料進行編號(1#、2#、3#等)以區(qū)分,從而避免指代錯誤。
邏輯方法對于編輯出版工作者的幫助并不僅僅是找錯誤的工具,而是貫穿于整個出版工作中[8]??萍计诳庉嬕砬逦恼碌恼撟C方式,把握作者思維脈絡、從而判斷文章的學術價值,并進行編輯加工,就必須對文章進行邏輯分析、明確邏輯結構、了解文章的邏輯方法[3]。運用形式邏輯學的充足理由律、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這四條定律,可以使編輯及時發(fā)現(xiàn)在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及校對等過程中作者及編輯自身工作中的邏輯錯誤。以扎實的專業(yè)知識作為基礎,靈活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文章的立意、結構、數據和文字進行把關,就可以使文章邏輯清晰、表達完整準確。
[1]曹仁義.新聞編輯記者要懂點邏輯學[J].中國廣播,2014(9):68-70.
[2]《普通邏輯》編寫組.普通邏輯:修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王偉.普通邏輯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作用[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2):257-259.
[4]武振.論學報編輯的邏輯學思維[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95-96.
[5]王昕,李文川.論科技編輯的類比分析[J].編輯學報,2008,20(4):288-291.
[6]王貴春,溫亮,王曉芳,等.科技編輯要心中有“數”[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4):57-60.
[7]鄺文國,馬永祥.普通邏輯在科技期刊數據編輯中的應用[J].編輯學報,2007,19(6):416-418.
[8]錢文霖.科技編輯方法論研究導揚[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作 者]王喜梅,副編審,山東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工程塑料應用》雜志社;張振、趙志鴻、王金立,山東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工程塑料應用》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