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娜
從《黑暗的心》看康拉德小說的現(xiàn)代性
伊 娜
作為英國19世紀末的一位偉大作家,“海洋小說大師”康拉德正處在現(xiàn)代主義崛起之時,其作品對現(xiàn)代主義的產生有著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康拉德的兩部作品《黑暗的心》和《吉姆老爺》所包含的現(xiàn)代主義元素,即敘事結構,心理描寫,作品主題和象征主義來揭示康拉德作品的現(xiàn)代性。
敘述結構 心理描寫 作品主題 象征主義
《黑暗的心》是根據(jù)康拉德本人1890年剛果之行寫成,記錄了克爾茲從一個矢志將“文明進步”帶到非洲的理想主義者,后來墮落成貪婪的殖民者的經(jīng)過。小說有意淡化了情節(jié),故事發(fā)展緩慢,結構仿佛有些雜亂無章。與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不同的一點在于,該小說的要素不按照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模式運行。作品中康拉德設計了雙層敘事層次。外層框架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我”,抹去了身份,是聽馬洛講故事的四名船員之一, 也是故事的忠實記錄者。而內層的敘述者馬洛才是作品的真正講述者,以回憶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故事里,他的敘述穿梭于過去與現(xiàn)在,游離于真實與迷離之間,不同于一般小說的邏輯和連貫。對馬洛內心世界的復雜變化和情感波折來表達復雜的人性。這是康拉德開創(chuàng)的新的敘述模式,代替了傳統(tǒng)線性的敘述方法。
通過剖析人物心理活動反映真實人性的寫作手法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候維瑞先生在其編著的《英國文學史》中也曾指出:“像亨利·詹姆斯一樣,康拉德一絲不茍地追求風格的完美與形式上的革新,努力從心理學的角度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主要作品為維多利亞小說和現(xiàn)代派小說之間提供了一個過渡。”[1]
康拉德的小說《黑暗之心》于1900年發(fā)表,弗洛伊德的著作《夢的解析》也在這一年問世。這兩本著作都揭示了“正如月亮的另一側,我們那永遠黑暗的隱秘面,只有微弱的一縷光偶爾投射到邊緣”《黑暗的心》是馬洛的一場精神發(fā)現(xiàn)之旅,像剝蔥皮一樣把貪婪的殖民主義者的心態(tài)一層層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2]。全書從開始到結束都充滿了陰郁、痛苦和絕望,其實書名就暗示著人內心的黑暗,在某種程度上是罪惡的象征。
《黑暗的心》展示了在工業(yè)化帶來豐富物質財富的表象之下,強烈的物欲使人性異化。通過描寫克爾茲等在非洲從優(yōu)秀的文明人向邪惡的殖民者轉變的過程以及在貿易總站工作的一群人的荒誕行為,表現(xiàn)人性異化的過程和結果。故事敘述者馬洛最終找到的歐洲殖民者的“英雄人物”克爾茲,這時他的人性已被象牙所代表的物質財富徹底毀滅,只剩下一具貪欲的軀殼,臨死前連呼“可怕啊!可怕啊!”這里的可怕可以指瘋狂掠奪非洲、屠殺土著人的殖民者的可怕,也可以認為是克爾茲對自己扭曲的丑惡靈魂的認識和反省。
為了表達異化和疏離的主題,死亡在康拉德的小說中屢屢出現(xiàn)。人物在陌生環(huán)境中,通常無法抵抗來自外界及自身的孤獨感,疏離感,只好走向了死亡。
康拉德筆下的主人公都具有“英雄”的形象,例如《黑暗之心》中未婚妻對克爾茲的評價“人們敬重他——他的一舉一動都閃耀出他的善良。然而,讀者卻不得不接受英雄隕落、理想破滅的事實,這也是康拉德同19世紀其他作家相比更具現(xiàn)代性的原因之一。在那個沒有英雄的失落時代,英雄注定會隕落。
《黑暗的心》中隱喻和象征可謂俯拾皆是,“黑暗的心”本身具有多層寓意:“心”可以指非洲腹地,克爾茲的靈魂等,“黑暗”也眾多意思,如非洲從林、土著人膚色,邪惡之心,人類精神世界深處等,是未知事物,是潛意識,也是一種道德上的黑暗,是吞沒庫爾茨的邪惡,是他認為處于存在的中心的那種性靈上的空虛;最重要的,他是神秘本身,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神秘性。”[3]
在《黑暗的心》中,康拉德以人們對象牙的追求象征著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以馬洛的非洲叢林之旅象征著人性異化的過程;以克爾茲的死亡象征著人性異化結局的藝術手法。而在“死亡之叢”里,馬洛看見一個快餓死的黑人孩子脖子上系著一小段白羊毛線,“這根遠隔重洋而來、系在他的黑脖子上的白絨線看上去令人惶悚?!盵4]象征著強加在黑人身上的所謂“文明”其實殘害了無辜的黑人,戳穿了“啟迪蠻荒”的謊言。
康拉德突破了現(xiàn)實主義小說傳統(tǒng),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利用全新的敘事結構,細致的心理描寫,宏大的作品主題和巧妙的象征主義,并將這些現(xiàn)代主義特征充分展現(xiàn)在其著作《黑暗的心》中,從而使康拉德成為英國現(xiàn)代小說的先行者之一。伴隨著康拉德,我們開始跨入了現(xiàn)代主義時代。[5]
[1]侯維瑞.現(xiàn)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133.
[2] Joseph Conrad: Lord Ji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P.93
[3] Oprah Paul: Prologue,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Penguin, 1983, P18.
[4]康拉德,孫禮中,季忠民譯.黑暗的心[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20).
[5]李維屏.英國小說藝術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216).
(作者單位:武警工程大學理學院 )
伊娜(1988-),女,陜西西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