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是一個女孩子,嬌小文靜得如一株含羞草,倘若穿上校服,走在光谷實驗中學的學生中間,你就分辨不出她是教師,更想不到她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的班主任。
王丹是2015年秋天來到這個校園的。她與劉霞、陳濤是華東師大的校友,炎熱的夏季,他們一起畢業(yè),在麗娃河畔匆匆與師大揮手,便一起加入到我們的行業(yè)。
三個年輕人一踏進這個校園,就挑起了大梁,一同成為七年級的班主任,僅僅一年的時間,王丹與劉霞同時被評為區(qū)“百名優(yōu)秀教師”,一天上午,王丹的語文公開課被我遇上了,聽完之后我感覺:聽她講課,是一種享受。
她的聲音明亮清脆中帶一點甜美,干凈利落中有一種力量,學生聽得如哲言般清醒,還如詩般溫柔。她的舉止與神情,淡定中有一種從容,明眸善睞傳遞的是一種智慧,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勢彌漫在課堂上。
王丹的這節(jié)語文課是引導同學們品析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翻譯家魯彥的一篇文章《聽潮》,一篇很短的散文寫得層次分明,如詩如畫。文章開篇就說,“一年夏天,我與妻坐著海輪,到了一個有名的島上。這里是佛國,全島周圍三十里內(nèi),除了七八家店鋪以外,全是寺院?!闭n堂開始,先是一個導學環(huán)節(jié),王丹通過白板向同學們展示了每年農(nóng)歷8月18號左右錢塘潮的壯觀場面,并讓同學們思考海潮形成的原因,并說觀潮有一種壯觀感,是一種驚心動魄,那聽潮是一種什么感覺呢?
這是一個較為普遍但又是一個很好的情景導入,好的程度關(guān)鍵要看教師的語言感染力,王丹做到了。
進入文本,便是一個“研學”的開始,在提醒同學們一個“聽”字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時候,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前半部分,感受一下作者身處的幽靜環(huán)境。接著讓同學們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在導學案的引導下,試著總結(jié)三幅圖畫,并在教師的參與下,展示了大海從睡到醒,再到怒的三幅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王丹將個人研學、小組研學和師生研學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回答問題也很能完整,而且她總是能叫出每一位同學的名字,提問時還能兼顧到了坐在后排的同學們。
當“研學”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深入時,王丹為了讓同學們能掌握描寫的方法,選取富有詩意的“海睡圖”作為重點,引導同學位仔細品析文本,在深入品析了“海睡圖”后,進入到了“幫學課堂”的“應(yīng)用”環(huán)節(jié),任務(wù)是動筆對一次聽“傾盆大雨”進行描寫,并注意修辭的選擇與運用,正面和側(cè)面描寫把握。
寫作肯定是同學們的難點,事實上,寫作對于教師來說,也不會輕松。為了減少同學們寫作的難度,王丹課前親自動手為同學們寫了一個描寫聽“淅淅瀝瀝的小雨”的范文。這篇教師親自寫的小范文,修辭得當,正面、側(cè)面描寫恰到好處,讓人有一種“聽雨”的感覺。
下課的時間快到了,兩位同學朗讀了他們的習作,我覺得很有一種聽“傾盆大雨”的味道。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但倘若每一篇課文和每一堂課,教師們時刻關(guān)注和提醒同學應(yīng)用所學的寫作方法動筆,日積月累,定會有意想不到效果。
課后我詳細地看了一下王丹的“聽潮”教案,其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很明確清晰,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很好地運用了“幫學課堂”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導學到研學,再到應(yīng)用。其“應(yīng)用”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模寫的任務(wù),對于學生來說,這應(yīng)當是一個難點,為此,在“研學”環(huán)節(jié),她將重點聚焦在引導同學們深度品析“海睡圖”之處,加重了同學們對寫作手法的感悟,“突破一點,帶動一片”,達到舉一反三之功效。我個人覺得在《聽潮》一文中,“海睡圖”是寫得最美的,有一種詩情畫意和靜美,是最值品讀的。我想這也是王丹沒有選擇“海醒”或“海怒”的原因,當然,這可能還會與每一位讀者的偏愛有關(guān)聯(lián)。
我時常會想:成為一名好教師需要多久。期待王丹這個年輕教師能給大家一點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