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福
不少作品中的人物從一出場開始,直到辭世,其性格終始不變。其個性特征雖然顯得十分鮮明,但總給人以單調、乏味的感覺。
例如諸葛亮,從“隆中對”時擬訂出的“三分天下”的設想,到火燒博望坡時的第一次實戰(zhàn)亮相,都展示了其超人的智慧、過人的謀略。之后一路寫下去,“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乃至設計死后讓馬岱斬殺魏延,都是智慧的化身。他殫精竭慮,忠心報蜀,其情其志,其才其謀,的確為人景仰。但從他一出場開始,就給人以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他太精明了,沒有什么困難是他不能解決的,也沒有什么劫難是他化解不了的。即使是“失街亭”一敗,他也能設“空城計”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人物性格沒有發(fā)展,沒有變化,沒有轉折,留給讀者咀嚼、品味的余地十分有限。
而《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其性格就寫出了發(fā)展,寫出了變化。他和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后,虎牢關前“三英戰(zhàn)呂布”,顯示出其“勇”,其“莽”,其“猛”。但從《三國演義》第22回“袁曹各起馬步三軍,關張共擒王劉二將”開始,羅貫中就開始寫張飛的“智”了。
云長引三千人出得徐州,活捉曹操偏將王忠,云長對劉備說:“某知兄有和解意,故生擒將來?!毙略唬骸拔峥忠淼略瓯瑲⒘送踔?,故不教去。此等人殺之無益,留之可為和解之地?!睆堬w曰:“二哥捉了王忠,我去生擒劉岱來。”劉岱見張飛到來,拒不出戰(zhàn),張飛略施小計:先佯令軍士二更劫寨,尋故打一軍士。后有意讓人將此軍士放跑,到敵營通風報信,引敵上當。后來捉了劉岱,也不殺他。飛使人先入報徐州,玄德聞之,謂云長曰:“翼德自來粗莽,今亦用智,吾無憂矣!”乃親自出郭迎之。飛曰:“哥哥道我躁暴,今日如何?”玄德曰:“不用言語相激,如何肯使機謀?”飛大笑。
到后來,第63回張飛義釋嚴顏,第70回智取瓦口隘,殺退張郃。他由一介莽夫,變得精明睿智,此時的張飛在讀者心目中也變得可愛多了。
《水滸傳》中林沖的性格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前期雖然精細、謹慎,但一味逆來順受,茍且偷安,高衙內調戲他妻子,恰待打下拳時,“……卻認得是本管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后來他被高衙內設計騙入白虎堂,又被發(fā)配到滄州充軍,他明明受了冤屈,卻既不喊冤,也不伸訴,忍氣吞聲,甘愿受罰。后來陸虞侯等人受高衙內派遣,千里迢迢追殺他,想放一把火把他活活燒死,而他當時正躲在山神廟喝酒,僥幸逃過一劫,見了仇人后,林沖這才忍無可忍,把仇人殺死,頭也不回地奔向梁山,走上了堅定的反抗之路。
(待續(xù))
【作者單位:湖北麻城實驗高中】