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
八十年代,臺灣茶人用壺承取代茶盤,并省略淋壺這一步驟,逐漸發(fā)展出干泡法。由于去掉了茶盤、水桶,僅以建水來承載溫壺杯之余水,又要避免行茶過程中沾濕席面,因此干泡法對于器皿的細節(jié)功能、茶人的心態(tài)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xiàn)在所說的茶席,已不僅僅是茶桌上的一條竹席,而是泛指整個沖泡區(qū)域的設計布局,這里面除了泡茶所用的器皿,插花、掛畫、甚至是茶人本身,都是茶席的一部分。
茶盤多是大而重,不易挪移,而茶席則可根據季節(jié)、天氣、環(huán)境、心情隨時變化調整,使得茶人們可以外出便攜,進行各種茶會茶事交流。
席
如果把茶器比作舞蹈演員,那么,席就如同這舞臺的布景,奠定了茶席的基調和氣氛。
秋冬宜米、棕、紅等暖色,春夏宜綠、藍、白等冷色,讓茶席與季節(jié)相宜,茶氣才能與天地之氣相融合。
竹席、素布都是常見的耐用材質,若僅用作臨時鋪設,富有質感的紙張也是上佳選擇。
一張茶席單獨鋪設,簡單大方;兩張席布搭配使用,是最常見的做法。
通常長者橫跨臺面,短者則是用于確定沖泡的中心位置。
三張席布搭配,則要更加注意色彩的層次和布局的錯落感。
組合使用的席布盡量不要超過三種,以避免視覺凌亂紛雜。
初學時,總是喜愛各種變換組合,其實,能把一張茶席用好,安安靜靜的泡上一壺茶,才是需要慢慢修煉的心境。
壺承
顧名思義便是承載茶壺之物,作為沖泡的核心區(qū)域,茶席在映入眼簾之初,往往最先看到的便是壺承。
淺盤,是最常被用作壺承的器皿,一來容易尋得,二來平坦造型,有利于襯托茶壺的優(yōu)美線條。
缺點則是承水量不多,通常需要再另配承載廢水的建水使用。
用較深的碗,內部加托,也可作為壺承使用。
深碗的容量,提供了比淺盤更多的承水量,適合需要淋壺追熱的沖泡場合。
無論是淺盤還是深碗,為了避免壺底浸泡在水中,尋一塊石板、木片,墊于壺下都是必要的。
傳統(tǒng)的潮汕工夫茶茶船,承水量充足,外形古樸雅致,將建水和壺承的功能融為一體,至今仍深受茶人喜愛。
壺
錫制或紫砂的老器,味道十足,若能收藏,自是最佳。
宜興紫砂壺,因其微孔透氣的泥料特性有利于發(fā)揮茶性,并且隨著使用,質感會逐漸出落得光潤可人,自古以來便被視為沖泡器皿的首選。
過于繁雜的色彩和裝飾,不利于席面的安靜,簡單穩(wěn)重的光面小品壺,遂成為了茶席的常客。
陶壺拙味濃郁,粗樸之感最適合老茶的滄桑。
瓷壺細致緊密,對于以品嘗鮮度為主的綠茶,身骨輕盈的瓷壺也是不錯的選擇。
勻杯
最早起源于西式紅茶的奶杯,臺灣地區(qū)稱為茶盅,內地多名為公道杯,用以均勻茶湯濃度,并為客人分茶之用。
茶湯出湯,先落入勻杯,那么壺與杯的位置,一定要是便于沖泡著操作便利和習慣。置于壺耳一側與壺嘴同向,或是壺嘴一側面對壺嘴,都是常見的用法。
若是為了美觀,將勻杯遠遠放在需要跨越其他器皿才能出湯的位置,就是本末倒置了。
玻璃勻杯自然是觀賞湯色之百搭首選,不足之處是散熱快,倘若細節(jié)品質不到位,容易顯得輕飄。
淺色瓷器同樣也能在分茶時襯托湯色,且聚香效果明顯。薄胎瓷與玻璃一樣散熱快,比較適合春夏使用。
陶制勻杯雖然看似粗糙,卻是能用茶湯滋養(yǎng)出獨一無二的色澤質感。厚實淳樸的韻味,適意寒冷的時節(jié)。
品杯
常見茶人設席以五杯居多。事茶人可自備一杯,但自用杯容量不可大過客人,這是基本的禮儀。
事先根據客人數量、茶葉品種,選擇適合的茶壺、勻杯、品杯,是茶人必須的準備。
茶杯的位置沒有固定的模式,可整齊一行,亦可分列兩行;可環(huán)繞茶壺,亦可錯落有致,正所謂境隨心轉,茶席,不過是茶人心境的呈現(xiàn)罷了。
零配
茶席上的茶倉,不是為了存茶,而是用來準備出沖泡所需的一兩泡茶量。傳統(tǒng)用茶勺探入罐口取茶的方法,改為先將茶倉中的茶葉投入茶荷,供客人賞聞干茶后,再由茶荷投入茶壺。
傳統(tǒng)的茶針,用來疏通壺嘴,而席面細長的茶匙,核心作用卻是用來輔助清理壺中的渣葉。
茶巾,用于吸水和清潔。
用來承載廢水和渣葉的容器,傳統(tǒng)稱為水洗、渣斗;日本茶道稱之為建水,通常覆有帶孔的蓋子。
作為納污的建水,自然不能喧賓奪主。初看安靜內斂,細看卻又耐人品味的,才是上佳之選。
建水的位置,應盡可能遠離客人,一般置于茶人身旁靠后即可。
最后一步,往往也是點睛之筆,便是茶花。茶席并非展現(xiàn)插花藝術的舞臺,過于繁雜的結構和花朵,不僅搶奪了茶的主位,也破壞了茶席的安靜。
素、靜、簡,才是茶花應有的樣子。
其實,不會插花又何妨,一捧苔蘚,一段枯枝,甚至是幾多多肉,都能成為茶席的別致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