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必春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應用的現狀及對策
田必春
“互聯網+”作為一種宏觀的國家戰(zhàn)略和行動計劃,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指引,如何充分運用互聯網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青年學生的輿情引導,已經成為當前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嶄新領域和重大課題。本文從當前各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應用現狀入手,分析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力求找出相應的對策。
互聯網+ 高校 思政教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制定提出了“互聯網+”這一行動計劃,并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所謂的互聯網+思政理論教育是指充分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思政理論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斷優(yōu)化課堂,重構思政教學模式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力求做到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觸及學生的靈魂,從而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
首先互聯網+思政教育能極大豐富了思政課堂的載體。傳統思政課堂,教師以講臺、黑板、教材為中心,教育內容大多是口號性很強政治理論,說教味濃厚這種單一枯燥的說教形式,很難讓思政理論在大學生心中落地生根。相較之而言,網絡思政課堂能調動豐富的圖片、聲音及視頻等各方面資源,對人形成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自然更易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互聯網+思政理論教育的深度融合,運用當前互聯網新技術(微信、微博等),能增強師生的交流互動性,實現了多層次、點面結合的教育互動形態(tài)。其次,互聯網+思政教育能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大學生互聯網用戶比例很高,互聯網工具是大學生常用的學習工具,互聯網應用能讓學生隨時隨地都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打破傳統課堂幾十分鐘就結束的現狀,讓思政教育隨時隨地關懷、關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再次,互聯網+思政教育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ヂ摼W+思政教育要改變過去思政教育存在著形式化、淺表化、實效差的現狀,盡管當前不少高校開辟網絡思政課堂,但網絡內容枯燥單一,不能貼近大學生生活,很難取得育人效果?;ヂ摼W+思政教育并非是將傳統思政教育照搬到互聯網上,而是要把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去引導實現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一)當前思政教育的網絡應用尚未把握“互聯網+”的真正內涵
互聯網應用的最大價值, 不在其海量信息傳播的實時性, 而體現在它能實現用戶與信息的交互性上?!盎ヂ摼W+”不僅僅是將互聯網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它更是一種方法論和思維模式,是要建立一種互聯互生的生態(tài)系統。當前很多高校思政課堂的互聯網應用缺乏創(chuàng)新和活力,只實現了互聯網單純的工具性價值。對很多高校來說當前的思政課堂互聯網應用也僅僅是課堂上多了PPT、多媒體教學以及校園網、BBS論壇等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純粹的說教式網絡應用,違背了互聯網的交互性的真正內涵,無法實現互聯網要求的師生之間,學生與課程之間的動態(tài)交互,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傳統課堂的理論灌輸,很難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互聯網+思政的戰(zhàn)略性地位需要加強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思政理論教育受到了來自西方多元化思潮的沖擊,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大學生容易喪失歷史的方位感,而現階段高校思政理論教育存在說教味重、互動性不強、實效性差的現狀,很難擔負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功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運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讓思政教育充滿活力,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盎ヂ摼W+” 作為一個國家戰(zhàn)略在2015年被提出,它意味著我們社會生活各行業(yè)都會發(fā)生顛覆性變化,這就要求從各級政府、高校、全體師生都應當樹立互聯網+思政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戰(zhàn)略要求,能否確立和保障互聯網+思政教育這一戰(zhàn)略,關系到能否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功能,關系到當代青年學生能否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否應對來自西方多元思潮的挑戰(zhàn)。
(三)網絡思政的教學內容需要革新
當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忽視了受教者主體地位。高校思政教師往往代表“國家意志”向受教者灌輸思政理論,強調對方絕對服從,忽視了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當前校園網思政內容和校園BBS內容往往都是版主老師向學生灌輸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論,忽視受教育者青年學生的需求,很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導致供求關系矛盾突出。第二,當前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重外部形式的理論灌輸,輕視內部形式的情感指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往往填鴨式對受教育者進行理論講授,忽視對受教育者的內心關懷和指引,使得當前網絡思政教學缺乏交互性,忽視當代青年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和內在情感需求,沒能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第三當前思政網絡教育忽視了大學生群體的合理利益需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追求共性和忽視個性發(fā)展,忽視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對很多青年學生來網絡說教缺乏人文關懷,降低了大學生自覺接受網絡思政教育的自主性,很難實現感動人、影響人、教育人的功能。
(四)缺乏統一支持體系,資源技術無法共享
當前已有部分高校在網絡思政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意義探索,如電子科技大學搭建了一個網絡思政育人的智能化平臺(面聊軟件APP),通過這個APP學生能在該平臺實現搶票聽課、作業(yè)布置、問題回答、熱點分析等教學行為,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如浙江傳媒學院利用自身優(yōu)勢,首創(chuàng)“互聯網+”思政課走紅網絡,在視頻中教師不再是古板的照本宣科的講課而是在化身脫口秀主持人,以犀利、簡潔、通俗的語言,配合電影拍攝技術,也為同學們帶來了電影大片般的觀看體驗。這些優(yōu)秀的軟件APP和應用模式由于缺乏統一的共享模式導致成果和經驗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對很多高校來說技術、資金、素材資源的差距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些新興的網絡思政教育模式讓普通高校只能望塵莫及,很難復制利用,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各地區(qū)高校之間的鴻溝,突破技術壁壘,實現互聯網思政教育的統一共享體系。
(一)完善相應支持系統,將互聯網+思政教育提到戰(zhàn)略高度
當前西方多元思潮沖擊下造成大學生價值觀迷茫和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這需要政府、高校師生把網絡思政工作上升到戰(zhàn)略高度去認識,對于高校來說,能否做好網絡思政工作,占領網絡輿論陣地、事關到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盡管中共中央于2004年出臺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然而當前仍然缺乏具體性的文件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進行政策指引,同時相關職能監(jiān)管部門將網絡思政工作的重點放在消除網絡中多元信息的負面影響上,常用刪帖、關閉網站等簡單粗暴方式做網絡負面消息的“善后”處理,而這些“善后”處理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青年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因此我們需要中央、地方政府、各大高校都要真正把互聯網+思政教育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出臺相應指導性政策和文件,加大對高校的資金和技術的扶持力度,完善相應的支持系統。
(二)不斷創(chuàng)新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應用模式
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應用模式探索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是教學形式個性化。互聯網教育一大特點就是打破了傳統教育的追求共性化和一致性的特點,它更注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因此探索互聯網思政教育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其次,注重學習形式交互化。高校學生在網絡思政學習過程中,不應只是被動地看和聽的理論接受形態(tài),應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處理完成即時通訊,學生在網絡學習中能及時得到教師指導、點評等反饋,同時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也可以完成相互交流,互動討論。最后網絡思政學習行為自主化。網絡學習具備很強的開放性的特點,這就意味著互聯網+思政教育要不斷突破了技術難題,從內容到形式都不斷增強用戶粘性,讓同學們自覺完成學習過程,無論何時何地,隨時查閱網絡中豐富的思政課程資料,完成學習、討論、答疑等教學過程,將互聯網課堂由原來的PC端向移動終端轉移,讓學生不受時空限制都可以完成學習。
(三)關注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革新網絡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睂W絡思政教育來說,不注重學生情感需求,自然也不會引發(fā)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追求。在當前的網絡思政教育中,其教學內容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國家意志”形態(tài)的灌輸,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絕對服從,而不注重人的個性、個人價值和個人情感正當需要,忽視了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極被動的客體而是積極主動的個體,這種單向的填鴨式網絡教育必然很難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和情感認同,無法調動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缺少了對受教者“接地氣”引導,再“高大上”的理論也內容就變成了無源之水。因此互聯網+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考慮到受教育者內心復雜的心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改變傳統教育只注重社會價值而忽略個人需要的傾向。
(四)探索互聯網應用資源統一共享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由于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的巨大差距,導致思政課堂的網絡應用模式有很大差距,思政教育互聯網應用模式的分割狀態(tài)導致各大高校之間各自為政,造成技術和資源重復建設,阻礙了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加快互聯網應用資源的共享模式,能充分整合和優(yōu)化各類資源,建設一個網絡化、專業(yè)化、多功能的“一站式”高?;ヂ摼W思政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這對于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組建“一站式”服務平臺是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需要。加快資源統一共享,實現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不斷創(chuàng)新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應用技術,高校之間可以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利用各自的技術、人才、素材等優(yōu)勢充分打造互聯網+思政教學平臺,實現互聯網+思政教育的互聯互通統一分享體系。
[1]章巧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高教論壇,2016(10).
[2]丁建發(fā).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16(8).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
田必春(1981-),女,碩士,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