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莉 譚 幸
★教育研究★
大學英語教師科研觀研究
甘曉莉 譚 幸
大學英語教師(CETs)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一重要主題。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中國CETs的科研感知,其中包括他們參與科研活動的動機構(gòu)成,對科研價值的理解,以及對高??蒲幸蟮膽B(tài)度。采用問卷調(diào)查與訪談的方式,本研究發(fā)現(xiàn):CETs有科研的內(nèi)部和外部動機:學??蒲幸笤礁?,他們的外部動機則越強,但是內(nèi)部動機對科研參與的驅(qū)動力更強;CETs對科研的理解是多維度的;高校對CETs的科研要求日益提高,CETs表達了不同的程度的擔憂和焦慮。
中國高等教育;大學英語教師(CETs);科研觀;科研活動
在過去十年,中國的英語教師數(shù)量激增,他們不僅僅是英語教學的主力軍,同時還肩負科研的責任。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創(chuàng)建高水平的大學,甚至于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大學,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國高等教育機構(gòu)采取了新的獎勵機制以突出對科學研究的重視(Lai,2009)[1]。
(一)科研觀
1964 年至今,英語一直是中國教育要求的第一外語。中國CETs的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是高等教育的一大主題。同西方國家一樣,中國大學在所有大學中的排名和地位與它的科研水平緊密相關(guān)。因此,為提升大學聲望和知名度,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被今日中國各高校提到議事日程。盡管沒有像澳大利亞一樣實行RQF和ERA,但是中國高校的教師招聘、職位升遷,甚至是飯碗的安全,都與教師的科研情況密不可分。
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是區(qū)分“教書匠”和教育者的一大標準, 同時CETs的終生學習能為英語學習者樹立積極的榜樣。一直以來,大學教師對科學研究的感知是西方學術(shù)界的一大熱議,主要圍繞著教學與科研的關(guān)系、大學教師科學研究的價值展開。盡管很多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科研與教學之間沒有關(guān)系或是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但定性分析發(fā)現(xiàn),訪談?wù)邔烧叩年P(guān)系是肯定的(Elton, 2001[2]; Neuman, 1992[3]; Robertson & Bond, 2001[4])。Neuman(1992) 提出了教學對研究的支撐作用。他認為科學研究能更好地豐富和支撐教學,科研中的批判思維能讓教師對教學活動有嶄新的理解和控制,同時對課程大綱的制定也有積極的指導(dǎo)作用。
學術(shù)評價或?qū)W識鑒定,是高等學校教師考核內(nèi)容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對于CETs而言,科研的價值是多維度的,他們進行科研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為了完成學校的科研任務(wù),得到認可,興趣使然,等。職稱的評定,職位的晉升等不是科研的根本目標,科學研究及著書立說是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Sullivan, 1996)[5]。迄今為止,對科研及科研對教學影響的研究一直是西方研究的熱點,然而這些研究主要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情況進行研究的卻很少。
(二)大學英語教學
英語是中國所有教育階段的一大重要科目,并貫穿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學(尤其從小學3年級開始)。在中國高校教育中,英語是所有學生的必修科目(除去小部分的學生選擇其它語言作為外語)。據(jù)調(diào)查,目前中國有大約60000CETs,相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者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大學英語學習一般在兩年內(nèi)完成,學生必須通過教育部承認的CET4或CET6。它們是中國衡量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就業(yè)的一塊有分量的“敲門磚”。 雖然中國CETs的教學任務(wù)重,學校對他們的科研要求卻在逐漸加大。提升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強化科研質(zhì)量,一直是西方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在中國也如此(Deem 2006[6]; Hemmings, Rushbook, & Smith 2007[7])??蒲斜恢袊暈椤皣野l(fā)展的重要機制”。
大學教師對科研的認知一直是西方學術(shù)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主要圍繞教學與科研的關(guān)系及科研價值展開。全世界普遍認可現(xiàn)代高校應(yīng)該集教學,研究和學習于一體,然而對于教學與科研的關(guān)系還是有爭議,有些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關(guān)系不顯著, 而一些定性研究發(fā)現(xiàn),科研對教學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楊忠,張紹杰,謝江巍 2001[8];張晶, 2010[9])。
(一)研究問題
結(jié)合定性與定量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對目前高校對CETs在科研上的高期待值與科研活動之間的矛盾進行考查,通過分析CETs的科研觀,了解他們在科研方面對高校的期望,以及他們科研活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為高校進一步提高CETs的科研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議。在本研究中,主要有3個研究問題:
1.中國CETs的科研參與動機主要是什么?
2.在高??蒲腥蝿?wù)日益加大的趨勢下,中國CETs對科研價值的理解如何?
3.高校對CETs科研要求越來越高,對此CETs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報名的200多名英語教師中,隨機抽取了125位CETs作為本研究中的受訪者。他們分別來自西南、華中、華北的4所高校,包括重慶理工大學、河南農(nóng)大、陜西師大、河北大學,擔任英語不同課程的教學。125位CETs的英語教學時間、職稱、研究方向不盡相同。其中教授22位,副教授50位,講師53位。同時,受訪者中,15位獲得了博士學位,99位有碩士學位,11位有學士學位。他們的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學、翻譯、語言學、英語教學和ESP等。
表 1 研究對象信息一覽表(F=87人 M=38人)
對每個CETs的訪談時間為25-35分鐘。訪談內(nèi)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在你的職業(yè)生涯中,你認為最大的壓力是什么?近三年你發(fā)表論文的情況如何?你為什么要搞科研? 你認為科研與你從事的教學工作有什么關(guān)系? 你們學校對你們有什么科研要求?你對此是什么態(tài)度?訪談中全部使用中文,并進行錄音。
(一)CETs的科研動機
隨著高校對英語教師的科研要求日益提高,受訪者都感覺到來自這一塊的壓力,但是對他們科研動機的影響程度卻不完全相同。其中27%的CETs認為,高校對科研要求的提高對他們來說其實不算太大壓力,因為他們在此之前,已經(jīng)開始了科研進程,有一定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準備和積累,有了自己明確的研究方向。對他們來說,進行科研活動是出于他們的興趣,或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是為了堅持終身學習或者為學生樹立榜樣??梢?,對科研積極的CETs來說,他們搞科研的內(nèi)部動機遠超過外在動機。
相比之下,對科研不是十分積極的CETs與處于職業(yè)生涯早期的CETs來說,他們感覺到更大的科研壓力。在訪談中40%的CETs承認,自己從事科研的動機,一半是為了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科研任務(wù),一半源自于自己的興趣??紤]到是否會在科研考核中被淘汰,或者影響自己目前的職稱,是33%的CETs從事科研活動的主要動機。
從為了完成規(guī)定的科研任務(wù)等實用目的,從而被動地搞科研,到出于自己的興趣和對知識的追求,主動進行科研,125位受訪者的科研動機呈現(xiàn)出兩種形式。高校的科研要求是驅(qū)使科研不是十分積極的和處于職業(yè)生涯早期的CETs進行科研的最大動力。
(二)CETs對科研的價值感知
參加訪談的125位CETs中,96%的人認為,科研在高校英語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起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并且一致認同高校教師的雙重身分:他們既應(yīng)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應(yīng)該是科研活動的參與者。通過對訪談錄音的轉(zhuǎn)錄,以下為一位CET的原話:
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有所不同。在高等教育中,如果你想學生學到一些東西,并且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想,作為教師,你自己應(yīng)該懂得如何學習和思考。那么你就不得不涉及自己從事領(lǐng)域的一些理論知識。所以我認為,高校教師一定要是研究者......
在訪談中,98%的受訪者認為,科研能提高他們的教學質(zhì)量,通過完成學校分派的科研任務(wù),能促進他們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幫助自己職稱的晉升,同時也能滿足自己心理的需求。他們提到,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反思,有助于CETs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教學領(lǐng)域,對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訪談中一位CET說:
好的科研能對教學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果一位高校教師想要有出色的科研,他/她就不得不大量地閱讀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著作或文章,不得不思考、批判。如果你讀得多、想得多,無疑對你的教學有很大的作用。你在教學中舉的例子會更恰當,你的論述也會更好......
至于達到學校的科研要求,科研積極的CETs認為對他們的順利晉升有一定作用。然而科研不是十分積極的和教齡相對較短CETs卻在訪談中數(shù)次提到學校分派的科研任務(wù)。此外,95%的受訪者贊同,科學研究能培養(yǎng)CETs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都對外語教學和學科建設(shè)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盡管98%的受訪者對于科研都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但是在訪談中,他們也對此表達了一些擔憂。例如其中一位教授說到:“現(xiàn)在高校的科研已經(jīng)迷失了方向,因為它和教學已經(jīng)完全脫節(jié)了,很多高校英語教師完全是為了科研而科研......”還有的訪談?wù)咛岬剑瑢τ趶氖陆虒W不久的青年老師而言,科研對于他們來說,是職稱晉升的最大阻礙,與他們的教學脫節(jié),因為他們最需要的是學科知識和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
(三)CETs對高??蒲幸蟮恼J識
參加訪談的125位CETs一致認同,目前中國高校對科研的要求越來越高,科研成為職稱晉升,甚至領(lǐng)導(dǎo)干部選拔的一個重要指針。各所高校對CETs每年的科研論文發(fā)表量都有所規(guī)定。在CETs看來,這一舉措是一把雙刃劍。學校分派的科研評估量和職稱的順利晉升壓力激勵CETs搞科研,科研能啟發(fā)他們深思,從而對自己的學科領(lǐng)域有更深刻的認識。然而,75%的訪談?wù)哒J為它的弊大于利,主要在于教學與科研之間的一些矛盾,如單純看科研數(shù)量輕質(zhì)量的問題,及科研給大部分CETs帶來的壓力。和高校很多其它專業(yè)相比,英語專業(yè)的生師比幾乎是最高的,毋庸置疑CETs的工作量較大,而出色的教學和系統(tǒng)的科研都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這對他們的科研是一種牽制。高校每年對CETs的科研評估標準之一,就是衡量他們的科研論文發(fā)表數(shù)目。尤其是資歷較高科研比較積極的老師,認為這樣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的考核是對大家時間的浪費。
125位參與訪談的CETs都對高校規(guī)定的年度科研任務(wù)表達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如果焦慮過度,將對他們的教學和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一位資歷較深的CET認為:高校在這一塊是否有點“操之過急”?在他看來,關(guān)于職稱的晉升,如對于講師或副教授的評定,應(yīng)該更多地考量他們的教學成果,而不應(yīng)該一味地看他們的科研論文發(fā)表情況。當然,對于教授的評定,又另當別論。
當前中國高等院校對英語教師的科研要求日益加大。為了了解CETs對此措施的科研感知情況,本研究對6所高校的125位英語教師進行了全面的訪談。通過分析訪談錄音發(fā)現(xiàn),對于科研積極的CETs來說,他們科研的動力主要來自內(nèi)部動機,而對于科研相對說來不是十分積極的CETs而言,他們科研的動機既有外部動機,也有內(nèi)部動機。在他們看來,科研的價值是多維度的,因為它既能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科研任務(wù),穩(wěn)住自己的"鐵飯碗",還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CETs所反應(yīng)出的科研動機的多層次性和對研究價值的多維性的認識,與西方高校CETs的科研觀有很大的相似之處(Akerlind, 2008[10])。不論西方還是中國CETs,都認為科研能滿足他們的心理和社會的需求,如對終身學習的堅持,為學生樹立榜樣的希望,致力于英語教學事業(yè)的渴望等。在整理訪談資料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了三個問題。
(一)CETs 堅定的教學科研觀
受訪的CETs都認可,他們對科研的興趣最根本的來源是教學。雖然他們并不完全贊同科研的唯一價值就是提升自己的教學,但他們強調(diào)了科研對教學的推進作用。中國CETs對于教學的這種忠實度與西方的高校教師有所不同,因為西方的CETs更看重的是教學的工具價值,認為高校的教學最主要的是要為他們的研究服務(wù)(Elan, et al., 2007[11])。而對中國CETs而言,他們的第一身份首先是教師,科研只是提升教學水平的手段,而不應(yīng)該作為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能夠把研究和教學很好結(jié)合,才是CETs的最佳狀態(tài)。
中國的CETs忠于自己的教學,認同科研成績對于個人專業(yè)、職稱的巨大推進作用,導(dǎo)致了他們對科研與教學的一種比較平衡的觀點。雖然他們認為,科研對于教學的推動作用,對學生也是一種積極的示范,但他們對于科研推動課程的發(fā)展缺乏一定的信心。
(二)CETs的幸福感
高校對CETs日益增強的科研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的焦慮感,對他們的幸福感也是一種障礙。Boyer認為:教授工作可認為有四個不同而又相互重疊的功能:發(fā)現(xiàn)的學術(shù)水平、綜合的學術(shù)水平、應(yīng)用的學術(shù)水平、和教學的學術(shù)水平。其中教學的學術(shù)水平就是指教育程序必須有仔細的計劃,不斷檢查,與所教科目直接相關(guān)……不僅傳授知識,并且轉(zhuǎn)化、擴展知識“(Boyer,1990[12])。 在Boyer看來,高校教師各有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不能把學術(shù)作為衡量他們能力的唯一尺碼。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自信和態(tài)度是構(gòu)成情感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狀態(tài)對自我形象和態(tài)度有極大的影響(Turner & Stets, 2006[13])。CETs在科研過程中遇到困難而不能順利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務(wù)所產(chǎn)生的消極情感,很可能會導(dǎo)致他們對科研產(chǎn)生消極的態(tài)度,從而挫敗他們對科研的積極主動性。在當前高校“發(fā)表或埋沒”的形勢下,不能對CETs的學術(shù)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他們各自的優(yōu)勢和才能應(yīng)該得到認可。
(三)青年CETs的科研發(fā)展狀況
年輕CETs是教學的主力軍,為完成教學工作量和達到職稱考核指標,他們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學中,甚至多年重復(fù)擔任相同的課程,難以把握學科發(fā)展前沿和發(fā)展動態(tài),他們的學術(shù)更多的是“課堂教學匯報”,認可度不夠高,缺乏一定的理論支撐。根據(jù)Piaget的認知發(fā)展平衡理論,認知沖突是人類學習的主要動力。如果一位CET長期反復(fù)上相同的課程,那么相對說來,他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達到了認知的平衡狀態(tài)。如果面對一門新的課程,他就會出現(xiàn)“認知失衡”,也是他不得不繼續(xù)學習研究的驅(qū)動力,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達到新的“平衡”。因此在高校中建立針對青年CETs的“幫扶制度”,吸引他們參加課題組,引導(dǎo)他們熟悉科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錘煉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還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走出去”的機會,如參加各種學術(shù)會議、培訓(xùn)、進修等。
中國CETs的科研能力對中國外語教育與語言政策的制定有關(guān)鍵的作用,因此首先應(yīng)該了解CETs對科研的感知狀態(tài)。CETs科研能力的發(fā)展是一項復(fù)雜的工程,是個人努力和高??蒲泄芾碇贫炔粩嗤晟频墓餐Y(jié)果。本研究只是拋磚引玉,以期能對中國CETs的科研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討。
[1]Lai, M. (2009). Challenges to the work life of academics: The experience of renowned university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64(1), 89-111
[2]Elton, J. (2001).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for a positive link.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6(1), 43-56
[3] Neumann, R, (1992). Perception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nexu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23(2), 159-171
[4]Robertson, J., & Bond, C. H. (2001). Experienc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hat do academics valu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 5-19
[5]Sullivan, S. (1996). Scholarly publishing: Trash or treasure? 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7(1), 40-46
[6]Deem, R. (2006). Conceptions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universities: To do research or not to do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1(2), 281-304
[7]Hemmings, B. C., Rushbrook, P., & Smith, E.E. (2007). Academics' view on publishing refered works:A content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54(2), 307-332
[8]楊忠、張紹杰、謝江巍. 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 外語教學[J].2001年第6期,p79-83
[9]張晶. 大學英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shè)現(xiàn)狀與問題分析. 中國高等教育, 2010年,p 53-54
[10]Akerlind, G. S. (2008). An academic perspective on research and being a researcher: An in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3(1), 17-31
[11]Elen, J., Lindblom-Ylanne, J., & Clement, M. (2007). Faculty development in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y: The role of academics' conce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12(2), 123-139
[12] Boyer, E. L. (1990). Scholarly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San Francisco: The Ca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3]Turner, J. H. & Stets, J. E. (2005).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Research Ideas of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Gan Xiaoli Tan Xing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CETs) is a prominent them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CETs' research ideas, including the motivation to carry out a research, understanding to the value of research, and attitude to the requirements about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 find that CETs' research ideas are: (1) the CETs are driven by external and internal needs--the high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ol, the stronger their external motivation, but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being more important to do research; (2) the understanding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featured by multi-dimensional values; (3) but the worries or anxiety are also reflected with the increasing research requir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ETs;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activity
G645
A
1674-8824(2017)05-0103-06
甘曉莉,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四川達州,郵編:635000)
譚 幸,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四川達州,郵編:635000)
本文系四川文理學院教改項目——“詞匯注釋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項目編號:2013JY20。)
[責任編輯:曾雪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